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见面课的案例分析及教学建议——观数学教师张思明的师生见面课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生论文,案例分析论文,数学教师论文,建议论文,张思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每年的9月1日左右,刚升学的学生面临着新教师、新同学、新教材、新环境等等,一切都是新的.对教师来说,学生也是新的.这里将这个时候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上的课称为师生见面课.
俗话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师生见面课是教师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一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对学科的兴趣.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这节课的教学没有统一要求,因此,也是教师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特点、风格的机会.那么这节课该如何上?该讲些什么?实际上,这是每个学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以数学教师张思明的一节课为例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建议.希望以此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关注.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张思明老师的这节数学课:
1.自我介绍
在师生见面课上,每一位同学对新教师充满了好奇.自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介绍方法,如:将自己的名字与名人联系、与历史故事联系、与美好愿望联系等等.但是作为数学教师,怎能让人印象深刻?又与数学紧密联系呢?先看张老师的开场白:“我的名字叫‘张思明’(没有说出来,只写在黑板上了),你脑子里要做一个反射才能看清楚.这件事情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要学好数学,你脑子里要经常做一个转换——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张老师借用自己老师的一句话介绍学好几何的一种方法——形象反射.当然还有很多与数学有关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名字进行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D.K.Rogers)把“人际关系”应用到教学理论之中,他十分重视课堂心理气氛.他认为教师的真诚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张老师坦诚的介绍自己的缺点:“我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速度)不均匀,忽快忽慢,不重复,记性不好”.以一种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营造了舒适的心理气氛,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看似平常的自我介绍,实际上蕴含了张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数学,待人真诚的态度.
2.强调培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诸多的学习能力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你能教给学生的?怎么做就能实现?这些问题需要深刻的思考.实际上,全能的人很少,教师的能力有限,那么就要认清自己最想学生在哪个方面有突出表现.张老师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更重视实际行动.张老师特别强调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观察和自学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有助于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张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体会观察、自学的重要性,通过留作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1)强调观察
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的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新问题,才会主动学习新知识,用新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张老师非常强调观察,明确提出“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在我的数学课上特别希望大家学会观察”.然后张老师以几个实际例子加以介绍.
张老师首先从学生身边的桌子、凳子出发,以具体数据(桌子面积放大了,原来是50cm×35cm,现在是70cm×50cm;两个桌子中间应该隔30~50厘米)说明它们的变化,还详细地列举了桌椅的功能:如“凳子不可以调换高度”、“侧向是随便可以活动”、“没有挂书包、挂水瓶”.通过教师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观察时严谨的态度.同时也为问题(如何改进?)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张老师还细致地介绍了教室里强力排风扇的设计,教学楼的颜色、楼层的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并利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这样既引起了同学的兴趣,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作用,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最后留下一些观察点,启发学生如何去找观察点,试图告诉学生只要你用心思考,身边就有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1)这座楼建筑美的另外一个特点,与大多数建筑不同的地方是什么?(2)这座楼在什么地方破坏了对称性,然后被破坏了的对称性又产生了什么新的视觉冲击?(3)楼前银杏树的年龄是多大?(4)草坪上两块石头(其实是上亿年的硅化木)的成分是什么?年代有多远?
张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体会观察的重要性,通过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在要求学生“做中学”的同时,自己也在“做中教”.
(2)强调自学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的教学原则上.”“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1].
张老师通过轻松、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没有小学、中学的文凭,没有上大学”.但是张老师“用五年的时间,自学数学”的精神不由地让大家佩服起来.张老师让学生体验了一下自学——读教材.“以后每节课拿10分钟来读书.阅读的方法:建议大家拿个小卡片,盖住要读的概念,先猜,如集合,你就猜‘什么是集合’,集合是不是吹哨大家往一起跑,这个集合是个动词,那数学里面是什么意思呢?若不知道,那就‘蒙’一个,集合就是把一堆东西放在一块.先这么想,然后再看书上的解释.再如这有一个照片,这是谁呢?他长得像谁呢?做过什么事?等等.凡是新名词自己先试着给一个解释,再看跟书上的差别,去想为什么?现在开始从第3页往后读,读到第5页.我把要回答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张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体会自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最后介绍了自学教材的方法——遮盖法,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
观察和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弱,“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有可能提出扩展性问题”,“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倾向于遵循题目的要求”[2],“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3],张老师强调观察和自学的根本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强调学习要有长远目标
人们常说“立大志者成中志,立中志者成小志,立小志者不成志.”因此,在师生见面课上,教师应指出高中学习的目标.很多教师,往往介绍一些高考成功的案例,说明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就是赢得高考.而在张思明老师的课上,看到的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教育理想.
简单举两个同学的例子:一个同学中学时计算机特别好,但是有偏科,考到了信息工程学院.但是他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提出了做硕士论文的想法,非常快的做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前沿.为什么呢?他说北大附中教给了他知道主动学什么,超前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位同学,班里的体育委员,高考时发高烧,结果进了山西工学院.在大四的时候,他考上了哈工大的研究生,做自动控制.他说北大附中教给了他知道怎么在困境中调整自己、找到方向.
两位同学在高中阶段获得了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第一位同学学会了主动学习、发现、提出问题.第二位同学学会了面对困境,积极调整心态.这才是教育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通过两个同学的例子,张老师说明高考不是高中学习的终极目标.高考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每个人成功的道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有长远目标.这样就能自主的、主动的学习,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道理,每位教师都懂、都赞成,但是真正在中学课堂上跟学生去交流的很少.高中学生对学习的感觉是压抑和紧张,而不是轻松和愉悦.同样都得学习,与其苦哈哈的学,不如乐呵呵的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建立长远学习目标,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走好,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
4.注重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一些老师认为在师生见面课上没有必要给学生介绍高中的内容,“他们也记不住,没有感觉”.事实上,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要有一个蓝图,否则很容易走偏,容易稀里糊涂,不知道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对高中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优秀学生的自学,有助于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
张老师简单介绍了高中数学教材的版本(人教B版)、册数、先后顺序(必修课程:1、4、5、2、3,限制性选修课程:2-1、2-2、2-3,校本课程:数学建模,任意选修:《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帮助学生了解了高中三年一共学习几本书?哪本书大概什么时候学?这样对学有余力的、想先学的同学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为了让大家对高中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张老师以运算、函数和几何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初中、高中、大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试图减轻学习压力,开阔视野.大家知道很多高中生有能力学习大学的内容,如年仅27岁的阿贝尔、21岁的伽罗瓦分别对方程论和群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两位英年早逝的数学家都非常年轻,不是在中学时代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哪来那么大的贡献?而当今中学生还战斗在题海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呼吁:要关注特殊人才的培养,保护他们的兴趣,发掘他们的潜能.
5.注重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的变化[5].在张老师的课中可以看到新的评价理念的体现.
张老师对学生的考评采取以下计算方法:模块终结考试×60%+章验收×10%+(平时作业+小练习+课堂专题报告)×30%.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模块终结考试只占60%,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占了很大比例.这也正与新课程倡导的“注重过程性”评价是一致的.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倡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5].张老师的评价方案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开放性作业和主题报告的形式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发展应用意识.如,在准备“康托尔的生平介绍”时,学生们要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设计PPT,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康托尔一生做出的贡献,激励自己的学习.在准备“三角函数的小结”时,学生要思考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知识网络图、易错题、典型题目、没有解决的难题、给出15道题——掌握了这些题三角函数就没问题了等等.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撰写专题报告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梳理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
三、教学建议
师生见面课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既然存在这样完整的一节课,那么就应该思考这节课到底怎么上,这节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通过张老师的师生见面课,并与一线教师访谈、交流之后,研究者认为师生见面课不应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应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数学价值有更深的认识.建议从自我介绍、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案4个方面进行设计,数学价值、学习方法渗透其中(当然也可以单独介绍).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建议数学价值、学习方法渗透在其他方面中.可以直观的用图1表示.
(1)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在各种场合都会遇到,建议数学课上的自我介绍与数学有所联系.
(2)学习目标.在师生见面课上,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那么师生统一学习目标很有必要.根据对老师们的了解,这节课大家都会与学生交流学习目标.但是,往往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①以高考为目标;②提到培养多种学习能力,但没有落实.因此,建议要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落实,如:张老师讲观察时有例子,还有作业;讲自学时有当堂实践.一个人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一两个方面很厉害的人就很优秀了.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长处,选择最可能实现的能力目标.
(3)主要内容.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逐渐显露出来,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使得高中学生需要做出选择.介绍高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整个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选择,有利于指导优秀学生自学.
(4)评价方案.在高中,很容易忽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现教育价值.同时,也是教师感到困难的地方,张老师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如:从提出问题的质量、写小论文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情况等进行评价.
(5)学习方法、数学价值.这两部分既可以单独讲,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学习方法应该是通用方法而不是具体的解题方法,如自学时的“遮盖法”等;数学价值的介绍应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慢慢体会,而不是笼统介绍,如通过排风扇、桌子、凳子、教学楼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结束语
研究仅给出几个方面供大家思考.一节课不应涉及太多方面,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此研究以张思明老师的课为例,仅供大家参考.一定还有更漂亮的师生见面课.这里仅想提出这个问题,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和思考.
标签:数学论文; 张老师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张思明论文; 高考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