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学生学习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言 本研究的意义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达省份。苏南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苏南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江苏省提出了“科教兴省”的战略构想,并明确了实现这一构想的具体目标和操作步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和日本学者一起在苏南地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研究,旨在从多方面了解苏南经济富裕地区的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设定
以在校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使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典型意义。我们力图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共同的现象,以便进一步探寻学校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条件,从而为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为此,我们设计的问卷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一、对学生自然状况的调查。二、人际交往。三、学生与家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系问题。四、探讨学生的烦恼与担心的问题。五、中小学生的志向水平、择业标准。被试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分别来自南京市、无锡市和锡山市华庄镇的8所学校。问卷通过各学校向学生分发和回收。回收率为98.2%,有效问卷796份,其中中学生答卷436份,占54.8%,小学生答卷360份,占45.2%。
二、自然状况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按城市和村镇分布分别为:南京市215人,占27.0%,无锡市205人,占25.8%,华庄镇376人,占47.2%。
1.中、小学生家庭人口状况
在796份有效答卷中,中、小学生家庭人口3人的有481人,占60.4%。表明现代中国城市农村,核心家庭居多数。家庭人口4人的197人,占24.7%,5人的77人,占9.7%。6人的20人,占2.5%。7人以上的8人,占1.0%,所占比率依次减少。此外,中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居住者居多。796人中,回答与父亲同住者773人,占97.1%。与母亲同住者781人,占98.1%。与爷爷奶奶同住者126人,占15.8%。与外公婆同住者43人,占5.4%。家中有兄弟姐妹的有209人,占26.3%。其中华庄镇191人,占91.4%。无锡市2人占1.0%,南京市16人占7.7%。说明在城市中小学生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村镇中小学生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两个或多个子女家庭。
2.中、小学生父母职业状况
在被调查的796名中学生中父亲从事工人职业的人数最多,有271人,占34%。人数最少的是农民,仅8人,占1.0%。被调查中小学生的母亲职业,人数最多的是工人308人,占38.7%。人数最少的是农民,只有44人,占总数的5.5%。苏南村、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农民在乡镇企业中做工,其职业身份即为工人。
三、自我定位
问卷调查中,有几项涉及到学生对自己形象的认识,我们称之为自我定位。本文第7节所讨论的志向水平是中小学生对将来的自己形象的认识,而自我定位则是对现在的自己形象的认识,在这一节里,我们除了明确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有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以外,还将分析一下这种自我形象的成因与特点。
表1表明,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大多有一个幸福的自我。75.4%的学生主观上认为自己很幸福,而否定这一点的还不到5%。大部分同学喜欢看书,成绩处在中或上的水平,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只有8.7%。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还是比较肯定的,讨厌自己性格的只有12.9%。
那么,苏南地区中小学生这种幸福的自我形象和家庭生活以及学校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表2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表2是学生结合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进行的自我定位。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90.1%的学生认为家里有人关心自己,89.4%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期望很高,70.9%的人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回答常常想离家出走的人只有2.5%。可见,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是比较满意的。相比之下,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似乎要低一些:认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只有33.7%,认为班上同学都喜欢自己的也只有10.4%,将近3分之1的学生暗示自己被人欺负过。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与学校生活相比,苏南地区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生活。家人的关心,父母的了解和期待,是中小学生幸福的主要成因。
在自我定位方面,1.小学阶段绝大部分自我期待都比较高,而到了中学,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期待有明显的下降;2.小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生活,而中学生的幸福感则来自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方面。
表2表明,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在家庭中被父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被父母了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期望与了解是同步的。换句话说,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自我期待也必定很高,与父母的期望相吻合。但这一点,中小学生之间实际上又有一些区别,见表3。
从表3看出,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认为自己最被父母了解或者是最被老师了解的比例都明显降低了。显然,这一变化,除了说明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以外,还说明了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出现“代沟”。同伴关系开始成为学生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或老师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期待与父母期待的一致看来不是中学生幸福的自我的主要成因。那么中学生的幸福感又来自哪里呢?我们对表2做了x[2]检验,发现除了父母和老师的了解以外,还有三项中小学生之间的区别为1%的显著水平。
表四的x[2]检验表明,中学生在“不被家人关心”、“经常被人欺负”、“被班上同学喜欢”方面与小学生有明显区别。可以看出,和小学生相比,家长对中学生的关心更多一些,中学生被欺负的现象也更少一些,班上的同学相处得好的学生也更多一些。
总的来说,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大多是幸福的,多数人有一个幸福的自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待都很高,与之相应的,大部分中小学生的自我期待也都很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无数次的考试和竞争,通过和别的同学相比较,有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时代这种高期待的自我发生了一些变化,即比小学时代有某种程度的降低。但中学生在家长那里体会到了更多的关心,在朋友间体会到了更多的乐趣,所以他们的幸福的自我定位和小学时代相比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四、与家人关系
自我定位的分析告诉我们,苏南地区中小学生与家人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父母关心着子女,子女也切身体会着这种关心。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从学生和家人的谈话内容这个角度来作一些分析。
表5表明,家人和学生经常谈的是学习和上课情况,升学的问题,同学的事情,谈话的内容以学习为主。谈的比较少的是学生的苦闷烦恼,家长的工作和老师的情况。可见,家庭也并不是学生倾诉和解决除学习、成绩以外的苦闷烦恼的地方,家人的关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关心上了。这一点在“以下这些问题,你父母是否提醒过你?”的问题中我们又得到进一步的确认:75.8%的家长经常提醒子女要好好学习,44.2%的家长经常提醒子女不要光看电视。可以这样说,有关学习、上课、升学等问题,大部分是家长主动跟学生谈话的。这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被中小学生看成就是对自己的关心,使中小学生感到幸福。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苦闷烦恼是否能得到家人的理解,是否能在家里得到倾诉和解决看得并不太重,看重的是家人对自己的期待如何,对自己学习的关心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已经被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强调学习竞争的学历社会的价值观同化了。与家人关系,在这一点上已表现为学历战争中“共同战斗的战友”关系。
五、交友
心理学家把儿童发展阶段中11,12~14,15岁这一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由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潮期来临,第二性征出现,导致少年出现心理断乳,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明显改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形成,此时,他们伴随着生理的变化发生了心理的变化,对人生感到困惑。在对“当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时常与谁商量?”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得到了下列数据(见表6)
1.母亲和父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是与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商量,但与父亲商量的人数存在性别差异,男生(52.8%)比女生(44.3%)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且与父亲商量的人数明显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小学生62.8%降至中学生37.4%,这表明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社会应鼓励父亲回到孩子身边去。数据还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城乡差异,华庄镇父母与孩子交流程度比南京市低12个百分点。
2.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其次是和同学朋友商量,且女生(46.2%)比男生(36.6%)高出近10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年龄长大比例明显升高,由小学生24.7升至中学生55.5%,城乡学生表现出一致的发展趋势。这说明,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逐渐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但同样值得深思的是,初中生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和自发性,他们多是从自我的片面的人生的理解去影响同伴,这为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学生小团体心理的研究提供契机。
3.小学生和中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均不愿与自己学校的教师商量(愿意与老师商量的只占4.8%),这应是一个令教育工作者警醒的信号!数据显示,在对待老师的态度问题上,(1)全体学生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均不愿与学校老师商量的人无性别差异且数量随年级升高而升高,从小学生93.1%升至初中生97%,换句话说,100位在校中学生中竟然有97名同学不愿对老师吐露心声!而100位在校小学生中竟有93人不愿向老师寻求自己遇到困难的答案!(2)这个问题虽然存在城乡之间的细微差别,(华庄镇为93.6%,无锡市95.1%,南京市上升到98.1%)。但总的趋势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即在校学生遇到困难时几乎不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学校老师去解答!这对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3)在表6所列8种对象中只有教师是唯一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科学训练的群体,即唯有教师才可能对学生的困惑给予正确的解答(就整体而言),调查结果却是学生不买帐,个中原因,究竟何在呢?!
4.不可掉以轻心的是约有10%的男生和2.7%的女生遇到困难时“对谁也不讲”,其中小学生占4.4%,中学生占6.9%,这部分人虽然数量不多,但教育的任务却不轻。
为了探讨少年儿童的交友情况和人际交往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个为广大少年儿童感兴趣的话题——玩,来展开讨论。对“放学后,你和同学一块玩吗?”问题的回答见表7。
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与同学很少玩”和“经常玩”的比例是3:1。“很少玩”和“几乎不玩”的同占74.1%。绝大多数孩子与同学玩的时间太少,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育。在“很少玩”的孩子中有33%的人是由于功课重而没有时间玩,有5.9%的孩子是因为做家务活不玩(比例很低)。约60%的孩子是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不与同学玩。其中约17%的人“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有资料表明我国现阶段日益增多的少年儿童“孤独症”、心理障碍等均与儿童不合群行为有关。此项内容的调查存在性别差异,在“经常玩”的同学中,男生(25.7%)高出女生(14.1%)11个百分点,而在“几乎不玩”的人数中,女生(29.2%)高出男生(19.7%)约10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在“经常玩”的人数中中学生(21.6%)竟比小学生(17.5%)高出4个百分点,而在“很少玩”的儿童中,小学生(51.1%)竟比中学生(48.2%)高出近3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还显示存在地区差异,即无锡市的学生“经常玩”的人数(8.8%)明显低于华庄镇(20.5%)和南京市(28.8%)的孩子,并且无锡市的学生“几乎不玩”的人数高达40%,高出华庄镇(19.1%)和南京市(19.5%)孩子一倍还多。这些现象应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在回答“喜欢几个人一块玩?”问题时,倾向“2~3人”的占62.7%,“3~5人”的占33.2%,“6人以上”的只有3.1%;显示少年儿童的交友范围95%以上是在2~5人以内,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回答“你经常在什么地方玩?”问题时,58.5%的同学回答是“在自己家或同学家”玩;4.1%的人“在街上或热闹市区”玩;约有10%的人“在学校或少年宫”玩;16%的人“在公园、广场、运动场、路上”玩;10.4%的人回答在“其他地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此,我们进一步做了地区之间的x[2]检验,结果见表8。
x[2]检验表明:华庄镇与南京市、无锡市的学生玩的场所选择上存在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多数在自己家和同学家玩(即常在室内玩)。城市学生多在学校、少年宫、运动场玩。此外,在街上、闹市区、其他地方玩的学生中,城市学生也明显多于农村学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农村经济富裕起来之后,应该注重在少年宫、运动场文化馆等有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设施上加大建设力度。第二,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在闹市区、街头巷尾等场所玩耍应当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社会有识之士屡屡呼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批评不少地方社会文化设施诸如录像厅、舞厅、咖啡屋、游戏机室公开或变相向中小学生开放,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扬子晚报》96年4月9日、24日连续报道南京中山乐园舞厅内有数百名中学生在昏暗的灯光里跳舞、抽烟、喝酒,引起广大家长强烈不满)。
六、烦恼与担心
学生在家里很少能倾诉自己的苦闷和烦恼,但只要家长在学习上关心自己,就会感到幸福。这表明,对于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是最大的烦恼。表9证实了这一点,同时还表明缺少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苏南地区中小学生的一大烦恼。学生被学业所束缚,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此外,不善于体育活动和担心身体健康的学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我们把小学生的烦恼和担心的前五位和中学生的前五位作一比较后发现,他们的烦恼和担心是非常相似的。(见表10)
我们对地区之间的差别做了顺序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华庄镇和无锡市的顺序相关系数为0.96,无锡市和南京市的顺序相关系数为0.93,这两个相关系数都非常高,表明这三个地区的中小学生担心与烦恼是非常相似的,并不因为农村和城市、省会城市和地方城市、或是经济高度发展地区和次高度发展地区的不同而不同。这也意味着,对学习和成绩、身体健康、自己的性格的烦恼和担心,乃是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七、志向水平
志向是个性中的一个动力因素。是主体选择与未来职业活动有关的目标和力图达到这种抱负的意向。志向指向未来,对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对“你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的回答依次为1.一个幸福的家庭(95.2%);2.好父母(94.6%);3.事业上成功的人(92.1%);4.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91.4%);5.深受大家欢迎的人(89.7%);6.有钱的人(62.6%);7.有名的人(47.3%)。
1.学生对幸福家庭、好父母角色的向往,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与绝大多数被试均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有关。
2.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事业上成功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深受大家欢迎的人。说明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主体上是符合社会要求的。
3.百分之六十的人希望自己成为有钱的人,近半数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名人。这说明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4.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约有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名人(51.8%);36.7%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有钱的人;约1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可能受大家欢迎;8.4%的学生对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不抱希望;7.7%的学生对“事业成功”没有信心,同样有7.7%的学生对“家庭幸福”、作“好父母”没有什么指望。在校中小学生的这种价值取向为我们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义利观”,正确对待成材与成名的关系提供了契机。
(二)对“你将来毕业后,想干什么工作?”的回答见表11。
1.苏南地区中小学生有志于当律师和法官的人数最多,居首位,计103人,占总数的12.9%;有志于当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的人数居第二,计102人,占总人数的12.8%,但女孩子占其中的99人,男孩子只有3人,性别差异非常显著;选大学老师、科学家的有97人,居第三位,占总人数的12.2%;期望当经理、厂长的人数居第四位,计87人,占总人数的10.9%。前四项合计391人,占总数的48.8%。
2.中小学生选择将来当工人、农民、解放军、运动员的分别只有13人(1.6%)、2人(0.3%)、21人(2.6%)、19人(2.4%),在796人中只有55人,占总数的6.9%。
3.从中小学生志向的纵向变化来看,选择经理、厂长、营业员、服务员、出租车司机、厨师、手艺人、运动员、画家、音乐家、大学老师、科学家、警察、技师、工程师、新闻记者、律师、法官、医生、军人、家庭主妇等职业的人数,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而选择军人、医生、技师、工程师、服装设计师、歌手、演员、农民、护士(护理员)、中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公司职员、国家公务员、理发师、美容师、工人等职业的人数占百分比,随着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
4.在796名中小学生中,男生有385人,女生411人。男生选择职业占前4项的依次为1)经理厂长(18.7%);2)大学教师和科学工作者(15.1%);3)律师和法官(13.8%);4)技师和工程师(7.5%)。排在末4位的分别是第13位:幼儿园老师和中小学老师(0.8%),第14位:理发师、美容师(0.5%);第15位:农民、家庭主妇(0.3%)。对营业员、服务员、护理员因没人选而排在最后。女生选择职业占前4位的依次是1)幼儿园及中小学老师(24.1%);2)律师、法官(12.2%);3)大学教师、科学工作者(9.5%);4)服装设计师(6.1%)。排在末尾4位的职业分别是第14位:理发师和美容师(1.2%);第15位:警察(1.0%);第16位:家庭主妇(0.5%);和第17位:工人、农民、军人、出租车司机、厨师、手艺人(0.2%)等。
八、问题和建议
通过对苏南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苏南地区中小学生大多都有一个幸福的自我。他们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生活。家人的关心、父母的了解和期待,是他们幸福的主要成因。因此,他们对未来的幸福家庭和作好父母充满信心。其中,小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家庭生活,而中学生的幸福感则来自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方面。
2.父母关心子女,子女体验着这种关心并心存感激与回报之情。家长的关心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
3.孩子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决不过分依赖,而对自己将来的义务和责任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和觉悟。
4.初中阶段,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逐渐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学生独立性明显增强,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对于他们适应社会有积极意义。
5.96%的少年儿童的交友范围在5人以内,其中2~3人的占62.7%,3~5人的占33.2%。
6.90%的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事业上成功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和“深受大家欢迎的人”。98%的学生愿意在初中毕业后继续深造。表现出中小学生对科学和知识的执着追求。
7.在志向水平方面,律师、法官、教师、科学家、厂长、经理成为多数中小学生向往的职业。既反映了孩子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民主与平等,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渴望。
与此同时,调查研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存在的问题,现作一简略的归纳,并提出教育对策和建议。
1.对学习和成绩、自由时间、体育活动、性格和身体健康的烦恼和担心是苏南地区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学习与成绩是中小学生最大的担心和烦恼,且中小学生没有区别。
2.学生对苦闷烦恼是否能得到家人的理解,是否能在家里得到倾诉和解决看得并不太重,学生看重的是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对自己学习的关心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苏南地区的中小学生已经被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强调学习竞争的学历社会的价值观同化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已表现为学历“战争”中“共同战斗的战友”关系。
3.同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长大,父亲到是远离了孩子,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社会应督促父亲回到孩子身边去,给父亲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更多的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4.师生关系出现疏远趋势,并且随着学生独立性的增强,这种趋势正在加剧,表现在中小学生遇到困难时几乎不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商量解答,这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老师敲响了警钟!老师应深刻反省自己的为师之道。
5.学生放学后,玩的时间太少,与同学很少玩和经常玩的人数比例是3:1。很少玩和几乎不玩的学生占74.1%。约60%的学生是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不与同学玩。33%的人是由于课外作业多而不与同学玩。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学生玩的时间越少。苏南地区的女生比男生玩得时间少。小学生竟然比中学生玩的时间少!学校应切实在减轻学生负担和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方面,下功夫进行改革。
6.社会应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为少年儿童提供文明健康的游乐场所。经济发达地区更应加强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的建设,确保组织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措施合理、手段得当。同时,应加强文化市场扫黄打非的执法力度,取缔以少年儿童为赢利对象的舞厅、台球场、游戏机室、录像室、咖啡屋,净化社会空气,防止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的身心侵蚀。
7.在学生的择业取向中,对工人、农民、军人、运动员、服务员等职业的排序非常之低,向我们的教育亮起了黄牌。学校、家庭、社会应重视普通劳动者的培养,应加强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加强国防教育,从小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知难而进,为他人着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江苏省苏南地区做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试点地区,它的社会文化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期待着这研究工作能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