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语言
□ 李治邦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很近,别人听着差不多,但自己一定觉得与另一个城市的口音不一样。比如苏州与无锡,北方人听着差不多,人家就能清晰地听出不同。苏州人是坚持自己的吴语方言的,因为好听,软绵绵的,入耳。为此,苏州评弹就是吴语的具体体现。即便是上海人唱苏州评弹,那也一定必须用吴语。天津与北京很近,但明显是语言不同,京腔与津韵,都是自己城市的文化反映。
据说城市的语言跟水系有关,天津的海河水哺育了这座城市,于是咸的淡的都有,说话就有了河与海的交汇。北京没有天津的海河,但围绕着京城有了护城河,那么皇城根的感觉就在语言上始终漂浮着。这两年去上海和广州好几次,发现上海人很顽强地坚持自己的城市语言,不论大人小孩,很少有人说普通话。我一个朋友从湖北调到了上海一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一开会都说上海话。她提醒大家要用普通话。开始还行,没几天就又都讲开了上海话。我这位朋友觉得很难适应,一时半晌又学不会拿捏那些腔调。无奈,只好调到了另一家单位,这个单位好在是外地在上海的办事处。几年后,我碰到了这个朋友,她居然上海话说得很地道了。她对我说,不会说上海话就很难在这里生存。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现状是班级学生数量众多,师资队伍相对缺乏,所开设的课程门类较少,高校教师疲于应付科研、职称等各种压力,导致教学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一些名校的MOOC课程资源与本地高校现设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对象、课程难度等方面都难以匹配。高校教师希望通过各种实践去尝试更加灵活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周而复始地进行课程的重复性讲授与教学。
去广州也是一样,广州的电视台与电台不少频道都是粤语,上海话偶尔还能听出个半句明白的,粤语却是满耳的生疏。广州人说粤语都有一种自豪的感觉,说起来眉飞色舞的,就觉得广州是一座大城市。我去年到广州担任曲艺比赛的评委,我听惯了北方的鼓曲,听粤曲真的不得要领。后来听多了觉得也很好听,就是所有的辙韵都乱套了。广州唱粤曲的演员对我说,粤曲就是粤语的音乐诉说。后来去了深圳,没有交流障碍,因为深圳的外来人很多,大都说着普通话。可也有人说,深圳没有了自己城市语言,就显得没有了城市文化底蕴。说粤语的城市比较多,广西的南宁就有人说粤语,也就是白话,它是粤语的一个分支。南宁人说白话,也说自己的城市语言。两种语言在南宁交织着,可还是说白话的人多,因为说粤语的城市多,又都是发达的地区。
看来,城市的语言跟经济也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青岛是典型胶东半岛的语言,说话是有音律的,特别好听。我曾听到倪萍用胶东半岛的方言说气象预报,就跟唱歌似的。到了青岛,很喜欢听他们说话,男人的阳刚,女人的洒脱都会体现出来。青岛人喜欢自己城市的语言,觉得有大海的味道,海蛎子一样的香甜。
首先,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多媒体设备的维护难度加大。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故障多在上课时发生,且时常会有多个多媒体教室同时出现问题,导致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往往分身乏术、应接不暇,难以及时排除故障和有效解决问题;其次,大部分高校为了达到上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要求,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购买和安装多媒体设备,但对多媒体设备日常的维护升级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不够;再次,大部分高校在购买多媒体设备时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眼光,而只着眼于当前或者未来几年,而当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致使各种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升级的频率极高,学校原有的多媒体设备往往无法跟上步伐。
天津人的城市语言很丰富,有着安徽人的特点,也有着北方人的节律。很多语言很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别看天津建卫才六百多年。天津人城内方言乍一听一样,其实各区的方言也有些微的区别,出了城区又是各有各的方言。海河穿流过城区,九河下梢在三岔口。我听过有朋友唱过海河的船歌,悠扬动听,透着天津人的海纳百川和豪爽幽默。天津时调就是天津语言的代表,王毓宝唱起来回肠荡气四壁有声。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校长说的就是天津话,那么有力量和感染人。只不过外地人学起天津话比较困难,特别是四声,很难学像。越难学,就越有人学。现在学说相声的要不能说几句天津话就算白学了。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