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3)01-0005-05
国际竞争力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而兴起的。因其以分析判别各国各地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竞争优势为目标,研究结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政策价值和市场商业分析价值,引起各国政府、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机构等的高度重视。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形成研究热潮,像瑞士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这样一些专门从事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机构迅速发展起来。资料显示,全球约5000名各界精英参加了该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专家评估工作,充分展示出全球对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热情。
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始于1996年。国家体改委国际司、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及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从为瑞士两大机构的全球研究提供中国资料开始,以瑞士公布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展开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这项研究是以国内31个省市为比较对象的国内区域竞争力系统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化,并通过对全国各地区国际竞争力状态进行初步分析,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促进国内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竞争力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1.国际竞争力概念。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系统的综合考察与创新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尽管人们对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及其表述不同,但就把国际竞争力定义成一种能力,而不是国际收支、经济增长和财富状况本身,是从经济发展的动态观念来认识竞争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静态、比较静态的水平判断而言是一致的。基于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要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现实,我们将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域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在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中,实现经济可持续的、稳定的较快增长,实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系统能力。
2.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特性。第一,国际竞争力具有系统性。例如,从国际交流的视角看,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经济贸易方式为本国或本地区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只是由参与对外经济贸易交流的企业来构成的,而是在政府的宏观政策的管理调控下,由个人、企业和行业(产业)等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按照其特有的制度结构和人文背景,交互影响综合而成的系统能力。第二,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对性。竞争本身是一种比较,竞争力作为一种能力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表现,国际竞争力一定要放在与其对手相比较中研究,只就本国或本地区自身的发展讨论毫无意义。第三,国际竞争力具有动态性。一个地区在一次比较中具有的相对优势,在下一次比较中即有可能失去。优势与劣势可以相互转换。第四,国际竞争力具有均衡性。由于国际竞争力是由地区整个系统始终发展变化的多个因素所决定,各国的竞争力此消彼长,国际竞争总是不断地处于从一个均势向另一个均势的变化中。我们谈及国际竞争时,经常容易与综合国力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等概念相混淆。其实,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一般说,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主要由国土及自然资源、财富及经济规模、人口及劳动力、政治、军事和外交力量、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控制能力等要素综合形成。而国际竞争力则反映一国或地区在市场环境条件下存在的经济竞争能力。所以说,综合国力中应包括国际竞争力。显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增强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可以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条件。但是,对一国或地区而然,两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同位、同向关系。以俄罗斯和新加坡为例,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强于新加坡相信不会有人提出质疑,但俄罗斯在全球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却远落后于新加坡。在国际竞争力的较量中,以小博大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魅力所在。
3.区域国际竞争力与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实际上,国家国际竞争力是具有国家主权的区域国际竞争力。一省或数省级区域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利用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方法,经过调整重构,即可进行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二、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系统结构
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系统功能,通过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整体的结构表现出来。
为与国际接轨,我们参考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将国际竞争力系统分解为八大要素的成果,即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考虑到研究目标和我国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整,形成新的十大要素。
(1)经济实力要素。反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财富的规模和结构,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市场规模的经济运行能力。
(2)国际化要素。反映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能力,以及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区保护和开放程度。
(3)企业管理要素。以生产率为中心,反映该地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和效率,包括企业管理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可获取高额利润,以及是否能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得到社会认知等。
(4)产业结构要素。反映各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基本状况,包括各产业的构成形式及地位、相互关系和作用、投入与产出效率、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
(5)科学与技术要素。以R&D活动为中心,反映地区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科技竞争力成长过程中的制度和环境。
(6)基础设施要素。反映地区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资源、道路等基本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技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基础设施对企业的满足程度等。
(7)人力资本要素。反映地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包括人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以及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状况。
(8)环境要素。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状况,包括环境的污染状况、环境的质量状况,以及环境保护的状况。
(9)生活质量要素。从收入分配、健康状况、消费水平、教育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个体等方面反映居民素质状况。
(10)政府管理要素。反映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政府创造一个既有利于本地市场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本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发展环境的能力与行为。
三、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
1.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构建了所谓柔性评价结构。即在国际竞争力决定的10大要素与评价指标之间增加了要素的支撑点。支撑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它在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综合性和稳定性。这样,即使发生状态信息的转移,也可保证评价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要素与支撑点相结合的理论体系结构。这样再由支撑点决定评价指标,实现评价体系的柔性功能。
具体说,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0大要素模块、37个要素支撑点、共计119项指标组成。其中,经济实力模块包含4个要素支撑点、共10项指标;国际化程度模块包含3个要素支撑点、共18项指标;企业管理模块包含5个要素支撑点、共16项指标;产业结构模块包含3个要素支撑点、共6项指标;科学与技术模块包含3个要素支撑点、共11项指标;基础设施模块包含5个要素支撑点、共14项指标;人力资本模块包含3个要素支撑点、共12项指标;环境模块包含3个要素支撑点、共8项指标;生活质量模块包含3个要素支撑点、共11项指标;政府管理模块包含5个要素支撑点、共13项指标。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附表1。
在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一类是可测度的指标,称为硬指标,共有103项,其数据从各地的统计资料或国家统计资料取得,硬指标的指标值为定距尺度;还有一类称为软指标,共有16项,是对国际竞争力难以量化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的指标,其数据通过专家调查取得。专家调查问卷的问题采用7级主观评价制,软指标的指标值为定序尺度。
软指标虽然主观性较强,而且波动较大,但它把一些不易或不能量化的现象数量化,弥补了硬指标的空缺。软指标当年取得,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更能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最新动态。而且,软指标通过调查得到,能够更好地反映对于市场的信心和预期。
2.区域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消除指标间不同的量纲和标志水平的影响,将不可直接加总的原始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相加的标准化指标值。
(2)计算地区国际竞争力总水平。将该地区全部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加权计算,就得到该地区国际竞争力总水平。
(3)根据国际竞争力总水平大小,进行地区排序。就得到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位置。
3.区域国际竞争力优势与劣势的识别方法
(1)资产负债表。原是会计财务分析的重要工具,现借用过来,用于识别研究对象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将居于全国31个省市前6名的指标列入该地区的资产,确认为优势,居于后6位的指标列入负债,确认为劣势。并按构成要素和要素支撑点,分别制作形成一个资产负债识别体系,使区域竞争力优势劣势的结构一目了然。
(2)优化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模拟试验。有了对区域国际竞争力优劣状态的识别信息之后,还应研究扩大优势或保持与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整体优势的途径。可采用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反复试验寻找突破口,并给出定量标示,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四、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
依据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我们搜集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8年、1999年、200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数据标准化工作。然后将标准数据汇总处理,得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总水平标志值见表1。并以此作为各区域国际竞争力排位的依据。
表1 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排名
表1附注
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实力
1.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投资:国内固定资本形成、国内总投资实际增长率
3.最终消费:人均个人最终消费支出、人均个人最终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率
4.市场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二、国际化
1.进出口:货物出口额、商业服务出口额、货物出口额占GDP百分比、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非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商业服务出口增长率、商品及服务进口额、商品及服务进口额占GDP百分比、商品及服务进口额增长率、非初级产品进口占总进口比重、进口倾向、外贸依存度
2.旅游:来自国外的旅游收入、来自国外的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来自国外的旅游收入增长率
3.国外投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率、证券投资负债
三、企业竞争力
1.生产率:综合生产率、综合生产率增长率、每个就业者GDP变化百分比
2.劳动成本:报酬水平、服务性职业年工资
3.公司绩效:上市公司净资产额、国内上市公司的数目、公司规模产品的价格质量是否优于竞争对手
4.管理效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公司是否高度重视培训雇员、过程管理(质量等)是否受到重视
5.研究与开发:企业研究与开发总支出额、人均企业研究与开发支出额、企业研究与开发人数、每千人中企业研究与开发人数、新产品产值率
四、产业竞争力
1.产业结构高度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产业结构专业化:产业相似系数
3.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生产率、第二产业生产率、第三产业生产率
五、科学与技术
1.科技资金投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科技活动费支出总额占GDP的百分比
2.科技队伍:市场上获得合格工程师状况、人均研究与开发人员人数、研究与开发人员人数
3.科技产出:企业技术合作状况、院校与企业合作状况、批准授予专利件数年平均数、批准授予专利件数年均增速、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
六、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市政建设投资额、市政建设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是否得到充分计划和融资
2.能源:每百元GDP售电量、人均售电量
3.交通运输: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
4.通讯: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每千人中的联网户主数、人均电信业务额即每万人居民中拥有的电话数
5.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邮电仓储运输增加值增长率减GDP增长率、用于货物和服务配的基础设施是否有效率、信息技术是否满足企业需要
七、人力资本
1.人口特征: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负担系数
2.劳动力特征:从业人员比例、失业率
3.教育特征: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口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小学入学率、中等教育学生教师比、大专及以上占总人数的比例、文盲占总人口比例
八、环境竞争力
1.环境污染: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平方公里工业污水排放量、环境质量
2.环境质量:空气污染指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环境保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垃圾粪便无公害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人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九、生活质量
1.居民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率、人均存款余额
2.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人均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
3.生活条件:人均居住面积、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每万人口医生数、消费品价格年平均上涨比率、煤气普及率
十、政府管理
1.政府债务情况:政府盈余赤字占GDP比重
2.政府支出情况:政府雇员占总就业比重、政府最终消费占GDP比重
3.参与经济状况:政府补贴占GDP比重、政府参与是否阻碍企业发展、在经济领域投资是否受到政府限制
4.政府财政政策: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社会保险缴款占GDP比重
5.政府效率:政府是否有效地将经济政策应用于现实、政府对市民的透明度、不适当行为(如受贿或腐败)是否在公共领域盛行、对社会公平的公正管理是否充满信心、是否对人身、安全充满信心
收稿日期:2002-11-25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