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理论——读《权力与相互依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力论文,相互依赖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分别用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描述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前者重视国家利益、权力斗争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后者强调全球化过程和相互依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深远影响。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一次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说,创立了相互依赖理论。本文试图对相互依赖理论做出批判性的阐释和分析。
一、相互依赖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基欧汉和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可谓是相互依赖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在对“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复合相互依赖新概念,探讨了在相互依赖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
1.相互依赖新辞令
相互依赖理论试图走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它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该理论提出后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界颇为流行,主要是因为它本身触及了战后国际关系中一个突出的、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即由于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间、地区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相互依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
按照基欧汉和奈的观点,相互依赖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1)相互依赖关系范围广,既包括传统派强调的军事相互依赖,又包括现代派强调的经济、生态上的相互依赖,两者既存在重要连续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其区别并不是“零和”与“非零和”游戏之间的区别。军事相互依赖不一定是零和的;相反,经济、生态相互依赖也包含着竞争。(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相互依赖不同于依赖,在国际政治中指的是国家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中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相互依赖是以各方在交往中所受制约或所付代价为基础的,事先无法保证收益一定大于代价。所以相互依赖关系总包含着代价,不以互利为特征。
(3)相互依赖的核心是合作,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可以是一个无政府的有序社会,主流是非零和博弈;(注:Robert Axelrod and Robert O.Keohane,"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ed.Oye(Princeton:Princeton Up,1986)PP.226-254.)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是国际社会为秩序进行的努力。(注:Keohane,"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Realist Challenge after the Cold War",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PP.269-300.)但作者同时强调利益冲突不是减少,相反将采取新形式,甚至可能增多。因为行为体虽注重绝对收益,但更强调相对收益。“任何有几个年幼子女的父母都知道,烤一个大些的馅饼并不能防止孩子们为分多分少而争吵,”(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相互依赖关系是一种过程,至于它会实现和平还是导致冲突,概念本身无法回答。
(4)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最常见的情形,完全均等或纯粹依赖都较为罕见。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可能把相依赖关系作为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影响其他问题。(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这就是相互依赖关系中政治讨价还价过程的核心所在。
2.权力与相互依赖
基欧汉和奈从分析权力在相互依赖中的作用出发,把相互依赖和仍然是分析世界政治的重要概念权力联系起来。
首先作者区分两种含义的权力,一种是潜在能力,即对资源的控制力或影响结果的潜能,另一种是实际影响力,即对事态发展结果的控制能力。以资源类型衡量的权力与以其对结果的影响力来衡量的权力之间很少存在等同关系。(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若把不对称相互依赖作为权力的一种来源,它只是一种潜能而不是影响力,政治讨价还价是两者转化的过程。操纵相互依赖关系只可作为一种权力工具,本身解释不了讨价还价的结果,预测不准确可以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找到原因。
其次作者区分了敏感性相互依赖和脆弱性相互依赖。敏感性指行为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作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世界所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脆弱性则可以定义为即使在政策调整之后行为体仍具有的因外部事件所强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度。(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前者是假设现存规则不变,外部影响对一国造成的直接结果,指的是一国的承受力。后者是指该国采取某些对策之后抵消或减轻上述结果的能力,指的是一国的应变力。因此研究脆弱性更具意义,只有它才能说明相互依赖关系对一国产生的实际影响,表明“谁”能够规定相互依赖政治游戏的规则。
3.复合相互依赖新概念
基欧汉和奈在该书中试图纠正现实主义理论的片面性,反驳了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想模式“复合相互依赖学说”。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间关系、跨政府关系和跨国家关系,非国家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2)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3)武力是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注:关于这个问题的有价值讨论,见克劳斯·诺尔:《国家权力: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M](The Power of Nation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纽约,贝西克出版社,1975年版。)
复合相互依赖政治过程最突出的是联系的有效性从总体上降低了,国家目标因问题领域而异,政治讨价还价的结果也因问题类型不同而异,由此削弱国际等级制度。另外它还特别强调国际组织在政治讨价还价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大大增加。
综上可以看出作者侧重强调非结构现象、非权力因素、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他们主张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中,除国际系统结构以外,国际系统进程、(注:进程指系统中单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单位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相互交往中所遵循的规则。Joseph Nye,"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World Politics 40 (January 1988),PP.235-251.)政治讨价还价过程以及相互依赖的管理——国际制度也是影响和制约国家行为的重大变量,甚至是决定性变量。这就是相互依赖理论建立的因果键,也是新自由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注: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44页。)
二、相互依赖理论批判
新自由主义是在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相互依赖理论能够与权力政治理论在理论方面抗衡,在学术上展开辩论,但是它的理论体系远未达到现实主义那样严谨、成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1.相互依赖理论不适用于冷战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过于抽象、笼统,必须放入具体国际条件、环境之中审视。相互依赖理论从对现实主义证伪着手,提出在国际系统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进程也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但这一理论却很难用于解释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统治冷战时期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的结论不容质疑。
肯尼斯·沃尔兹从理论上提出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注:Waltz,Theory of Intemational Politics,第3、4、5章。)系统结构具有自在性、独立性,超越国家并凌驾于国家之上。系统结构是自变量、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量、结果。系统结构是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系统中的相应位置,权力分配(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决定系统结构。(注: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理论”[J],《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43-44页。)
冷战时期国际体系呈明显两极格局,军事安全是国家首要目标,国际政治中心,在议事日程表上显然处于首位。以权力规定利益、强权政治——争夺权力的斗争是支配国家政治行为的客观法则,国际政治的实质。当时人们一般仍把一国国力同该国军事力量等同起来,军事力量是最重要的权力来源并始终是国家权力的核心部分。拥有军事力量优势的国家将支配世界事务,总体力量最强的国家将始终处于统治地位。这些都反映了权力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东西方严重对立的冷战年代,现实主义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两极格局对各国外交是一种根本限制。对西方国家来说,最大威胁是苏的扩张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各国对外政策一直接受冷战思想,遇事首先要从维护战略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角度出发,从维护西方与苏抗衡的长远总体利益出发,维护美在西方社会的领导地位和威信。所以在全球性两极体制中,虽盟主国通过允许其小伙伴赢得次要争论以稳定同盟,但在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问题上,美则处于绝对优势,根本不容其盟国讨价还价。或者说即使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有所克制的也是小国而不是美国,小国总会作出更大牺牲以维护全球关系结构,最终必将屈从于强权政治。
2.相互依赖理论在军事安全领域解释乏力
基欧汉和奈试图以经济相互依赖为基础,将战后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但恰恰在军事安全领域该理论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在复合相互依赖第三个特征中提到武力作用,以及使用武力可能性在逻辑上日益减弱,但同时列举了许多例外。
首先军事力量作用微弱并不排除在某些地区或问题上仍把武力作为主要手段。例如在南北关系、第三世界国家间关系以及东西方关系中,军事力量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苏联运用军事力量对东欧进行政治、经济控制,美国军事干涉加勒比地区,美苏军事相互依赖的前提是双方面临核恐怖均势。
其次作者承认即使在相互关系最近似于复合相互依赖状态的国家,两种严峻的情况依然存在:(1)剧烈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可能促使武力重新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2)即便在精英人物的利益是互补的情况下,用军事力量来保护他国的国家可能对受保护国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力。(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作者在这个问题上观点模棱两可,并未拿出定论,未明确说明究竟这两种情况是否属于复合相互依赖模式。第一,在激烈冲突或革命性变化中发达国家动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似乎是合理的,现实主义又应成为探究事件的指南。第二,在军事间接保护作用达到政治目的方面,作者的观点就更为含糊不清了。国家之间禁止直接使用武力并不意味军事力量没有作用,它仍可用来达到政治目的。超级大国运用武力威胁遏止对方进攻自己盟国,从而起到间接保护作用,反之它又可将之用于与盟国在其他问题上的讨价还价。在这里问题出现了,若这种情况属于复合相互依赖,那么为何复合相互依赖政治过程却强调问题领域间不联系?“不同问题领域具有不同的政治结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独立于军事、经济总分布状况”;“各国问题领域不能照常有效联系,权力资源就不能轻易转化”;“某一问题领域的权力资源在用于其他问题领域时就会失去某些或全部效力。”(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2页。)请问如果美不能把其他问题与安全问题相联系,那么它又如何运用军事间接保护作用来获得政治影响力呢?反之,我们又可看到这种军事力量的潜在作用对美加两国关系起到重大结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在加美军事关系中极为广泛并具有很大约束力。若这种情况不属于复合相互依赖,那么作者把加美战后总体关系视为最可能符合复合相互依赖三个理想条件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就不确切。作者在这里是 否有些自相矛盾呢?
最后在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关于武力作用和使用武力可能性不断变化,使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加复杂化了。特定范围的相互依赖究竟与使用武力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为行为体提供权力方面,军事相互依赖高于脆弱性相互依赖,而后者又高于敏感性相互依赖。一方面行使权力级别愈高代价愈多,但另一方面所涉及利益愈重要,行为体则倾向于使用较高级别和代价的权力资源。当问题涉及生死存亡之时,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又会变得具有决定性意义,(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现实主义解释更加贴切。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某个问题领域中——军事安全领域——的高层次相互依赖始终是世界政治传统分析法的核心。(注:(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9页。)
3.相互依赖理论本身带有权力因素
相互依赖理论是为批判和修正权力政治理论而提出来的,试图着意淡化暴力意念、权力因素,但其本身仍离不开分析权力,血液中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这也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实主义理论核心地位不容取代。
第一,强国制定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强国尽其所事,弱国尽受其难”。(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卷[M],第17章“梅利思对话”,纽约,现代图书出版公司,1951年版,第331页。)作者为强调系统进程、国际制度的作用,在推理中有意淡化权力因素,因为一旦把权力因素考虑在内,情景就会大不一样。国际关系中的许多互动行为归根结底仍然是权力分配问题。(注:Stephen Krasner,"Global Communications and National Power:Life on the Rareto Frontier",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PP.234-240.)权力可以决定谁能够参与国际制度,能够决定博弈规则,能够改变博弈解。(注: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46页。)选择的条件由大国提出,规则由大国制定,修改规则的可能也只有大国的认可之后才能实现,有实力的国家起主导、支配、整合、调节作用,无论什么样的国际制度,关键取决于大国关系、大国作用,人们总能察觉大国的影响和拍板,甚至是强权和霸气。
第二,不对称相互依赖具有权力政治性质。作者也承认在现实社会中不对称相互依赖普遍存在。但其实质仍属于依赖关系,而依赖是权力这种强制性影响力得以产生的基础。对此阿姆斯特朗曾作过精辟分析:“依赖是权力的基础……B依赖A就导致A对B行使权力,B越依赖A,A就越不依赖B,那么A就越有潜在的权力去影响B的行为。”(注:Armstrong,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Sept,1981,P.405.)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情况类似,依赖较少的一方可操纵相互依赖关系作为权力筹码,对某一问题讨价还价甚至影响其他问题。这种带有依赖性质的不对称相互依赖,构成一方对另一方行使权力,引起国家间地位和关系上的不平等。不平等伙伴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影响双方关系能力上不平等;二是中等国家对外政策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受超级大国影响。(注:Harald Von Riekhoff and Hanspeter Neuhold,Unequal Partrer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Austria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Betwee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Westview Press,1993,PP.137.)这种现象带有权力政治性质,使权力继续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最基本因素。
第三,相对收益问题带有现实主义色彩。作者接受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命题,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关系的特点,国家是自私的、理性的,寻求最大限度国家利益。在一个无政府状态性质的国际社会里,各国都想增强本国影响减少别国影响,都想尽量不付出代价而让对方承担所有代价或者以最小代价争取最大利益。所以各方重视的不是均有收益而是各自收益的多寡,共同利益无法取代各自国家利益。摩根索曾说:“国家政治中实际的最后的语言只能是国家利益,它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本质以及全部政治学说的基本问题。”(注:汉斯·摩根索著:《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实证性研究也发现相对收益问题阻碍合作的现象在无政府的国际环境中尤为突出。“即使在长期盟友之间,在经济合作领域里,相对收益的考虑同样对国家的合作行为构成阻碍。”(注:Charles Lips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and Security Affairs",Neorealism and Neoliseralism,PP.60-84;Michael Mastanduno,"Do Relative Gains Matter?America's Response to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ey",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sim PP.250-266.)
4.新自由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见相互依赖理论之不足
基欧汉和奈承认他们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学说是一个相对不成熟并被低估了价值的概念,它是为全面反驳现实主义假设而提出的一种理想模式,并不是对世界政治精确的描述,也不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相对于解释当代国际政治是模棱两可的。(注:Robert O.Keohane and Jospeh S.Nye,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utumn 1987,PP.733、737.)在80年代相互依赖理论曾一度失去发展的势头,此后基欧汉的专著《霸权之后》、《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提出了系统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重点放在霸权后合作理论和国际制度理论之上,避开了军事安全领域,不再强调复合相互依赖概念,不再将加美关系作为个案研究而进一步探讨双边关系高层政治的影响了。
5.相互依赖理论摆脱不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本质缺陷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带有强烈超阶级色彩,对此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进行阶级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国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两个对立阶级的斗争,国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代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功能是通过阶级压迫剥削来调节阶级斗争,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四卷。)
资本主义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利益是资产阶级利益,现实主义国家利益把国家超然于任何阶级之上,就把国家的阶级属性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研究结果带有很大片面性。
相互依赖理论力图从经济关系入手分析国际关系的变化,但它未能抓住经济同政治最根本的内在联系。只有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政治关系变化才能彻底。相互依赖现象虽普遍存在,但不可能改变世界划分成不同阶级、利益对立国家的基本性质。传统强权政治以武力推行国家意志,复合相互依赖目的是控制国家经济,用打击对方关键需求使之无法得到满足方式来贯彻自己意志,国际合作的背后还是企图遏制对方。另外战后国际系统主要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性霸权系统,随之建立起来的国际制度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就其根本性质而言是为给定国际体系服务的,本质上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
全面而客观地看待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基本结论:
(1)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研究中出现的解释战后国际关系特征的两种不同理论框架。
(2)无论权力政治还是相互依赖都只能是一种理论抽象而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任何模式都不能普遍适用,不可能对世界政治作完美无缺的解释,每一种模式将有助于解释某一时期或某个问题领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对实际情况作仔细的分析,而大多数实际情况又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在确定哪种解释模式适用于哪种情况或问题之前,关键在于判定理论框架与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
(3)两种理论有密切的本质上的内在联系,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新自由主义的许多命题源于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解释不同只在于看到合作的一面。基欧汉承认他的观点“就是同样多地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借鉴过来的”,(注:David Baldwin,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PP.11.)“两者可以寻求到汇合点”。奈也强调“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及方法可以互补”。(注:进程指系统中单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单位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相互交往中所遵循的规则。Joseph Nye,"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World Politics 40 (January 1988),PP.235-251.)(注:)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任务是使两者实现互补和综合,而不是无休止地争论。
(4)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有本质上的缺陷,我们应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之批判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