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容量属于社会范畴还是自然范畴?_社会因素论文

人口容量属于社会范畴还是自然范畴?_社会因素论文

人口容量属于社会范畴还是自然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容量论文,人口论文,自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3)01-0010-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了战后婴儿热(baby boom)时期。人口出生率显著高于战前30年代的水平。50年代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死亡率大副度下降,而出生率依旧保持在高水平,人口增长迅猛。西方人口学者认为人口增长过快过猛破坏了人口与资源间的平衡,破坏了自然界生态平衡,甚至人类的生存空间等都受到威胁。人口爆炸(Population Explosion)论,零值增长人口论应时而生。地球究竟能够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量究竟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人口容量的研究提上了日程。

一、人口容量的涵义

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指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一国一地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给人口容量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尽可能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大小。

朱宝树等同志认为:所谓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持平衡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上述观点,各有侧重,都强调人口容量受资源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在研究人口容量时,更应重视社会的、经济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更为科学。

二、人口容量估算值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1.乐观派的看法 以前苏联的一些学者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地球能够维持的人口要比21世纪初将在地球上生存的人数高出很多。有人甚至认为地球可以养活高达500亿的人口,即便那样,人口仍能享有“公园的树阴和圣诞节的烧鹅”。

2.悲观派的观点 以极端的生态保护主义和西方绿色和平运动中政治家和学者为代表的悲观派则认为,当前地球上现有人口已经过多,人口若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有人提出,全球人口不应超过10亿。

一个可以高达500亿,一个不应超过10亿,人口容量估算值悬殊如此之大,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三、当代学者对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代表观点

根据“水桶理论原理”,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取决于三个条件:

1.“底面积”,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人口容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2.“壁高”,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容量动态特征的主要依据。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其经济水平的高低及时序波动是人口容量变化的最敏感因素。

3.“比重”,是指人口的容量消费水平,在一定的自然素质和经济实力水平下,人均“容量消费标准”就是人口容量的决定。

用公式表示为:C=R*E/m

C—人口容量; R—资源条件;

E—经济水平; m—容量消费标准。

四、人口容量应当属于社会范畴的主要原因

根据“水桶理论原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人口容量大小的影响越来越小,人口容量的社会范畴性日益显著。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资源蕴藏的广度和深度对人口容量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但我们认为人口容量应当属于社会范畴。

1.自然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是有限的。

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之一,按他们在营养金字塔中所处的位置,人口的环境容量应是十分低下的。即使在生产力较高的温带森林系统所能支持的人口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1人左右,而现实中的人口密度已大大超过此数,据2000年世界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日本的人口密度为870人/平方哩;中国香港的人口密度为16949人/平方哩;中国澳门的人口密度为56628人/平方哩。可见环境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

资源蕴藏的广度和深度更是一个相对概念。《增长极限》(《limits to growth》)中提出各种矿藏资源可资使用的年限:金29年,银42年,石油50……以金为例吧,29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年消耗量比1972年多不少,可我们依然还有大量的金存在。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勘探、采掘技术的提高。哈特利博士指出:“人口离不开多种资源,反过来资源的供应又有赖来于人类社会对资源的用途和价值的认识以及人类利用各种潜在有用物质的状况”(注:Hartley,S.F:《人口:数量和质量(1972)》,第143页)。

2.社会因素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提高人口容量的决定因素。首先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用更先进和更多样化的技术系统来提高和扩展资源系统。其次表现在对资源的保护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使资源的消耗趋于合理、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资源的破坏损失,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再生性的、难以替代的资源。悲观论调是建立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忽视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宏伟前景。用静止的观点认识人口容量,不免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人口消费水平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一定单位土地面积供养低生活水平的人口要比供养高生活水平的人口要多。埃利希引用美国生物化学家H.R.Hulett的估算数字说,若全世界的人都达到美国的富裕程度,并享有美国的生活水平,则在当前的农业和工业体制下,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仅为10亿左右。并且评论说:“Hulett的估算意味着即使不考虑非再生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情况,目前地球上的人口几乎已经比合理的适度人口多了30亿”(注:Ehrlich,P.R,Ehrlich,A.H:《人口·资源·环境》第2版,1972,第258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容量就会不断变化。有人说如果人们更多地直接食用谷物而不是吃以谷物为生的动物,那么可被利用的物质就会多一些,地球所能供养的人口也会更多一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水平也在影响地球的承载能力。乐观派片面扩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了消费水平的制约作用,陷入了盲目乐观的泥潭。

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社会因素还有国民收入水平。为增加国家收入以养活更多的人,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Xenophen,公元前431—前350年以前)提出了推进工(矿)商业发展的主张。他说,“有一部分土地虽然播种仍不能结实,但如深入挖掘,他们却比生产五谷能养活更多的人,因为在地面下——无疑是出于神赐——藏有白银”(注: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83。)。谈到发展商业时他认为,政府应在便利买卖的场所建造房屋,并为来到雅典的各种人建造一些公共招待所,在城市中心区,为零售商人建造一些房屋和店铺,那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也可以由此获得大量的收入。可见,国民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人口平均寿命、人口结构状况等人口自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口容量的大小。在老年型和年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或在人口平均寿命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负担系数大或消费的相对多,人口容量相对就小。相反,在成年型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在人口平均寿命低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容量相对就大。

经济和社会的地域开放程度也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一个封闭性的,仅仅依靠国内或区内资源来满足人口需要的国家或地区,其人口容量就小,因其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反,一个开放型的,具有发达国(区)外贸易的工业国家(地区),除本国(区)资源外,还能通过国(区)际贸易,利用国(区)外资源,其人口容量就大,可超过本国(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和依赖性逐步加强,自然对人口容量的约束也会越来越小。例如,日本的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且资源贫乏,但它借助于对外贸易维持很高的人均消费水平,保持较高的人口容量。

产业结构及其分布合理与否也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分布合理与否意味着能不能发挥本国或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势必使一些短线资源承受着过重压力,而另一些本来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不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劳动力素质高低也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一个因素。从历史上看,低下的生产力曾使人类长期被束缚在自然环境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着维生经济类型的活动,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极强。因此,劳动力素质越低,人类受自然地理条件的束缚就会越强,人口容量的环境约束也就越显著,人口容量也就越小。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分配方式也会对人口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制约。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营养不良现象相当普遍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全国人均摄入的热量已与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最低标准大体一致,但由于阶级分化、贫富悬殊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多数人摄入的热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饥饿问题依然严重。由此可见,分配不均也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一个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自然因素对人口容量的限制作用。恩格斯曾援引十九世纪应用科学于农业所获得的增产效益,写道:“仅仅一门化学,甚至仅仅亨弗利戴维爵士和尤斯图斯、李比希二人,就使本世纪的农业获得了怎样的成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16页。)并且预言:“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21页。)今天的成功已经证实了恩格斯预言的正确性。明天的发展将会进一步说明自然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人口容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人口范畴,而且是和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范畴;既是时空概念,也是历史概念。虽然人口容量是一个横跨自然和社会的综合性指标,但社会因素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认为人口容量应属于社会范畴。坚持人口容量属于社会范畴的前提下,既要反对“环境决定论”,也要反对超越现实的“环境虚无论”。

五、研究人口容量的现实意义

1100名科学家在《全球环境了望》中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勾画了一副惨境: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资源将遭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到2032年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将会严重缺水。中东地区95%的居民将没有水喝,亚洲65%的地方感到水资源严重缺乏(《齐鲁晚报》,2002年5月26日)。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对人口容量问题的研究。在我国,人口容量的研究更具有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政府加强对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各类资源的储量相对稳定,增加人口势必加强人口对各类资源的压力。虽然我国人口发展水平已减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广大农村,传统的生育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如果人口政策稍有偏颇,或者工作中发生失误,就会导致生育率回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还十分艰巨。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由此决定的人口容量出发,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人口规划。

2.有助于重视提高人口素质

数量巨大的低素质的劳动力,一方面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则因浪费和废物的产生,导致环境恶化,致使人口容量减少。西部地区,尽管资源条件优越,可由于劳动力素质与开发利用资源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致使人口容量偏低。西部大开发,应有长远眼光,应从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着手。为减轻流动人口对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严格控制低素质外来人员的流入,引进城市建设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管理人才。

3.有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容量是联系三者的桥梁。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较少,经济和科技水平还不高。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来就比较短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1999年3月1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和1999年3月14日召开的全国计生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问题是首要问题,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人口容量的研究有助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2002-07-05

标签:;  ;  ;  ;  ;  ;  

人口容量属于社会范畴还是自然范畴?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