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地理学_地理学论文

论中国传统地理学_地理学论文

中国传统地理学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地理学论文,中国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1999)06—0135—07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地理学

中国传统(本土)地理学是指近现代地理学传入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人们知道,当今在大学和研究所里研习的地理学,是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然后又将自然地理再细分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植被等。将经济地理细分为工业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等。把人文地理又分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政治地理、行为地理等。这一学科体系是近现代兴起于欧洲,传播至世界,尔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具体说,近代地理学于19世纪上半叶,在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李戴尔(Carl Ritter)奠定基础后,开始形成,并走向世界范围一元化。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一个根本论点为:西方现代地理学传入我国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长达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术系统。以此作为观察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人应当居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布置和创建自己的生活空间,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选址布建人居环境,如国都、城市、村镇和宅居等等。这一套地理学的思维在中国萌芽、产生、形成、发展,行之有效地指导中国人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套地理思维系统有自己的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规律和法则。在中国乃至于在东亚的汉文化圈运用了几千年,解决了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从中创造出若干灿烂的地理科学成就。如同当今医学把中医学称之为“祖国传统医学”一样,我们可以把西方地理学科学思想体系传入到中国之前的中国古代本土地理学,称之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即如医学在中国有中医和西医两套系统,中国的传统地理学就相当于医学中的中医系统。这一套地理学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学科体系、学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地理学与相邻相关学科的区别

1.与中国地理学史的区别 中国地理学史是把研究地理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过程、阶段、特点和规律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中华民族(包括各兄弟民族)如何逐渐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积累地理知识、扩大地理视野、形成地理概念、总结地理规律和探讨地理原理的历史过程。它关注发展史实,反映地理学家的传记,评介中国古代的地理著作。它是属于科学史的范畴。

中国传统(本土)地理学是研究西方近现代地理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出现的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它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观念、术语、规律、原理的理论体系,侧重城镇、乡村聚落、居民宅院的规划、选址布局以及从中国古代的大量的历史名村、历史名城、各种有风格的历史名宅、寺庙观亭的古代人居环境等案例中,反映出来的传统地理学原理。这套思想注重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与联系,将人置身于大自然中,调节人和环境之间的“气”,使之达到一种良好的理想的状态。

2.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区别 据侯仁之先生的研究,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找寻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传统(本土)地理学不是研究地理景观的变化和发展,也不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也不是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景观,而是要研究中国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来处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来布建人居环境。

3.与沿革地理的区别 沿革地理是研究中国古代疆域政区的消长、行政区制度的变化。也涉及到城关都邑的兴衰、河流水系的变迁、地方民族的移动等内容。它不涉及中国古代人们规划和布建人类居住环境的原理和方法。而中国传统地理并不研究古代中国的疆域政区问题,也不研究与之相关的地理沿革。所以它和中国传统(本土)地理学是不同的。

4.与“风水”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古代的“风水”有各种流派,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景观评价系统。形成了“理”、“气”、“象”、“数”、形局、势、龙脉等概念。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重要源头和基础。由于它产生于远古,流传入民间,未免人神混杂,现实与想像、科学与神秘都存于其间。其中论述的环境与人类行为关系,有的合于天理,顺乎人情,有着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学术思考。有的则玄虚难解,甚至不近人情。昔孔子整理六经,将人、神分离,敬鬼神而远之。表现出了优秀的文化精神:“不语怪力乱神。”这样就使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神权神话分离,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总被神话包裹。神话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神话。人神分离之后,就大大提高了学术的品位。中国传统地理学主要源于风水,但它和风水有其相同也有其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洗刷掉了其神秘的外壳和内容。它可以被称为“学术风水”或者“易经地理”。

今仍需学习孔子对古代文化的科学而严肃的态度,从庞杂的古代人地关系遗产中,结合今天科学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弃伪存真、弃粗取精恢复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的辉煌。

5.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内容构架 以人神分离的原则吸取:(1 )中国古代“风水”、“堪舆”、“地理”的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思想理论基础、地理观念、理论法则,结合大量的古城、古村落、古名宅实际案例,进行论述。其主要的内容取之于中国可以和中医典籍相匹敌的风水书籍。用今天的科学思想、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整理研究,取其精华。(2)从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理顺中国地理学起源、发展的脉络, 阐明地理思想的特点。用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伟大成就与欧洲的古代地理思想相比较。(3)取其中国古代地方志在行政管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家谱、祠堂布局)中与古代传统地理实际应用有关的内容。将以上这三者有机结合,恢复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原貌。

三、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

从世界文明进程和科学文化发展长河的历史来看,其科学与文明发展因地域而异,其间不停地交流与融合、淘汰与创新。时至今日,其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无非是两大源头。一是西方的源头,它有一套建立在分析、抽象、归纳、演绎之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另一是东方的文明,它也有一套取象比类、心物感应以及象、数、理、气等的思维模式,认识天、地、人之间有机关系的系统。

东方以中国为渊源的古代地理学,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它是深层次的关于物质世界结构的最终原理。先秦时代的《老子》一书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黄帝内经》说“阴、阳交而不离乎中”、“天地感而万物生化”。万物由阴、阳结合而生成。阴阳是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神明不是鬼神而是精神。《黄帝内经》的“素问”进一步解释说:天地之间因为有阴、阳,才有生气和活力;因为有阴、阳,所以天气才会呼吸流动以成风;因为有阴、阳,草木才能欣欣向荣而生长;因为有阴、阳,才牛羊成群鸟兽不断;因为有阴、阳,人类也才不断生息子孙昌盛。天地间有风、寒、热、湿、燥这些无形的元气;有金、木、水、火、土这些有形的物质。“气”和“形”相交,就生化成色彩缤纷、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了。总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万物并至,不可胜量”。从那一望无际的天空,到运转不息的日月、星辰;从寒来暑往、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到生生不息的动物、植物,其生命的源泉都是阴阳的“幽显其位”。

基于对地理环境的这一总体认识,清代《地理求真》一书总结说:“盖太极判而分两仪,宇宙间事事物物无一不在阴、阳之中,斯无一不在生气中也。浮而上者阳之清,天气之所清灵也。降而下者阴之浊,地气之所重质也。向使天地二气不能相交,则阴阳无媾合之情,万物则不能生育。语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也。……阴、阳配合,气机由此胎息之谓与。”

虽然物体都是由阴、阳结合生成,但他们的成分与结构不同,所处的位置与层次也不同。老子把“道、天、地、人”视为“域中四大”系统。其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指宇宙万物的内在机理;“天”是指日月、星辰的天体及其大气与天空;“地”是地理环境;“人”是人类及社会;“自然”是自然规律。其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要适应地理环境,人虽然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人又独立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有其本身发生演变的过程与规律,它又受天体运行的支配。天、地、生、人都有其内在的机理,最终都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它们“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在各自的层次中,不同的轨迹上周而复始地永恒运动着。

阴、阳结合则为太极。它是生命的种子。《易经》里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补依存,具有均衡、和谐、对称、协调的机制。“《易》以天地为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其意思是:《易》客观而严密地反映了天地构成和运动变化的道理。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借助它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知其中或幽或明的奥秘,追溯事物的起始,跟踪其发展的轨迹,直至终了。于是就会知道天、地、生、人,万事万物生死轮回的规律。其根本之点是万物天地都是有机体。

中国传统的科学文化,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并演化到今天的西方科学体系,长期以来交相辉映、相互渗透而又各自独立发展,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但近百年来,由于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给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罩上一层阴影,而渊源于西方的近代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元化,使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本土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地理学,在大陆上几乎变成了“绝学”,导致许多方面令人难以见到它光彩照人的本来面目,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中国古代与西方地理科学思想的这一基本差异为世界上不少学者所共识。19世纪英国的伊特尔(Ernest J.Eitel)比较了东、西方的科学思想之后认为中国的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金带,运动于所有存在的物体之中,并把它们联结为一体”。莫斯科大学汉学家拉平娜教授等称中国传统的科学(包括科学之母的传统地理学在内)是“活的科学”,用以区别渊源于古希腊抽象与分析的西方科学。她认为东、西方的地理学早先分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

四、中国传统地理学是独立发展的地理思想体系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融合之前,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文化,包括科学之母的地理学在内,走的是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从理论体系、科学思想和某些研究方法上,都与渊源于西方的地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在古代交通不太方便的条件下,我国的西部是千里流沙,西南部又横亘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临着大海,这样就使得我们的祖先难与外界别的文化系统发生大规模的交流与往来,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虽与其它文化接触往来而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的状态,因而在这块土地上自生、自长起来的科学文化,保持着独立体系的鲜明特点。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领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4,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近似。在这广阔的疆域上, 地理现象极为丰富。有横空出世、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山地连绵、平原盆地舒展、丘陵起伏的多样地形气候带,热温寒具备,气象万千。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现象是传统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传统地理学本身处衰微之世运而能重新崛起的内部动因。

形成中国古代地理学独立体系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古代有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地理学受哲学思想支配,地理学的世界观,有独立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作为有力支柱。世界上哲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可分为印度和中国两系;西支也分为希腊和犹太两系。四系都曾较长时期独立发展,到了中国的汉代以后,犹太系就加入希腊系成了欧洲中古哲学;印度系也加入中国系成了中国的中古哲学。近代印度系衰落,中国儒学复兴,遂产生中国近世哲学(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它成为一独立的哲学思想发展体系,是中国古代独立发展的地理学体系的精神支柱。

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之前,中国的科学文化,包括地理学在内,走的是一条基本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样的独立文化体系,在世界上并不多见。有人总结这样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有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和中国文化体系(梁启超:《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变迁史》)。世界上不少国家和民族,尽管有着自己文化的特点,但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他们或多或少地依附于其他文化系统。

我国本土地理学萌芽于远古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各时代意识形态与政治、哲学与宗教思想的支配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与丰富的资料,为研究中国独立发展体系的本土传统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五、近世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衰微与复兴

本世纪20年代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及地理学传入中国。此后,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大都借助西学方法来整理研究,凡与西方传统学术概念相抵牾的中国学术传统,包括地理思想在内,往往被蔑视,甚至斥之为“迷信”。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撞击的时代里,如何来对待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我们应当取继承和创造道路。中国传统地理学能否被世界学术之林接纳,而成为世界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如果不能,那它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存权利,那大量的古代著述,任其放在图书馆古籍部尘封音绝,它也曾顽强地流入民间,以百姓民俗喜闻乐见的方式流传于世。虽然中国传统地理学流传至今难免有些人神混杂,但是不能在未深入研究之前就对其挞伐之声不绝,而应给它以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学术地位。在国外,随着人类学、民俗学、古建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的研究热忱风起,中国传统地理学越来越被国际学者所推崇,并成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它仍有生命的内在活力,那它就是既打不倒也骂不臭、直根深厚,必须认真研究的学术科目。它必将走向世界,为国际的地理学殿堂所欢迎。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环境生态学”等出现,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变革与重大发展。在这一形势之下探讨中国古代“究天人之际”的地理研究方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古代东、西方的地理学思想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正如当代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戈津(I.Prigogine )总结的那样:“西方的科学家和学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谐调与协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主任怀博(Kepteen E.Webb)和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吾扬合著的《古代中西地理学思想源流新论》一文认为:“希腊、罗马的地理学在哲学上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影响很大,归纳法和演绎法得到广泛应用。”又说:“中国先秦及以后历代地理学也吸收了《易经》、《内经》等自然科学……使地理现象增加了条理性和关联性,效果很好,可惜近代已不复应用。”《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津的《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撰写前言“科学和变化”时说:“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部分。”西方的地理学从分析的角度,用抽象的方法将地表状况分成各部分、各地区。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司马迁为代表,则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性来认识天、地、生、人的关系。

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以拆零为技巧,微观分析的定量的研究,这种研究把宇宙分割成各种科学领域,它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肢解了宇宙的整体性而在一些方面显示不足。现代的自然科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F ·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中说:“东方哲学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无疑是它们最近在西方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们西方的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机械的局部的世界观。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看成是我们社会广为扩散的不满的根本原因。有许多人转向东方式的解放道路……而向《易经》求教。”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玻尔则发现物质的原子结构和太极八卦非常相似,从而对《易经》表示赞赏。所以《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了获得解释《易经》的科学基础,我们还必须向西方人学习条分理析的精确的自然科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谈艺录》第1页)。 宇宙和人类本是一个整体,它是不可分割的。

渊源于西方的地学观念认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界。只有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机界。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思想与此不同,不仅认为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认为天、地、生、人各大系统之间组成一个整体性的大自然也是有循环、轮回,有新陈代谢的系统。莫斯科大学拉平娜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地理学是调节人与天地之“气”使之和谐的方术,是生态、环境、人文相沟通的活的科学。原苏联欧洲科学院院士、东方民族研究所的克留克夫教授也说:“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才是当代全面的科学。”他对笔者说:“您在演讲中,用中国古代地理思想关于山、水结构图式,展示出北京、莫斯科和华盛顿在依山傍水的城址选择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其间必然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奥秘。当前应大力发掘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学原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此后该院院长缅列克谢多夫教授建议北京大学校长,就此立项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近几年来,原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大力提倡“建立现代地理科学系统”,号召要研究“天、地、生、人的相互关系”,提出“地理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些精辟的见解,揭示了现代地理科学应走把握整体、从细致分科到在更高层次上向综合化回归的研究道路。这是当前地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更高阶段上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传统。

虽说在长达几千年有文字可考的中国历史中,中华文化同外来文化有过不少的接触,并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冲突与调和,但是,中国文化固有的特质与方向,基本的框架和面目,却未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更未出现过毁灭性的中断。这一点,说来像是一个奇迹。正是这一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特异现象,永远蕴含着迷人的魅力,经常拨动着人们的探索心弦。

中国科学与文化的进步,吸收了许多西洋的科学文化,完成了又一次中外文化的融合。但是不管这些外来文化如何精巧博辩,如何新奇奥妙,它均作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丰富营养为我所用。

对于中国古代的这一由阴、阳结合而构成天、地、生、人系统的整体有机观,科学界有不同看法。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

中国人的科学或原始科学的思想包含着宇宙间两种基本原理或力量,即阴和阳……大多数欧洲观察家都指责它是纯粹的迷信,阻碍了中国人真正科学思维的兴起。不少中国人,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家,也倾向于同样的意见。但是……我考察的是,事实上古代和传统的中国思想体系,是否仅只是迷信或者简单地只是一种“原始思想”,还是其中也许包含有产生了那种文明的某些特征性的东西,并对其他文明起过促进作用。

李约瑟博士所提出的疑问与思考,是值得我们中国地理学界重视的。事实上,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的这一天、地、生、人系统的整体有机观曾予高度评价,他说过:“在希腊和印度发展机械和原子论的时候,中国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

今天,钱学森教授号召研究“天、地、生、人系统的相互关系”,倡议建立“地球表层学”。这与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有机宇宙观的高度评价,真是中西呼应,不谋而合。

对于中西方地理学思想方法的差异,我们“爱其所同,敬其所异”。每当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兴盛发展之时,总是表现出博大的气度,对外来文化兼收并容,以旺盛的消化力,“化”掉域外传人的许多好东西。因而能博采众长,铸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当前,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基本之点,还是离不开我们的国情。从中国传统地理学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是国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世界上任何一种古文化,都难免有其时代局限性的一面。我们“读古书,当明古谊;居今世,不违今人”。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

传统地理发生于中国,它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谈中国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应用于地道,例如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应用于人道,例如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地理学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所以古人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中国传统的城市、村落、住宅的选址、规划、布局,注重四方,区位整合、四合院、中轴线都体现了一种天地人的相应相通的原理。

中国古代的传统地理学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有待来者去进一步开发。这就需要我国地理学界同仁前仆后继,挺起中国科学文化的脊梁骨,勇往直前,再造辉煌!

收稿日期:1999—04—15

标签:;  ;  ;  ;  ;  ;  ;  

论中国传统地理学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