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性监测判断与预见性监测判断发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3
1 问题的提出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H.弗拉韦尔(J.H.Flavell)提出元记忆(metamemory)这一术语以来,人们对元记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归纳前人的研究,元记忆研究大体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记忆监测(memory monitry),它是指依据客体记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各种类型、各个环节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其二是记忆控制(memory control),它是在记忆监测的基础上,调整和控制客体记忆过程,改变客体记忆的加工状态,以更好地达到记忆目的。
记忆控制在客体记忆过程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它涉及确定识记目的和计划,确定学习时间的分配,选择信息加工类型,确定加工策略,以及启动、继续或中止识记或提取过程。记忆控制和记忆水平之间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控制得法,记忆成绩好;策略选择适宜,记忆表现才突出。
然而,毕竟记忆控制需要借助记忆监测做为依据。因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记忆控制的同时,对记忆监测也投以了极大的热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Kreutzer,Leonand和Flavell(1975)Wellman(1977),Yussen和Bird(1979)年研究了儿童对材料的性质、数量等影响记忆效率的认识[1],得到的结论是:幼儿和某些小学一年级的被试,认为那些熟悉的、直观的、孤立的项目比那些有内在联系的项目更容易记忆;所有幼儿和小一被试都认为单纯增加材料的数量会加大记忆任务的难度。Flavell,Speer等人就儿童对反应方式影响记忆效果的认知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及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基本上认识不到逐字逐句回忆与理解了用自己的语言回忆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可以分清;Rogoff,Newcombe,Kagan等1974年对保持间隔的时间长短与记忆效果的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发展性研究,认为8岁儿童对保持间距的长短对记忆结果的影响有比较理智的认识,他们在要求间隔较长的时间后回忆的项目上花费更长的时间,而4岁和6岁儿童则没有此种认识[2]。笔者1998年就被试对不同材料的记忆任务难度的估计也进行了研究,发现从小二到大二,其相应的能力一直在提高[3];Flavell(1970)对儿童就回忆准备情况的判断水平进行了探讨[1],发现5-6岁儿童常常对自己准备进行的回忆程度做过于乐观的估计,在他们声称已经准备好的时候,他们的回忆成绩往往水平不高,而年龄大些的儿童则有更为客观的估计。另外还有Berch,Evans(1973),Kelly,Scholnick,travers,Johnson(1976),Bisanz,Vesonder,Voss(1978)等[4]对儿童再现成绩准确性的认识进行了发展性研究;……这些研究分别从任务难度预见(easy of learning judgement)、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recall readinessassessment)和回溯性监测(retrospective monitory)三个环节,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儿童记忆监测的发展水平,探讨了儿童各种记忆监测发展的关键期。
归纳前人有关记忆监测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相应的提取行为完成之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心理学家称之为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tory),它包括任务难度的预见和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任务难度的预见发生在识记之前,为选择加工方式、分配识记时间等提供依据;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则发生在至少一次学习之后,为选择复习策略、是否继续复习、何时终止复习等提供依据[4];另一类则是在再现过程中进行的对提取结果准确性的监测,心理学家称之为回溯性监测,它决定是否重新选择搜索策略,何时终止提取等。这两类三种监测与客体记忆中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相关联,大体上反映了主体记忆监测的情况[5,6]。
但是,总结前人在记忆监测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第一,研究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对记忆任务难易的认识上,而在对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和回溯性监测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第二,研究中往往只探讨一种监测,难以对三种监测判断的发展进行直接的比较;第三,以往的研究较少涉及性别差异;第四,评定记忆监测水平的标准往往是绝对值,难以对监测水平的发展进行准确的估计。
为了探讨预见性监测和回溯性监测发展特点的不同,笔者设计了此项研究,目的在于选择相同的实验条件,确定合理的统计标准,对预见性监测和回溯性监测的发展进行比较,以期获得更直接的比较研究结论。实验假设:①三种监测发展的速度不同。②三种监测的发展受材料影响的程度不同。③三种监测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不同。④三种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相关程度不同。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分别在小二、初二、大二学生中按学习成绩好、中、差分层随机选择被试,男女各9人,共计54位被试。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8.1岁、14.4岁和20.7岁。
2.2 材料 词表3组共6张,按词对组合方式不同,分成三种材料:即反义词对表,如大船-小船、坏人-好人等;动宾词对表,如关门-关灯、灭火-灭虫等;人为组合词对表,如月亮-刻字,尺子-抱羊等。所有材料均选自小二被试学过的语文课本,每组5对样词,15对正式词对。
2.3 实验设计 采用3×3×2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A年龄为被试间因素,B材料为被试内因素,C性别为被试间因素。
2.4 步骤
(1)主试宣读指导语1:“现在给你看15个这样的词对(用手指着样词示意),每个呈现2秒钟,间隔2秒钟,再看第2个词对,以这种速度共看2遍。默写时,一个词对中的2个词不能颠倒,15个词对的顺序可以打乱。你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记住多少个?”记录。
(2)用记忆仪呈现材料B1(或B2、B3):每项2秒钟,呈现2遍,被试识记。
(3)宣读指导语2:“现在你估计一下,你已经记住了多少对?”记录。
(4)指导语3:“现在请你把能记住的词对默写下来。”被试默写。
(5)主试宣读指导语4,检查被试理解情况。
指导语4:“现在请你判断一下,默写的词对有多少肯定对?肯定对的评定为5,有一点不肯定评定为4,对不对拿不准为3,可能不对为2,肯定不对为1。”
被试逐一判断。
(6)结果统计:分别统计每个被试在三项监测判断上的d值(两点距),公式为d=|实记词对数-估计数|÷实记词对数,d值越大,表示监测水平越低。同时统计被试的实记词对数,作为其记忆成绩。
(7)按上述步骤重复另外两项材料。每项材料间被试休息1分钟。
2.5 被试安排 为了控制3种材料间由顺序带来的系统误差,采用轮组法。
2.6 实验安排 实验均个别进行,时间均为下午。
3 研究结果
(1)三种监测判断的发展速度不同:预见性监测判断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回溯性监测判断在小二到大二阶段无本质上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监测判断发展的年龄特点
年级
任务难度
p
回忆准备就绪 p
回溯性 p
的预见 程度的判断
监测
小二
2.1389 1.62250.1827
初二
0.6549
<0.010.4096
<0.01
0.0734
>0.05
大二 0.3364 0.20070.1163
图示其发展趋势,见图1。
由图1可见,越是远离提取行为的监测发展得越晚。即对任务难度的预见判断发展得最晚;对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发展得较晚;而回溯性监测的判断发展得比较早,在小二阶段已基本成熟。
另外,观察被试预见性监测的情况,发现小二被试多是高估自己的记忆力,高估的程度也较大,估计数与实记词对数之差的最大值是12;初二学生也倾向高估,但高估程度小了很多,估计数与识记词对数之差在1附近;大二学生则倾向低估,但低估程度很小,估计数与实记词对数之差的绝对值一般不足1。说明初二、大二被试能相对较理智地认识自己的记忆情况。
(2)材料在三种监测判断中的作用有所不同。见表2。
表2说明,材料对三种监测判断的影响不同。对于回溯性监测而言,无论何种材料其监测水平基本相当,都在0.1-0.2之间。而任务难度的预见及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其监测水平受材料影响均较大,材料B1与材料B2相近(d分别为0.8618、0.7586和0.4953、0.6808),材料B3明显地比材料B1、B2监测起来更加困难(d分别为1.5105、1.0565)。尽管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中总体材料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但在对单一效果分析中则发现小学二年级的材料差异达到了0.01水平。说明预见性监测与材料关系较大,而回溯性监测则与材料无关。
表2 材料对三种监测判断的影响
材料
任务难度
p
回忆准备就绪 p 回溯性 p
的预见 程度的判断
监测
材料1 0.8618 0.4953 0.1164
材料2 0.7586
<0.010.6808
>0.05 0.1498 >0.05
材料3 1.5105 1.0565
0.1115
(3)在三种监测判断发展中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4)三种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的相关。见表3。
表3 三种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相关的比较
年级
任务难度的预见
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
回溯性监测
小二0.7915** 0.5787* 0.0433
初二0.6121** 0.4812* -0.2305
大二0.4897* 0.4394 0.0388
总计0.7691** 0.6199** 0.1306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回溯性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的相关较低,任务难度的预见及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的相关均较高。表明预见性监测与记忆行为之间关系更为密切。
4 讨论
4.1 对三种监测进行比较的基础
在三种监测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因变量均以“|实记词对数-估计数|÷实记词对数”做指标,这就使得记住词对的多少对监测任务难度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比前人直接用两点距做指标更加科学合理[7,8]。因为在发展性研究中被试年龄跨度较大,势必使得被试间记忆能力有较大区别。记忆能力的区别使得被试记住的词对数有较大差异,而记住的词对数越多,监测越困难,那么如果用前述两点距的绝对值作为衡量监测水平的指标,就有可能造成这样一种情境:记忆力越强的人面临的监测任务越困难,即记住词对数越多的人,其监测水平表现得反而可能越低。本实验用相对值作为指标,就使得记住词对的多少对记忆监测结果的影响有所降低,因而使得衡量记忆监测判断发展的指标更加合理。为三种记忆监测的比较提供了测量因变量的可靠手段。
4.2 实验结果的比较
(1)三种监测判断发展速度不同
在对本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发现,提取之前与提取之后的三种监测仿佛以提取为界限划分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监测。对任务难度的估计与对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这两者因为发生在提取之前,似乎遵循着许多共同规律。其中监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表现得非常明显,两种预见性监测判断在年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0.01;而在回溯性监测判断发展过程中,由小二到大二的监测水平几乎没有变化,而且监测比较准确,说明回溯性监测判断在小二就已发展成熟。一方面,很有可能在幼儿阶段儿童的回溯性监测判断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本实验所涉及的记忆任务比较容易,这是进一步研究的选题。
(2)材料在三种监测判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材料对任务难度的预见判断的发展有影响,符合我们的假设,因为材料不同,词对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区别,所在词对范畴大小不同,可供加工的程度不同,这势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的监测判断有影响。在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发展过程中,材料作用较任务难度的预见有所减弱,而在回溯性监测判断的发展中,材料作用却消失殆尽,可能是由于远离提取行为的监测难度比较大,因此更敏感吧。
从已经揭示出的任务难度的预见的材料差异可以看出,材料B3即人为组合的词对表更难于监测,这究竟是因为材料B3是人为组合的,被试不熟悉,难以估计?这是因为材料B3是人为组合的,词对间的联系不太密切,被试预见起来难度更大?亦或是材料B3所在的词对范畴较大,难于提取?这有待我进们一步分析研究。
(3)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的相关
W.schneider(1985年),统计了27篇文章,47个相关系数,2237个被试,得到元记忆与记忆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1;最近又有人统计了60篇报告,其中有123个相关系数,7093位被试,得到元记忆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也为0.41。
在本研究中,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的相关在回溯性监测中的表现与众不同,相关系数仅为0.1306,各年级相关也很低,甚至在初二出现了负相关。但细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回溯性监测是在提取之后进行的,任务是对自由回忆的词对进行再认,那么回忆出的词对越多,再认起来越困难,回溯性监测水平则越低。例如:被试记住9个词对,要判断有多少肯定对就得细心回想,而如果被试记住2个词对,判断对错就轻松了许多。这样就使得记忆成绩低的被试反而出现了较高的监测成绩,即使在因变量的测量上尽量地降低了这种影响;第二,可能与被试的个性特点有关,有些被试比较保守,他们只将那些确认正确的词对默写出来,而那些本来正确但被试不能肯定的词对就放弃掉了,这样被试默写出的词对少但监测却非常准确;可能正是这种原因使得初二被试的监测与记忆成绩之间出现了负相关。第三,回溯性监测判断在小二就已发展成熟,而记忆力在小二到大二之间却仍然在快速增长,这也许是使得回溯性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相关很低的另一个原因吧。而提取前后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相关程度的区别也许表明,监测种类也是影响记忆成绩与监测水平之间相关程度的因素[3,4]?本实验结果启发我们在探讨记忆成绩与记忆监测之间相关程度的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监测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特性。
5 结论
(1)三种监测判断发展的速度不同,回溯性监测判断发展最早,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发展较早,任务难度的预见判断发展最晚。
(2)材料在三种监测判断的发展中作用不同。
(3)三种监测判断发展中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4)预见性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存在较高正相关,而回溯性监测水平与记忆成绩之间相关较低。
标签:对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