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呋液局部应用治疗口腔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替呋液局部应用治疗口腔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王聿明[1]2003年在《替呋液局部应用治疗口腔内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替呋液在口腔内局部冲洗的临床疗效;探讨替呋液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及杀菌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局部冲洗液。 方法 将临床上符合研究标准的81例牙周脓肿和智齿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替呋液组和对照组—呋哺西林组和甲硝唑组,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纸片法观察体外替呋液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通过微量孔方法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在24小时内的杀菌效果。 结果(1)替呋液治疗冠周炎的疗效优于呋喃西林和甲硝唑(经X~2检验,p<0.05),替呋液治疗冠周炎后疼痛程度、局部肿胀较对照组下降明显。(2)替呋液治疗牙周脓肿的疗效优于呋喃西林和甲硝唑,(经X~2检验,p<0.05)试验组治疗牙周脓肿后GI、SBI、PD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替呋液对代表需氧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以及对代表厌氧菌的产黑色素杆菌和梭形杆菌敏感和中度敏感。(4)杀菌试验结果显示替呋液在此浓度下具有较好的杀灭强度和杀灭速度。 结论替呋液在治疗口腔内感染时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的作用,通过研究,替呋液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张秀乾[2]2003年在《替呋液对固定矫治患者的牙龈炎及牙菌斑的临床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替呋液(其主要成分为替硝唑和呋喃西林)对固定矫治患者牙龈炎及牙菌斑的临床作用。 [方法]选择36例采用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的患有牙龈炎的患者,年龄在11-17岁之间,其中男17例,平均年龄为14岁,女19例,平均年龄为13.1岁,随机分成A,B,C叁组,以15,13,21,26,35,33,41,46作为指数牙,通过洁治去除菌斑、牙石、着色。洁治后8-10天,记录指数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着色指数、探诊深度,作为基线值。所有病人均接受口头和书面刷牙指导,要求每天刷牙两次,采用改良Bass刷牙法,采用同一种牙刷、牙膏,每次刷牙3分钟。刷牙以后,A组病人用安慰剂漱口,B组病人以洗必泰漱口,C组病人以替呋液漱口,每天含漱两次,早饭后和睡觉前含漱,每次10ml,每次含漱时间为30秒。 分别于基线值检查后4周、8周、12周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其中12周时除检测以上叁项临床指数外,还须检测着色指数、探诊深度(病人每次复诊均接受刷牙及漱口液应用方法的指导)。 [结果]1.横向比较:1)基线值:各项临床指数叁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2)4周时: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叁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洗必泰组的龈沟出血指数值低于安慰剂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8周时:所测的菌斑指数叁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洗必泰组和替呋液组的龈沟出血指数都低于安慰剂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牙龈指数在近中颊侧区、远中颊侧区(舌侧区、颊侧正中区除外)所测结果表明,洗必泰组和替呋液组的值都低于安慰剂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12周时:洗必泰组的着色指数明显高于替呋液组和安慰剂组,且差别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项临床指数,洗必泰组和替呋液组的结果都低于安慰剂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纵向比较:1)A组:即安慰剂组,与基线值相比较,除12周时检测的各区域的龈沟出血指数值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以外,4周时、8周时、12周时检测的各区域所有临床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2)B组:即洗必泰组,与基线值相比较,除着色指数外,4周时、8周时、12周时的检测结果表明,其他各项临床指数都显着减少,其改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而12周时的临床检测的牙齿着色指数较基线值中文摘要有显着增加,改变量有高度统计学意义。3)C组:即替峡液组,同基线值检测结果相比较,除着色指数外.,4周时、8周时、12周时的检测结果表明,其他各项临床指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12周时的牙齿着色指数与基线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结论】1.应用替映液漱口配合经常的口腔卫生习惯,能有效减少采用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的牙菌斑,控制其牙银炎。 2.对采用固定矫治的青少年牙眼炎患者,在减少牙菌斑和控制牙旅炎方面,替峡液和洗必泰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3.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应用洗必泰漱口会导致牙面着色的观点。 4.应用替峡液漱口不会导致牙齿着色。 5.对采用固定矫治的青少年牙馥炎患者,为避免外用洗必泰所导致的牙齿着色,可以用替吠液替代洗必泰漱口,配合经常的口腔卫生习惯,控制牙菌斑和牙馥炎,而不会引起牙齿着色。

傅国[3]2003年在《替呋液的毒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讨外用替呋液对机体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毒理学依据。 方法:采用高浓度替呋液(每1000ml生理盐水中加替硝唑3.0g呋喃西林0.3g),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及在Wistar大白鼠背部皮肤进行急性皮肤毒性试验,求出LD_(50)或MTD值。对豚鼠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观察该液的皮肤致敏发生率。对兔及大白鼠的背部皮肤及兔口腔粘膜进行了刺激性试验并行病理检查,以了解其皮肤黏膜刺激性。在不同PH值下,以正常猪口腔黏膜为透过屏障,测定替呋液(每1000ml生理盐水中加替硝唑2.0g呋喃西林0.2g)透过猪口腔粘膜吸收量,在1h、2h、4h、8h各时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接受池中两药的峰面积,通过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出两药的药物浓度,单位面积累计透过量及累计渗透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期间,动物未见局部毒性、全身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病理局部皮肤结构正常,组织细胞未见异常改变。测得最大耐受量MTD_T>0.09g/Kg,MTD_F>0.009g/Kg。2.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致敏发生率为5%,平均反应值在6h仅为0.05。3.替呋液对Wistar(每1000ml生理盐水中加替硝唑3.0g呋喃西林0.3g)大白鼠及兔皮肤、口腔粘膜试验阴性,皮肤、粘膜病理检查中文摘要未见异常改变。4.不同时下替硝哇及吠喃西林累计渗透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PH值替硝噢的累计渗透系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吠喃西林在PH=5,6时,累计渗透系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PH=7与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sh粘膜累计透过率最高达吠喃西林1.4%,替硝哇5.63%。结论:通过实验测得替吠液MTD。>0.0099/Kg,MTDT>0.099/Kg。对动物皮肤及粘膜无刺激性,皮肤致敏发生率极低,提示:替吠液对人体皮肤粘膜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极小。数据提示:极少药物透过粘膜吸收参与全身代谢,正常猪口腔粘膜对该药具有屏障作用,外用该药通过勃膜吸收产生毒性的可能性较小,但PH为7时,可增加吠喃西林的溶解性提高其透过率,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毒理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替呋液局部应用治疗口腔内感染的临床研究[D]. 王聿明. 青岛大学. 2003

[2]. 替呋液对固定矫治患者的牙龈炎及牙菌斑的临床作用的研究[D]. 张秀乾. 青岛大学. 2003

[3]. 替呋液的毒理学研究[D]. 傅国. 青岛大学. 2003

标签:;  ;  ;  ;  ;  ;  

替呋液局部应用治疗口腔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