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国际形势若干重大问题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大问题论文,国际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岁月匆匆,1996年即将过去。今年新年到来前夕,江泽民主席在对海内外听众观众发表新年讲话中提出:“中国人民愿和全世界人民一起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奋斗!”人民日报的《元旦献辞》中也说:“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开局之年,是实现15年奋斗目标的奠基之年。在中华民族的振兴史、发展史上,‘九五’这是继往开来的五年,是至关重要的五年,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五年。”经济日报《元旦献辞》还说:“年年新年有新意,今年新意更浓重。面对着祖国稳健的前进步伐和光辉前景,我们满情豪情,充满信心,呈现出一种源于成熟的自信和源于自信的从容”。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即将走过的一年,尽管我们遇到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天公又不作美,自然灾害频繁且受灾范围广,但是国内政局稳定,经济运行正常。特别是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供应充足,物价稳中有降,第一次实现通货膨胀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综合国力继续加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影响力日益扩大。从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观察,大背景仍然是世界继续朝多极化发展,但又充满更加激烈的竞争和错综复杂的矛盾。1996年在经济和政局各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下面,我主要从经济和政局两个方面,就今年国际形势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作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与展望
1996年是冷战后的第6个年头。国际关系新旧格局的转换尚未完成,世界上各种力量继续消长变化。如果要对当前国际局势作一个基本估价,那就是:总体形势相对缓和,大战不大,小战不断,矛盾错综复杂。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超多强”新格局的轮廓更加清晰。各大国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摩擦又妥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已成为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在这世纪之交,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增长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正在全力进行以经济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个国家在下个世纪的地位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场竞争的结果,优胜而劣汰。因此,我们研究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应当首先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后,世界财富增加了整整7倍。1994年世界总产值已达到26万亿美元,到1996年已接近30万亿美元了。在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50~60年代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陷于停滞和通胀加剧的“滞胀时期”;从80年代初起,大多数国家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世界经济又进入大调整和新的增长时期。到了90年代,已经可以清晰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1996年这种趋势进一步明朗,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趋势之一: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作为基本国策。不仅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更加重视调整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竞争能力。
例如,1990年美国投资用于信息经济(包括计算机和电信设备等)的资金第一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这种变化是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从1991年到1994年,美国国内私人投资由7369亿美元增加到10329亿美元,年递增11.9%。其中主要投资于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因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美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竞争对手。80年代日本的综合竞争力一度领先于美国,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日元升值的推动,日本资金大量投入炒股和房地产,逐步形成“泡沫经济”,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又例如,半导体芯片的产量和销量,1985年日本曾经超过美国,但到1993年,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又重新超过日本。目前,在计算机软件及有关服务业领域,美国已占据世界市场的75%,大大超过欧盟的20%和日本4.3%的占有率。因此,据国际经济论坛编制的世界竞争力评定:1994年美国已夺回失去8年之久的世界竞争力首位强国的地位,且1995年和1996年继续领先,而日本则退居第三位。
再例如,近50年来,高技术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水平。据世界银行不久前的统计,高技术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占各国出口商品的比重是:日本为97%,德国为90%,美国为82%,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50%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其中有15个国家竞占出口的90%以上。这种出口结构和市场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在现代经济中,原材料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科技,还是人才。一台计算机所需原材料不多,但科技和知识含量大,价格比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要高得多。
现在西方七大工业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2%,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世界总产值的62.5%。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48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0%,而收入仅占世界总收入的0.1%。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产品品种不同,因而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极为悬殊。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合乎时代要求,顺乎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战略举措。只有由“数量推动”转变为“质量推动”,发展中国家才能提高竞争力,缩小贫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经济也只有真正实现两个转变,才能稳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趋势之二: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可以说,现在没有任何国家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而对世界各国来说,经济一体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如何适应它、如何把握它。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随着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对立的解体,人为的各种障碍已经消除。世界各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全球范围的无所不包的统一大市场日益形成。而世界性的大市场正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国家搞自我封闭,自外于这个大趋势,都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跨国公司的崛起,并已成为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主体。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跨国公司的定义可以简略地概括为: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越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当代跨国公司是人类为适应高度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方式所创造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企业为适应高度复杂化的生产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合理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的一种运作方式。据最新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3.7万家,有20万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已开始扮演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角。其产量已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最重要的工业如汽车、电子、航空等和最重要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都已纳入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生产和服务网络系统。世界排名前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拥有3.4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40%投放在本国以外,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3以上。90年代至下一世纪将是跨国公司的全盛时期。一切高水平、高科技、大规模的国际生产、投资和贸易活动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现在跨国公司看好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到1994年已明显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目前已有数百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办各类企业。据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就已有4.5万个属于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其中美国已有52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办厂或从事海上石油开发项目,约占美国在华投资总额50%左右,涉及26个行业。现在许多大跨国公司已作出对华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到上海落户并把总部迁往中国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幅度增加。这表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战略层次进一步提高。同样,近几年来,中国企业也开始向海外急剧发展,先后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立5000多家企业,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的跨国公司也将应运而发展壮大。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作为亚洲大国,应当抓住这个机遇,主动、自觉、有选择地加入以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以便借助跨国公司这一经济增长的引擎,加速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达到弥补我们的资金缺口,形成规模生产能力,获取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职工素质,促进企业合作,增强优势互补,引进国际竞争机制,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战略目的。
第三,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进程加快。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区域经贸合作组织已达109个。其中欧共体包括欧洲15国,基本上实现了没有“国界”限制的商品服务,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通,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不久将正式问世;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已从1994年1月1日生效,规定15年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联盟已由原来7国将扩大至10国,并将在2003年以前将内部关税降至5%以下,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在经济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区域化、集团化必然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和排他性,不利于全球一体化。另一种则认为,随着各种规模和内容的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必然促进全球经济更快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区域贸易目前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0%以上,但它并没有约束和限制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和经济交流。因此,作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看来既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可或缺的层次和必要的过程。
趋势之三:各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同时反对贸易霸权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日益激烈。
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国际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历经8年谈判,作为取代关贸总协定而建立的正式国际贸易组织,对所有成员国和地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它也标志着全球化有组织或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目前是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鼎足而立,参与和推动对世界贸易的协调和管理,参与和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但是,近两年来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意味着现行的世界贸易已经是平等的、公正的、合理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不仅利用其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大力开拓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而且采取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措施,利用种种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在世界经济贸易领域里不仅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且出现“商业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激起一波又一波激烈斗争。我们应当进一步探求一下当前世界经济中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和前景,以便及时有力地应对。
第一,世界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正在成为冷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交互作用的显著特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问题已经被视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国际贸易原本是各国正常经济往来的重要手段,而今却成为经济政治化的筹码。西方大国主要是美国,为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手段上综合地、交叉地运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其他一切手段,直接地为经济竞争服务。美国自然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主导方面,当经贸往来的双方和多方都不愿作出牺牲和让步时,特别是危及到经济霸主美国的利益时,美国就会将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利害关系的高度,力图逼人就范,这时候,表面上的经济纠纷就会成为暗地里实际上的政治较量。目前,各国经济力量的消长,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经济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的日益强盛,坚持要当世界和亚太地区霸主者对我疑虑与戒备日增,视我在不远的将来,至少能够在亚洲对美国利益形成挑战的唯一潜在的非友好势力。由此,美国对我军事上防范,政治上牵制已成定局。在经贸关系上,由于互有需要仍会继续发展,但从美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图谋来看,完全可能形成对我“经济接触——贸易摩擦——政治遏制”三管齐下的长期政策。我们应当把可能遇到的不利影响估计得尽可能充分些,及早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
第二,近几年来,南北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材料特别是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大。南北双方总体经济实力对比及增长的后劲,开始发生有利于南方的明显变化。这本应成为南北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条件,也迫使西方以新的眼光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虽然这些变化还远未改变北强南弱的基本态势。但西方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分歧进一步扩大。而美国为了维护霸主的地位,要用自己的国内法去制裁一切“持不同意见者”和“利益相冲突者”,近年已先后动用所谓“赫尔姆斯——伯顿法”、“达马托法”制裁古巴、伊朗和利比亚等国家,遭到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只要美国一天不放弃自认为世界霸主的地位、改变“冷战”思维和心态,这种制裁与反制裁、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还会长期进行下去,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就将困难重复。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虽仍以协调与合作为主,但摩擦、矛盾和争夺日益尖锐,矛盾还会继续深化。我们应当密切注视这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
趋势之四:全球金融交易急剧膨胀,金融市场资本流通渠道更为广泛和畅通。但同时金融市场波动不断,汇率风险增大,投机活动增多。
目前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获开放。这个市场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20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2万亿美元的保险金;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等。特别是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额从1988年的420亿美元,增至1994年的1.4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已从1989年的6000亿美元、1990年的8800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24万亿美元。金融市场的繁荣、业务领域的扩大,盈利机会增多,但也为过度的投机活动埋下了祸根。据测算,外汇交易额中,投机与实际需求之比为50∶1。近两年来,国际重大金融事件不断发生,令人触目惊心。如1995年初,具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一夜之间陷于破产;同年9月,又发生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交易员擅自进行国库券交易、亏损11亿美元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墨西哥爆发的严重金融危机,给经济造成了深刻危害。世界银行发表的1995年度报告中,总结了最为重要的七条教训,其中两条简言之:一是要高度关注流入国内资本的构成情况。短期资本对利率变化和政局变化十分敏感,随时可能抽走;二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金融机构仍然是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不仅各国要加强金融动态的监测和管理,严格规范金融监管,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尽量减少金融市场大动荡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趋势之五: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条件下,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严重挑战。
据统计,1995年初,全球失业者达1.2亿人,半失业者有7亿人,两者占全球有就业能力人口的30%。与过去不同的特点是:
第一,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业结构和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例如,计算机每秒运算10亿次,就相当于1个人手工计算6年多。而现在每秒运算一万亿次的巨型机即将问世。美国现在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年的工作量。因此,世界各大公司在扩大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几乎都要减员,而且裁员对象早已从蓝领员工波及到白领员工。美国今年头6个月就有27万人被解雇,比去年同期增加20%。因此,西方称之为失业型的经济回升。
第二,自80年代以来,有5亿多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大批农业人口拥入城市。每年还有上百万人,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通过各种途经(合法的与非法的)进入发达国家或邻国,形成世界范围的移民潮,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种种纠纷和国际社会的不稳定,也大大增加了需要国际组织和社会缓助的人数,对经济发展无疑形成一种冲击。
第三,目前欧洲的失业问题最为突出。这个富裕又最早推行福利主义的大陆,失业人员达1810万人,占欧盟总劳动人口的10.8%,而且短期尚无下降的希望。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工业化国家,都在进一步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包括邮电、医院等),更多的职工遭到解雇。私营部门也在加速精简。加上一些大企业为了逃避本地区高经营成本和管理严格的劳工市场,纷纷关闭工厂,把生产迁到国外或其他条件较好的地方去,进一步加重了欧洲失业的难题。就是在日本,今年也由于公司精简,加上海外直接投资猛增,使日本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3.5%。各公司不愿雇用本地区高工资的新工人,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竟高达全国平均失业率的2倍以上。
上述种种情况,使我们看到一方面经济回升,另一方面就业前景暗淡,形成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两重性。由于许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实际成果,却时时受到 失业的威胁,使当今世界不但富国与穷国的差距拉大,而且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同阶层的人,贫富悬殊也日益增大。
总的来说,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经济在渡过了90年代初的衰退后,从1993年开始复苏,自1994年起进入新的周期性增长,虽然复苏乏力(1994年增长率为2.8%、1995年降为2.4%,今年估计为2.4%左右),但增长期可望持续到本世纪末。对此,一部分世界经济组织和专家持乐观态度,也有另一些经济组织和专家持悲观态度。最近,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年度报告认为:从宏观上看,世界经济的发展仍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已十分明显。其主要特征是,亚洲经济迅速崛起;非洲经济出现起色;拉丁美洲尚未摆脱墨西哥金融危机的阴影;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复苏仍然乏力。报告还分析了另一个层次的不均衡发展态势。例如在非洲,由于近年许多原材料价格上涨,1995年非洲出口收入比1994年增加了一倍,整个非洲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3%,有的国家甚至超过5%,但情况仍有很大差异,经济发展困难依然很大。又如拉美,尽管多数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已由1994年的5%降到1995年的1%,但智利却一枝独秀,已连续12年取得与东亚国家相近的发展速度,同时保持了财政预算平衡和外贸盈余,以及低于10%的通货膨胀率。个中原因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从客观事实出发,从整体上观察,世界经济这种不平衡发展的态势,还将相当长时期地继续下去。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国家,想要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发展道路也不可能平平坦坦。除世界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外,还取决于决策人能否把握住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宏观决策的正确和果断。
第二部分,部分国家政局变化与政策调整的走向
1996年被称为大选年。一些国家都在今年先后进行总统选举或议会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和新的政党上台执政,必然带来内外政策的调整,有的将在国际上或本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注意观察和认真研究。下面,选择5个国家分别加以介绍和作些分析。
(一)印度。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大邻国。印度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超过9亿,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占46.3%;居民中83%的人信奉印度教。印度的国家政体为联邦共和国。
1991年6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主席拉奥出任总理组阁。新政府一上台,就宣布一系列调整和改革经济的政策。5年来,印度的经济全面增长。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17%逐步下降为今年上半年的4.4%;就业机会在1995——1996年度达到1000万左右,超过改革初期的3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已从原占总人口数的25%降至19%。世界银行和西方国家高度评价印度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
从目前来看,以经济改革和发展成果作比较,中国和印度1995年度的若干经济指标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7000亿美元(中国)、2674亿美元(印度);经济年增长率10%(中国)、6%(印度);年进出口贸易总值2880亿美元(中国)、550亿美元(印度);外汇储备800亿美元(中国)、163亿美元(印度)。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实际使用金额为1350亿美元,同期印度为34.4亿美元。1994年全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投资总数为840亿美元,其中中国获得340亿美元、印度获10亿美元。以上尽管印度与中国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但有些经济专家认为,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前景好比龟兔赛跑,虽然印度现在慢一点,但它最终将超过中国。主要依据是:
第一,印度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资本主义政治、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今后发展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二,近几年来,印度政府对工业政策实行全面调整,对税收制度、金融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大大放宽了外商投资政策,并规定在基础设施等34个优先发展行业中,外国投资比率占总投资额50%以下的不需要政府审批。几乎所有资本货物、原材料都实行自由进出口,同时下调进出口关税。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又制定新计划,到2005年的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7%,其中农业增长4%、工业增长10%、出口增长25%。
第三,据西方的市场调查,从1983年——1993年,印度国民的个人消费猛增了2倍。特别是在经济持续发展中,印度出现了一个拥有近2亿人口的中产阶层,表现出巨大的购买潜力。除个人电脑、通讯设备、高档家电外,甚至标价5~10万美元的中高档小汽车也有人问津。去年8月15日政府宣布全国实行总投资为16亿美元的社会福利计划:包括为全体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推行农村人寿保险计划,孕妇补贴计划和社会救助计划,帮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摆脱贫困等等。因此,有人预言,到2000年,印度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大市场之一。
第四,印度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并在发展中国家居于领先地位。1992——1993年度用于科研和开发的经费,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3%,科技人员总数已达到34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
还应看到,印度在石油和天燃气、化工、化肥、钢铁、有色金属、粮食和农业等部门,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例如,印度粮食基本上做到能满足本国的需求,还略有出口。其中,小麦总产量1994年已达59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今年又可望成为世界第三位的大米出口国。又如印度电子工业近10年发展迅速,软件生产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软件质量1995年在取得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认证书”方面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00年印度软件出口能达到25亿美元。
但是,在今年4月的大选中,国大党在议会失去了多数席位。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向全球开放,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印度政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陷入了腐败。大选前,已有几名内阁部长因涉嫌贪污受贿而被迫辞职,使拉奥总理失去了选民对他的尊敬和信任。拉奥下台后,也被地方法院以涉嫌受贿起诉,至今无法摆脱困境。高达总理组成的新政府上台后,在对内外政策上都有一些调整。从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高达仍将继续实行拉奥政府的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
从中印两大邻国的角度来审视,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点,从经济方面看:中印两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两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贸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既有互补性,又极具竞争性,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在发展中有相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情况,各有各的机遇,各有各的困难,各有各的经验。例如,印度仍然是全世界赤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受挫,现在每年净增人口达1800万。人口学家估计,再过20年或25年,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而印度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3,人口的压力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和沉重的负担。我们不相信龟兔赛跑的比喻,但千万不要把对手低估了。要改变“印度落后”的老观念、老印象,面对现实,从长远的战略高度,认真对待下一个世纪两个大邻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第二点,从军事和安全战略来看:中印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边界问题。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双方有争议的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最大的争议在东段,印度实际占领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从60年代开始,中印边界纠纷不断。印方拒绝了中方提出的互谅互让解决边界问题的合理建议,于1962年挑起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我国被迫自卫反击,但很快就主动停火。自1981年到1987年,双方共举行了8轮边界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1986年12月印度国会竟通过立法,把非法占领的我国领土称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印度的一个邦。我国政府曾发表声明提出严重抗议。1989年中印两国又重新恢复边界谈判,双方同意维护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最近,中印双方又进行了一轮边界谈判,取得一些进展。目前印度的军事力量情况大概如下:陆军兵力有110万人,仅次于中、美、俄,居世界第4位。印度认为其常规军备优于中国,但战略武器不如中国。空军的轻型战斗机已研制成功。海军拥有两艘航空母舰,正在向建立远洋海军的目标发展,以期掌握在印度洋上的制海权。印度被世界公认为“核门槛国家”。1974年就已经进行过一次核爆炸试验。中远程导弹已经多次试验,正拟向制造洲际导弹发展。保留核武器的抉择权,成为历届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最近印度代表还坚决拒绝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印度当前防务和安全战略的目标是对付巴基斯坦。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已打过3次大战。但其扩充军备的长远目标则是针对中国的。此外,印度还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争取大国地位,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子;二是印度认为自己的科技水平已经有能力制造导弹和核武器,优于耗费巨资去进口西方昂贵的先进军备,而且更具有威慑力量。中印双方边界谈判尽管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希望中印边界问题能早日妥善解决,中印两个发展中的大国能成为和平共处的友好邻邦。
第三点,从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来看:独立自主是印度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在冷战时代,印度奉行不参加两大阵营的不结盟政策,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但在实际上,长期以来印对外政策总具有两重性。由于中印关系恶化,中巴友谊关系发展,印度曾长期倚重苏联,与苏保持“特殊”关系,以对付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的外交重点在南亚次大陆。而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不和与对抗,是印度外交的症结所在。印巴双方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仍然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因此,印度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亲疏,也往往以它同巴基斯坦关系的状况为转移。冷战后,印巴对峙的局面并没有消失,也没有缓和。用印度自己的话说:“冷战在南亚并没有结束。”对当前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格局,印度则把自己同美、俄、中、欧和日本并列为“六极”之一。在此情况下,印度的外交动向和对华政策仍然具有两重性。在人权、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中印两国有较多的共同语言,面对西方大国的压力,往往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当印中发生利害冲突时,它又以“民主国家”的身份去求助于西方大国。回顾两国建交以来46年的历史,有时是共同反殖反帝的朋友,有时又是兵刀相见的对手。其原因就源于印度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总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印度既是我国要努力争取、和平合作的重要邻国,又是一个要审慎对待的竞争对手。对于这样一个重要邻邦,对于这个文明古国和当代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首先需要进一步地全面了解它,看清它的发展和变化,以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发展两国关系,为两国的繁荣,为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同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以色列。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祖国。犹太人的祖先是古代闪族的希伯莱人,公元前12世纪末从古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故过去常称“犹太无祖国”。公元19世纪末,欧洲犹太人发起“犹太复国运动”,并于1897年正式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随后英、美等国都表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二战后,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按联合国决议以色列国的领土面积为1.44万平方公里。但以建国后40多年间,与阿拉伯国家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实际控制面积增加近一倍达到2.78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民族在巴勒斯坦的对撞和争夺,开始表现为移民和反移民、复国与反复国的斗争。犹太人认为他们对这块土地拥有“历史的与自然的权利。”巴勒斯坦人则认为他们才是这里的真正主人。而当以色列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支持下建国后,又表现为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不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反对它的存在,与以色列不但要在巴勒斯坦实现其存在,并以国家安全为由不断扩大领土的斗争。目前,全世界约有1400万犹太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美国和前苏联地区。从1948年开始,先后出现过4次大的移民浪潮,以色列共接纳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万移民,使人口由建国初期的65万增加到554万多人,其中阿拉伯人仅占以色列国总人口的18%左右。
以色列建国后就形成了多党政治的基本格局。但以工党为代表的左翼和以利库德集团为代表的右翼基本上左右着以色列的政坛。以色列的安全与中东和平从来就是两党争论的焦点,“生存”与“安全”也是以色列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工党强调“以土地换和平”的方针,即以色列归还于1967年6月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土地,换取阿拉伯各国承认它的生存权利,双方实现和平共处。利库德集团则强调“有安全的和平”,并以强硬态度表示,不允许建立巴勒斯坦国,不撒回已占领土地,只承认既成事实的边界线。两党立场和观点截然相反。而在以国内,两派政治力量几乎相等。1992年以色列第13届大选时,工党曾以不到一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险胜。今年以的14届大选,利库德集团同样以不足一个百分点的微弱多数反胜工党。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国内右翼势力回潮和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工党的和平政策已经达到能够容忍的极限。加之阿拉伯极端主义分子不时制造袭击以色列人的流血恐怖事件,更激起以色列人的强烈反感。以前总理拉宾遇刺就是一个强烈信号。而继任总理佩雷斯又错误估计了形势,宣布提前大选,导致工党下台、利库德集团获胜而上台执政。大选后,世界舆论一再呼吁以新政府继续推进和谈进程,但新总理内塔尼亚胡一意孤行,坚持一系列强硬政策,使中东和平达到了完全破裂的边沿。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已多次声言:局势若继续恶化下去,巴勒斯坦人民将再次举行起义,中东又将陷入战火之中。
但是,从目前种种迹象来判断:中东局势既不能排除和平进程倒退,也不能说已经完全无可挽回。因为客观上还存在种种制约因素。一是这次大选的结果表明以色列的两极化已达到空前程度。两派长期尖锐的政治对立和双方的势均力敌,对利库德集团内塔尼亚胡总理的政策走向是一个有力的内部制约因素。二是物极必反,以色列的现行政策可能促成阿拉伯各国空前的团结一致和联合行动。这将成为对以色列政策起制约作用的重要外部因素。三是从当今国际政策发展的大趋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历史主流。任何违背这一潮流、倒行逆施的行为,都将使自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四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美国因素。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形成了密切的战略盟友关系。美以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层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是以色列对美国的依赖;二是双方的相互利用。从这两个方面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美以关系复杂性和长期战略联盟的深厚基础。从以色列方面看,以原来经济基础薄弱,国内资源短缺,市场狭小。但自从以建国以来至80年代,已得到美国各种援助总额达4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以色列全国人平得到1万美元。以成为美的第一海外援助国,占美国全部外援的1/4。以色列的海外投资也主要来自美国。1948年以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亿美元,到1990年已增至460亿美元,42年间增加229倍;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1954年为647美元,1988年增至8650美元,34年间增长13.37倍。因此,世界银行将以色列列“中上等收入国家”的首位。以政府面对干旱和半干旱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又与西方主要是美国合作,研制生产军火,每年都得到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和赠予,拥有第一流的军备和国防工业,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工业国。从美国方面看,盛产石油的波斯湾是美国经济的生命线。由于美国在中东海湾地区的特殊重要战略利益,美国把以色列当作海外最重要的“战略资产”,牢牢地控制这个地区。60年代肯尼迪总统就明确表示美国要对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负责任,有能力也愿意为以色列提供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以前总理佩雷斯也表示:“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我们在这个地区所作的贡献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我们将作为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在这个地区存在,而美国人可以在这上面操作。”当然,美以之间的特殊关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美国是全世界犹太人最多的国家,1990年就已达600万人之多。犹太人在美国早已形成一股涉及经济各个领域的财团势力。到本世纪末,犹太资本可控制美国25%的钢铁工业、90%的皮革工业、60%的食品加工业和40%的影视娱乐业。以经济为基础,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很突出。每逢选举年,犹太人都不惜重金助选。当选的总统或议员作为回报,都要为维护以色列的利益效力。在美国,还有着不计其数的犹太组织和团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犹太基金会,支持和赞助各种社会团体活动。因此,美国犹太人占全美总人口比重尽管不到3%,但犹太人和亲以色列的人几乎掌握了全部选票的20%,在国会议员和总统选举中确实举足轻重。从50年代以来,一批美国犹太人都在政府中身居要职。以70年代的福特政府为例,国务卿基辛格、国防部长施莱辛格、首席检察官里维、联邦储备银行董事长伯恩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都是犹太人。他们不能不影响美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所以,尽管冷战后世界各方面都在变,但由于美以两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合作利益,这种互有所求、无法分开的战略关系仍将继续维持下去。不论工党上台还是利库德集团执政,美以都离不开在这个共同利益范围内的互动和制约。
随着美国大选的结束,克林顿的连任,美国作为“中东和平进程唯一主导者”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出来。美国中东政策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有两点看来不会改变:一是美国要全力维护其在中东巨大利益的战略不会改变;二是美国要充分利用以色列发挥其在中东海湾地区的制衡作用而采取偏袒以色列、亲以色列的政策不会改变。同时又要看到,时代不同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无论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都要生存,要和平,要发展,要安宁。凡是明智的人都懂得,要想自己活得好,也得让别人能活下去。谁要是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必将以失败告终!
总之,中东和平将在长期、艰难、曲折中进行,但从长远来看,前景仍然是有希望的。因为以巴双方不论采取何种手段:包括战争,都不能把对方消灭;只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
(三)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是我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邻国,土地面积1707.5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中俄边界线长达4300多公里。在那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今年7月,举世瞩目的俄罗斯总统选举,经过两轮较量,叶利钦获胜连任总统。从这次大选第一轮投票结果来看,叶利钦得票35.28%,久加诺夫获32.04%,其他8名候选人总共得票32.68%。表面上看,似乎俄罗斯政坛出现了左、中、右三极格局。其实不然。所谓中间势力的8名侯选人得票率都很低,各自的纲领和主张相去甚远,根本构不成一支统一的政治力量,其支持者也十分分散,无法与叶利钦和久加诺夫相匹敌。因此,叶利钦和久加诺夫才真正构成两极。两人都有相对鲜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对立的政纲,分别代表了两条相反的道路,而且都有相对固定和坚实的选民基础和政治后盾,两人又分别联合了一批政党和组织,组成自己的竞选联盟。可以说,叶、久两人基本上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深入考察分析一下,就能看到这种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俄罗斯近几年来社会两极分化紧密相连。从当前的经济生活状况来看,经过所谓“休克”式经济改革,俄居民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约占居民的1/3左右,其中14%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是俄罗斯共产党和久加诺夫的选民基础;第二类,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并趋于稳定,大体也占居民1/3左右,其中有1/10成了有产者,新兴的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人数不多,但能量比较大。这部分人构成叶利钦的选民基础;第三类,居民生活虽有所下降,但尚能维持,也约占1/3左右。这类居民的思想倾向更为复杂,大多数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想回到过去,形成一个较大的摇摆观望的中间层。叶利钦在竞选过程中,对以往改革政策中的失误采取纠偏姿态;对改革的前景给予美好的描绘;对选民不满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承诺,如答应偿还已拖欠数月的应发工资、补偿居民存款贬值的损失、下决心打击犯罪等。这对于争取一部分中间选民起了重大作用。同时,叶利钦又采取了把第一轮得票率占第3位的列别德拉进自己的班子,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列别得的政治要求,且委以重任的策略。在叶、久二人竞选中,第一轮得票率只相差3.24%,第二轮则拉大为13.51%,基本上是由于中间选民更多地倒向了叶利钦。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一部分中间群众保住了叶利钦的总统宝座。
当然,决定选民政治取向的因素很多,但经济状况毕竟是基础。下面,我们不妨进一步分析俄罗斯的经济现状和可能的走势。一方面,应当承认俄罗斯经济经过4年多的改革和转轨,尽管困难重重、道路曲折,但已开始出现一些转机,具体反映在:①经济滑坡势头减弱。1992~1994三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幅度很大,分别达到19%、12%和15%,而1995年降幅为4%。②财政赤字开始得到控制。1992~1994年财政赤字每年均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两位数以上。1995年出现转机,控制在7%左右。③通货膨胀率明显回落。1992年和1993年通货膨胀率均达到惊人的2000%以上,1994年降至300%,1995年再降为130%,1996年政府对通胀率的控制目标为25%以下。④卢布汇率初步稳定。1992年7月1日,俄罗斯全面开放外汇管制,导致卢布大幅度贬值。到1993年宣布改用新卢布后,汇率逐步进入基本稳定状态。⑤消费品供应大为好转。现在的俄罗斯,特别是大城市,消费品短缺的现象基本上消失。食品、服装和家电等供应齐全。根本原因是由于俄罗斯资源丰富,主要依靠大量增加石油、天燃气等初级产品出口来不断增加外贸顺差(1993年为175亿美元、1994年为198亿美元、1995年突破200亿美元),以换取消费品进口和市场繁荣,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应不足的矛盾。⑥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俄罗斯有着70多年计划经济的长久历史。突然间向完全陌生的市场经济转轨,并且是180度的急转弯,俄罗斯居民早已习惯的生活环境、行为节律一下子都彻底打乱了,迷惑、怀旧、不满交织在一起,确实是一场深刻而又激烈的变革。经过近5年的磨难和适应,俄居民心理上的负担在逐步减弱,承受能力也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俄大选后的经济形势仍相当严峻,主要表现:一是生产仍在持续下降。今年一季度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7月份下降5%,其中大中企业下降8%。二是投资减少严重。今年一季度投资下降10%,其中生产性投资减少15%,造成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同时内资外流,外资又难引进,仅今年一季度就外流资金达40亿美元,而引进外资仅8.8亿美元。大选中,叶利钦很有信心地说,如他当选,1996年外国投资可达100亿美元。但叶当选后外资并没有源源而来。这与外商对俄罗斯政局中不确定的因素心存疑虑有关,也与大多数企业亏损、税收制度缺乏透明度、投资环境风险大分不开。三是经济结构畸形。轻工业和加工工业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20%,2/3以上的产品靠进口,四是财政收支悬殊。全国有15个地区应上交国家财政金额低于计划的60%,税收缺额达70万亿卢布。要兑现叶利钦竞选中的承诺,光偿还拖欠工资就要28万亿卢布,加上巨额的竞选开支和长达两年多车臣战争的重大损失,更增加了财政的沉重负担。俄罗斯政府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多发债券、多印钞票。仅今年6月的货币发行量就高达20万亿卢布。五是巨额外债难以偿还。目前俄外债高达1300亿美元。预计到2002年,每年要偿还的公私债务加利息,将从现在每年10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而俄罗斯1995年全部税收只有950亿美元,很难承担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六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俄政府规定人均最低每月生活费标准为36万卢布(约合72美元)。目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占40%,而10%的新富人月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全国的失业率达14%,失业者超过630万。俄经济之所以陷入如此严重的困境,究其原因,除连续不断的政治斗争对经济建设的干扰之外,还由于“急进改革”受挫、经济财政政策一直不稳定,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西方许诺的援助,不但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而且往往口惠而实不至,难解燃眉之急。从根本上讲,西方大国内心决不愿意再看到一个繁荣强大的俄罗斯重新崛起。大选后俄政府表示在坚持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生产发展,调整和稳定经济秩序,并准备出售库存黄金和钻石,以应付财政危机。现在世界各国都怀着不同的心情,注视着俄罗斯局势的发展,关键是观察今后几年俄经济状况的变化。
我们再分析一下俄罗斯大选后的外交动向和外交政策。前不久,俄总统国家安全助理顾问科尔图诺夫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俄罗斯应寻求什么样的盟友》,可供研究时参考。他说:“与世界市场接轨,而且是作为强国而不是以‘穷亲戚’的地位接轨,这就是俄罗斯今后几年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俄罗斯需要强大的、能在必要时给它提供实际支持的可靠伙伴,而且首先应在经济最发达,民主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当中去寻找伙伴。”又说:“应该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俄永远不会同现有的或者正在形成之中的主要力量中心,诸如美国、中国、德国、日本结成牢固而持久的战略联盟。这些国家客观上是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对手,它们彼此之间也是对手。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讲,最好的政策是在它们之间保持积极的平衡,这才能够在这些力量中心彼此制约的情况下,使我们有可能获得足够大的回旋余地。同时,又在经济上不承受大的负担。这就意味着它不应与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国对抗,也不应与其中任何国家建立单方面的依赖关系,对于俄来讲,今后几十年的最佳战略是‘等距离接近’的战略。”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也有利于我们观察今后俄罗斯的外交动向。
中俄两国是近邻。在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现在争端已经基本解决。叶利钦还专门签署了《关于俄联邦与台湾关系的总统令》,强调俄只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联邦不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据我国海关统计,1995年中俄贸易额为54.6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6%。经贸合作走向规范化,并已开始从单一出口贸易向工贸、技贸结合的方向发展,双方已着手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生物工程以及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发展合作。今年4月,叶利钦总统来华访问,与江泽民主席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认为建立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历史性的选择,双方同意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随后,拥有共同边界的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等5国首脑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协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将为稳定中亚地区的局势发挥积极作用。总之,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期望两大邻国能长期和平共处,促进共同繁荣。这不但对双方都有利,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不应对双边关系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更不要把中俄关系理想化和简单化。
大选后,俄在对外关系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北约东扩和反东扩的尖锐斗争;俄与日本关于“北方四岛”的争端;独联体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等等。特别是叶利钦的健康状况不佳,接班人的争夺时隐时现。前不久叶利钦解除列别德的职务就是一个信号。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看谁能领导俄罗斯进入21世纪。应当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难以预测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应当时刻关心它的发展和变化。
(四)日本。
今年初日本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当选首相后,日本政坛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世界舆论认为1996年是日本战后政策大转向的关键性的一年。这必然引起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今年以来日本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从事实出发,再作进一步的分析。①去年日本的军费开支就已达502亿美元,相当于东盟9国军费总和的3倍以上,是朝鲜的10倍、中国的1.5倍,上述11国军费之和才能与日本相当。而今年日本内阁通过的财政年度预算,又进一步增加军费,使日本的国防开支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以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为基础,日本已掌握了现代战争最核心部分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世界舆论认为,日本在军事技术上超越美国的时代已经来临。目前,日本海上拥有160艘主力战舰,规模超过了英国和意大利;陆上自卫队拥有以军官为骨干的13个师团,人数超过英国;常备主战坦克1200辆,超过英国和德国;空中已有去年开始生产的新型战斗机,其性能要优于美国的F[,15]和F[,16]战斗机。连日本《朝日新闻》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自卫队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军事力量,日本实际上已真正成为重新崛起的军事大国。”②今年2月20日,桥本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同意设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宣布对韩国的独岛(日本称竹岛)和中国的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拥有主权。其扩张领土的野心再次公开暴露。它纵容和支持右翼团体在我钓鱼岛的猖狂活动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日本政府的精心算计。③4月,克林顿访日,与桥本会谈。日本力图借助美国实现其政治大国的目的,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和遏制中国的需要,也调整了对日关系,相互勾结,强化军事同盟,并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个《宣言》最大的特点是,扩大日本的“自卫”范围,从日本本土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包括东南亚。它表明日本不仅要摆脱战后《和平宪法》的制约,还要成为可以在世界上争霸的超级强国。④7月29日,桥本以首相身份,特意选择他生日的这一天,前往供奉着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灵位的靖国神社参拜。随后,在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这一天,包括120名众参两院国会议员和三名内阁大臣在内的官方队伍,大摇大摆、浩浩荡荡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战后50年来最为猖狂的一次。其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向国内外传递一个政治信息:表明从1996年即战后第51年开始,日本将不再受任何“战后”观念的约束。正如桥本在就任首相的施政演说中所讲的:“今年已经是战后50年的完结,正是日本开拓新的百年展望,作出新挑战的一年。”世界舆论严正指出:“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也不要忘记1996年,是日本再度走上穷兵黩武,复活军国主义正式公开起步的一年。”⑤7月19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并发表1996年《防卫白皮书》,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日战后第一次公开宣称要对中国军事实力保持警惕,并已把中国列为假想敌国。以此作为“遏制中国”的依据。⑥8月底9月初,桥本访问中南美洲,以提供贷款为诱饵争取支持,宣扬“大国日本”的存在。随后便在联合国第51届大会上正式提出日本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⑦桥本为夺回自民党曾经垄断日本政坛38年之久一党执政的地位,于9月27日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大选。自民党随后公开宣布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和独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选举公约,遭到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愤怒谴责。桥本事后解释说,这个公约旨在树立“日本国家和国民的形象”。事实上,日本已成为威胁亚洲和平安全的重要根源。尽管10月20日公布的选举结果,在日本众议院新设定的500个席位中自民党占239席,没有达到过半数的目的,但仍为第一大党,并组成自民党单独执政的新内阁,决心把桥本的政策继续推行下去。这次当选的全部议员中,80%都是有保守倾向的议员。在众议院占156席列第二位的新进党,也被称为保守色彩浓厚的“第二自民党”。因此,日本政坛是“保守势力再次抬头,扩张野心更加露骨。”以上一桩桩、一件件集中在战后51年今天的日本暴露出来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却也决非偶然。
当前,日本国内政治力量正在分化改组,政局处于动荡不定的过渡时期。经济实力的增长,已使日本一些政客头脑发热,保守势力膨胀,政治倾向右转。战后这50年,在美国有意的纵容和庇护下,日本军国主义从未得到彻底清算,年轻人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历史,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缺乏认识。随着日本政界的新老交替,以桥本、小泽为代表,具有强烈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的新一代“实力派政治家”已走上政治舞台,力图尽快摆脱战败国的地位,冲破战后要受“和平宪法”、“非核政策”和“专守防卫”的三大束缚,依仗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加速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这已成为以桥本为首的日本第一大党自民党和以小泽为首的第二大党新进党共同的政治追求。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等级和门第的国家。尤其在政界,一个人没有相当的政治背景,很难成为政治家,更无法左右日本的政局。被右翼势力奉为偶象的自民党新实力派代表桥本龙太郎也是如此。桥本利用其父两度出任内阁大臣和与前首相佐滕的私交等优势,捷足先登,26岁时就成为国会最年轻的“二世”议员。他巧于利用前辈留下的各种政治资本,善于政坛上的机谋周旋,待到羽翼渐丰就开始显露“鹰派”的姿态,博得自民党内外极端保守势力的支持和喝采;他为了筹集政治资金,组织了许多提供这类资金的团体,如桥本后援会、福利基金研究会、新政治问题研究会、升龙会和金融财政研究会等等,名目繁多,遍布日本各地各界,这为他登上最高权力宝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二战后50年过去了。日本将向何处去?这不能不令人瞩目。我们常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既是对日本说的,也是对中国和亚洲各国说的。对日本来说,历史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是坚持走和平建国,与亚洲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繁荣的道路,还是重走军国主义之路,用强权和霸道来与亚洲各国人民为敌,重温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之梦?历史是一面镜子。谁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谁最后要遭受灭顶之灾。在世界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在人民大觉醒的今天,历史的老路更是绝对走不通的!对中国人民来说,我们更不会也不能忘记过去,从1931年“9·18事件”到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的整整14年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才最终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惨痛、最悲壮的一页,子子孙孙都应该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是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又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放弃了侵略者应当偿付的巨额战争赔款,并与日本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共同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期望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但是,面对日本政局的急剧变化,日本军国主义重新抬头,侵略扩张的野心公开暴露的严峻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们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继续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祖国长治久安和亚洲和平稳定,争取更长时间对我有利的和平环境,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强盛,不怕任何风吹雨打,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1996年日本政局变化及其政策趋向来判断:中日两国经过建交后24年的共同努力,在经贸往来方面已经形成重要的合作基础。到1995年,双边贸易额已达578.51亿美元,预计今年将超过6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市场,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由于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难免出现曲折,这种合作的势头仍将继续保持下去。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今后的中日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并存的新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双方尚不会全面对抗,也不会全面合作,将在有合作也有竞争,有协调也有摩擦中发展变化。应该说,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时期,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五)美国。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经过戏剧性的竞选喧嚣和白热化的激烈争夺,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最终以379张选举人票的绝对多数战胜共和党人多尔连任总统,成为继杰克逊、威尔逊和罗斯福之后竞选连任成功的第四位民主党总统。在同时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共和党依然保持了参众两院的多数党地位。克林顿竞选总统之所以获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①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对克林顿竞选有利。克林顿执政四年特别是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稳步恢复和发展。今年上半年发展速度达到4.2%,不但大大好于布什时期,而且主要经济指标在西方各大国中领先,还增加了上千万个就业机会。②竞选策略得当。最主要的是吸收了共和党提出的受人欢迎的观点,争取了中间选民。③多尔阵营不稳,内部矛盾复杂。这为克林顿取胜实际增加了一个筹码。④“白水事件”并没有冲垮克林顿。尽管半数选民并不认为克林顿是一个“诚实、可信”的人,但仍有62%的选民认为这并不影响克林顿当美国总统。
应该看到,无论美国的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其本质上都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尽管它们在对内对外政策的一些具体方面可能有分歧,有争吵,但总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内维护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外坚持唯一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我们对比一下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纲领就可一目了然。
第一,两党对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主张,都可归结为不但要在军事、政治领域里,而且要在经贸领域里,坚持世界霸主地位,实行“新商业帝国主义”,继续应用“冷战思维”,以国内法取代国际法,动不动就制裁这个、封锁那个,其维护一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的行为日加直接和露骨。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一系列外交动作显示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多边”趋向“单边”。比如抛出“赫—伯法”封锁古巴、反对加利连任联合国秘书长、以“达马托法”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独自对伊拉克进行导弹袭击,等等。尽管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大选年两党相争的色彩,大选后有可能对政策进行某些调整,但霸权主义的本质和基调决不会变,也必将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从而使美国陷于孤立。
第二,两党都一致支持美国继续在亚洲驻军,维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目前,美国在亚洲主要是日本和韩国驻扎着10万军队,部署着一支最强大的海军舰队,设有海军、空军基地网络。美国向这个地区的贸易出口已超过1500亿美元,对该地区的资金投入近1000亿美元,300万人由此找到了就业岗位。两党在国会中还一致同意投资设立“自由亚洲电台”,其宗旨宣称“如同自由欧洲电台一样,我们也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穿了,就是要在亚洲国家扰乱人心,制造动乱,他们好从中获利。据悉,该电台1996年度财政经费高达1000万美元,主要从美中央情报局预算中拨出,可见其险恶用心。其实,美国毫无资格和权利来充当亚洲自由的代言人,亚洲人民更不会接受美国人的那一套虚伪说教和指手划脚的鼓噪。
第三,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纲领,都用不同的语言表示,要长期保持和维护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除了如前所述的理由外,与美国离不开中东石油这一“血液”和“命脉”,让中东各国用自己的石油换取美元,又用大量美元购买美国的军火,从而使美国获得最大利益的战略企图是分不开的。因此,两党都宣称,美以关系“是以共同的价值观,维护民主的共同努力,以及有利于我们两国的战略利益为基础的。”推而广之,现在世界上大战打不起来,小战又不断,这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全球哪里有冲突、有战火,哪里就是美国军火的热销市场,美国就要从中获利!
第四,两党的欧洲政策也是一致的。认为冷战后美国决不能放弃欧洲这个战略重点,要继续保持美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冷战后,美欧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表现为两种争夺:一种是美国和欧洲盟国以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范围为基础的与俄罗斯的争夺;一种则是西方大国主要是美国和德、法、英等国之间对于如何瓜分冷战胜利果实的争夺。彼此之间有协调有合作,有矛盾也有斗争,并且围绕到底是“美国领导下的欧洲”还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个主题,展开了日趋尖锐复杂而深刻的斗争。在这样的争夺面前,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欧政策都表现得空前的高度一致。
第五,再看看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对华政策。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两党竞选纲领的基调完全一致,那就是要用武力庇护台湾。从表面上看,近一年多来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不定、时进时退,是受大选年两党争夺的因素制约。但实质上,美国压根儿就不希望并且要千方百计地遏制亚洲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出现。从中美两国的外交思想来比较分析,美国要充当全球霸主,搞顺昌逆亡,推广所谓的“美国式民主”。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敢于在国际上坚持正义,反对霸权,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中美两国这种本质上的对立和碰撞是客观历史的必然。美国至今并未能形成一套始终如一、稳定持久、具有建设性的对华政策。在价值取向与现实需要之间经常难于平衡。例如,美国迟迟拿不出对中国一致性的评估意见。中国究竟“是盟友还是敌人”或是“非友非敌”?在这种情况下,美有人提出当前的对华政策要采取“施压、孤立和利用”与“接触、合作与牵制”交替使用的策略。但是,这并不妨碍美两党对华既定战略目标的施行,也就是要“促使中国从共产主义到西方民主制的广泛的和平演变”,“促使中国变成一个美国想要看到的那样的中国。”然而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并没使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如愿以偿。相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1997年香港将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也将回归祖国。美国认为要有效对付中国剩下的唯一一张“王牌”就是台湾问题。美企图利用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的大统一,要反复在台湾问题上挑起事端,制造紧张局势,干扰和破坏中国正日益走向的发展强大和繁荣。
台湾问题是涉及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和平统一大业,牵动着12亿中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对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更加重要!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政府和人民随时准备面对任何挑战!
经过一年多来我国政府的坚决斗争和严正交涉,使美国政府更加清楚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也使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加深了解了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坚定不移的原则态度,还使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进一步看清了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分裂中国、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
我们不对美国大选后的对华政策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美国政府在大选前增加了与我国的接触,克林顿也表示如果他当选连任将在明年实现访华。但从种种迹象来观察和分析,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这是因为:①美国当局要继续玩“台湾牌”以遏制中国发展和强大。②台湾李登辉已一再用他的言行表明,他顽固坚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没有丝毫改变。无论是以彭明敏为代表的“显性台独”(亦称“阳性台独”或“急进台独”),还是以李登辉为代表的“隐性台独”(亦称“阴性台独”或“渐进台独”),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台独”势力在台湾岛内外活动越来越猖狂。李登辉将要在他当政的未来4年中,紧紧依靠美国的支持,使台湾岛保持“分裂分治”;不公开宣布“台独”,也不认真与我谈统一;喊缓和口号,笼络人心,争取舆论,继续搞“务实外交”,图谋“重返联合国”,以拖待变。特别是李登辉多方策划,塑造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和“新台湾人主义”,要从历史上、文化上、思想上、感情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其用心更加险恶。
鉴于美国和台湾当局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都已为世人共知,两岸政治僵局难以突破,我们面临的台湾局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我国政府已多次申明:只要台湾岛内不停止搞台独,搞分裂活动,我们反台独、反分裂的斗争也就一天也不会停止。两岸之间以及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发生重大波折和冲突的可能性难以排除,我们应当头脑清醒,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中国人民已经经受了中美之间长期较量的历史考验,决不会也不可能在美国霸权主义面前低头。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自立和人民的幸福,我们将永远抗争到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我们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争取有利于我的外部条件,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团结一心,朝着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标签:中国的人口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