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与心理学方法论_心理学论文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方法论_心理学论文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实证主义论文,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442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实证是实证精神的要素。实证主义能够向人们提供精确和有用的知识,是一种超出了任何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新理论。

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实证主义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和牛顿都强调把人的知识限制在可直接观察的范围以内的认识论,他们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实证精神,直接影响了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哲学。可以说,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与牛顿的机械论哲学的结合。孔德由此得出他的实证主义原则: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是各种形态的实证主义哲学都必须遵守的实证原则。孔德企图在其实证原则上建构一种包罗万象的实证哲学体系。

实证主义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前后有三代实证主义。孔德代表实证主义第一代,即社会实证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代表实证主义的第二代,即经验实证论;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集团代表实证主义的第三代,即逻辑实证论。实证主义为心理学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对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实证论影响了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孔德和马赫的实证论影响了华生和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逻辑实证论则影响了托尔曼和赫尔的新行为主义。下文拟分别详细说明。

铁钦纳是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那里接受实证论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指出,经验实证论给“铁钦纳的体系以一种特殊的认识论”(注:波林《实验心理学史》第44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马赫接受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并对实证论进行了改造。首先,马赫把孔德的包罗万象的实证哲学改造成一种科学认识论,实现实证论的主要含义从世界观转向方法论,使其易为心理学所用。其次,马赫返回到休谟的彻底经验论立场,抛弃了孔德社会实证中尚存的“普遍性”痕迹,认为科学的任务不是去理解和解释,而是仅仅对事实作概要性描述,这种态度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所接受。第三,马赫主张把人的经验看作是中性的感觉要素,并认为一切研究都是探究这些感觉要素的联结方式和联系规律,这种以中性论立场掩盖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导致铁钦纳只谈感觉要素,不问感觉反映的客观对象。与马赫站在同一立场的还有阿芬那留斯。他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宣称:“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主张“清洗掉”康德哲学中经验的唯物主义因素,认为科学只是用来“最经济地”描述感觉。他还认为生命系列有两种:一种是独立的系列,它发生在神经系统之内,是物理学的;另一种是非独立的、依存的系列,是属心理学的。

铁钦纳从经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观出发,对构造主义心理学作了趋近经验实证论的新解释。首先,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铁钦纳接受阿芬那留斯的独立系列和依存系列的学说,用“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替换了冯特的“直接经验”,他认为心理学和物理学都直接地研究经验,只是它们的观点不同。物理学是研究不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这样,就对直接经验的观察更加彻底,竭力抛弃一切非直接经验的东西,更加接近马赫的纯粹的中性要素。其次,在心理学方法上,铁钦纳改造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对内省描述的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为内省法规定了种种限制。一方面要剥去内省的主观价值判断,严格如实描绘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要防止把物理刺激和感受相混淆,避免犯刺激错误。这种受经验实证论影响的内省法把心理学研究引向封闭的主观世界。第三,在心理学目的上,铁钦纳按照经验实证的原则,规定了心理学研究的三项任务:1.是什么?即把意识经验(心理元素)分析成为最简单的元素;2.怎么样?即确定这些元素结合的方式和规律;3.为什么?即把这些元素跟它们的生理条件联系起来。在铁钦纳看来,元素的分析就是要发现最基本的感觉要素。他发现的最简单的感觉元素大约有44000到50000种,而情感元素比感觉元素还要多。这种元素论与马赫的要素论如出一辙。总之,铁钦纳的感觉主义发展到了极点。他否定了任何形式的解释而主张对心灵的纯描述。这种描述不过是寻求相关关系,并且把心理还原为无意义的感觉特性。这种观点不为铁钦纳的老师冯特所接受,却为行为主义者华生和斯金纳所青睐。

行为主义阵营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可称为形而上学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要像物理学拒绝神灵、精神和上帝那样,要拒绝神秘的心理事件和心理过程。这是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包括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另一种可称为方法论行为主义,承认心理事件和过程是真实的,但对它们不能加以科学研究。科学的资料必须是公开的事件,就像行星运动和化学反应,是研究者观察到的事件。这是一种温和的行为主义,包括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和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注:考斯尼主编《心理学百科全书》第1卷第131页,1984年英文版。)。无论何种行为主义都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正如美国心理学史家黎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注:黎黑《心理学史》第41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总的来说,形而上学行为主义受孔德和马赫的实证论影响较大,方法论行为主义受逻辑实证论影响较大。

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只承认社会资料的可证实性,否认单独的和私人的意识内省的可能性,否认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他把心理学排斥在他的科学门类之外。因此,孔德的实证主义不适合早期以意识经验为对象、以内省为方法的心理学。例如,冯特就是孔德的激烈批评者(注:黎黑《心理学史》第19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孔德的社会实证论虽不为冯特和铁钦纳的意识心理学所接受,却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所欢迎。孔德特别强调对有机体两种机能的研究:1.对有机体所依赖的机体条件的精确性的确定;2.对行为结果的观察,这种研究为华生的行为主义提供了可接受的题材(注:马克斯、黑利克斯《心理学体系和理论》第127页,1979年英文版。)。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墨菲指出的:“孔德以现代行为主义精神极力贬斥内省法;假如他曾提供一个方案,他本来可以被公正地称为第一个行为主义者的。”(注:墨菲《近代心理学史》第200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革命是符合孔德的实证精神的。他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写道:“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内省形式既不是它的方法的主要部分,它的资料的科学价值也不依赖于这些资料是否易适用意识术语来解释”(注: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第21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华生要建立的心理学是摈弃一切主观的意识内容、心理事件和心理过程,只研究客观的外部行为。这是激进的行为主义。为了贯彻彻底的实证原则,华生主张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一些简单的共同的要素,即刺激和反应。华生认为整个心理学任务就是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无论多么复杂的人类活动都可以还原为这一联结。所以,虽然在如何理解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华生的行为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大相径庭,但在如何分析心理问题方面,两者的实证主义倾向是一致的。两人都主张原子主义,只不过铁钦纳主张主观原子主义,华生主张客观原子主义。

斯金纳也是一位形而上学行为主义者或激进行为主义者。他也竭力否定心理事件和过程,有人称他的行为主义为“直线行为主义”。斯金纳也受到孔德的影响,心理学史家倭尔曼指出:“斯金纳的实证主义非常相似孔德的实证主义。他坚持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拒绝任何不以感觉观察及应用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倭尔曼《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第124页,1981年英文修订版。)但是斯金纳从更激进的实证主义立场上批判华生,使行为主义更加接近马赫主义和操作主义,强调科学研究中的操作性。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结合,使斯金纳把行为主义推向极端。操作实证论要求将所有的科学语言还原为通用的物理语言,心理学术语必须还原为行为术语。在斯金纳看来,行为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进行实验分析。将行为置于可控制的环境之下,研究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操作实证论出发,斯金纳竭力反对理论的作用。他说:“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看,……这个体系是实证主义的,它的任务以描述为限,不企图提出解释。它的一切概念都由直接观察的结果给以定义,不涉及身体部位生理的特点。”要取消一切假设,不能用不可见的东西解释可见的。心理学研究只探索实验框架中相关变量的函数关系,甚至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性也不作断言。从这一立场看,内部的心理过程是含糊的、不易观察的,“某些可转译成行为,另一些可以当作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东西抛弃掉”(注:斯金纳《关于行为主义》第13页,1974年英文版。)。其理论中所用的全部概念只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各种相关形式或实验者的操作,而不是指真实存在的联系或有机体本身的特性。

激进行为主义以激进实证论和操作实证论为指导,特别是华生等人的早期行为主义坚持人脑的机能、意识问题等难以直接观察和证实而被排斥和否定,把心理学变成没有“心理”或无“头脑”的心理学。这一简单而又极端的做法,不仅遭到了行为主义以外的心理学家的批评,在行为主义内部也引起了不满。因此,另一些新行为主义者声称要克服这些弱点,试图以逻辑实证论为指导,创立新的理论体系。

赫尔和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可称为方法论行为主义,是一种温和的行为主义。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不完全排斥中间变量和意识。激进行为主义的行为公式是S-R,方法论行为主义的行为公式是S-O-R。由S-R发展到S-O-R是激进实证论发展到逻辑实证论的结果。赫尔和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向意识问题妥协,主要是他们深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从孔德的激进实证论经马赫等人的经验实证论发展到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论,仍然坚持它的可观察实证原则。但对具体的证实原则也有所修正和发展,石里克首先为新的实证原则立下一个基本信条: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强调了可证实性而不是得到证实,修正了孔德的完全证实的观点。后来卡尔纳普又提出了两种证实方法:直接证实与间接证实。他认为,一个不能直接证实的命题,可以通过间接证实的方法,即通过已得到证实的命题的演绎推理、或者通过对植根于观察的事实的推理所得到的知识也是可以接受的。逻辑实证论通过来自维也纳集团的费格尔介绍给美国心理学界,颇受心理学家的欢迎。新行为主义者赫尔和托尔曼正是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打破了华生等人的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开始面对而不是决然回避意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作出不同程度的解释。

黎黑称赫尔的体系为逻辑行为主义,以示他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密切关系。赫尔以为,一切可靠的科学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如下:1.一种合乎要求的科学理论必须从一套表达清晰的公式出发,并对所采纳的重要术语下具体明确的探索性的定义;2.从这些公式出发,以最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定理;3.这些定理的表达必须在细节上与科学所观察到的已知事实一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赫尔以为华生的理论尚缺乏充足的证据,于是便立志要确定行为的数量法则,建立一套假设—演绎体系的行为主义。因此,赫尔便着手解释刺激与反应之间到底是怎样联结的,而不是单单学习过程。从逻辑实证论的观点出发,赫尔假设了中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不可直接观察的理论实体。他引进三个理论概念:反应势能(sEr)、习惯强度(sHr)和内驱力(D)。赫尔认为内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而反应势能则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乘积所决定的,即sEr=D×sHr。以此来说明中介变量与直接观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动力关系。不过应该指出,虽然赫尔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注重了对中介变量的研究,承认“意识现象的存在”,但他仍然固守着行为主义的根本立场,试图从自变量(环境刺激)和因变量(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上阐明中介变量。以“行为的链索”去解释“内隐的意识”。

托尔曼也深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大胆假设了不可直接观察的内隐的中间过程——中介变量。这一术语就是他首先引进心理学中的。早在1932年,托尔曼便感到华生的行为主义对认知理解过于偏执,认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而是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态度行事。心理学应既承认行为中的认知因素,又不妨碍它的客观性。于是他便着手建立了所谓客观目的的行为主义。对托尔曼行为公式B=f(S、P、H、T、A)(行为是刺激S、生理内驱力P、遗传H、经验T和年龄A的函数)作一分析,便很容易得出S-O-R这一结论。托尔曼明确表示,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尽管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但是可以把中介变量同可以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和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根据外显事件和表现来推断。这样托尔曼就试图从操作主义的意义上去解释中介变量,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和操作主义的意义被融为一体。因此波林说:“托尔曼以更加老的手段进行华生创始的工作,他借助于操作的逻辑把主观的事件译成客观的事件。实际上,他在三十年代早期曾谈及操作的行为主义,也就是观察的操作。”(注:波林《实验心理学史》第74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总之,赫尔和托尔曼向意识的妥协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先声。在50年代,赫尔和托尔曼相继去世的时候,逻辑实证主义也渐趋衰落,由后起的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取而代之。虽然逻辑实证主义重视了科学本身的生产和发展,却忽略了科学研究中的人的因素和心理的意义,这正是库恩和波普尔取代逻辑实证主义的理由,也是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的原因。

在诸多科学学科中,心理学不仅是一个内部争议最多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科学性最受怀疑的学科。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易控制,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学研究的确切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梦寐以求。为达此目的,不少心理学家都期望利用实证主义建构科学的心理学。实证主义能否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意义和教训。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客观性

无论是构造主义者还是行为主义者,都以实证主义哲学作为他们心理学的方法论,他们追求实证原则,追求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重视观察和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致力于心理学的科学化,致力于把心理学建设为一种类似于物理学和化学的规范科学,从而使心理学进一步摆脱它的哲学母体。在这些方面,引进实证主义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不能以追求可证实性和客观性为最高目标。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根本失误就在于此。在任何学科中,可证实性和客观性都只是为解决问题、解释因果关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实证主义片面夸大了可证实性和客观性在科学中的作用,把两者作为科学研究中的唯一的至上的目标,致使一些心理学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惜损害心理活动固有的意义和结构,人为地将心理活动分解为可证实的资料。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经验并没有错,但它试图研究纯粹的经验,研究可由观察确证无误的经验,于是陷入人为、封闭的主观内省世界不能自拔。行为主义研究行为也没有错,但它试图研究纯粹的行为,研究排除意识干预的、可外部操作的行为,研究精确无误的行为,于是把研究行为的心理学拔高到行为主义,成为没有“心理”的心理学。

(二)实证主义与心理学中的原子论

“凡是以为经验或行为可以分析而为几种简单元素的心理学都称为原子心理学”(注:高觉敷《高觉敷心理学文选》第3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虽然貌似水火不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实证主义。它们共同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心理学的原子主义。构造主义是主观原子论,行为主义是客观原子论,它们都强调对心理现象的分析。我们知道,分析对科学是必要的,就心理学来说,无论是经验还是行为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但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都过于偏颇,在分析的同时都忽略了心理现象的整体性,这正成为后来格式塔心理学所批判的靶子。同时,原子分析多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难免有损人的主体性。

(三)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科学观

实证主义给予心理学一种科学观,心理学的独立就是朝着科学方向的努力。无论是构造主义还是行为主义都希望把心理学建成一种纯自然科学,成为一门规范科学,舍弃主观、追求完全客观的描述。行为主义主导美国心理学长达50年之久,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取得的。然而,结果也只是积累了一些研究资料,心理学还远未达到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期望的科学境界。而实证主义却必然地动摇了,这种科学观也一再受到怀疑和指责。虽然西方心理学一直在主观与客观、现象学与实证主义之间摇摆,但要达到两者的统一仍然是一种空想。

(四)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实证方法

我们必须对实证主义和实证方法加以区分。实证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基本方法,它们是心理学的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首先应归功于实验方法。从历史上看,心理学的实证方法是取自19世纪中叶的生理学和物理学,与后来流行的实证主义关系不大。我们所提倡的是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而反对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反对片面追求客观性、可证性和方法中心的实证主义倾向。

标签:;  ;  ;  ;  ;  ;  ;  ;  ;  ;  ;  ;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方法论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