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台湾政治本土化的演变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本土化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本土化是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和特点,是观察台湾政治发展的一个 重要指标。从时间上来看,台湾的政治本土化滥觞于蒋经国主政时期,在李登辉主政时 期其性质发生扭曲异化,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发展到高潮。简单来说,台湾的政治本土 化是指台湾政权由外省人主导转变为由本省人主导,内容包括行政官员、“民意代表” 、政权结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因而与台湾政局的演变息息相关,主导了台湾 政治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对台湾政治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作出分析。
一、台湾政治本土化的演变
从时间上来看,台湾政治本土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1、蒋经国时期。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并不甘于在大陆的失败,是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暂驻台 北”的名义来统治台湾的,继续保持在大陆时的统治架构,从大陆迁移来的外省人占据 各权力要津,居统治地位,只有极少数本省人象征性地参与政权。这样的权力分配在国 民党统治台湾初期,在“反攻大陆”的名义下,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反攻大陆”也逐渐成为不可能之后,这种统治方式就显露出其不合理性,“在解严以前 ,(台湾)省籍人士不要说对‘中央’政策,甚至连省政也少有置喙的余地。至于部队与 党务系统那更清一色是外省的天下。”“在戒严体制下,台湾同胞虽名为‘中华民国’ 的国民却只有纳税与服兵役的义务而已,谈不上当家作主的权利。”显然,在这种统治 方式之下,台湾地区的政治资源分配极不公平,占有人口绝大多数的本省籍民众只能享 有某些地方政治权利,参与地方政治的竞争,而所谓“中央”高层权力则完全由大陆官 僚集团所垄断,随着本省籍精英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当家作主的呼声的高涨,岛内的省籍 矛盾日趋严重,这对正迫切需要台湾民众的支持,以化解因“法统”问题而产生的正当 性与合法性危机的国民党政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蒋经国 开始主政后推行政治本土化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做法有:一、通过增额选举,增加本省 籍“民意代表”的人数;二、在国民党内部的人事选用上起用一些本省籍“青年才俊” ,如以往很少采用本省籍人士的中央党部及地方党部职位,开始启用台籍人士;三、在 “内阁”与国民党中常会增加本省籍人士。从此,本省人在行政部门及国民党中央的比 例日渐增长。
蒋经国的本土化政策实质是通过有限度地开放政权,吸收一定数量的本省籍精英参与 权力运作,以此扩大国民党的社会基础,消弥政治上日趋激化的省籍、族群矛盾,巩固 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2、李登辉时期。
从李登辉主政后,本土化发展迅速,成为台湾政治发展的一大潮流,主要体现在行政 官员和“民意”机构的本土化,并开始介入文化、教育和思想领域。在这一时期,本土 化的负面因素即“台独”成分恶性膨胀,成为本土化的实质内涵。
(1)在行政部门,李登辉利用执政地位及本省籍身份,大力打击外省籍政治人物,从上 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国民党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政争后,以李焕、郝柏村等人为代表的外 省政治势力一一被排斥出权力核心,到1997年通过“冻省”,将具外省籍身份、最具政 治实力并对李登辉接班布局威胁最大的宋楚瑜打入冷宫,李登辉极力清除外省势力,同 时大量起用本省籍人士,在出现了第一位本省籍“总统”后,“行政院长”、“立法院 长”、“考试院长”等项要职相继由台籍人士出任,本省籍政治精英逐渐形成了新的权 力核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官员也完成了本土化。
(2)在“民意”机构方面,推动“宪政改革”,李登辉在其任内先后进行了六次“修宪 ”,至1994年的第三次“修宪”,国民党政权中1949年以前在大陆选举出的“中央民意 代表”全部退职,代之以在台湾地区选举产生的“民意代表”,完成了“民意”机构的 本土化,而且,“民意”机构的省籍构成也完全本土化,如第一次“修宪”后的1991年 底选出的“二届国代”中93%出自台湾,本省籍人士占82%,在1992年底的“二届立委” 选举前,本省籍“立委”与外省籍“立委”之比为3∶7,该选举之后,比例为8∶2,20 01年“立委”选举后,“立法院”构成进一步本土化,在225名“立委”中,外省籍“ 立委”仅占35名,本省籍“立委”占了190名。
(3)建立台湾优先理念,鼓吹“台湾生命共同体”,试图建立台湾主体意识。1992年李 登辉首次提出“台湾生命共同体”概念后,在各种场合不断鼓吹这一理念,要求朝野及 民众认同这一理念。李登辉提出这一概念的来源是“台独”分子彭明敏所提出的“台湾 命运共同体”,二者的实质含义是相同的,本质上是一种“国民意识”、“国家认同感 ”,谢长廷称“台湾命运共同体和台湾独立是相通的”。从这一点可看出李登辉已经把 本土化扭曲异化为“台独”化,事实上,李登辉的这一理念的前提就是“台湾是一个主 权独立的国家”,并且这也是国民党的政治方向。李登辉提出这一理念的目的是反对一 个中国原则,改变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把本是乡土意识的台湾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 ”,他声称“一个民主国家在面对外来的威胁时唯一可凭借的是经由全民意志所凝聚的 国家生命共同体意识”,试图通过这一理念的提出,帮助其凝聚朝野各种力量,共同反 对祖国大陆所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与和平统一方针,其矛头是直接指向祖国大陆的,企 图确立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使两岸的分裂国际化、永久化,在国际上形成“两个 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
(4)李登辉为了达到建立所谓台湾主体性意识的政治目的,开始在历史、文化教育领域 推行去中国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编写《认识台湾》教科书。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 各级教育基本上不涉及乡土的内容,有人指出种种弊端,“没有教育儿童、青少年去认 识本土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语言、艺术等等”,“台湾史被放在中国史中讲授 ,只讲一点点”,“历史学少有台湾史课程,中文系没有台湾文学课程,哲学系也没有 研究台湾的思想家”,然而随着本土化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解台湾历史的要求,这本来 是正当的,但是在编写《认识台湾》一书中,受李登辉当局的政治干预,在其影响下, “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命运共同体”等“脱中国化意识”,以及是“台 湾的台湾”,不是“中国的台湾”之类的思想,在编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如在书中 大谈葡萄牙人发现台湾的历史,而对此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却只字不提, 并由此得出一个荒谬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一个无主之岛,迄今只有400年的历史,此外 ,在该书通篇都未出现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等字样。可见在李登辉当局看来,本土化是与 去中国化相联系的,只有把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联系割裂开来, 才是本土化。为了以本土化达到去中国化目的,李登辉当局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不断 以本土化来挑动台湾悲情意识,煽动民众仇视外省人,敌视祖国大陆,使民众把台湾与 祖国对立起来,形成“台独”意识。
在这一时期,尚未执政的民进党积极推动史、文化领域中的本土化,主张“彻底检讨 国民教育内容中有关的‘大中国’思想,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代之以 与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了解台湾本身族群的历史、社会以及生态起源和发展,使 对台湾的认识成为公民身份的重要一部分。”岛内“台湾”势力极重视在文化、思想领 域的本土化,陈芳明认为“政治运动必须配合文化运动才能升华,文化运动也必须结合 政治运动才能落实。台湾文化工作者必须投入政治运动,才能巩固文化运动的领土。” 彭明敏主张“朝野都必须建立台湾的主体性,并坚持台湾优先的原则,政治上最好不再 谈‘中国’,不谈‘统一’,不谈‘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将‘国统会’裁撤,把台湾从着魔似的‘中国情结’中解放出来,台湾未来才有希望。”这些言论反映出“台 独”势力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以去中国化为内容的本土化的政治目的。
李登辉时期台湾的政治本土化与蒋经国的本土化政策是背道而驰的,蒋经国推行本土 化政策是为了争取台湾本省人的支持,其主要做法是从选用人才角度出发,既重视大陆 籍人才,也重视提拔本省籍官员,而李登辉上台后,将本土化扭曲为推行“台独”的工 具,一方面打击大陆籍政治势力,另一方面极力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正是在 李登辉的这种本土化政策之下,岛内省籍族群矛盾不断激化,国民党先后两次分裂,实 力不断被削弱,另一方面,本土政党民进党在李登辉的暗中相助之下,政治实力不断膨 胀发展,并在2000年趁乱取得政权。
3、民进党执政以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进党在2000年上台执政,由体制外的反对势力转变为执政党,是 台湾政治本土化以来最大的变化,这是李登辉操纵本土化的最大进展。主张“台独”的 本土政党取代被视为代表“外来政权”的国民党,使得李登辉推动的以“台独”为本质 的本土化继续进行。事实上,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继承了李登辉的本土化衣钵,推动 走向“台独”的本土化有过之无不及,首先陈水扁将本土化视为在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艺术、教育思想乃至历史定位诸领域内,建构以台湾为核心的文化、民族与“国 家”认同的总体工程,将本土化与“台独”公开划上等号,将反对“台独”者说成是反 对本土化。在这一总目标考量下,去中国化成为其推行本土化的主要内容,由此从李登 辉时期开始出现的“去中国化”活动达到高潮。这种本土化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故意漠 视台湾文化来源于大陆文化,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事实,强调台湾人与 中国人不同,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政权必须进一步本土化,台湾必须自己选 择台湾前途等。民进党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落实“去中国化”,(1)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不说自己是中国人,同时利用各种场合鼓吹“台湾站起来”等论调;(2)极力消除有 中国特征的标志、符号,凸显台湾特征,例如在“护照”上加注台湾,取消汉语拼音, 改用自创的“通用拼音”;(3)企图从教育入手,将以“台独”为本质的本土化意识深 植于台湾民众思维之中,如公布本土化教育政策,在小学设乡土语言课,在中学推行乡 土教学,以闽南语作为教学工具,对台湾中小学生进行台湾历史、地理、人文、风俗、 社区等方面教育,并将李登辉时期宣扬“台独”和台湾主体性的《认识台湾》作为教学 范本,在“考试院”举行的年度公务员考试,以及警察人员、交通事业人员等项考试中 ,考题出现以闽南语撰写的考题,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部分划入世界历史, 等等,反映出民进党以去中国化为主要内容的本土化教育方向和手段的荒谬。
其次,民进党还在选举中把本土化作为挑动台湾悲情意识,制造族群对立,获取选举 利益的主要手段,强调本土化就是“本省人”、“本省党”,就是“认同台湾”、“台 湾优化”和反对“认同中国”,反对两岸统一,凡认同台湾,而不认同中国就是爱台, 就是台湾人,否则,就不是台湾人,因此,反对“台独”的国民党、亲民党就是代表外 来政权的非本土政党,是“中共同路人”。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民进党的竞选策 略就是操纵本土牌,将民进党与国亲两党的对抗定位为本土与非本土的对抗,使对手在 争取占选民大多数的本省人支持的竞争中得不到本省人的选票,从选举结果来看,民进 党的目的已经达到。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在每次选举中都操作本土认同议题,使得越 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关于本土化的认识受到误导和扭曲,不少民众接受了民进党对于本土 化的狭隘论述。
总而言之,综观台湾的本土化演变过程,除了在早期蒋经国主政时期,其本土化政策 有值得肯定的方向,因为此时的本土化没有把台湾与祖国大陆恶意地割裂开来,同时在 岛内是为了让本省籍与外省籍更好地融合,弥平由于长期隔离所形成的裂痕,而在本土 化演变的大部分时间,包括李登辉时期和民进党执政时期,台湾的本土化其实就是“台 独”化,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去中国化”把台湾改造成一个有别于祖国大陆的“独立 国家”。如果本土化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台湾人民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让占台湾人口大 多数的本省人实现当家作主出头天,改变以前岛内政治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愿望,当然有 其正当性与合理性,然而就台湾政治本土化发展的主流来观察,台湾的政治本土化在“ 台独”势力的操弄下,成为一种狭隘的本土化,实质是“台独”。由于台湾当局将本土 化与民主化结合起来,以民主化包装本土化、“台独”化,造成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混 乱,因此必须对台湾当局假借民主之名行“台独”之实的本土化加以揭露和反对。
二、台湾政治本土化的影响
1、对岛内政治的影响。
台湾政治本土化最重要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政权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土政 治势力崛起,由地方进入“中央”,取得了台湾政权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外省政治势 力迅速衰落,主导台湾政治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维持了在大陆的统 治架构,在其“中央”政权中,完全由来自大陆的官僚垄断了权力,至上个世纪70年代 蒋经国开始推行本土化政策之前,只吸收了极少数本省籍政治精英象征性地担任“中央 ”的一些职位,本土政治精英一直被限制在各县市或基层,作为国民党在地方的代理人 ,即便是反动势力,也只能参与地方政治的竞争。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本省籍人士有如 黄朝琴、连震东、林顶立等人,他们都是担任一些无实权的职位。1972年蒋经国成为台 湾的实际领导人后推行本土化政策,开始选拔一些本省政治精英进入高层,包括“内阁 ”、“民意”机构和国民党中常委,但在这一时期,本土政治势力进入高层者仍只是少 数,没有改变外省政治势力主导政权的局面,本土政治势力仍然局限在地方政权。然而 李登辉上台后,随着其权力的逐渐稳固,开始推行新一波本土化政策,其本土化性质已 不同于前一时期的本土化,李登辉一方面极力排斥外省籍人士,另一方面以民主化为名 大量使用本省籍政治精英,造成地方势力大量进入“中央”,而且占据了各权力要津, 1993年代表外省政治势力的国民党非主流派被逐出权力核心后,以李登辉为首的本省政 治势力掌握了政权的主导权。当时除了李登辉为本省籍外,在“五院院长”中,除了“ 监察院长”陈履安是外省人,其余连战、刘松藩、邱创焕、施启扬等都是本省籍。与此 同时,在“民意”机构方面,随着“中央民意机构”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本省人当选为 “民意代表”,而外省籍“民代”处于不断下降减少之中,外省籍“民代”绝大部分分 布在国民党、亲民党及新党中,而在本土政党民进党的“民代”清一色是本省人,在其 第五届“立委”中仅有一名外省籍。在2001年“立委”选举中全由本省籍民“民代”组 成的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这表明本土化理念对民众的选举行为 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岛内政治本土化进一步发展深化的表现。
民进党能在成立才13年的时间里由在野党成为执政党,是李登辉推动本土化的重大结 果,民进党的支持者绝大多数都是本省人,“台湾人出头天”是民进党喊得最响的口号 ,“台独”是民进党的神主牌,民进党上台执政显示台湾政权的本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虽然国民党在李登辉的主导下,逐渐偏离一个中国立场,分裂意识在党内抬头,但李登 辉终究还是未能如愿地把国民党改造成一个类似民进党的“台独”政党,因此,以国民 党为执政党的台湾当局在表面上还是要宣示统一,颁布所谓“国统纲领”,成立“国统 会”,李登辉也不得不反复为自己的“台独”立场辩解,然而民进党的上台,标志台湾 当局本质上已成为一个公开推动“台独”、抗拒统一的政权,台湾的政治本土化发展到 一个新的阶段。
台湾政权性质的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本土化过程。蒋经国主政后,开始推行本 土化政策,选拔了许多本土政治精英进入高层决策圈,与外省政治势力分享执政权。李 登辉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走上政治舞台的。但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目的是建立外省势力与本 省势力联合执政的权力结构,台湾当局在推行本土化的同时仍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李 登辉上台后,改变了本土化的方向,以本土化为名,大量起用本土政治精英,同时排斥 外省势力,形成了本土势力主导政权的局面,这为李登辉在本土化名义下推行“台独” 提供了政治基础。事实上,在李登辉主政的十二年中,台湾当局已逐渐由奉行一个中国 政策的政权转变为一个向“台独”靠拢的政权,只不过李登辉对其“台独”立场一直遮 遮掩掩不敢公开表达,而民进党的上台,则是台湾政权质变的最终完成。
就岛内政治而言,台湾政治本土化使得本土政治势力从局限于地方,维护国民党的统 治,发展成为台湾政权的主导政治势力,由地方进入高层参与决策,成为权力核心。与 之相伴随,带来了另一后果,即黑金政治的形成。由于本土地方势力多具经济背景,它 们在政治权力扩张后必然会结合财团、企业,进一步谋求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然后再 由经济实力回报政治,扩大政治利益,形成政治与经济相互利用的共生结构。这一结构 形成于李登辉主政时期,因此,民进党指责国民党是黑金政治的庇护者。但是民进党上 台后,黑金政治并未消除,为了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民进党同样积极地收编财团,形 成新的金权政治网,以便在政党斗争中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所以,台湾政治本土 化的发展壮大了部分黑金人士,一方面反制了外省势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黑金政治尾 大不掉的后果。
2、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从两岸关系角度观察,台湾政治本土化的表现是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改变。在蒋介石 与蒋经国主政时期,台湾当局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以正统自居,在主权问题上声称自 己拥有全中国的主权,代表全中国,因此两岸斗争的焦点是谁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这一 时期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就是“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李登辉上台后, 随着本土化的发展,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逐渐背离一个中国政策,1990年李登辉就任第 八届“总统”后,提出了“一国两府论”,公开表示愿与大陆进行“政府对政府和双方 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一国两府”实质是强调两岸各有一个“对等的合法的政府 ”,李登辉在放弃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93年更提出“阶段性两个 中国”定位两岸关系,直至1999年抛出“两国论”,标志其大陆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台 湾当局大陆政策的变化,使两岸关系波折不断,从1993年开始建立的两岸两会交流机制 时断时续,“两国论”出台后,两会交流完全中止,两岸关系陷入僵局。2000年民进党 上台后,陈水扁继承了李登辉的本土化路线,在两岸关系上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 认两岸“九二共识”,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将中国与台湾对立起来。其大陆政策 以挑衅大陆,强化两岸对立为中心,在岛内以执政资源支持“台独”活动,鼓吹“台湾 正名”。2002年公开宣称两岸关系是“一边一国”的关系,2003年又提出“公投、制宪 ”等“台独”议题,试图以挑衅大陆来拉抬自己的竞选声势,并制定了第一部“公投法 ”。与此同时,加强“拓展国际空间”,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的活动,进行所谓 “烽火外交”,在国际上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如“护照”上加注台湾,谋划将“驻外馆 处”更名台湾,继续国民党执政时期两大对外目标,每年都鼓动所谓“邦交国”提案, 企图参与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因此,陈水扁上台之后,两岸关系僵局依旧,危机四 伏,两会复谈更是渺茫无望。
三、台湾政治本土化的未来
从李登辉开始,本土化成为台湾政治发展的一大潮流。李登辉以民主化为名义,大力 推动排斥外省政治势力的狭隘本土化路线,成功地将台湾政权的主导权从外省势力转移 到本省籍势力手中。随着民进党的上台执政,在今后相当时间内,台湾政治权力的分配 将由本省人主导,外省人主导台湾政治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岛内任何政治 势力,国民党、亲民党或其它新兴政治势力以及外省精英,只有认同本土,与本土结合 ,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得到生存和发 展。如果与本土化背道而行,一定会被边缘化。在台湾今年的“大选”中,陈水扁能在 政绩缺乏、丑闻缠身等不利因素下,单单依靠诉诸本土意识,操纵族群矛盾而胜出,表 明台湾的政治发展在本土化的冲击下,正酝酿着本质性的变化。因此,败选的国民党已 经在考量将“中国国民党”改名为“台湾国民党”,这是国民党出于政党本身的生存与 发展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只有在本土化的框架内,国民党或其它政党才能真正与民进党 等站在同一条政治起跑线上,进行政权争夺战。从今年的“大选”来看,在台湾,对许 多选民特别是中南部本土意识浓厚的选民来说,具体的公共政策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 候选人的本土化程度和立场,如果在本土认同问题上受到选民质疑,那么,即便再好的 政策和执政团队,也很难得到选民的支持。泛蓝阵营在今年的“大选”中落败,反映出 其本土化努力未能得到选民的认同。如何因应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是泛蓝阵营面临的一 个重大挑战,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景。今年的“大选”结束后,民进党大老沈富雄 主张,今后的选举中不要再以“爱台湾”与本土认同操弄选举,然而这一理性的呼鉴很 快遭到泛绿阵营的围攻,李登辉表示,在年底的“立委”选举中,必须突出本土认同与 “爱台湾”,这表明本土化在岛内政治中仍有利用的价值,仍将是泛绿阵营打击政敌、 凝聚选票的利器,这也同时表明台湾的政治本土化仍有发展空间,本土化的趋势还未终 止,可能还要经过若干年、若干次选举之后,政治本土化基本上实现,并且得到巩固之 后,这一趋势才会终止。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台湾政治本土化虽然在李登辉、陈水扁 等“台独”势力操纵下,变成了“台独”的工具,但是岛内“台独”势力推动以“台独 ”为内涵的本土化并不能达成“台独”目标,“台独”的成功受制于祖国大陆的强大国 力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台独”是一条死路。因而本土化的完成并非意味着“台 独”的实现。换言之,虽然本土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并非必然导致“台独”。当前由 于陈水扁依靠本土意识的操弄,竞选连任成功,使岛内“台独”势力颇受鼓舞,因此, “台独”活动必将更为猖獗,这将严重地冲击两岸关系的稳定。然而两岸关系和国际环 境中总的结构性因素将遏制住“台独”的发展,“台独”终归没有出路。
标签:李登辉论文; 台湾国民党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论文; 台湾地区选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精英文化论文; 台湾民进党论文; 国民党论文; 本土化论文; 大陆文化论文; 蒋经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立委论文; 台独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