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过增长极限这道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这道论文,极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2月8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GDP增长11.1%,连续第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较2004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此前公布的江苏和浙江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江苏和浙江GDP增幅较上年也出现小幅回落。这是否意味着长三角经济正面临短期的增长极限呢?
五项指标齐滑落
在长三角的一些城市,如苏州、无锡,销售收入排在前10位的,大多是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额名列前五位的,则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商独资企业。不可否认,对外开放政策确实使13亿人口的中国受益匪浅,吸引外资政策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和资金短缺难题,也大大提升了各地的GDP。但长三角目前出口的额度太高, 使其经济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力的影响,如果世界经济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那么长三角经济很快就会陷入低迷当中。
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例,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非常大,曾达到5%。而其他经济体,例如韩国、印度和日本,这个数字在1%左右。这两个指标表明, 长三角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市场。
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新批协议注册外资金额356亿美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5.4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协议注册外资金额呈负增长,其中4个城市的降幅在40%以上。据称,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首次全面下滑。事实上,去年上半年,江、浙、沪三地包括外资增速在内的重要经济指标基本都在下降,如工业增长速度陷入“瓶颈”。上海市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增幅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2005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8.4%,比上年同期回落近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下滑了4.04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的情况稍好些,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同比仅上升0.3%。
再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去年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较上年同期回落了43.6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1—5月,浙江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投资负增长。上海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同比回落10.8%,其中工业投资回落了约31个百分点,5月份几近零增长。江苏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三角经济增速明显减缓。2005年,江苏省GDP 比上年增长14.5%,在经历连续三年增长后下降了0.4个百分点。浙江省2005年GDP增长12.4%,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长三角三省市2005年的核心经济增长指标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制造”效益下降,库存上升,亏损扩大。这是近十年来,长三角经济首次出现整体增速“滑落”迹象。
换一种方式前进
也许长三角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是否可以承担外资向别处转移的结果?或者短期忍受其痛苦——比如就业减少、失业增加、出口减少、GDP增长放缓,以期充分发展本土的工业,起到“替代”作用?第二,积极明确吸引外资政策,做到政策明朗、产业政策清晰,给予外商明确的投资信号。表面上看,经济增幅回落是宏观调控的必然反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实质上表明,拼土地、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事实上,整个长三角GDP中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仍占了“半壁江山”,但金融、航业物流等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从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看,现代服务业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江苏、浙江所面临的更突出问题,则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此,江苏省省长梁保华明确指出:“江苏工业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年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要超过25%。”
目前,长三角正处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轨的关键时期,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逐渐调整转移,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集聚,但还未真正释放能量。因此,有专家指出,眼下的增长速度放缓是一种“蝉蜕”中的“过程现象”。他们认为,宏观调控给了经济增长方式一个修正的机会,长三角地区应该借此加速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蝉蜕”,当好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这种变化表现在,2004年以来,长三角各城市更明确地提出要招商选资,不少不利于环保的大项目在京沪沿线都吃了闭门羹。目前在长三角受欢迎的项目是: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好、经济效益高。同时,长三角地区要切实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久前,上海第一次全市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一、二、三产业比重已由“九五”末的1.3%、50.8%、47.9%变为1.0%、48.2%、50.8%。第三产业在GDP排名中跃居首位。而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三个产业结构从2004年7∶53.6∶39.4调为2005年6.5∶53.5∶40。并提出把“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作为未来五年的总体要求。江苏省在“十一五”草案中提出,未来五年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大投资难以为继
表面上看,经济增幅回落是宏观调控的必然反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实质表明:拼土地、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事实上,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矛盾在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摆脱粗放的格局。所谓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一是产业结构总体层次不够高:城市之间制造业结构接近,主导产业雷同,造成部分行业重复投资、过度竞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水平普遍很低。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能力;高新技术引进多而消化更新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和企业很少。三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够协调。
而从全国大背景看,如果假设2003年到2007年的投资增长率平均速度为20%的话,这一轮投资的总额将达到35万亿人民币,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从1986年到2002年16年来投资的总和。
大投资带来了严重的潜在产能过剩。如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3.32亿吨,比上年增加5900万吨左右,产大于求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2005年以来,国内的钢材价格大幅下降,有的品种降幅达15%—20%,很多钢材生产企业已经面临亏损境地。
统计显示,这一次是以非国有投资主体为主,而且其也要从银行贷大量的钱。在近3年中,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比重是42%,将近有3万亿的贷款被非国有企业拿走。在2004年的总投资中,65%来自于非国有投资主体。2005年上半年,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继续攀升至71%。那么如果非国有企业投资出了问题,投资的产品卖不出去,贷款还不了,怎么来解决?政府不可能再像当初那样拿钱去维持、支持企业在亏损和微利的状态下运转,这样企业不得不倒闭。企业一旦倒闭,就会牵涉到国家的银行体系,由此就可能使生产过剩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而在专家看来,本轮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重工业的投资带动。重工业的建设平均周期是5年,从时间序列来讲,这轮投资起于2003年,到2005年, 土建建设阶段已基本结束,下一阶段将主要进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生产,而2007年将是本轮投资高峰的收尾期,将会出现大量的生产能力投放的状况。但是由于目前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被投资需求拉动的,其背景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居民主体消费需求的下降,这样就会在投资高峰过去后形成产出高峰,形成需求屏障,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循环关系的断裂,其现实的表现就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仅此而言,长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出现投资回落并非坏事。长三角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二十年中,能否继续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需的增长。如果长三角还是按原来的发展方式走下去,那么,现在的放缓可能就是一个拐点;但如果及时转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的转型做好准备,那么现在的放缓可能又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