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历史定位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期论文,历史论文,勃列日涅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77年6月,勃列日涅夫 又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从1964年10月到1982年11月,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政局比较稳定,也没有发生大规模镇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较快,综合国力在苏联存在的历史上最为强盛,以核武器为中心的军事力量膨胀,在全球范 围内与美国争霸,俨然不可一世。本文就有关著作中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历史上的定 位 问题,作一综述。
徐葵先生在《关于苏联74年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剧变的历史思考》一文中认为:勃列日涅 夫 时期是“发达社会主义旗号下的新斯大林主义”,是“苏联的停滞和衰落时期”。关于勃列 日涅夫其人,该文认为:“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文化理论素养不高,不爱读书 ,从不动笔写作,却爱好虚荣和阿谀奉承。他一无坚强的意志,二无宽广的经济视野,三无 长远的目标,而喜欢过轻松的日子。”该书结论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在思想理论方 面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重占上风;社会上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了一个居于各级领导地位的 利益集团或官僚特权阶层;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军事工业集团、军方势 力和影响大大膨胀;社会思想和社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死气沉沉、一团死水的局面 进一步暴露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病。
周尚文等人在《苏联兴亡史》中评价道:“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 稳定,保守气息浓重;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该书认为:勃 列日涅夫刻意追求稳定,“许多社会矛盾被掩盖着,腐败现象在滋生,党和国家政权机构臃 肿,人浮于事,各级干部队伍严重老化,整个社会生活缺乏活力,处于一片保守、僵化的凝 重状态中。”
陈之骅主编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社会政治、科技 军事、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各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该书提出:“在苏联74年的 历史中,勃列日涅夫时期往往被人们忽视,被认为是一段无所作为的被虚度的岁月。实际上 ,它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理解90年代初苏联剧变的锁钥所在。尤其是它的 意识形态,不仅特点鲜明,而且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该书特别强调:勃 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停滞,是勃列日涅夫及其一班人对社 会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30年代的水平上,把斯大林模式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无视变化了的时 代的要求。”
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历史定位,该书明确地说:“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时间很长,当 时的政局和社会形势最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也较高,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探索和实行改 革开放。而且,当时苏联所感受到的时代精神最为强烈,而传统体制的弊病也暴露得更加严 重、更加明显,改革已经极为紧迫,已经时不我待。而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的认识却极为迟 钝,根本不思改革,还比不上赫鲁晓夫。”该书的结论是:“苏联垮台的历史原因,主要不 在于几十年前建立的高度集权体制,而在于这种体制后来没有加以改革,多次错过了改革开 放的时机;而错过改革最后良机的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许新等著《超级大国的崩溃》一书认为:“苏联经济模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集中表现是长 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并最后导致衰退性经济危机。”该书对苏联社会的短缺性经济危机 分析道:苏联社会的危机,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的表现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相比,如果说短缺性经济危机是苏联经济模式所特有的,那么衰退 性经济危机则是共有的,不过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衰退 是对过剩的缓解;而苏联的经济衰退是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发生的,衰退不是对短缺的缓解 而是加重。这就是说,衰退与短缺并存,将会形成衰退加重短缺,短缺使衰退难以摆脱的恶 性循环局面,加重危机的发展。”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社会,正是短缺性危机与衰退性危 机交互作用,使经济危机变得更加难以自拔。
该书关于苏联经济模式的腐朽性(该书并未使用“腐朽性”一词,而是用“阻碍生产力发展 的集中表现”——编者)的论述,是值得重视的。感到不满足的是该书没有关于苏联经济模 式表现为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源的分析。
苏联剧变以后,俄国学者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历史的研究和评价,也值得重视。由历史 科学博士B.П.特米连柯主编的《20世纪俄国史》认为:“无论是性格或者才智,勃列日涅 夫都不具备实现社会革新所必需的大国领导人的品质。勃列日涅夫不是一个理论家,对国家 发展战略和前景缺乏深思熟虑。”该书认为,从70年代中期起,各级苏维埃对社会现实生活 已没有什么影响;苏共已丧失了社会精英的地位,苏共党员也失去了往昔曾经有过的作用。 “党代表大会越来越带有装饰门面的性质。代表们的发言归结为汇报自己的工作和颂扬‘忠 诚的列宁主义者’勃列日涅夫同志为首的政治局。”该书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苏 联科技人员的“空耗”,也作了评述。80年代初,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程度的专家占城市人 口 的32.7%,结果是工程技术职位僧多粥少,而工人劳动岗位却求告无人。劳动报酬的平均主 义,使科研机构里的大部分研究人员只是在工作岗位上“空耗”,结果是业务技能丧失,专 业人员蜕化。硬性分配专家制度也加剧了这一过程。各研究机构和企业都按“通知单”接受 高校或中专毕业生,无法保证他们有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生产和科学研究相互支援的 需求甚少;企业没有向科学研究提出经常的需求;科研人员苦于没有对自己‘产品’的需求 ,而常常从事谁都不需要的课题研究。……在整个战后时期,苏联科研人员几乎是美国的两 倍,而苏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金的仅仅是美国的1/14。”
由O.B.茹拉夫廖主编的《俄国史——苏维埃社会》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社会看作是“ 大转变时期的社会”。该书认为在这个卓越期里,都市化加速;公民对自由的内在需求增强 ;公民社会萌芽;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专家治国要求强烈起来;军事工业成为国家的超级部 门。在这样的大转变面前,勃列日涅夫却固守斯大林社会主义旧阵地,从而使苏联走向不可 避免的悲哀。该书对勃列日涅夫的用人制度也作了评述:“新斯大林主义者成了政治上的活 跃分子,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旧“秩序”的怀念。“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任何变动,无 论是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都怕得要命,其代表就是苏斯洛夫。他仿佛是个‘套中 人’——在任何政治气候中都穿着斯大林官员传统的‘外套、帽子和胶皮套鞋’。这位聪明 的经院哲学家和教条主义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常胜者不无理由地担心:斯大林建立的军事 动员制度,尽管其结构强暴而残忍(也许正因为如此),但不能作任何重大的改革。因为其中 任何构件的改变,尤其是重心的转移——设想一下,把金字塔翻过来——都有使这一制度完 全毁灭的危险。”该书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这类干部掌权,其结果是葬送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