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2)04-005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如何?这是学 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首先涉及到的重大哲学问题之一。本文拟从本体论的来龙去 脉、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重 大哲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本体论的来龙去脉
按通常的理解,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旧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说来 ,在哲学理论中(有时宗教神学也用这个名词)说明什么是世界的本质或本性问题的学说 或理论,称之为本体论。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只要不是不可知论,都有对世界本 体的解释和说明。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克兰纽和法国哲学家杜阿尔的著作 中,后为18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弗所采用,至今仍然在资产阶级哲学中流行。 有时,本体论似乎是一个多意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名词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这正像天上的多种多样性状的恒星只不过代表恒星不同的 发展阶段一样,本体一词的多意性只不过说明在哲学发展史上本体论一说曾经历了自己 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哲学正是以本体论的形式诞生的。随着古希腊泰勒斯提出“水 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西方哲学也就宣告诞生了。在世界东方,哲学也同样是以本 体论的形式诞生的,这里既有和泰勒斯持同一观点的“水为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 的世界水成论,也有紧随其后的五行说。人类思想史上早期的本体论,力图寻找万物的 本原,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这种思维方式及其所作的具体结论,在今 天看来当然是十分朴素,极其幼稚的。但是,最早的本体论体现了思想史上的一种划时 代的精神,它排除了在此以前那种借助于拟人的幻想方式去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形式, 力图以理性思维对宇宙万物的根源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哲学的诞生。古代本体论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抛弃了把万物本原归结 为有形物体和可感物质形态的陈旧做法,而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只能靠理性思维去把握 的无差别的物质基础,这就把早期的本体论推向了深入事物内部、力求把握万物的共同 本质,进一步概括更多的物体现象的新水平。不难看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本体论是早 期自然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它对近代科学和哲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哲学本体 论,它成为近代机械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它不断为科学实验所完善 ,并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应该说早期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统一 体。这既是它的优点,又是它的缺点。说它是优点,是说哲学企图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去解释和认识世界;说它是缺点,是说它以直观的见识代替了抽象的哲理,即它没有停 留在关于自然的感性表象上,而企图创立较为抽象的物体观念和本体概念,但它的观念 还无法依靠对自然现象的科学分析和验证。它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亦然是笼统的 、粗略的,甚至是模糊的,这正是被后来的机械本体论——实体论所代替的原因。由于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机械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应运而生。培 根是近代第一个唯物主义本体论者。培根如同他的先驱者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一样,深 思熟虑地寻找着原初物质和世界的本原。培根在自己的本体论学说中,依据了以往哲学 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全部成就。但他反对使物质与运动和形式相脱离之类的抽象法。他认 为,应当把原初物质看作是与原初的形式,与原初的运动原则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 此,培根把抽象的、可能意义上的、无形式的、丧失了素朴特性的物质作为世界的基础 和本原,以此和古希腊的唯物主义的具有素朴直观和感性特性的世界本原论对立起来。 他明确认定物质由简单的不可进一步分割的特性所组成,而研究物质就是寻找这种不可 进一步分割的从来就有的本性,就是寻找物的不变特性的本质基础。在培根看来,世界 本原必是某种可承载物质的各种特性的实体,物质总是某种东西并总占据着某一位置, 任何时候它都不会变为无或变为不占据任何位置的东西。在培根之后,一切机械的唯物 主义后继者,都或多或少地承袭了培根的这个实体论。霍布斯把物质和物体混为一谈, 把整个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的本原归结为一种统一的物质实体,即物体。在他看来, 思想着的实体也是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任何非物质的无形体的东西。霍 布斯在考察认识论问题时,坚信物质世界是我们思想和概念的外部源泉。正是凭依这一 认识论基础,霍布斯指出,物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而自在地存在,并 且因为它位于我们之外,所以人们把它标志为外部的存在,借助于感觉和理性,物体才 可被认识。但霍布斯的世界本体论仍没有超出广延和占据一定位置这个界限。斯宾诺莎 把实体本原论推向了这个学说发展的顶峰。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一切物——其中包括 具有理性的人——的始因,实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自身客观存在着,它是存在的一切 多样化和无穷丰富性的基础。实体的本质反映在它的存在着的特性和属性之中,但它最 重要的属性就是广延性。纵观人类思想史上本体论的演变,不难发现,和唯物主义的本 体论一并发展并通过斗争也直接间接地给了唯物主义本体论以发展动力的,还有唯心主 义的本体论。那些交织在一起的思想斗争,曾使本体论的发展呈现一种曲折的演进过程 。单就自然科学来说,它和哲学的同胎状态曾启发哲学家们提出早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 本原论,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证明了这类学说的非科学性质。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的研 究,曾经为唯物主义的实体本原论提供了科学证据,但又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颠覆了它由 之成立的思想基础。世界本体论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尤如船和水的关系,只要船浮在水上 ,总有一天免不了被颠覆的下场。早期的朴素的本体论,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物质世界的 本原,就其思考方法和思维路线的实质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它只是依据于感性基础上 的猜测,世界本原和感性事物之间的各个环节与中介实际上是模糊不清的,因而理性对 世界总体的把握是混沌肤浅的。而要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链条和细节,就必须对整个世 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分析科学和形而上学方法终于使人们发现了实体的相对普遍性 。显而易见,实体本体论的产生是自然科学相对发展而又成长不足的产物。随着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无产阶级登上阶级斗争的政治舞台并产生了自己的世 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随之诞生。这个学说坚决摒弃把物质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 种基础、实体、元素、始质等机械实体论的本体论,反对那种把世界归结为自然科学的 某一具体学科的某类基质和结构的科学主义本体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概括自 然科学的成果,又使用自己的方法(辩证法);它借用古代素朴本体论的本原概念,借鉴 近代实体本体论的科学的分析精神;它使哲学丢弃充当“科学之科学”的幻想,终于创 立了揭示世界本质和社会本原的彻底科学、彻底唯物的本体论。总之,哲学因本体论而 生,因本体论而在,哲学就是关于本体论的系统学说。正是因为本体论这样普遍,所以 才被人淡忘和忽视。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时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唯心 主义哲学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意识和观念的唯心主义本原论。像黑格尔的客观唯心 主义,他把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绝对观念,而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只不过是这个作 为造物主的绝对观念的外化。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全面展示了这个绝对观念外化 的一般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黑格尔制造了比创世说还要荒唐 的混乱。而机械唯物主义面对黑格尔的庞大体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除了给不可知论 留下可乘之机外,它用自己的机械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证明了唯心主义本体论至少在 方法上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时,他们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自然科 学的发展证明,不存在作为宇宙基砖的实体和本原。人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 着运动和变化的世界,这个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和进化方面的渐进和飞跃,又有下降 和衰退方面的量变和质变,既有物质形态的分化,又有物质实体的不断聚会。物质世界 的属性是不可穷尽的,物质的形态也是不可穷尽的,无法把物质世界的某一具体属性或 具体形态作为宇宙万物的基元和始因。因此,像实体本体论那样,把物质实体作为世界 的本原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 点:一是机械的;二是非历史非辩证的;三是不了解人的本质,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 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时所面临的第三个困难,是不可知论对 人的认识的怀疑态度和对哲学本身提出的挑战。在不可知论那里,“世界究竟是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发生顺序,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 联系,那只是认识上的某种错觉或为一时的方便而把世界归结为某种基础和始因的本体 论,无论怎样用科学进行装扮,用逻辑进行论证,那都是一种不自量力的徒劳和枉然。 面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所制造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 并反复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三大命题:(1)世界的统一性是它的物质性;(2)物 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最高问题;(3)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本原。
马克思写道:“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 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完全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为 依据,并阐明这个哲学。他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的。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 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没有物质的运动。如果要问究 竟什么是思维和认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 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 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 相适应的。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重要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 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他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两者孰先孰后的 问题:是精神先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 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 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同上,第4卷,第223—224页)在其他任何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 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 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 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 的回答。……但是,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同上,第225页 )。
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 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本原论。马克思的社 会本原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 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的社会本原论说明,由于生产 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会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度中生 长出资本主义。这个社会本原论还说明,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也 就是反映发展着的物质;同样,人的社会认识(就是哲学、宗教、政治等各种不同的观 点和学说)也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 的社会本原论,作了如下的周密说明:“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 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 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的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 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 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同上,第2卷,第32— 33页)
列宁是这样评价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社会本原论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 更确切地说,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 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 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发展程 度看作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 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 更……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列宁选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意识的本原和社会现象的总根源,它是有 限领域的本原论和无限世界的本质论的统一、物质现象的本质论和意识现象的本原论的 统一、自然本质论和社会本原论的统一。它依据现代科学和人类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 ,揭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发展的,整个说来它既存在着上升运动又存在着下降的运动 ,因此,任何设想自然或世界起始于某一物或某一质的学说,本身就是非科学非辩证的 。但它又承认并探索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某些物质形态是另一些物 质形态的基础和本原。像在社会历史领域,物质生产力就是一切社会现象和趋势的本原 。世界是统一的并且统一于物质性,世界是世界自身的原因和基础。这样,辩证唯物主 义的本体论实际上就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论和社会现象的生产力本原论,是本质论和本原 论的统一。
三、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笔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 行理解和把握: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点和根本点。这只要重温一下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 本问题的论述就行了。从恩格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最高问题。而这个最高问题和基本问题的 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对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恩格斯在这里为什么用本 原一词,而没有用第一性、第二性的那种带有明显的数字排列式的关系形式,这至少明 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两点:第一,恩格斯这里用了本原,这就指明了从物质到精神要经过 一系列的中介,要经过漫长的进化,直到出现人脑时,才会出现人的精神现象,在这个 生生不息的进化过程中,物质形态的互相转化,精神和物质的相生相灭,时时处处都可 能发生。但就整个进化过程的总趋势来说,就进化过程的总体结构来看,在这个由物质 变精神的总链条上,一端是物质,一端是精神,物质是精神的最后原因,精神是物质的 最高产物。所以恩格斯才把物质称之为精神的本原,把精神称之为物质的最高产物。第 二,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用本原和最高产物而不用第一性 、第二性这样的概念表述,一定是考虑到在人脑和现实世界间起中介作用的是实践和感 性活动。精神既不是一下子突然发生的,又不是通过物质碰撞直接产生的,这说明物质 也有第二性的,而精神也可有第三性的,所以恩格斯使用了本原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就 概括了从人脑到意识之间的复杂性、多层次性、辩证性和动态性。在这里恩格斯严格限 制本原一词只用于二者谁是本原,而没有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或自然界的本原。恩格斯把 世界的统一性不是归结为存在而是归结为物质性,这实际上是世界的本质论,是本体论 的科学形态。显然,哲学最高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本体论。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其次,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论根据。勿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辩证的一 元决定论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巨大的科学抽象力,通过对社会机体的层层“透 析”和“结晶”,发现了社会的基因和本原。在此基础上,它揭示了社会历史的三大基 本规律:构建规律、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指出:社会生 活和各种趋向的本原的发现是唯物史观运用逻辑手段对社会机体进行抽象的结果,是对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蒸发的结晶。他们既不同意资产阶级社会学家那种从抽象的国 家、社会、人、人性等概念出发,一味在空洞的概念王国里高谈阔论的陈腐做法,也不 同意那些半截的唯物主义,在社会具体生活的海洋里所作的不着边际的随意漫游。他们 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两种逻辑方法,在多样性中探求统一,在抽象性中凝 结具体,终于在逻辑上完成了抽象和具体的统一。这一伟大成果首先就体现在马克思的 历史本体论上。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因的概念,也正是在这 时,才第一次系统阐发了人类社会的构建规律。这个规律可大体表述如下:社会物质生 产力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本原,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种相 应的交换和消费的形式;在生产、交换、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种相应的社 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 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政治国家。历史逻辑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构 建规律,集中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四个本质特征:(1)社会结构的依次发生特性;(2)社会 结构的层层决定特性;(3)社会结构的辩证一元特性;(4)社会结构的多维共存特性。我 们通常在教科书中所详加阐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那只是这个整体规律的一个环节和部分,是以横断形式或以割裂状态存在的社会结构的 元素之间的辩证法。也正是在社会本原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活动规律,进 而阐发了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既存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 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随之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 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显而易见,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科学的历史本体论。生产 力本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点和主要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 实行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和精髓。
最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其他各门科学的方法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社 会的本原时,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两种逻辑方法。同样,这个学说 在制定自己的自然观时也以同样的方法揭示自然的本质,探寻世界的统一性,寻求精神 现象的本原,这个不断的抽象过程的结果,就是哲学物质范畴和一系列物质性概念。然 后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依据现实本身的联系,依据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规 律,建立了严格科学的概念体系。这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事物的本原和细胞出发的 逻辑方法的科学性就在于:首先,它的起点是科研对象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 是构成科研对象的基元和细胞,它包涵着研究对象在其发展和或展开过程中的一切矛盾 的胚芽。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本体论,当它从本体出发阐发它的研究对象时,使用 了合理的逻辑中介,在这种本体论中,事物从一个层次进化到另一个层次,思维从一个 范畴跃迁到另一个范畴,都要经过中介和过渡,由此深刻全面地探求事物基元发展到事 物的全部关系所经历的一切联系和过渡。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最后形态,是它 由之出发的本原或细胞经由中介构建而成的完整的理论概念体系,是用科学概念凝结而 成的研究对象的完整有机体,是多样化的统一。不难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遵从 了如下原则:历史和逻辑相一致,逻辑和存在相统一原则、科学抽象原则、辩证具体原 则。全部这些特征,都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的科学性和方法功能。正因如此, 这个方法,这个原则,这种科学思维的手段,不仅被马克思直接应用到了政治经济学, 并且被后人应用于思维科学、心理科学、脑科学、生物科学和天文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 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其它科学的方法手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领和指导,说到底,就是不断地由本质论 到本原论,再由本原论到本质论的不断转化的辩证发展过程。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