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1]2002年在《多相介质弹性参数的研究及波速计算》文中指出本文对多相介质的等效体积模量及弹性波传播速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以下几方面取的了新的进展:(1) 采用新的、简单的分析方法,对Biot理论中一些物理含义理解起来不直观的弹性参数,用物理含义明确直观的基本参数表示出来。(2) 利用修正项代替修正系数,重新修正Brandt球粒模型弹性理论,导出了修正项的具体表达式。在工程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该结果与Biot-Geertsma理论的结果在形式及数值上几乎完全一致,从而使这两个不直接相关的经典理论较好的统一起来。(3) 在土动力学中常用的不排水条件下,分别证明了Carroll的应力-应变关系中不排水体积模量、Kuster散射波理论的体积模量与Biot-Geertsma理论是完全一致的。(4) 论证了了土动力学中串联与并联的力学模式是不排水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的两个特例,从应力-应变关系上统一了串联与并联的力学模式,不排水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有一新的重要的结论是:骨架的体积应变等于总的体积应变。为实际工作中选择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5) 重新分析了孔隙相互孤立型土体力学模型,使该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更加合理。(6) 提出了含水土体骨架波速的概念,用其代替干土体波速的概念,能更好地反映工程土体的性状。(7) 提出了由实测饱和土体波速计算骨架弹性参数及骨架波速的方法。认为潜水面下纵波速度能反映更多的信息,并且,横波速度与骨架的横波速度也可以由孔隙率及结构因子引起差异。(8) 根据Kuster散射波理论,计算了饱和度大于85%的准饱和土体的弹性波速,其结果与试验非常吻合;但是,通常所用的等效孔隙流体压缩系数的方法所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差别很大,对此,笔者给予了一定的解释。(9) 通过试验运用了骨架波速和黄土加固凝聚力的概念,将饱和度的增加引起土体密度的增加对波速的影响与水破坏加固凝聚力对波速的影响区分开来;在相同的压力和饱和度(近似)条件下,采用动力作用前后分别测试弹性波速的方法,将动力荷载对加固凝聚力的破坏作用与土样自身的颗粒组分对波速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初步研究了水及动力作用对黄土加固凝聚力的破坏及黄土波速的变化规律。
黄博[2]2017年在《基于球形颗粒接触理论考虑频率影响的砂土剪切波速研究》文中认为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砂土是由随机堆积的微小砂颗粒以及填充于颗粒间孔隙内的液相与气相组成的叁相集合体,它在本质上是非均匀的。当弹性波在砂土介质中传播时,相比于压缩波,剪切波不能在液相和气相中传播,仅能沿由砂土颗粒组成的骨架传播,因此,剪切波能更好地表征砂土结构性,反映砂土颗粒的排列和联结特征,是砂土的一个重要动力学参数。同时,研究砂土的剪切波速还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在地震工程中,砂土剪切波速是反映砂土抗液化性能的重要指标,可用于判别场地的动力响应以及抗震动液化能力。前人对于砂土剪切波速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尺度,近年来从微观尺度对其的研究又多关注于砂土颗粒本身的性质,没有涉及到剪切波自身的性质。本文从微观尺度入手,基于球形颗粒接触理论,考虑频率的影响,关注剪切波传播过程中引起的砂土颗粒旋转,对砂土介质中的剪切波速进行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给出了本文的叁个基本假设,对所研究的砂土介质进行了模型化处理。根据微观尺度下球形颗粒接触理论,考虑剪切波传播过程中引起的颗粒旋转,推导出散粒体介质中的剪切波速公式,对其中不易直接量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再参数化处理,最终得到了引入频率参数的砂土剪切波速公式。当各参数在实际工程砂土介质常用的取值范围内变动时,利用推导出的砂土剪切波速公式进行定量参数分析。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砂土颗粒弹性模量、砂土颗粒泊松比、砂土颗粒密度、砂土颗粒半径、砂土介质孔隙率、砂土介质有效内摩擦角、砂土体单元所受到的竖向有效应力、频率等8个因素对砂土剪切波速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对砂土剪切波速的影响效果。(2)根据推导出的砂土剪切波速公式,采用参数计算的方法,得到了剪切波在砂土介质中传播的频散曲线,分析出剪切波在砂土介质中传播的频散特性,并认为当剪切波长为12倍的砂土颗粒半径,也就是等于颗粒粒径的6倍时,剪切波速开始随频率的增加而显着增大。根据频散特性,定义了砂土介质中的临界频率。经过数学推导,给出了临界频率的精确表达式,确定砂土介质中临界频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效果。为方便工程应用,在临界频率精确表达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数学处理,得到了砂土介质中临界频率的简化表达式。(3)使用等效介质理论,引入颗粒形状修正系数,不考虑颗粒旋转,推导散粒体介质等效剪切模量,进而得到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砂土介质中理论最大剪切波速公式。同时对使用本文方法得到的砂土剪切波速公式进行合理的数学简化,得到了便于工程应用的砂土剪切波速简化公式。将本文方法与等效介质理论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使用等效介质理论推导出的砂土剪切波速公式进行了修正。(4)选用室内弯曲元试验和下孔法现场实测剪切波速对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和公式进行验证。将使用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与12组室内弯曲元剪切波速试验数据和50组现场剪切波速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理论和所推导公式的合理性、正确性以及适用性。
庄显丽[3]2016年在《多相饱和孔隙介质电磁场与弹性波场相互耦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孔隙介质中震电效应的电磁场和弹性波场的相互耦合信息对提高地球物理探测水平,研究地质勘探和测井的新方法有着重要意义。但现有的孔隙介质中震电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水饱和条件下,对多相饱和孔隙介质中震电效应的研究甚少,制约了相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本文将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动电耦合理论、电流场和渗流场的相互耦合理论分别与非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结合,建立描述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震电效应、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电震效应及复电阻率的数学模型,并分别系统地研究其微观机理和影响因素。首先,以学者建立的非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动理论为基础,针对孔隙介质被气、水两种流体饱和的情况,推导出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并数学模拟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探讨频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影响,为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震电效应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将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动电耦合理论、气水饱和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叁者相结合,构建描述气水饱和孔隙介质震电效应的数学模型,对平面震电波场响应特性进行定量模拟,并探讨孔隙介质各参数对震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然后,把气水饱和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变换到油水饱和的情况,将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电流场与渗流场的相互耦合理论、油水饱和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叁者相结合,构建描述油水饱和孔隙介质电震效应的数学模型,对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电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定量模拟,并探讨孔隙介质各参数的影响。最后,在油水饱和孔隙介质电震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双电极法推导出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复电阻率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进行定量模拟,分别探讨孔隙介质各参数的影响,并尝试用此方法对气水饱和孔隙介质中复电阻率频散特性进行定量模拟与分析。
刘志军[4]2015年在《双相多孔介质中波传播特性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双相多孔介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工程材料,地球上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储油层、地表层、海岸层等也大都是饱含流体的双相多孔介质,对双相多孔介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自Biot理论建立以来,双相多孔介质理论及其波动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研究,但仍存在不少局限。对于多相多孔介质而言,双相多孔介质是基础;对于波动问题分析而言,多孔介质波动理论是关键。因此,全面分析双相多孔介质中波的传播特性及其相关问题,可为近些年来引起关注的非饱和多孔介质、双重孔隙介质等更为复杂的多相多孔介质的波动分析及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常用于双相多孔介质波动分析的Biot理论与修正的Biot理论进行了全面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应力区别及其对应关系,推导得到了Biot弹性系数(A、 R、 Q、 N)的多种不同表达式,提出了可以用来判别孔隙流体压力符号的确切含义及其正方向的可靠方法,澄清了以往研究中容易被误解和混淆的参数,为后续的双相多孔介质波动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考虑模量-孔隙率-泊松比关系下,对双相多孔介质中体波的理论求解进行了详细推导。通过数值计算,全面分析了固体颗粒压缩性、孔隙率、泊松比、流体粘滞系数等参数对叁种体波(P1、P2、S波)的传播速度与衰减系数的影响,并通过退化分析与以往研究中不考虑模量-孔隙率-泊松比关系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接着对半空间双相多孔介质表面Rayleigh波的理论求解进行了详细、严密的推导,得到了自由透水、自由不透水、刚性透水、刚性不透水等四种不同边界下的Rayleigh波特征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上述四种不同边界下Rayleigh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对势函数中考虑两种压缩波(P1、P2波)与仅考虑一种压缩波(P1或P2波)下半空间双相多孔介质表面Rayleigh波的理论求解进行比较,通过具体算例讨论了以下叁种不同求解下Rayleigh波的传播特性:(1)势函数中考虑P1和P2波;(2)势函数中仅考虑P1波;(3)势函数中仅考虑P2波。然后对双相多孔介质半空间上覆盖有另一种双相多孔介质时Love波传播问题的理论求解进行了详尽、严密的推导,得到了Love波弥散方程,并对以往研究中直接给出的参数进行了推导及分析,澄清了其真实含义。基于此,通过退化分析讨论了以下叁种不同覆盖层中的Love波问题:(1)双相多孔介质半空间上覆盖有弹性固体;(2)弹性固体半空间上覆盖有双相多孔介质;(3)弹性固体半空间上覆盖有另一种弹性固体。通过数值计算对弹性固体中多阶模态Love波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以往波动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传播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数值计算比较和讨论了上述两种不同传播速度下双相多孔介质中叁种体波的弥散特性。基于前面对半空间双相多孔介质表面Rayleigh波的研究,通过与半空间弹性固体表面Rayleigh波理论求解进行比较,指出了两者形式上的共性以及本质上的差异,并以双相多孔介质为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四种不同边界下半空间表面Rayleigh波传播速度与叁种体波传播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
韦刚[5]2004年在《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土石复合介质的工程特性和波动传播特性,推导出低频下的横波波速理论公式和压实度的波速理论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检测技术,初步建立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法评定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将该技术加以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波动检测技术是可行的和可靠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两个方面对土石复合介质的工程特性进行初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颗粒粒径、土石比、含水量、干密度、压实机械等因素对其工程特性的影响,为土石复合路堤压实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了试验依据。2.从多相体的角度出发,在宏观上运用等效连续介质理论;在微观上以White气囊理论模型为基础,综合运用等效流体模型、Gassmann方程、颗粒接触理论等探讨和研究了土石复合介质波动特征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波速与干密度、水饱和度、孔隙度、深度等之间的理论关系,并推导出土石复合介质的波速理论公式和压实度的波速理论公式。3.通过瞬态瑞利波相位差循环分析法得到瑞利波波速,同时给出改善瞬态瑞利波波谱分析的措施,然后利用简化剥层法反演成层土石复合路堤的横波波速,从而实现对土石复合路堤的波动测试。4.通过模型试验来研究土石复合介质的波动传播特性和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测试方法,并结合横波波速的理论公式得到干密度、形状参数对横波波速影响较大,含水量、土石比、深度等对横波波速影响较小等结论;同时,在小粒径的土石复合介质中,压实度的波速理论公式也得到了验证。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测试技术,并结合已有的工程经验和规范构建出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法评定方法,然后针对武合高速公路的土石复合路堤进行了现场压实度的波动法检测和评价,同时根据规范对其压实质量进行常规检测和评定,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土石复合路堤波动检测技术,在土石复合路堤整体压实质量的检测和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刘长发[6]2012年在《基于横波波速测试的土石复合介质压实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岩土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波动测试技术因其测试距离大、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在施工中进行实时监测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路基工程压实质量控制与评价中。但是,由于对波在各种岩土体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其特性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具有普遍意义波动评价标准,因此应用推广难度大。为此,本文基于岩土体击实试样横波波速测试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等手段对土石复合介质压实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横波传播规律,提出了一种岩土体击实试样横波波速测试的方法(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基于土石复合介质弹性波理论,对土石复合介质横纵波传播速度理论公式进行了简化推导,得到了不同饱和状态下土石复合介质压实度波动反演模型,并结合模型路基波动测试数据验证了其可靠性。3、基于土石复合介质横波特性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压实度波动反演模型,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横波波速与介质干密度、孔隙度、土石比、含水量等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作了综合的分析研究。4、基于可靠度理论,以路基影响因子为出发点,分析讨论了变异性因子的作用机理,变异因素及其变异系数在路基碾压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建立了压实度中值与可靠度共同评价土石路基填筑质量的二元评价体系,为建立土石复合介质压实度波动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5、采用多道瞬态瑞雷波测试技术对奉新昌铜高速、会昌瑞寻高速等路基工程进行了多标段实地检测,并从波动模型计算、曲线标定、灌砂法测试叁种途径对路基填筑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
孙月成[7]2006年在《多相介质多波AVO正演模拟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依托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4043),对多相孔隙介质模型的AVO正演模拟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对比研究。在掌握地震波传播动力学基础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两种介质速度模型(即牛滨华教授提出的组分型孔隙介质模型和Biot-Gassmann方程)与孔隙度和饱和度的关系,以及纵波和转换波的反射系数与介质孔隙度和饱和度的关系,进而为多相组分介质AVO方法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拓展到与多相组分介质储层有关的石油、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和水资源等领域的地震勘探与开发工作中。AVO技术是通过对迭前地震波的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进而对油气储层流体的性质、储层岩性等做出预测和判断的一项地震油气勘探技术。以前绝大多数的AVO技术研究均是基于单相固体介质模型开展的工作,而实际油气储层是油气、水及岩石骨架等多种介质组成的统一体,即多相组分介质。为了使地震勘探工作更接近于实际,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多相介质的P-P波及P-SV波的AVO正演模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AVO技术、多相组分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理论及其界面散射的有关内容,对其发展简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分别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其次,针对AVO技术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做出了较为详尽的概括。特别是从众多的P-P波及P-SV波的AVO近似公式中分别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常用的公式与Zoeppritz方程的精确解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选出了精度高,适合于理论研究的AVO近似公式,为下面的AVO正演模拟奠定了基础;再次,基于多相组分介质模型对组分型孔隙介质速度模型Niu1公式、二次插值速度Niu2公式与经典的Biot-Gassmann方程作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前人的工作及现今油气、水合物勘探中常见的储层状况设计了几个多组分储层介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用AVO近似公式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绘图和对比分析,包括目的层顶、底两类界面的AVO问题的研究,并同时用射线追踪法对各个模型的角度道集记录进行了模拟,与反射系数曲线结合对以上几个多组分介质模型的AVO现象进行了综合研究。综上所述,多相组分介质的AVO理论较基于单相固体介质的AVO理论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合理地选择和求取组分基函数可以得到与Biot-Gassmann方程吻合程度更高的结果,而且组分介质公式简单并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可望为多相组分介质AVO的反演、流体类型预测和储层岩性、物性的预测等实际工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姜传金[8]2012年在《深海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大型的火山岩气藏。与沉积岩相比,火山岩在岩石矿物组合,孔隙结构组合、岩石物性特征和地质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具有特殊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用于沉积岩及其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并不能很好适用于火山岩储层预测。为了充分利用叁维地震资料有效地预测火山岩储层及含气性,提高钻探成功率,设立了本论文研究内容。本论文在对大量火山岩样品的弹性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火山机构及火山岩地层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火山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出火山岩及其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火山岩岩样的岩石物理分析表明:火山岩孔隙发育受埋深影响不大,孔隙随着深度的增加并没有明显减小的趋势。火山岩岩性对孔隙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火山碎屑岩孔隙总体上比熔岩发育,酸性熔岩孔隙比基性熔岩发育,爆发相火山岩孔隙比溢流相火山岩发育;火山岩密度反映了储层孔隙的发育程度;泊松比对储层含流体性质敏感,含气储层具有低泊松比的特征;含气饱和度对弹性参数具有分段式的衰减特征,表明弹性参数还不能定量计算出含气饱和度,只能定性识别出气层的存在。火山机构地质-地球物理建模及波场正演模拟研究表明:不同外形火山岩机构所引起反射波的能量聚焦和发散是不同的,但散射波能量弱,对成像剖面影响很小,从地震剖面的几何属性可以准确地识别火山机构;火山岩裂缝带产生强散射波场,散射波场与其它波场相互迭加、干涉作用,致使波前面出现了不连续的现象,在变密度地震剖面上,裂缝具有白色的竖条状特征;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岩性的多样性和堆积结构的复杂多变性,会引起复杂强散射波场,在地震剖面上形成杂乱的反射特征;与含水储层相比,含气储层的纵波速度衰减较快,转换波速度衰减略慢,含气储层具有低泊松比的响应特征。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火山机构、火山岩地层,预测火山岩储层及其含气性。利用趋势面分析、相干体分析、振幅切片和其它地震属性分析,结合地震剖面特征能够对火山机构的空间分布进行有效识别;通过对地震波组特征观察解释,结合频谱成像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区分火山岩和沉积岩;地震波形聚类分析技术和单井火山岩相划分相结合,可以用地震资料划分火山岩岩相;火山岩地层地震解释应该采用“定地层-找通道-圈岩体-分期次-分旋回”的火山岩地震层序解释方法;采用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等地震属性提取、优化及井震相关分析等定性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迭后地震反演与气水界面等相结合可以间接预测含气储层的分布;迭前地震反演可以直接预测含气储层的分布,但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地震频率衰减属性分析和双相介质弹性波地震能量变化等地震衰减类属性可以用于直接定性检测火山岩储层含气性。
王荣东[9]2007年在《多相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与AVO属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规地震勘探将地下介质近似为单相介质,但实际油气储层是固体与流体组合的双相介质或多相介质,因此,需要开展多相介质弹性理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油气藏和水合物能源的勘探和开发。论文给出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精度的一阶速度-应力波动方程的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以及编程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形式。通过稳定性条件、频散影响因素的讨论和分析,认为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法一种既精确又高效的弹性波方程数值解法。通过正演模拟发现,通量传输校正法能很好地消除数值频散,基于特征分析法得到的边界条件,能很好地吸收人为边界反射。从Biot双相介质的运动平衡方程出发,并结合饱和流体双相介质中Biot弹性参数,从理论上证明了饱和流体双相介质中的双纵波现象。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饱和流体双相介质中存在着双纵波现象,对于流相和固相中的慢纵波,其相位相反,且慢纵波在流相中的振幅明显大于固相中的慢纵波振幅;慢纵波存在着高频散现象。详尽地对比分析了基于Zoeppritz方程的各种P-P波反射系数公式,归纳总结了各近似公式的特点、适用条件及内在联系。应根据实际任务需要和已知值选择合适的近似公式。以波动物理学为核心,推导建立了弹性组分速度方程,结合多相介质模型,计算分析了多相孔隙介质整体纵横波速度,泊松比等弹性参数与孔隙度,饱和度以及孔隙填充物的物性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针对不同的多相孔隙介质模型,比较并选择合适的弹性孔隙介质理论公式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计算不同孔隙度,饱和度下的AVO响应。分析孔隙度,饱和度以及孔隙填充物的物性参数对AVO响应的不同影响;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下伏介质含有少量油游离气对AVO的特征有很大的影响。而随着游离气的增加,其影响很快变小。并针对含油,气,水,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多相介质模型,对不同AVO地震属性参数的敏感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AVO的体积模量和拉梅系数相对变化属性比差异属性更敏感。能有效地识别不同含气饱和度的岩性;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模型则B/A属性要较其他属性敏感。
涂忠仁[10]2006年在《大跨海底隧道围岩抗力系数理论与试验分析及其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厦门市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在建的首条海底城市道路隧道。鉴于目前没有专门的海底隧道设计规范,其支护及衬砌结构设计计算只能参考目前现行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按局部变形理论进行设计。 在按局部变形理论设计时,规范采用的围岩弹性抗力系数是确定围岩抗力时的一个攸关的设计基本参数,其数值只是靠查取规范表格建议的数值范围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来确定。对厦门大跨曲墙扁坦形海底公路隧道,在高围压作用下,因部分软弱围岩已进入塑性变形状态,不只局限于弹性阶段,故在文中推广为围岩抗力系数。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围岩抗力系数必须进行专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只有当隧洞呈圆形而又承担均匀的内压时,计算得到的围岩抗力系数才是精确的理论值,而在其他隧洞断面形状和各种围压作用下,用局部变形理论(Winkler假定)所得到的围岩抗力系数都是近似的。因此,本文对围岩抗力系数的演引和解析工作都是按照圆形洞室承受均匀内压的理想条件进行的。 通过研究,本文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它们具体是: (1) 首先整理、归纳了前人在围岩抗力系数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得到依据不同的本构模型或者工程实际可能出现的工况的6种不同计算模型和方法,分析表明,围岩抗力是一个综合性系数,它与荷载情况、洞室几何尺寸、围岩物理力学指标等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另外,通过研究将以前仅仅应用于弹性模型的的弹性抗力系数应用范围拓宽到处于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围岩以及富含节理裂隙的围岩情况。 (2) 统一强度理论与其它强度理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通过引入一个材料屈服准则系数,以体现中间主应力对材料屈服的影响,而一般的强度理论常常只考虑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对材料屈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岩土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莫尔——库仑强度准则,由于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而偏于保守,同时,得到了大量的岩石力学试验结果已证实这点。本文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独立推导得出的围岩抗力系数的新解析计算式,为提高计算精
参考文献:
[1]. 多相介质弹性参数的研究及波速计算[D]. 刘旭.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
[2]. 基于球形颗粒接触理论考虑频率影响的砂土剪切波速研究[D]. 黄博. 浙江大学. 2017
[3]. 多相饱和孔隙介质电磁场与弹性波场相互耦合机制研究[D]. 庄显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4]. 双相多孔介质中波传播特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 刘志军. 浙江大学. 2015
[5]. 土石复合路堤压实度的波动测试技术研究[D]. 韦刚. 重庆交通学院. 2004
[6]. 基于横波波速测试的土石复合介质压实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刘长发. 重庆交通大学. 2012
[7]. 多相介质多波AVO正演模拟对比研究[D]. 孙月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8]. 深海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 姜传金.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9]. 多相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与AVO属性分析[D]. 王荣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10]. 大跨海底隧道围岩抗力系数理论与试验分析及其设计应用研究[D]. 涂忠仁. 同济大学. 2006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砂土液化论文; 剪切强度论文; 剪切变形论文; 剪切试验论文; 相对速度论文; 多孔介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