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指征诊断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难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化困生”指征分类
“化困生”成因的复杂性导致其指征表现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这也决定了对“化困生”施助的差异性。只能通过对指征表现进行归因分析,来实现“化困生”诊断。尽管“化困生”指征表现多样、强弱有异,但可作如下归纳:
1.智力指征: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因疾病或创伤所致智力发展迟缓,从而呈现智力不良指征。通常表现为各科成绩均处于差等,平时活动表现反应迟缓,无法实现正常逻辑分析,完成作业能力较差。
2.记忆指征:有些“化困生”报怨记不住或记不准知识点,他们通常在记忆广度、记忆速度、记忆精确度、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等方面缺乏训练,导致出现记忆困难,而且识记的材料越难、长度越长,差距就越大。
3.意志指征:有些“化困生”是因为意志力不强,表现为行为懒散,在课上保持注意时间短或注意目标不当,通常抓不住重点内容,课堂效率低,导致耗用课外时间过多。而且任务越复杂,注意的稳定性就越差。
4.学风指征:受校或班的学风不良影响,尤其受朋友圈(小团体)学风不良影响,受家长教育方法不良影响,都可导致学生因学风不良而成为“化困生”,如抄作业、不刻苦等。
5.动力指征:有些“化困生”是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或由于高考科目选择,造成对化学学习目标降低,难以形成学习的正常内在目标驱动。
6.情绪指征:有些“化困生”是因为各种课外原因而焦虑、心神不定、神经质、不自信,挫折感强烈;有些是因对化学任课教师形成不良情绪,知识认同与老师认同相冲突;或认为化学产品有毒而恐惧。这些因素都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7.结构指征:有些“化困生”是由于初中或前期化学知识基础不良,导致与后续化学知识学习无法良好同化与衔接,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8.方法指征:有些“化困生”是由于他们学习仅限于识记知识以提高考试成绩,不注重锻炼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技巧,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要运用技巧训练,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注意从学习方法上提高效率。
二、“化困生”指征诊断方法
“化困生”诊断是灵活运用各种“望、闻、问、切”诊断方法进行相关指征综合分析的过程,更是一个贯穿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的“化困生”诊断能力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方法运用次序、运用环境设置、综合归因分析上体现出诊断能力水平。
1.作业诊断:这是教师诊断“化困生”指征的最主要方法。布置作业本身就应该具有诊断设计,根据学生在记忆复述型作业、概念与原理理解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知识应用型作业、研究学习型作业上连续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初步判定是学生在哪些环节出现学习困难。
2.成绩诊断:考试本身就是对能力与知识的诊断,试卷本身就具有诊断问卷的性质。对于化学单科考试成绩处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列入诊断对象,尤其要把连续三次成绩均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列为重点对象。不但要依据诊断对象试卷来作题型类别的结构指征诊断,而且要参考多科成绩作其他指征诊断。
3.兴趣诊断:“兴趣和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可以通过化学兴趣实验活动、化学知识竞赛活动的自主报名情况、精力投入情况来进行诊断。主要诊断哪些学生对化学学习只是任务性学习而非追求性学习,诊断哪些学生对化学缺乏学习动力,哪些学生虽具有动力却存在结构、方法方面的问题。
4.观察诊断:就是教师在不引起诊断对象注意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对其相关指征进行有意观察。主要对其意志力(注意力)指征表现、情绪指征表现、学风指征表现等进行观察。
5.问卷诊断:是教师对所任课班级普遍进行的一种指征诊断材料收集的方法。其关键在于,问卷设计要科学而有针对性,问题设计要巧妙和目的隐蔽,防止“傻瓜式”设问。问卷结束后,不需要给学生讲解问卷设计目的,以保证可在多班级和多年级连续使用。
6.访谈诊断:是指教师通过对诊断对象家访、对其亲近同学进行访谈来进行相关指征考察。这种方法要在鼓励性情境创设条件下进行,要在对提问进行隐蔽设计后实施。
7.面谈诊断:主要是针对“化困生”诊断对象进行,通过当面直接交流,获取相关指征材料。在面谈前,教师通过其他诊断方法已经有较为充分的准备,要准备面谈提纲。可分为正式面谈和非正式面谈,具体形式可依据学生特点而定,但教师须以不伤学生自尊和保守秘密为前提,要在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帮助的情境下进行。
8.特长诊断:是指教师对“化困生”诊断对象进行了解,以掌握其化学学习中最佳表现和优势指征。这些“化困生”的化学特长指征,将在面谈诊断、访谈诊断以及实施个别纠正时作为鼓励工具使用。
9.提问诊断:包括教师所做的个别针对性提问、群体竞答式提问、思维连续式追问,不同的提问方式所采集的诊断指征不同,但提问应该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更要注意隐蔽设计和尊重原则,也包括学生求助式提问,通过对学生提问分析,可以诊断其认识结构所存在的具体缺陷。
三、“化困生”诊断结论形成
通过一系列的诊断方法获取了“化困生”相关指征材料后,就要依据这些指征材料进行综合诊断分析,以形成有针对性的诊断报告和施助方案。
1.指征材料筛选整理:“化困生”相关指征材料收集是在复杂背景下进行的,偶然因素也可引起个别学生出现某种“化困生”指征。教师在进行指征材料整理时,要进行归纳分析,要尽量排除那些非重复出现的指征,即依据重复出现的指征来进行诊断。
2.归因分析抓纲举要:针对“化困生”所表现出来的指征,任课教师做归因分析时要抓纲举要,依据指征材料分析,确定主因不应超过三个方面,以免不分轻重缓急而无法制定可行的施助措施,以免让学生感到一无是处或无可适从。
3.多科目合作印证:“化困生”诊断所表现出来的很多指征可导致其他科目学习上的困难,所以对“化困生”的指征掌握可以从其他科目学习诊断来进行印证。也可从多科目诊断比对中,使化学学习动力等指征表现更清晰。
4.使用软件工具:教师在“化困生”诊断过程中,比如在进行问卷分析、成绩分析、作业分析、归因分析等过程中运用Excel、SPSS等软件,将极大地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在测量获取数据后一定要应用SPSS作信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作验证性因素分析。软件虽不是万能的,但对于工作量繁重的高中任课教师来说,借助软件工具来实时完成这种诊断工作确是必须的。
5.诊断结论要有鼓励性:诊断结论要清晰明确,并要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反馈。这就要求诊断结论表述在保证客观性的同时,要带有鼓励性。这是由诊断的目的所决定的,诊断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建立诊断档案:“化困生”诊断是一个贯穿化学教学始终的工作。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建立档案可以积累研究资料,可以根据对学生的施助成效来检验诊断指征采集、指征分析、诊断结论形成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重复看到教师的帮助与提醒,可以看到自己的改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