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编辑出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育作为整个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时期出版人才的重要使命。1999年秋,我国近20多所办有出版类专业的高校,按照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一按“编辑出版”专业招收99级新生,而不再按原来各校分别设置的“编辑学”、“出版发行学”、“出版管理”等专业招生。目前,各高校正在针对这一新变化进行“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专业(原隶属图书情报学院)是全国高校创办最早的出版类专业,在这次专业调整中,他们与武汉大学“编辑学”专业(原隶属文学院)合并,组建成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隶属于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对于我国高校出版类专业当前的学科建设,笔者想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 当前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的定位
将“编辑学”与“出版发行学”两个专业合并,符合时代发展和新时期出版事业的要求。不过,合并以后的专业名称叫“出版学”比较合适。笔者以为,“编辑出版学”应是广义的大出版学的概念,其学科建设应是针对出版工作的全部要素和出版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行全方位研究,编辑则仅仅是大出版中的一个业务环节,不应作为该专业建设内容的主体: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择业来看,强调专业的编辑特性也是不合适的。
“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可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探讨“编辑出版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二、业务基本知识教育,研究出版的社会行为,即研究由编辑、印刷、发行、出版物市场管理等业务环节的具体业务流程;三、活动要素知识教育,研究构成出版活动的各要素,如:人的要素研究、物的要素研究等;四、宏观环境知识教育,把编辑出版纳入社会文化和信息产业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研究,以大文化、大产业的视野来透视出版业的作用和机制;五、技术方法知识教育,研究出版活动的组织技术与方法,以及各种出版发行新技术的应用等。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专业,其学科建设必须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出版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过去开设的出版类专业,都是根据出版的各个业务环节的需要分别设置的,如:出版专业、编辑专业、印刷专业、发行专业等,只是培养针对某一特定业务环节的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也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出版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的出版类专业都以“出版学”为专业名称,不再加以细分,反映他们比较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出版人才。我认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是在注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基础上,允许各高校根据自己原有的办学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达到出版通才与出版专才教育的有机统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各行业带来冲击和变革的机遇。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这种变革和挑战,也必然会在“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反映出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日渐增多,一些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不断渗透与影响着“编辑出版”专业,如现代出版技术知识、电子及多媒体出版物知识、网络出版与网上发行知识等等。努力适应这些发展和变化,进一步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 发达地区出版类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
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公认的出版大国,在出版专业教育方面也颇具规模和影响。研究美国的佩斯大学、丹佛大学,日本的职业学校(日本编辑学校)以及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的出版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我国高校可有所借鉴。
2.1 美国佩斯大学出版学专业的情况
美国纽约的佩斯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与大多数美国大学一样,该校出版专业也设在英文系。该专业不培养本科层次学生,仅开设出版硕士学位课程,开设的课程内容涉及编辑、出版、财务、销售与市场、出版法规等各方面的出版业务知识,课程总学分为36学分,其中必修课18学分、选修课12学分、毕业论文(或实习报告)6学分。其课程体系为:
出版学原理;专业编辑知识:版本编辑和改编;图书生产和设计;杂志生产和设计;编辑理论和实务;杂志编辑学;出版信息系统;出版总利润规划(包括利润、附属权、促销和发行、出版合同);营销原理与实践;图书销售与发行方法;杂志发行学;杂志广告与销售;出版商务传播技能;学术出版物;少儿出版物;专业出版物;出版法学;高级传播技巧;传播研究与报告写作;出版财务学;现代出版技术;桌面出版技术;图书研讨班;杂志研讨班;出版策略研究;业务实习。
2.2 美国丹佛大学英语学院艺术人文系出版学专业情况
从1976年起,美国丹佛大学英文系(现为英语学院艺术人文系)就举办每学期为期四周的全日制出版培训班,讲授图书编辑、生产与销售知识,主要课程为:
出版学概论;国外版权;多媒体出版业;国际出版业;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大学教材出版;少儿图书出版;广告与促销;图书宣传;贸易参考书的出版;图书邮寄;书店市场;附属出版权;编辑角色论;编辑与作者关系论;论文学代理人;销售代表角色论;大学图书销售代表;出版经济学;出版法学;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概论;在一个小出版社的一天;与出版专业校友会谈;与PETER MAYER(出版社总经理)的一个下午;参观CHINOOK书店;访问INGRAM图书公司;参观FULCRUM出版公司;座谈(杂志出版业的就业机会);如何找工作(关于简历、面试与找工作的圆桌会议);职业会谈(学生分组非正式地与本行业专家会谈,以获取如何开始他们职业生涯的帮助,此为最后一周的夜间课程)。
2.3 日本编辑学校编辑培训综合科(日间部)情况
创建于1964年的日本编辑学校,是日本培养出版业所需人才的专门学校,分日间部、夜间部和函授三种形式。日间部为全日制,学制有一年制和二年制两种,对考试录取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夜间部专门为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开设为期一年的短期专修课程,共分为15个学习单元(讲座群),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要求,选择从其中任一单元开始学习。函授教育学生可随时入学,每年安排有四天面授时间,学校负责辅导答疑。以上几种办学形式,学校均发给毕业证书,但不是学位教育。日本编辑学校日间部二年制的课程为:
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出版论;出版史;版权;出版法制;出版企业论;成本核算;出版概况。共144学时,其中必修48学时、选修96学时);业务基础知识课(包括编辑186学时,其中必修132、选修54;校对132学时,其中必修72、选修60;编务168学时,其中必修84、选修84;版式设计、装帧设计144学时,其中必修96、选修48;印刷装订知识30学时,其中必修18、选修12;宣传和销售48学时,其中必修24、选修24);技术方法知识课(包括写作108学时,其中必修48、选修60;摄影42学时,其中必修18、选修24);参观实习课(必修24学时);公共课(包括基础知识204学时,其中必修48、选修156;英语24学时,其中必修0、选修24)。以上总计1254学时,其中必修612学时、选修642学时。
2.4 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的出版专业教育情况
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举办本科生学历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其本科教育是将出版专业的课程作为其他专业学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选择学分课程,这些课程从写作、加拿大文学、经济学到出版过程论、图书设计、出版经营等,范围十分广泛。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还开设有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其学位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出版的社会分析;(2)出版艺术,包括写作、版面设计和装帧设计;(3)出版经营。课程重点侧重于图书出版,还安排有出版实习课程。其主要课程如下:传播媒介的研究与发展;出版媒介与出版环境;出版史;未来的出版;出版法规;写作与文字加工的理论与实践;出版物设计与制作;出版业的市场推销;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版企业的业务及行政管理;指导论文写作;出版研讨班;出版实习等。
3 分析发达国家出版专业教育的特点
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出版专业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一些与我国不同的特点,以及双方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例如:
(1)美国佩斯大学的出版专业教育重视出版财务分析与经济核算教育,其开设的课程中有关出版财务的就有两门(出版总利润规划、出版财务学),而且都是该专业的必修课。
(2)这三个国家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都比较少,占相当大比重的课程是出版业务基本知识课,并且各校又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美国佩斯大学就将发行与销售知识作为重点,强调学生实际出版技能的训练与出版营销能力的培养。
(3)在这些发达国家出版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关编辑及出版物的课程分类很细,灵活性、针对性与实用性都很强。如美国丹佛大学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各个细微的出版环节,还涉及各类型的出版社;有关图书市场和图书销售方面的课程占课程总数的很大比例。日本编辑学校非常重视业务基础知识的训练,在专业基础理论、业务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知识、实习等4类课程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分别为2:20:3:1,说明他们的业务基础知识课学时几乎占必修课总学时的77%。
(4)发达国家的出版专业教育对出版活动要素知识的研究十分细致、深入。如丹佛大学的课程就涉及作者、编者、读者、经济人四个方面以及之间的关系(类似专门讲座性质的课),而“附属出版权”课的开设,说明当前国际出版业十分盛行的公司合并趋势也已在出版专业课程中得到反映,非常贴近现实生活。
(5)发达国家的出版专业教育,十分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佩斯大学“图书研讨会”、“期刊研讨会”。丹佛大学让学生跟随某出版社总经理一天,现场观摩出版社的业务活动及社领导处理业务的技巧和方法;参观一家比较典型的书店;访问一家著名的美国图书批发公司(Ingram公司);让学生与杂志社资深人员座谈,了解杂志出版业的就业机会;举办有出版界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圆桌会议,介绍如何撰写简历、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找工作等;在专业教育的最后一周,丹佛大学安排学生分组非正式地与出版专家会谈,了解如何适应出版界的就业环境、如何在新单位打开局面。
4 关于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截止1999年7月,我国总共有20多所办有出版类专业的高校,分别开设有编辑、出版、发行、印刷、装帧等专业,其中编辑、出版、发行专业以四年本科为主,其它专业则以2-3年制的大专为主。我国开办出版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较发达国家要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出版类专业。1983年,受文化部和新华书店总店的委托,我国第一个出版类专业——图书发行专业在武汉大学原图书情报学院诞生;1984年以后,编辑专业、出版管理专业也相继在一些高校中创建(如清华、南开等校),至1989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十几所高校开办编辑专业的红火局面;1997年,北京大学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至此,我国举办出版类专业的高校已达20多所。但是,从总体来看,高校出版类专业中数量占一多半的是编辑专业(从北大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的课程看,他们也仍然属编辑专业),办有印刷专业的高校有四五所(如上海高等印刷专科学院、北京印刷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印刷学院等),开设图书发行专业(后称出版发行专业)的高校主要有两所(80年代曾经有六七所高校开办此专业,如中山大学、安徽大学等,但到1998年仍坚持招生的仅武大、北印两所高校)。从1999年秋起,原办有“编辑”、“出版发行”专业的高校已都按“编辑出版”专业招生,都正在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进行学科建设。由于这些高校原有的专业不同,当前在学科建设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根据我们武汉大学出版发行专业开办十七年来的体会,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出版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笔者想就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几点建议。
1)虽然我国各高校出版类专业现已统一按“编辑出版”专业的名称招生,但是从高校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出发,各相关高校可以以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进行学科建设,办出各自的专业特色,如“编辑”、“出版管理”、“发行”的特色。这样做既有利于满足书业界对多种出版人才的特殊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全国20多所高校都培养特色完全一样的“编辑出版”人才,就业时就会出现紧张与困难。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无论各高校在办专业时突出何种专业特色,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编辑知识。在发达国家出版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业务基础知识课程占有较大比例。如编辑类课程,就开设有:书籍编辑学、杂志编辑学、少儿图书编辑学、大学出版物编辑、版本编辑与改编、编辑理论与实务、编辑角色论、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等。国内高校出版类专业的业务基础课程涉及的范围与种类明显不足,如编辑类课程主要有:编辑学概论、书籍编辑学、期刊编辑学、编辑业务基础等。因此,在突出“编辑”特色的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进一步增加编辑类课程的种类与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3)我国高校出版类专业都普遍开设有编辑现代技术课程,而发达国家高校却没有类似课程,这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而在发达国家,学生在入校时就已普遍具有作为生活基本技能的熟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发达国家的现状表明,人类进入21世纪,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其他行业,没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无法立足的。因此,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中,还应加大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应用类课程比例,仅开设一门现代编辑技术或桌面排版技术课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增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学习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出版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课程。
3)发达国家的出版专业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教学实习、参观、研讨会、甚至还包括与出版界专家和著名实业家的座谈等,使学生能通过多种途径锻炼与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国内各高校出版类专业过去仅安排有毕业实习和少量课程的教学实习及参观,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当然,这些问题也与我国高校办学院系与出版发行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实习经费短缺有关。在“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中,要注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大幅度增加学习、实践、研讨类的课程,争取出版发行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联合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定期聘请出版发行界专家与实业家到高校举办讲座与座谈会等;同时,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编辑出版”等应用型文科专业的经费投入。实际上,这类资金的投入,一定会在加速我国信息产业、出版产业的发展中得到回报。
4)发达国家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视对出版业的经济要素的分析方面的教育,图书与期刊发行、宣传、营销、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等课程和课时占较大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观念。我国高校普遍偏重抽象理论教育、宏观环境知识教育,不少方面教育的内容也已与当前的实际脱节,使得培养的学生明显不能适应图书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也不能满足对营销、市场开拓、经济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在“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中,应考虑增加有关出版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的课程。此外,少数高校出版类专业课程中还开有应用文写作课,这对于已是高校文科专业的学生似乎没有必要。
5)飞速发展的出版业对我国高校出版类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担摆在高校的教师面前,这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情况表明,目前高校不少教师需要在编辑实务、出版市场、营销、出版策划、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进行知识更新。所以,组织教师参加脱产培训,有计划的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更新非常必要,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领导应将此列为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没有一支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都过硬的教育队伍,就无法很好地贯彻“科技兴国”的战略,也无法搞好“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