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其他如酗酒、吸烟、十二指肠液反流、自身免疫、药物及饮食因素等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关键词】慢性胃炎;诊疗
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很多,我国目前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称为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数表现为上胃肠道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饱张、无规律的隐痛、嗳气、胃灼热感、食欲减退、进食后上腹部不适加重等,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伴有胃黏膜糜烂时,大便潜血可呈阳性,呕血和黑便较为少见。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2)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消瘦、贫血。
2、理化检查浅表性胃炎胃镜所见:①充血性红斑:呈斑片状、斑点状或条状,斑点状充血黏膜与正常黏膜相同出现最为常见,如麻疹患儿的皮肤,内镜描述为红白相间;②黏膜水肿:黏膜肿胀,柔软而湿润,支光度增强,黏膜皱襞增厚,胃小凹结构明显,水肿黏膜较正常苍白;③附着性黏液:附着性黏液由破坏的黏膜组织、炎性渗出物和黏液组成,附着在黏膜上不易剥脱、脱落后黏膜表面常发红或有糜烂;④糜烂和出血:黏膜外的出血如渗血常伴有糜烂,黏膜内的出血可分为陈旧出血和新鲜出血,出血是炎症较重的表现。萎缩性胃炎胃镜所见:①黏膜颜色改变:多呈灰、灰白或灰黄色,同一部位深浅可不一致,境界常不清,范围或大或小,萎缩范围内也可能残留红色小斑;②黏膜下血管显露:轻者为暗红色的细小血管网,重者可见蓝色的树枝状的大血管;③黏膜皱襞细小或消失;④增生或肠腺化生:黏膜粗糙或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下血管显露特征可被掩盖。
3、病理组织学诊断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1)活检取材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胃窦小弯1块及胃体小弯1块,或大弯加取1块),用于研究取5块(胃窦2块取自距幽门2~3cm处的大弯和小弯;胃体2块取自距责门8cm处的大弯和小弯,约距胃角近侧4cm;胃角1块)。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等资料,以加强临床和病理的联系,取得更多反馈信息。
2)关于组织学变化的程度分级对5种形态学变量(Hp、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要分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分级方法采用我国制定标准,与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并用。
3)病理诊断报告诊断要包括部位特征和形态学变化程度,有病因可见的要报告病因,病理要报告每块活检的组织学变化情况,结合内镜所见及活检取材部位作出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Hp检测用于检测Hp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5种:①快速尿素酶法;②组织切片染色;③细菌培养;④尿素呼吸试验(13C或l4c一尿素呼气试验);⑤血清抗体测定。其他还有一些方法,尚未被临床广泛应用。前三种方法均须通过胃镜取胃黏膜活检进行检测,属有创性检查,后两种方法属无创性检查。前四种方法检测阳性提示有Hp的现症感染,常用于诊断有无Hp现症感染及治疗后疗效评价;而血清抗体测定阳性提示既有可能是现症感染,也有可能是既往曾经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在Hp人群中的感染率,而不宜用于诊断有无Hp现症感染及治疗后疗效评价。
5、诊断要点
1)病史、体检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严重程度;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
2)内镜镜下分类: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乎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病变分布及范围:胃窦、胃体、全胃。诊断依据: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斑;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活检取材:见“病理组织学诊断”项。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如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阳性。
二、治疗
1、方法:西药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胃酸严重不足者,可口服稀盐酸,以增加胃液酸度;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饱胀、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胺、吗丁啉或西沙比利、莫沙比利;伴有胆汁反流的,可因长期胆汁反流而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而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此情况下可应用胃动力药,防止胆汁反流,从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的目的,吗丁啉或西沙比利可以抗胆汁反流,并促进排空和止吐;胃痛明显者以巅茄片、654—2解痉止痛;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还要加服丽珠胃三联以除菌根治。硫糖铝、麦滋林是胃粘摸保护剂,可减少外部因素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病变的恢复,各型慢性胃炎均可用之。慢性萎缩性胃炎加服维酶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内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防止细胞的异常代谢。
2、治愈好转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三、结果
所治56例中治愈38例,治愈率67.8,好转18例,好转率32.2,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为62d,最短者为21d,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毒副作用。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为慢性胃炎之病因,50年前,从胃粘膜中发现G-弯曲杆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10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Hp是引起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窦炎的一种主要因素,这种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该菌开始时寄存于胃窦的表浅粘膜内,穿透整个粘膜层分布于腺体周围,并不断向胃体扩散,造成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发生腺体萎缩,且与胃腺肠化密切相关。以上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协同作战,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不受条件限制,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马洁.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6)
[2]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黄宗良,邱圣红,梁志娴.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02)
论文作者:郭永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黏膜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组织学论文; 胆汁论文; 病因论文; 胃镜论文; 化生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