对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研含量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含量论文,课教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年为之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毋须讳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在讨论和研究为什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时,可以找到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社会大环境的问题、领导支持不够的问题、学生的理解问题,等等,但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来讲,日常科研投入不够、教学中科研含量不足,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如何正确认识科研含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意义,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研含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增加科研含量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要求有较多的和较高的科研含量;从特殊的意义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科研的支持有着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只有增加科研含量才能使政治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来
高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有学术性要求的。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同时要求有很好的学术性。如果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那么这类课程同样会被大学生重视、喜欢。那种缺乏学术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能作为对现行政策方针进行注释、论证、解读的生硬面目出现。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讲出学术性来呢?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的任务,这需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而非仅仅去宣讲政策。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曾说:“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不等于会讲几句时髦的政治语言具备政治素质。其二,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诠释宣传政策,那么政策一旦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变化,这本身会降低此类课程在大学生心中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意识形态取向鲜明,而大学的特点在于它是具有学术氛围和民主气息的地方,作为崇尚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容易将没有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政治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能够讲出学术性来,它在大学生中的形象与地位就会不一样。科学研究是探求真理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成果,总是以资料的搜集分析为前提,经过研究者的思考而得到的,其观点是值得关注的原创性成果,能激发大学生对其思考,评判、辨析的兴趣,由此往复无穷,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而缺乏科研含量的亦步亦趋的政策注释与宣讲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的可能不过是一个播音员的作用,学生能记住的可能只是几句语焉不详、涵义不明的语句,或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或是知其何所然不知其何所用。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理论也不是灰色的,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理论也是常青的。真正灰暗的,缺乏生命力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那种由于缺乏科研做支撑,在理论创新方面无所建树,因而实际上已与现实严重脱节,变得乏善可陈,言之无物,已无理论之实而贯以理论之名的空洞的政治说教。
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定位,决不能借口学术研究而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目的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科学体系使学生接受和信服,而并不是要淡化甚至掩盖其政治性,保持所谓政治中立,或是将政治性课程转型为单纯的知识性课程。其实,令大学生反感的,也并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特征,而是缺乏学术性的政治说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有政治性,又要有学术性,我们追求的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辩证统一。
(二)只有增加科研含量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前提条件
现在,有些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归咎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灌输”。其实这种看法不对,起码是不全面的。列宁1902年在《怎么办》中,将“灌输”一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他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问题是,列宁在这里所讲的“灌输”是什么意思?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就是主张不管工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地灌输思想理论吗?不是这样的。列宁在这里主要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承担的一种教育任务,它并非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为了达到从外面灌输无产阶级的意识,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我们党在坚持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历来反对那种使用强制性或填鸭式教育的“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方法。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由他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要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建国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也曾多次在相关文件中提到要反对“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法,而主张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法。早在1950年,教育部就批评了那种“不会走群众路线,不重视自学,而用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3]。1964年,《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下发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又指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可见,我们需要把灌输的任务与灌输的方法加以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必须承担对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但是这不等于说就要采取“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方法。为了达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恰恰不能采取“灌输”的方法。问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启发式取代灌输式、注入式,就自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没有科研的教学只能照本宣科,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只能是空说而已。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通过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而非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交流时,才能实现启发式教学呢?第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把丰富的材料展示给学生,把学术前沿的观点介绍给学生,使其对这一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说对某一门自然科学来说,运用教科书有可能实现这一目的,而对于时代性、现实性如此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这是再高明的教科书也始终不可能达到的。第二,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讲授问题更加深刻。有研究就有思考,有思考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刻,一个没有深入的研究而只能翻讲教科书的教师,所讲内容必定会是肤浅空洞的。如果说某门外语课一个读音标准、口语流利的老师就比学生有优势而可以胜任的话,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能达到,这样的教师与学生缺乏信息资源的落差,大学生对于汉字和语法已经学习得很好,而他们通过上网等途径获取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丰富,教师可以实现的优势只有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第三,通过科学研究才可对相关的形形色色、庞杂混乱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与批判,才能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掌握主动,成竹在胸,掌控局面。试想一个对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后,学生提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无法与之对话、为之解答,这样的研讨不仅起不到廓清思想、消除迷误的作用,反倒有可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成为社会上形形色色错误思潮传播的场所。因此,尽管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注入式教学的批评不少,但常常是隔靴搔痒,未着痛处,缺乏科研做支撑,欲谋求研讨式、启发式的政治理论课,实在是非不欲为之,乃不可为之。
(三)只有增加科研含量才能为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起到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还在于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类课程的价值在于能帮助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既有着引导的作用,又在潜移默化中提供了一种榜样示范。教师进行不断的科学研究,可以保持思维的青春,更可以给学生树立一种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榜样。有科研支撑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智慧、张扬其个性,激发其创造力,能使教师承担起教育主体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学养丰厚、勤于思考的研究者,能不断学习提高,有进取的动力与洋溢的激情。这可以使学生在对教师的由衷敬佩中产生对于课程的认可、对观点的认同,教师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作出榜样,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及培养自我政治素质的热情。
同时,教师的影响还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的思想设计师或精神导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与需求。孔子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规律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是个性丰富、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不能把他们当成没有个性、没有个人感情意志的教学对象,对他们施加没有针对性的盲目教育。而只有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他们关注的各种问题,才是对他们的尊重,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乃至擦出他们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再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其理论水平,也要善于解决其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地发展,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无论是“教育人、引导人”,还是“关心人、帮助人”,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包含着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内容是很丰富的,涉及到广阔的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它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从大的方面来讲,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重大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研究、大学生思想研究、教育教学法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其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重大问题的研究,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途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内容。对这些基础问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及其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环境、新情况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几本《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中所收录的文章,主要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对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解答。事实表明,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一些现实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起着一种示范、借鉴作用。
(三)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研究
只有对教育对象(大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关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及时关注并发现他们的思想困惑,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受到他们的欢迎和认可。大学生思想研究应研究的内容有: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与思想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关注的各类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研究。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法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包括课堂讲授这个主导性教学环节,又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其他实践性环节。怎样搞好这些教学环节,使其形成一种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改善宏观指导,等等,有着很多需要下气力去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离开对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的继承,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教学对象等新情况,又需要有新的创造。很多新的问题的解决,不能套用老办法,而必须结合着新的实际,在新的实践中去探索新路子。
应该看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体系中,有很多内容是交叉的。比如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可能既有他们自身生活、学习等成长问题,又有很大一部分正是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另外,不同的研究内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能够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直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有的则是间接作用于教学,尽管不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往往具有更持久的价值,而且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使大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持久价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学养水平跃上更高的层次,这些都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品位和层次,而保持其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工作是一个体系,其意义在于,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工作时,个人可从自身的学科背景、思维特点及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相关的研究领域,而教育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中,亦可对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学研究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做大量无谓的重复性工作,减少智力资源的浪费。
三、为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研含量而形成必要的导向和支持
要切实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创造很多的条件,其中既需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多方面的支持。
(一)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的突破是行动的先导,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中的科研含量,首先要解决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逐步引导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也包括对于教师个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要使大家明白,一个没有科研,只会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授课魅力,是不可能得到学生尊敬,也是没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只有拿自己真正研究了并理解了的、自己真正有了深刻体会的内容,去对学生进行讲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自信、自如,才能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辩论,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给予准确细致的回答,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这样,学生与任课教师分享其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也才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进行全新的认识、重视并且喜欢这类课程。尤其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也要与时俱进。这种科研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教学本身持久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科研工作,而不能满足于一时或停留在某一水平上驻足不前。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把握好理论研究与课堂讲授的关系。教育部在1980年的文件中就曾明确指出“理论研究工作与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要反映理论研究的成果,但研究探讨的问题,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讲授,要考虑教学的目的和效果。”[6]中共中央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则明确提出,“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第二,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不能因之而忽视教学,或是离开教学谈科研,或是为了科研而拒绝承担教学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并不是为科研而科研,更不是以此而作为教师提高身价的手段。它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尽管发挥作用的途径有的是直接而有的是间接的,但目标只有一个,这一点应该明确。
(二)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条件
一方面,要适当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时方面的压力,使他们能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一些高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设立课题,组织有关教师申报,并加以指导,这是一个好办法。近年来,教育部和各个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在课题的设置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的增加,开展科研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另一方面,还要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有彼此沟通、相互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尽快地得到有效的传播,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动力,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及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还能避免或减少大量由于不通信息而造成的重复性工作、导致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很多教师几年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缺乏与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无从了解和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久而久之,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科研能力也会逐步下降。我们看到,即使是一些原本有科研优势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长时间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他们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敏感程度,对科研工作的热爱程度,对科研项目的掌控能力,都逐渐降低,乃至其科研优势逐步丧失。科研成果交流不够,这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含量不足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科研含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交流的范围还要扩大,不仅要开展国内的交流,而且要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性的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世界眼光。
(三)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良好氛围
传统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绩考核主要是在教学上,而且往往是以教师承担课程学时数的多少,作为教师业绩优劣的衡量标准和待遇高低的考核尺度。科研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被忽略,甚至没有作为考核的内容,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重视科研,缺乏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我们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评方面,要逐步加大教师科研成果所占的比重。即使是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应该更加重视对教学效果的测评,而不是仅从教学工作量来评价教师的业绩。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时压力很大,而在一些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还承担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选修课程。在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愁没有课上,而很多学校又是以课时多少来发放教师的工作量薪酬的,这样,一些教师承担着繁重的课程,但是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在一些师资匮乏的高校里,大量的课程总得有人去上,效果好的要用,效果不好的也得用;从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而言,有大量的课上,做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也可以应付。即使很少参加科研甚至不参加科研工作,除了可能会对其职称的评定产生一些影响,也未见得会怎样影响自己的经济待遇。相反,在目前的考评制度下,辛勤搞科研的教师由于要在这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之而使实际收入下降。因此,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心进取,求量不求质,以量取胜的做法和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为了切实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通过政策杠杆的调整,从业绩考评、经济利益等各方面去鼓励和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科研工作,以逐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氛围。我们可以设想,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研含量的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