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河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健康运行需要自然生态环境做铺垫,生态河道建设能够促进并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文章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手段进行详细分析,将相关技术利用在生态河道建设中去,为生态河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生态河道;建设与研究;技术探讨。
人类生存及生产重要保障为水资源,河流也是水环境的基本载体,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大量占用城市河道用地、沟塘用地等;传统河道治理中并没有对相关排水问题及防洪进行根本性解决,城市河道大多进行了混凝土渠化改造,导致河道形态逐渐朝均一化方向发展,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得自然界水体不能与河道水源进行交换,河道蓄水能力非常差。若出现暴雨情况,极易造成内涝。生态河道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基础上,对河道系统进行修复,修复中运用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方法对生态护岸进行保护,逐渐恢复原有河道的生态结构,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混凝土在生态河道护坡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中广场、城市内路面铺设多使用不透水材料,降雨时雨水不能下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加大了对生态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力度,生态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够让雨水很好的渗入地下,对地下水进行有效补充。
洪水会对河道护岸造成严重冲刷,流量较大的城镇河造必须加强堤防安全的重视力度,河道护岸一般使用水泥进行渠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增强河岸稳定新,但劣势在于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的繁衍造成极大威胁,河道若处于封闭状态时,就会使得土地呼吸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从而加剧了地下水减少及地表径流增加的速度,若发生洪涝灾害,河道则很难抵挡洪水带来的压力。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技术的使用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混凝土护坡性能在普通混凝土与种植土性能之间,生态混凝体是一种新型材料,其主要基础材料有生物有机肥料、保水剂、耕植土、轻质多孔岩石、稳定剂等,利用水泥凝胶材料胶结而成。生态混凝土具有强度大、质量小的优点,能形成蜂窝状空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生态混凝土的空隙能够使得空气进行自由渗透,给植物生长创造较为便利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环境,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不断提高。若发生洪涝灾害,洪水可以通过护坡向堤内蓄水,将洪峰削弱;若出现枯水情况,堤内储存的大量水源将会流入何种,对水量进行调节,缓解灾害。
2.植被缓冲带在生态河道中的具体应用
坡度较缓的带状植被区中包含植被缓冲带,其主要能够将径流污染降低,地表径流流速若想得到缓解则必须利用土壤下渗作用及植被拦截作用,将径流中的污染物去除,将入渗时间及汇流时间延长,植被缓冲带主要建设在市内道路周边或停车场周边,若想减少暴雨对河岸及河床的冲刷作用,则可给河道两边种植植被,建立植被缓冲带,将地表污染物进行收集、过滤等。植被缓冲带要想发挥其作用,则必须加大多种植物的共同利用力度,保证固土作用能够起到相应作用,固土作用的保证需要根系发达的植被做基础,植被缓冲带建设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情况的出现,并能达到固土保沙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能改善环境,达到城市环境美化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传统的城市河道植被缓冲带建设大多照抄照搬城市园林绿化模式,此模式建设中能够利用到的植被类型比较少,使得植物群落不能完全形成,植被的种类及层次的稀缺使得生态系统内部关系的制约逐渐简化,导致不完整能量循环现象及物质循环现象的出现,植被群落没有较强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植被种植中外来植被所占比例过大,植被缓冲带建设过程中未大量使用乡土植被的主要原因为其种植美观效果欠佳,但外来植被一般不能很快适应当地环境,目前建设中,并不建议大量使用并推广外来植被。
城市园林建设与生态河道滨水景观的建设理念不尽相同,在生态河道滨水景观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四点内容:(1)河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河道建设的主体,河道建设中不能过分使用大量的草坪及色块。(2)生态河道建设中要想加强河堤固土能力,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则应根据生态河道建设实际情况加强对根系较为发达及固土能力较强的植被利用,保证河道稳定性。(3)植被缓冲带建设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应能力较强、自繁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不能过分利用外来植物。外来植物没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阻碍植被缓冲带的建设,植被选取应坚持“就近原则”。植被缓冲带建设中加大乡土植物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为其能够将河道养护成本及河道建设成本大大降低。(4)水生植物一般利用在常水位线以下且水流较为平缓的地区,可以利用旱伞草、水葱、千屈菜、再力花、荷花等水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为水质净化,其能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广阔的栖息活动场所及觅食场所。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为常水位到洪水位位置,这部分区域的植物能够起到加强河岸美化作用、固堤作用、保土作用的效果,植被选择一般为水杉、蔓草、柳树、构树、狗牙草等。
3.人工湿地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人工湿地与沼泽地面非常相似,主要利用人工进行建设与控制,人工建造的湿地会对污水及污泥进行收集及处理,污水及污泥处理中需利用到植物、人工介质、土壤及微生物等,利用上述植物相关性能对污水及污泥进行妥善处理,海绵城市建设中对人工湿地的极强水净化能力及蓄水性进行了充分利用,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面积较大的低洼地带及河滩地带可以利用在生态河道建设中,湿地建设中应结合湿地或湿地公园所呈现的景观进行建设,湿地建设中既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又要保证景观的美观性。生态河道建设的主要作用为生态功能的建设,生态功能建设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观赏功能就开放型,河道构造过程中,人工湿地应满足以下三个特点:(1)使得河道具备生态系统功能,通过对自然构造及相关形式进行模拟,形成人工湿地,模拟过程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2)河道建设中应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及景观建设共同发展,城市生态河道建设中,人工湿地一般作为水景元素存在,其和废水处理性质的人工湿地相差较大,人工湿地的功能既有生态作用又有景观作用,其能够给湿地景观建设创造条件,将局部气候及物质循环进行调节,保证人与自认的和谐相处。(3)人工湿地建设能够净化系统功能,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对水环境及水体进行净化。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利用到优秀技术,优秀技术能够促进文明城市的不断发展,保证城市建设能够朝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班乃明,赵建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49):286-287.
[2]凌尚.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7(28):99-100.
[3]张辰,邹伟国,吕永鹏,陈嫣,莫祖澜.上海市海绵城市试点规划及适用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09):1- 3+10+260.
[4]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论文作者:吴熙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河道论文; 植被论文; 生态论文; 湿地论文; 城市论文; 作用论文; 海绵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