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无法代替的作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能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然而,诗词课堂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倍受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赏读经典诗词,挖掘诗词内涵,从中汲取营养,达到融会贯通,内化为自身文化修养呢?
一、赏读诗词,创设意境
诗词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教师须运用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拉近诗词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在赏读中理解诗词。
1.配乐朗读。有的诗词意境,可谓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若能适时配上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教学中,配上《送别》、《知音》等音乐,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便更容易把学生带进诗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达到触景生情。
2.配画引读。有些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诗词教学,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兴趣,从而事半功倍。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基于此,在教学诗词时,借助诗意,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意境。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可引导学生在纸上依次画出村间小路两边开满鲜艳的花,不时引来蝴蝶翩翩起舞,黄莺欢快地歌唱。虽是寥寥几笔,却让学生体会到“春暖花开、莺歌蝶舞”的宜人画面。
二、品诗嚼句,感悟诗情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一词都是诗人反复推敲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诗词中许多谴词造句无法用详实的语言加以解释,有一定的朦胧性,只能靠读者反复咀嚼,方能体味其中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必过分强调诗意的精确化,那样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而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1.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的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紧扣诗眼,带领学生从读中去悟诗情。
2.以文启情。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难以讲清。教学时,可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于是庐山从正面、远处、侧面、近处所呈现出的各种不同姿态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学生反复读,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的“意”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三、活学活用,内化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怎么样,需要通过写作去检验。当学生看到周围的一景一物一事时,能将“经典诗文”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文中,才是学习“经典诗文”的真正目的。
1.以诗点题。古诗词所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能将诗词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如,布置教室“学习园地”、“图书角”等文化氛围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古诗词,以“小荷才露尖尖角”代替“学习园地”,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代替“图书角”等。又如,以诗作为文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诗作为文章开头,则有先声夺人的作用;以诗结尾,又有归纳深化的意蕴。
2.以诗抒情。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新课标指出:写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如:司空见惯的毕业赠言,如何让其更有新意,更能体现六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别离”、“惜情”等为主题,用诗词写一份离别赠言。很多学生便很容易由此回忆起学过的离别诗,能恰到好处地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佳句运用在赠言中。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引经据典的作文能力,不断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
3.以诗说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生活实际,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借助叙事说理类古诗句,让学生明是非,辨真理。如:班队会上,针对一些学生迷恋游戏,荒废学业的现象时,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句,并在课上进行说理解释,再引导全班学生一同体悟,从而避免单纯说教,真正让学生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道理。又如:以“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诗句教育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集小流以汇江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设氛围,不断优化“赏、品、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经典诗词真正渗透融到学生的血液中!
论文作者:陈公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学生论文; 诗词论文; 古诗词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意境论文; 庐山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