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纪录片《敦煌画派》梳理了大量的敦煌美术艺术的历史资料,充分吸纳了“敦煌画派”研究的最新成果,创造性的通过美术史的角度进行叙述,通过对静态的壁画及彩塑的深入解读,挖掘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涵。突破以往纪录片绝对客观的表述方式,以人物叙述为线索,构造与敦煌精神相符合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情景再现;历史文化纪录片;地缘文化;口述史
纪录片《敦煌画派》,精选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及雕塑艺术的精品,从美术史的角度切入,由权威的敦煌学学者和美术大师进行解读,展现了敦煌美术艺术的历史脉络和美学风格。作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敦煌画派》在创作上摒弃传统纪录片严肃缓慢的节奏,以人说史的主旨贯穿全片,其创新的表现手法,刻画了敦煌美术的精神内涵,为本土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方法参考。
一、影像传递历史
(一)对历史资料的影像化构建
《敦煌画派》的创作是在中国美术界全力打造“敦煌画派”的背景下展开的,敦煌美术传承历史清晰,跨越数十个朝代的艺术珍品流传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敦煌美术艺术相对独立于中原绘画,并没有被完整的载入中国美术史中,为“敦煌画派”立言立派的迫切需求,使纪录片《敦煌画派》面临着如何将“敦煌画派”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艺术风格通过影视展现出来。
在《敦煌画派》中,影像资料跨越时空,与观众对话,也与世界其他美术形式相互交流,不断类比,创作者试图以此寻找敦煌美术与世界美术史的联系,与当代美术创作的关联,不只将敦煌美术艺术千年的历史重现,更加重视敦煌美术给现代美术带来的启示。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离不开史料的堆砌,但在当代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资料传递的不仅是历史,还有创作者的现世思考。在《敦煌画派》中,创作者运用影视后期的非线性优势,有选择的排列史料,经过一系列浓缩、修饰的叙事过程,呈现出“敦煌画派”数千年的历史沿革。
(二)以人说史:叙事手法的故事化
1.口述历史方式的介入
口述历史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大多以平民化的视角展开,这势必会是纪录片的叙事更加细节化、具体化,从而打破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策略。通过口述,细节的真实感容易吸引观众的兴趣,也是历史这一严肃的话题增添了温情,使纪录片真实可感,能更好的与观众交流,带来美学上的意趣。
“敦煌画派”历经数十个朝代的传承,集中表现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及雕塑艺术中,然而,历史上却鲜有对敦煌美术艺术的完整叙述,直到二十世纪初,敦煌艺术重见天日才得以保护和研究。《敦煌画派》中不单描述的是敦煌画派的历史发展,更重要的是“敦煌画派”与当代美术的碰撞、交融,以及敦煌美术艺术带给中国现代艺术的深刻变革。
《敦煌画派》甄选了一批上个世纪参与敦煌壁画及雕塑研究的专家,通过他们的讲述,将敦煌美术艺术的精神内涵、风格样式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如第四集《花开敦煌》中,开篇以一场敦煌服饰展览开始叙述,紧接着就以常沙娜的口述展开了对敦煌绘画图案艺术的解读。跟随常沙娜讲述的内容,画面扩充了言语的表意,直观的将敦煌繁多的图案展示出来,通过当事人的叙述,使我们可以了解敦煌图案艺术的博大,也不由得赞叹一千多年前敦煌美术艺术的精美。
在传统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视角下,历史来源于正史的记载,不容任何野史和传说的杜撰,忽略细节,服务整体,这也是以往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严肃缓慢的原因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纪录片需要客观真实的表达,也需要具体可感的情感传达,这也是口述历史运用于纪录片的优势,即传递当事人的情感,引发出最直观的情感思考,让历史变得有“温度”。
2.情景化的叙事策略
作为历史类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方法,“情景再现”弥补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料缺失,充分发挥电视传播声画并茂的媒介优势和特点,增加电视画面的可视性,克服声音传播的劣势,使所表现的内容简洁明了。应该说“情景再现”不仅弥补了缺乏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而且使存留的少量零碎历史遗迹也变得连贯而生动,使已经变得近乎抽象的人类文明记忆渐渐清晰起来,遥远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由此血脉相连,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了历史启迪的美的享受。
纪录片《敦煌画派》以人物口述与解读为主要的叙述方式,然而,“敦煌画派”是以敦煌自古以来壁画及雕塑艺术为形式传承展现的,绘画与雕塑都是静止的、平面的,且人物解读的方式又有其相对的局限性,一味的陈述事实,难免会单调枯燥,不足以表现电视艺术的综合性。“情景再现”的手法用于纪录片的制作中,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现解说词或人物口述的内容,增加画面的可视性,还原历史真实场景,使观众深刻了解其中意味,引发共鸣。纪录片《敦煌画派》以人物口述为主要的叙事方式,这样情景再现”叙事表现手法的运用,弥补了人物讲述时画面的单一。
二、《敦煌画派》中的地缘文化特征
与以往敦煌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纪录片《敦煌画派》以敦煌美术艺术展开,但不仅仅着眼于敦煌美术艺术的成就,还全面的描绘了敦煌地区的地理生态、地域风情。然而创作者并没有直白的用影像记录敦煌的地域文化,而是将敦煌地域文化价值融入对敦煌美术艺术的解读中,完成一次以敦煌美术为本体的“自我表达”。
在第五集《岩彩之路》中,创作者通过当代美术者寻找岩彩原料表现了敦煌壁画的特色之一,即对矿物质颜料的广泛运用,片中并无着重强调敦煌美术的地域特色,而是将地域特征融入了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中。纪录片所表达的主题内涵,最终要通过镜头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描述通常带来想象的空间,而纪录片需要将这一“空间”进行准确的勾勒,纪录片不只是单纯的记录功能,其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内容是纪录片思想观念的表达与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录片的本质应是“艺术真实”。“敦煌”这个文化符号一出现,就是人们联想到神秘、缥缈的大漠风情,而“敦煌画派”就诞生于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在纪录片《敦煌画派》中,不仅在叙事中完成了对“敦煌画派”全面的解读,而且在镜头的组接中完成了对敦煌地缘文化的诗意表达。
三、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形态,已远远不同与其诞生时功能意义,它审视了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来说,是反思历史、联系当下的一个路径。《敦煌画派》突破性的尝试了艺术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生活结合、以人物为叙述本体的纪录片创作视角,以敦煌壁画和彩塑为其艺术本源,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既表现了宗教信仰的核心含义又充分表现了西域地区的生活全貌,其技艺成熟,创作体系完整,并且格局多元开阔。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常仕本.影视史学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9,(02): 157-158
[3]林达▪威廉姆斯 李万山译.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续)[J]. 电影艺术.2000(03)
[4]张继国. 论地缘文化[J]. 社科纵横, 2011, 26(09): 126-128
[5]邵伟尧.董希文先生谈敦煌艺术问题[J].艺术探索,1991(02)
作者简介:杨天月亮(199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杨天月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敦煌论文; 纪录片论文; 画派论文; 美术论文; 艺术论文; 历史论文; 壁画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