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目的:探讨甘肃省名中医王世彪主任医师中医药方在治疗风湿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风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给予王世彪主任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炎痛喜康),疗程60天。结果: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除少数患者服用相应药方后出现胃胀不适,舌质淡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偶有心烦、多梦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中医治疗;风湿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42-02
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类疾病[1]。该病属于高致残性疾病,难以根治,目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其临床疗效有限,且不易长时间服用,否则临床副作用明显[2]。随着中医不断发展完善,在治疗该病的优势逐渐显露,因此本研究收集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研究分析王世彪主任中医药方在治疗风湿病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风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8~53岁(33.3±6.4),病程2~14(8.1± 2.6)年。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5~57(36.8± 7.9)岁,病程3~23(7.7± 3.5)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4)X线摄片检査:示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6g/次,3次/日,3个月;炎痛喜康,20mg/次 ,3次/日,3个月。
研究组:采用甘肃省名中医王世彪主任医师中医药方进行治疗。王世彪主任在风湿病辨证中根据患者症状,运用“虚邪瘀”理论,将病情的发展分为活动期,中、晚期和稳定期,然后进行阶段辨证治疗。
活动期多属湿热痹阻,治疗运用四妙散随症加减:苍术、白术各20g,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50g,黄柏10g,川牛膝、木瓜、泽兰、泽泻、茯苓、萆薢各15g,土茯苓60g,忍冬藤、车前子各30g,白芥子10g,制半夏9g,陈皮6g,甘草6g。疗程3个月。
中、晚期脾胃多虚寒,治疗多使用温中除痹汤:延胡索30g,独活30g,威灵仙、徐长卿、刘寄奴、茯苓各15g,穿山龙50g,白术、苍术、制半夏、陈皮、小茴香、厚朴、乌药、桂枝、白芍各10g,木香、甘草各6g。稳定期多属肝肾亏虚,治疗运用顽痹方加减:制延胡索、鹿衔草、葛根各30g,生地黄、熟地黄、威灵仙、丹参、鸡血藤、徐长卿各15g,当归、淫羊藿、肉苁蓉、乌梢蛇、僵蚕、地龙各10g,全蝎2g,蜈蚣1条,甘草3g。疗程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
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在使用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后,治愈患者3例,显效患者19例,有效患者13例,无效患者5例,其临床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后,治愈患者0例,显效患者11例,有效患者17例,无效患者12例,其临床有效率为70%。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
注:*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时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王世彪主任中医药方治疗风湿病的整个疗程中,除少数患者服用相应药方后出现胃胀不适,舌质淡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偶有心烦、多梦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风湿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 “头号 ”致残性疾病,但目前对于风湿病的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不容忽视。而中医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3]。
王世彪主任是甘肃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学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药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三批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完成有著作《中医脐疗法》。王世彪主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中关于痹证的理论,将痹病(风湿病)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3个方面[4]。病理机制上王世彪主任认为,本病病机为虚、邪、瘀三者相互搏结,“不荣”“不通”并见,表现如下:①邪随虚转,外邪入体,人体的阴阳变化影响寒热的转变;②邪瘀相搏,外邪充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渐生;③因邪致虚,不荣不通并见,疾病初期正邪相争,为实证[5]。因此在临床治疗上主要遵循正虚者以扶正为主,邪实者以祛邪为主,痰瘀者以通络为主,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增强正气以御邪,邪去则正复。②宣散疏通,依部用药。邪气宣散,经络得通,痰瘀自除,病邪得灭。③守方变方,杂合以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应守方守药,持续用药,方获良效[6]。
对于王世彪主任使用中医药方治疗风湿病的成功案例的报道很多,大量的研究也已证实了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时临床疗效[7],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组患者在使用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后,治愈患者3例,显效患者19例,有效患者13例,无效患者5例,其临床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传统的西药治疗,且整个疗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周道凡.中医治疗120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1(32):390-391.
[2]张建华.中医治疗60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9):65-66.
[3]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9(9):753-754.
[4]娄多峰.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附63例病历分析[J].骨伤科通讯,1985,(1):38-41.
[5]李满意,娄玉钤,杨林江.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7):45-50.
[6]白玉,郭会卿,史炎鑫.娄多峰教授学术思想及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2):34-36.
[7]曹玉举.娄多峰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31(12):5072-5074.
论文作者:毛维武1,张婷婷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风湿病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药方论文; 甘肃省论文; 风湿论文; 疗效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