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与贡献_生产函数论文

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与贡献_生产函数论文

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技术进步论文,贡献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定量评价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贡献,可以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其评价结果亦可用于经济分析与经济预测,或为有关部门制订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 度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方法

技术进步的度量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测算某一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二是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做的贡献,即技术进步率在产出增长率中所占的份额。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度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证上做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起来有四大类方法:一是直接法,即例举技术进步因素,将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总后即得出技术进步份额,这种方法由于因素多而难于准确度量。二是对比法,即通过经济效益在不同的时点的差异来测算技术进步。这种方法非常直观,操作简单,对技术进步过程做了高度的抽象,可以说是最广义的技术进步,它把一切都归结为技术进步,往往会产生高估现象,因此不够精确,也缺少理论依据。三是指标体系法,即构造从科技人员、劳动力素质、设备工艺、产品、管理各方面来反映经济系统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最后建立加权平均模型来评价总体技术进步,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这一类方法的缺点是综合评价的加权平均模型的构建问题,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测算技术进步贡献份额时显得无能为力。四是生产函数法,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所广泛采用的一类方法,在技术进步度量问题的研究中,该方法一直占主流地位。

在生产函数方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Solow余值法和C—D 生产函数法,现在许多方法均是在二者之上进行改进,如乔根森等人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这两种方法均需利用经济计量方法进行估计。本文将研究C—D生产函数法在测算技术进步贡献中的应用。

2 生产函数模型建立的方法论

2.1 对工业生产函数模型假设前提的分析与认识。 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f(A,K,L,…)

其中Y为产出量,A、K、L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A、K、L对Y的作用主要由一定的技术条件决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就有一定形式的具体生产函数。应用生产函数有两个最主要的假设前提,一是生产过程必须满足产出极大化、成本极小化;二是产品和生产要素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之中,后者是前者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这些假设前提的本质是生产要素间的最佳配合和产出是当时技术水平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所以生产函数反映了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技术关系。

根据生产函数以上的理论假设前提,本文认为,第一,生产函数实际上是用数学公式对现实发生的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和产出量之间的技术关系的拟合,是对生产过程中量的关系的描述。因此其数学形式、参数估计方法可以直接利用;第二,西方的生产函数是经验的产物,是以数据为样本,反复拟合、检验、修正后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数据来得到相似形式的生产函数。

2.2 工业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在经济分析中使用最广的生产函数是C—D生产函数。假定技术进步为Hicks中性, 并以一个固定的指数比率增长,那么用于估算的C—D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Y[,i]=A[,0]e[λt]K[α][,t]L[β][,t]

(1)

式中,Y[,t]、K[,t]和L[,t]分别是t时期的产出、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A[,0]表示初始的技术水平,λ是技术进步比率, α是资金产出弹性,β是劳动产出弹性。

对(1)式的两边取对数,得到下列可用于估计的线性方程:

lnY=lnA[,0]+λt+αLnK+βlnL(2)

这时根据产值Y、资金K和劳动力L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OLS方法可估计(2)式中λ、α和β的值。若α+β〉1,表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1,则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2)式方程两边微分并除以Y可得:

dY dK

dL

——=λdt+α(——)+β(dL——)

Y KL (3)

上式用差分方法表示为:

△Y △K △L

——=λ+α(——)+β(——) (4)

Y

K

L

以上表明,产出增长率△Y/Y是由三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资金增长作用(△K/K)、劳动力增长作用(△L/L)和称为“余值”的技术进步作用λ。

△Y △K △L

y=——,k=——,l=——

YKL

则(4)式可写为:

λ=y-αk-βl

(5)

式中,y为产出增长率,k为资金投入增长率,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λ的意义同上。

按照水平法算出测算期间产出增长率y、资金投入增长率k、劳动投入增长率l,代入(5)式可求得λ。

则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E[,A]为:

λ

E[,A]=——×100%

Y

3 实证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对我国1978—1993年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测算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对工业产出增长的贡献。

所用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9—1994),这些原始数据包括:Y——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K——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L——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

根据1978—1993年间Y、K、L的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可得这一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函数为:

lnY=0.56491+0.013479t+0.73821lnK+0.070755lnL

(0.80) (0.66) (4.39) (2.95)

-

样本数:16 R[2]=0.9941 R[2]=0.9953

F=838.5 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

从以上估计结果可以看到,用C—D生产函数来拟合我国1978—1993年期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净产值,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固定资产原值的产出弹性,α≈0.738%,这表示当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时,工业净产值约增长0.738%;劳动的产出弹性,β≈0.071,这表示当工业劳动者人数增长1%时,工业净产值约增长0.071%。α+β=0.809〈1,表示我国工业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减,即当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劳动者都增长1%时,工业净产值的增长小于1%。从t统计量我们可以看到α和β的参数估计值在统计上都显著。λ≈1.35%,表示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按平均每年1.35%的指数比率增长。不过从t统计量来看,λ的估计值在统计上不太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工业生产效率的变化起伏较大。

根据1978—1993年Y、K、L的时间序列数据, 按照水平法可算出这一期间工业净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和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y =12.58%,k=13.35%,1=3.05%。则由(5)式可求得:λ=2.51%。于是,

2.51%

E[,A]=————×100%=19.95%

12.58%

4 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从上述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4.1 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在1978—1993 年期间,我国工业净产值的增长率为12.58%, 其中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约占20%,其余80%则是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带来的。由此不难看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仍未占到主导地位,产出的增长主要仍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的。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60—80%相比,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贡献较低。

4.2

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很大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很小,这与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生产和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仍靠大量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4.3 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低。这一期间, 我国工业生产规模报酬呈递减,表明投入产出效率不甚理想。也就是说,我国工业生产的投入规模是不适宜的、不经济的。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难以令人满意,技术进步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基于这种现状,本文认为,推动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走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应是我国工业企业今后改革的方向。为此,在今后工业企业改革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状况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未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因而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传统企业,可理顺国家和企业间的产权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使企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后,必须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这就迫使企业寻求一条“少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而技术创新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思路。同时,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制度,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创新的权益得不到合理分配的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压力问题。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 技术创新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它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主要途径。传统企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资金、劳动力投入的规模程度,因而其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小。而现代企业面对的是不断扩展的市场范围和生产规模,面对是一个竞争激烈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已不再是资金和规模,而是科学技术。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技术并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

(3)积极寻求一个相适宜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规模。 当某经济系统规模报酬不变时,称其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规模相适宜。从前面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工业生产规模报酬呈递减,这说明这一期间我国工业生产的投入规模与技术发展是不相适宜的。积极寻求二者之间的相适宜,一则可使投入规模做到适宜、经济、减少资源浪费;二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5 结束语

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贡献,是一个多元的、十分复杂的问题,有许多问题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比如,生产函数前提假设的合理性问题,变量的选择问题,如何缩小残差λ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贡献等。本文旨在应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这种估算是比较粗的,不过从中亦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总之,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使科学技术尽快地长入经济,增加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中的比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标签:;  ;  ;  ;  ;  

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与贡献_生产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