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综合探究课”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既充分反映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特别是每一单元后的“综合探究”部分,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这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中,综合探究属课文中的正文内容,是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是对单元知识的总结,同时又是对该单元知识的运用和拓展,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学生的知识模块学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在细节处还存在一定的瑕点,需要我们的教师通过“综合探究”来弥补。
例如:教材《经济生活》必修1是由四个单元、十一课组成。本人认为该部分没有严谨的系统体系,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例如:第一课第一框,关于商品交换发展的几个阶段,只是一笔带过,而这恰好是理解货币产生的基础。另外,教材中有些内容或问题的表述较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借助综合探究教学这个平台,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和拓展。教师应设计并组织好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教学,达到对单元知识的复习、巩固,这也是新教材增加“综合探究”的目的。
根据教学实践,我对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正确对待金钱”是这样进行综合探究教学设计的。
一、探究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是为落实课程标准“理解金钱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意义”的要求而设计的。
2.教材分析
教材从金钱是什么,金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如何获得,金钱怎样使用等四个方面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人们获取金钱的正当手段、学会合理支配金钱等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货币及其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从本质上说货币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货币?对这些问题学生缺乏理性的思考。基于本单元前面已有的学习,认真组织一次“正确对待金钱”的综合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深化对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的认识,理解根据价格变动、收入的增减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生活的道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共同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学会分享与合作。
三、探究活动过程
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准备工作,将关于金钱的名言、故事、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创设情景,启迪思考。
教师首先向学生阐明探究问题的提出及其探究价值,即讲清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然后提出关于金钱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现代人都要面对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当具有怎样的金钱观呢?
再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万元现金遭哄抢。2006年8月15日,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受害人装有11500元钱的袋子被撕破,钱撒落一地。3名骑摩托车的歹徒下车抢走数千元后,仓皇逃跑。1分钟后,受害人向一辆驶经此路的专线公交车求助,不料想,停车后,司机、售票员及17名乘客一哄而上,将散落在草丛中的数千元钱一张不剩捡走。在受害人的阻止中,公交车绝尘而去。
案例二:八名小学生拾金8900元不昧。2009年3月23日,四川南充高坪区南江小学八名学生在公路边捡到8900元现金。为了避免钞票丢失,孩子们把钞票举过头顶,大家都能看见,然后一路小跑共同将钞票送到学校办公室,学校又将现金移交到派出所,使失主的钱失而复得。
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对金钱观的思索,使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主题之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外,还可由学生列举错误金钱观指导下的不法行为,引导学生辨别是非。
四、教学反思
本人在组织该探究活动时采用的是讨论法,通过“金钱是万恶之源吗?”“金钱是万能的吗?”引导学生重温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达成“金钱本无罪,人心有善恶”的共识,还金钱以清白,进而审视自己的金钱观,并且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纵观探究活动的开展,最大的成效在于启发了学生对金钱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在金钱面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金钱观教育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盲点,也是中国家长普遍忽视的问题。本单元综合探究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欠缺。因此,认真组织一次关于金钱观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剖析案例、激情辩论等途径,唤起学生对金钱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份责任,也是广大政治教师的使命。
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探究,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及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在获得理论观点、发展自己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个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后面,都设有“综合探究”,如果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在时间、空间、相关素材的收集上,师生都会疲于应付,会影响到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讨论、辩论、演讲等不同方式进行。(2)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探究题目。另外可以把活动拆分,分组承担,然后集中展示等。(3)在研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抓住生成性问题,要适时地点拨,将探究活动引至较深层次的学习,以免降低探究的质量。
综观综合探究教学,课堂设计的发力点都是围绕学生的思维展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甚至争论问题,让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使学生的探究行为有质有量,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