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理综考试生物学科的命题背景与试题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命题论文,学科论文,试题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 1005-2259(2010)08-0045-04
2010年广东省高考首次设置“理科综合”考试,与此同时,取消了已经连续举行过11年的生物单科考试,这是继2004年成为首批实施新课程的省份和2005年开始自主命题以来,广东教育改革历程中的又一件大事,它对广东省高中生物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今年高考中的理科综合考试中的生物学科命题工作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与中学的备考也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做好试题的评价总结工作很有必要。下面就其命题背景和试题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以及今后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份试题作一讨论,以供关心高考和课程改革的读者参考。
1 命题背景:理综试题的命制在探索中起步
1.1 历史回顾:广东高考中生物学科地位相对较高
就全国范围(上海除外,下同)的高考来说,1992年北京首次采用的“3+2”高考模式,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中学生物学科主要属于描述性学科”为由,取消了其高考地位,继而引发了全国各地陆续取消生物学科的高考地位,仅两年时间,生物学科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高考中消失了。广东是这轮取消高考事件中最后(1995年)一个取消生物学科高考地位的省份之一,也是率先(1999年)恢复生物学科高考的省份,也就是说广东在这轮高考改革中,前后只有4年高考中没有生物学科。生物学科高考地位的恢复,也意味着3+X的高考模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可见,广东高考对恢复生物学的高考地位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1999年的广东省高考中,生物单科试题占150分,此时,只有选考生物科的考生才参加生物单科考试。为避免学生出现偏科,在2000年广东增设了“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此时的生物学科在广东省的高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除生物单科高考外,文理综合试题(150分)中亦有25分的生物内容,这样的考试模式一直延续到2006年。生物学科在这段时间之所以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是因为许多部属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录取时不能平等对待选考生物的考生,形成了高校专业的限制与优秀学生不能选考的恶性“互动”,也就是说,优秀考生因为不能录取理想的专业而放弃选考生物;选考生物的考生因为“素质”不理想,高校部分专业对其越加限制。这一现象从2000年起一直到2009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2007年,广东开始实施新课程高考,取消了“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改考“理科基础”和“文科基础”,生物学科除了在单科试题中占150分外,在理科基础试题考试中亦占36分,在文科基础试题中占14分;与此同时,高考的记分方式发生了改变,即取消标准分,而改为原始分,更好地与全国其他地区接轨。此举意味着当初被教育部门所推崇的科学的“标准分”这一记分方式,因为大部分地区没有实施而宣告退出高考的舞台。
2000年-2009年这10年,在广东高考中所有考生都必须考生物学科,生物学科在中学的地位相对较高。广东高考模式对引导中学加强生物学科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1.2 理综考试:因难度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得到控制
广东省在2007年实行新课程高考后,由于采用的是原始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试题的难度直接决定了分别选考这三科的考生的总分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其升学。因理化生三科试题的难度难以达到一致,对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也就难以保证公平,加上录取过程对考生存在不公平的其他因素,广东考生的分数与其他省市的分数难做直观比较,理化生分科考试的“弊端”被凸显。为此,2010年广东省参照全国大多数省份(市、区)的模式,也采用了“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理科综合占300分,考试时间150min,其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各占100分。生物学科与理化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同,对促进广东教育重视中学生物教学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的欢迎和肯定。同时,理化生三科同卷,对各学科的命题专家的压力也明显减小了,他们不再担心三个学科因为难度的差异而出现不公平。
然而,设置理科综合考试,这在广东高考史上是首次。与过去的生物单科考试相比,还有以下明显的特点:考生人数大大增加;考生的总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考生用于生物学科备考的时间相对减少;《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生物学内容明显增加,选修1和选修3同时成为必考内容,对选考理科的考生来说,其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取消了过去选择题中的多项选择题,而改为双项选择题,题量由原来的39题变为12题;非选择题与选择题的比例加大了(64/36>86/64);生物试题与理化合卷,考试过程中考生存在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和时间分配问题,等等。
由于有如此多的变化,单科命题所取得的经验不能迁移于理综,所以考前需要对考生做更多的调研。例如,各地模拟考试的情况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从2010年广东部分城市的高三调研考试情况来看,生物题目虽然与过去的单科考试难以相比,对能力的考查并没有大的改变,但考试结果表明,难度系数却非常低。例如,生物单科高考平均成绩过去历次位于广东省前列的深圳市,在2010年的一模考试中,生物平均分只有46,明显低于该市过去高考生物的平均分;尽管在二模中,命题老师为降低难度做了很大调整,分数仍然只有61分。广州市模拟考试成绩虽然略高于深圳,但总体难度还是比较大。这说明,习惯于单科考试的考生,对理化生三科合卷这一新的考查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这些基本事实,也直接影响着高考命题的取向。
2 试题特点:确保高考改革平稳过渡
2010年高考后,许多考生明显感到理综试题与平时的模拟考试有比较大的反差,也比以往全国其他地区的理科试题的难度小。然而从网上出现的部分高三生物教师所做的答案看,也存在部分差错,说明这份试题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2.1 遵循考纲,关注实际
2.1.1 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从表1中得出,2010年广东高考理综试题中生物试题涉及的内容,符合广东省考试说明的要求。例如,选修3占10分(其中有部分同时属于必修2或选修1内容),基本上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8%;实验内容占22分(其中有6分在选修1),也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20%左右的要求。
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各项能力。例如,第26题考查了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全球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等相关热点问题的能力。第27题,考查了读图获取信息并运用知识解析人体健康相关问题的能力。第28题,考查了考生预测患病概率,绘制遗传系谱图的能力,运用知识进行假说—演绎的能力。第29题考查了考生初步探究生物学问题,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蛋白质检测的常规实验方法,以及结果预测等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2.1.2 注重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贯穿了这样的一个命题思想:要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尽量联系社会和科技热点,为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营造新情境。例如,第3题涉及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第5题涉及黄曲霉素致癌;第24题涉及细胞工程和PCR技术;第25题涉及果酒的制作;第26题涉及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第27题涉及血糖调节和人体健康;第28题涉及人类的遗传病和基因组计划,等等。其中第26题涉及的素材,提到了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与此相关的现实背景之一是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应该说,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也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
2.2 紧扣教材,重视学科内综合
“紧扣教材,重视学科内综合”是2010年广东理综试题最主要的特色。紧扣教材,是重视基础的表现,同时反映了命题专家着力确保高考平稳过渡的强烈愿望。只要稍做分析就不难发现,试题考查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例如,第28题综合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遗传和进化》的部分拓展题。相关拓展题包括:P.22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定是体细胞的一半吗?有没有例外?出现例外时会造成什么后果?请你选择最便捷的途径寻找答案”;P.26的“……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患者的21号染色体不是正常的1对,而是3条。你能从精子或卵细胞形成的角度推测这种病的病因吗?”;P.31的拓展题第2题,要求学生对出现某些染色体增多一条的婴儿等现象做解释;P.38的拓展题要求学生解释果蝇的眼色的伴X遗传所出现的例外情况。
在目前中学教辅资料大量泛滥和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道题的导向是明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并对其内容进行整合。这有利于引导中学更好地利用课标教材推进课程改革。值得指出的是,绘制遗传系谱图在生物科高考史上是首次出现的,也是广东理科综合试题的创新。
3 值得讨论的问题
每年高考中都存在部分有争议的问题,有些在阅卷中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但更多的会随着试题的传播成为今后学生的复习资料,因而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质量。
3.1 参考答案不等于惟一正确的答案
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参考答案”)是作为评卷的依据,或者说只是评分的“标准”。具体地说,非选择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标准答案”。影响这一标准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对试题难度的控制。例如,上述第28题的第(2)小题,答案是“减数”。事实上,按照中学生的理解水平,答案是“减数分裂第二次”,而不是“减数”。但为什么高考命题组要以“减数”做评分时的“参考答案”呢?这是降低难度的方法。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和“减数”都是正确答案。又如,在该题的第(1)小题,要求考生绘制“系谱图”时,没有要求他们同时写上“世代”和图例,严格地说这样的要求是不全面的。既然要求绘制图,至少要说明图的含义。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命题组没有这样做。事实上,只要学生会绘制这个系谱图,就知道这些图标。所以,此题不做此要求,也是合理的。
3.2 制定和传播假冒“答案”的行为不可取
我们在网上不难找到2008年广东生物试题的答案,但其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某网站组织部分教师做的,然后模拟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样式,第一时间扫描发布在网上,以至于在近两年各类复习资料中流行,对广东高考试题的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又存在这样的问题,网上又有不同版本的答案流行。例如,高考试题中要求绘制“系谱图”,而有的流行答案中却绘制成“遗传图解”。第26题第(3)小题第一空的答案是“碳平衡”,而网上流行的答案却是“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物质平衡)”,有一定迷惑性。下面对此做简要分析。第26题的第(3)小题如下: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答案:碳平衡;CO[,2]的浓度)
该题涉及的知识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稳态与环境》P.101的相关内容:“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2]的含量迅速增加”。只要考生熟悉教材,是不难做对的。答“碳循环的平衡”或“碳平衡”(“碳”的平衡)都是对的;答“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不符合题意。原因是“稳定性”太笼统,指向不明;“自我调节能力”则更不符合题意,因为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只能说超出“自我调节能力”,而非破坏“自我调节能力”。
3.3 对题目本身的讨论
3.3.1 表述的规范性。例如,上述第28题的第(2)小题有这样的叙述:“……生殖细胞在进行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显然,这里的“配子”是指精子或卵细胞,而进行分裂的应该是“初级精(卵)母细胞”。由于配子属于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是指形成配子过程中进行的分裂,说“生殖细胞”产生“生殖细胞”容易产生歧义。
又如,第26题答案提到了“碳平衡”这一名词。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碳平衡(carbon balance)”,这一概念不是生态学概念,而是表示微生物生理生化的。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答“碳循环的平衡”更确切。同样是第26题,“生态系统”的概念比较模糊,题目将“大气”与“生态系统”并列提出,实际上生态系统包括了气体环境,题目中所说的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不是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以外的其他环境中碳的吸收,而应该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群落对大气中碳的吸收。对该题第(2)小题的表述也应参考第(3)小题的要求,做适当修改。虽然,这类习惯性说法不一定影响考生作答,但作为高考这样权威性的考试,应该有更严谨的要求。
此外,第27题说到“血糖平衡对肌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平衡”应该指“稳定”,“机体”可改为“人体”。
3.3.2 题目的导向性。例如,第25题是一道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实验选择题,比较好地将必修1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相关实验知识融入其中。广州执信中学刘立翔老师认为,第25题所示的图,与人教版教科书选修1所示的图有差别,教科书图上的出气管采用的是长长的曲形管,始终是打开的,没有“阀b”,按照课本提供的装置开设实验,考生可能会因此认为“一直打开阀b通气”是正确的而不能得分。又如,不少学校做该实验时,是利用葡萄本身存在的酵母菌进行实验的,不需要加酵母菌,而题目认为的“恰当的做法”包括“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其实,设置“一直打开阀b通气”的B选项的目的是要考查考生对“酵母菌酒精发酵是无氧呼吸”这一知识的理解水平,要求考生明确酒精发酵的实验条件。酵母菌也不是所有季节都会在空气中存在,所以“加酵母菌”是恰当的。刘老师也并没有否认试题的科学性,只是认为,个别做过实验的考生在考试中并没有占应有优势,甚至更可能丢分。他提到的这一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总之,2010的广东理科综合试题,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时,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稳定中学教学,保证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有积极的意义。
(原标题:广东高考理综考试的背景与试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