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分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石兆春

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分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石兆春

云南师范大学 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能够广泛的使用,还可以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本文将从惯用语的本体出发,分析惯用语的特征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对外汉语教学

一、惯用语特征分析

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早已存在的语汇单位,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其名称是后起的。

(一)惯用语的定义

关于惯用语的定义,学界至今还没有明确,但惯用语具有结构定型、含比喻意义等特点是大家公认的。在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关于惯用语的定义是这样的: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

(二)惯用语的特性

1、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

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于群众的口头表达,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例如:“小王喜欢吹牛皮”,但是不能说“某某领导爱吹牛皮”。

2、固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惯用语的固定性体现在它是一种固定词组,结构多为动宾结构的三字格,意义相对固定,如“吹牛皮”不能说成“吹猪皮”。而灵活性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例如“戴绿帽组——戴了顶绿帽子”。

3、语意表达形象性

惯用语语意表达的形象性在于惯用语的比喻生活化,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或行为表示动作行为或具体事务。善于把平实的行为和事物表现得贴切、轻松、含蓄、幽默,让事物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三)惯用语的来源

1.形式来源

惯用语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也有一些来源于历史文献、戏剧作品、寓言故事或传说等。其表层意义很容易被人理解,但其隐含的新义却超越了原词组而且也很抽象。具体可分为如下儿类:

(1)来源于古代文献

如:东道主— 语出《左传 ·俘公三十年》,黄粱梦—语见唐·沈既济《枕中记》,眼中钉— 语本 《五代史·赵在礼传》。

(2)来源于日常用语

如“吃排骨”是流行于苏北、鲁南一带的惯用语,意思是挨批评,受责备;“吃现成饭”意思是不经自己的劳动而坐享其成。

(3)来源于不同行业术语

如来自医学术语的“害软骨病”“打防疫针”;来源于商业术语的 “收摊子”“翻老帐”;来自棋类用语的“马后炮”“一着棋”等。

(4)来自方言

如 “扯淡”“滚犊子”来自北方话,“打牙祭”“搞名堂”来自西南官话,“拆烂污”“敲竹杠”“吃豆腐”来自吴方言,“炒鱿鱼”“包二奶”“傍大款”来自粤方言等。

(5)来自文艺作品

如“丑小鸭、灰姑娘”来自安徒生童话;“牛魔王、紧箍咒”来自《西游记》;“借东风、空城计、走麦城”来自《三国演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来自其他国家

如“十字架、救世主、替罪羊”来源于 《圣经》;“上西天取经、口头禅、阎王殿、开杀戒、阿弥陀佛”来自佛教用语;其他诸如 “木乃伊、马拉松、三八线、新大陆”等则源于海外。

2.意义来源

意义的整体性是惯用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抽象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来实现。就大多数惯用语来说,大部分的惯用语都来源于比喻。具体情况如下:

(1) 比喻

“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过了河就拆桥”,比喻事成以后,把帮助过自己的人甩开;“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生活条件刚好转就忘记了过去的苦;“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2) 引申

“挑重担”,原指挑很重的担子,现泛指担负繁重的责任或工作;“各打各的锣,各唱各的调”,泛指人各行其是,步调不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泛指人各说自己有理,谁也不服谁。

(3) 借代

“耍嘴皮子”,指说动听的话,用“嘴皮子”指代说话;“富了方丈穷了庙”,指单位或企业变穷而当头头的却捞尽了油水,富了起来;“抱着贼秃叫菩萨”,指把坏人当成慈善的救世主,用“贼秃”指代坏人,用“菩萨”指代好人。

(4) 夸张

如 “鸡蛋里挑骨头”,形容人故意找茬子;“吃虱子留后腿”,形容人非常吝啬;“拔出一根毫毛来,比腰杆还粗”,形容人极其富有。

(5) 白描

“面和心不和”,指表面上很客气,内心却闹矛盾;“饥一顿,饱一顿”,指饥饱不匀,艰难度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白刃拼杀。

二、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惯用语汉语词汇大家庭中独树一帜的特殊类熟语,具有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幽默含蓄且又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其内涵丰富,浓缩了许多趣味典故和人文知识,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件极具趣味的事情。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言的四大要素在,词汇是传言达意的基础。而惯用语作为整个词汇系统的特殊成员,其意义具有双层性和比喻义,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在大量使用,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目前的汉语课堂上,大量的教材中也存在着很多惯用语,HSK考试也将其列为考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突出惯用语教学的重要性,将他和其他词汇一样贯穿在整个汉语教学的始终,完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体系。

(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表面“语言知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更多地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惯用语是反映社会生活最迅速的一个平台,所以惯用语不光紧密的联系着汉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又扣紧了时代的发展脉搏,称得上是 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惯用语部分具有负面的贬义色彩,教师在讲解展示其文化时要时刻注意把握好分寸,可以将其与成语或谚语等其他熟语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综合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

(三)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长期对惯用语的学习,留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照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熏陶,特别是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惯用语,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大概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处世哲学以及一些历史典故和人文知识。如果在日常交际中能够大量的熟练运用惯用语素材,那么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2] 李国慧.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H].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石兆春,女,汉族,云南临沧人,云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作者:石兆春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分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石兆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