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_刘代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_刘代华

刘代华 剑阁县上寺小学校 628317

【摘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而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08-02

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语言技巧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多形式、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预习,独立质疑,营造自主阅读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会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明确要求,加强训练,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阅读课文是由讲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凭借,它与讲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阅读课文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与讲读课文的教学相比,阅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降低。根据阅读课文的这一点,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抓住重点,自学自练,互相交流,检查指导。

1.抓住重点,明确要求。当学生明确了训练目标,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就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就会主动地阅读。提出要求的作用还在于促使学生联系讲读上刚刚学到的知识,主动地用来学习新课文,锻炼阅读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明确,围绕重点,还要注意量和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课后思考为依据,因为这些题目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的。

2.自学自练,解决在阅读中的问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有了新的体会。然而这毕竟是初步的练习运用,他们必定还有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组织交流,检查指导。在学习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对重点训练项目的印象并不太深刻,现在拿来运用,会显得比较生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甚至需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讲读课文的教学,明确训练重点。

五、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就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就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要询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学生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体验

小学生的想象丰富而独特,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时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拓展、延伸,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体验。如我在教学阅读课文《如果我是小雪花》一课时,结尾处设计拓展:“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朵小雪花,你想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去干什么?”有的说:“如果我是小雪花,我想飘落到大海里,和大海龟做游戏。”有的说:“如果我是小雪花,我想飘落到干渴的小花儿身上,化成水,浇灌它。”有的说:“如果我是小雪花,我想飘落到广州,去看望在那里打工的爸爸妈妈”……这样的拓展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开拓了求异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体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长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教学方略》.现代教育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论文作者:刘代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_刘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