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 200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妇母乳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20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产妇并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及时有效地进行按需哺乳,随时哺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服用益气补血冲剂。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产后缺乳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母乳缺乏 益气补血冲剂
引言:产后乳汁分泌不足也称作“缺乳”或“乳汁不行”,是临床常见病症,它是指产后孕产妇乳汁分泌偏少或全无,达不到母乳喂养新生儿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剖宫产率的持续提高,产后泌乳不足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产妇年龄过大、贫血、精神过度紧张及焦 虑等诸多因素可引起泌乳过少或无乳汁分泌,中医 学称之为“缺乳”。本文对60例母乳缺乏产妇采用益气补血冲剂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本研究选取均来自本院住院的产后孕妇共120例,年龄24~35岁,平均26.8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汁分泌不足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排除标准为:乳痛初起,乳汁排出不畅产妇;年龄在20岁以下或40岁以上;哺乳期再次妊娠者;乳腺解剖学上的缺陷和功能上的异常。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选取的两组产妇饮食、睡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及时有效地进行按需哺乳,随时哺喂,观察组同时服用益气补血冲剂剂,对照组不服用任何促乳汁分泌的药物。两组治疗两个疗程后,随访判断疗效。药物及用法:全部病人均采用注意饮食,增加 营养等一般疗法,指导正确的哺乳方法,多进高蛋 白流汁饮食,如鸡汤、鱼汤,保持充足睡眠,精神 愉快,避免一切精神上的不良刺激。同时,观察组 采用我院制剂室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益气补血冲剂, 每次2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 ,每日2次,两组疗程10~14天。
1.3催乳效果评价标准
服药后奶量增加明显,新 生儿完全由母乳喂,不添加代乳品为痊愈;服药后 奶量增加明显,新生儿进食量的2/3以上由母乳供给为 显效;服药后奶量增加明显,新生儿进食量的1/3以上 由母乳供给,余用代乳品为有效;服药后奶量增加 不明显,新生儿完全人工喂养或仅1/3以下的进食量由 母乳供给为无效。
1.4观察内容
观察初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泌乳总 有效率,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排除及排除时间,服 药后副作用的观察及记录。
2结果
经催乳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31%,高于对照 组的40.48%,两组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表明益气补血冲剂有明显的催乳和增加乳汁分泌作用。(见表1)
3.讨论
当前国内外都提倡母乳喂养(除产妇有明确医学指征外),母乳中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是婴儿最健康、最理想的食品。产后乳汁分泌受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胎盘催乳素、皮质醇及胰岛素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孕妇剖宫产率近年来持续升高,这也导致缺乳的产妇日趋增多,严重影响了产妇身心健康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目前,临床西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产后泌乳不足的方法。
从中医学上说,产妇乳汁分泌不足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所致。中药治疗乳汁分泌不足早在古代《千金翼方》《针灸大成》等书中就有记载,经历代医家的实践已被证实疗效显著。产妇产后大多因产时失血耗气过多,导致气血虚弱,生化不足,出现产后乳汁缺少,中医认为乳汁由气血所化生。故乳汁分泌不足的治疗应以补气血、通络下乳为主。本研究选取的催乳合剂中的王不留行活血,穿山甲、通草、漏芦等配方通络下乳通经,健脾益气、全方剂共同达到活血通络,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婴儿不定时、频繁地吸吮乳头可以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更多的催乳素,使奶量不断增多。勤喂哺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基础。因此,乳汁是越吸越多,且是边吸边分泌。
本组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即对全部缺乳 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同时采用我院制剂室研制 的纯中药制剂益气补血冲剂。此药具有大补气血, 催乳和增加乳汁分泌的功效,且疗效明显。此方法 简便,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河玲,李世兰.先通乳口服液促进早泌乳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3):2330-2331.
[2]王淑珍.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68.
[3]杜风香,李文红,王淑斌.补益通乳汤治疗产后缺乳167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2):107
论文作者:洪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乳汁论文; 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母乳论文; 冲剂论文; 两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