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骨科 广西 合浦 536100)
【摘要】 目的:对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8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康复情况,并比较围术期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疼痛感和行走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A较股骨头置换行走能力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置换术主要适合身体条件差、预期生存时间较短的患者;而PFNA术式更适合预期生存时间较长、对术后生活自理要求较高的患者。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股骨头置换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095-02
近年来,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保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易引起褥疮、肺炎等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早期手术内固定可减少此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我们采用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15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男性71例,女性87例,年龄62~92岁,平均78.3岁。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依照Singh指数Ⅳ度以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股骨头置换组和PFNA组。术前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PFNA法:硬膜外麻醉,仰卧位,粗隆为中心取5-10cm长直切口,暴露股骨大粗隆,将导针在大粗隆顶点插进髓腔,用扩大近端髓腔,将PFNA沿导针方向插入股骨髓腔。在外侧皮质开槽,打入螺旋刀片并锁定,远端锁钉,安装尾帽。固定确切后缝合切口。
股骨头置换法:硬膜外麻醉,显露髋关节后髋关节囊T型切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屈曲内收髋关节使髋关节脱位,将股骨头取出后修整股骨颈残端,保留1.5cm长度的股骨颈内侧皮质,股骨颈外侧皮质修整到大粗隆基底部,用髓腔锉扩大髓腔。选用相应大小的人工股骨头,注意保持前倾角度在10~15°,冲洗伤口后复位髋关节,缝合肌肉及皮肤[2]。
1.3 术后处理及康复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2~3天,引流管一般在24~48小时内拔除,术后第三天即可扶拐下地行走。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围手术期及术后观察如下指标:围术期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行走能力评分等指标。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6~24个月),未出现死亡或病情加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l3.0软件进行分析,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股骨头置换组5例切口红肿,6例有渗出液,6例尿道感染;PFNA组6例切口红肿,2例有渗出液,5例尿道感染,均经切口换药,抗感染治疗,全部一期愈合。随访期限内均2例死亡。PFNA组术后随访显示全部呈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4.3~8.1个月)。
2.2 围术期患者出血量
PFNA组平均失血量为911 ml(697~1088m1),股骨头置换组出血量为921ml(720~1109 m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髋关节功能评分
PFNA组优31例,良30例,优良率81.92%;股骨头置换组优16例,良11例,优良率81.33%。术后3个月,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FNA组(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PFNA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逐渐增加,在随访至24个月时,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低于PFNA组(P<0.05)。
2.4 行走能力评分
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行走能力1级的例数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行走能力例数比百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应用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共识,但采用何种手术方法尚存在争论。应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由骨质疏松导致的不稳定型老年粗隆间骨折,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其有手术过程简单,下地早等优点,但也有假体可能松动下沉,多年后需要做翻修手术,生活姿势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感染将是灾难性的伤害等缺点。
PFNA是在PFN基础上开发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其优点有:具有防止内翻成角畸形,避免术后外侧壁应力集中现象,防止旋转和塌陷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骨质疏松患者[4]。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股骨头置换手术只是简单的恢复了患者的行走功能,未恢复患肢的重建,术后远期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水平不高,主要适合身体条件差、预期生存时间较短的患者;而PFNA手术对患者的骨折进行了恢复重建,远期髋部功能恢复更强,更适合预期生存时间较长、对术后生活自理要求较高的患者。由此,我们认为,PFNA在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中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磊,吕刚,朴成哲等.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8):58-9.
[2]郑红根,唐昊,张秋林.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6):407-10.
[3] 邱志杰,杨惠林,魏立.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lO;39(17):22702.
[4] 刘超群,刘进炼,周青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ll;3l(11):2093.5.
论文作者:吴小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患者论文; 股骨头论文; 术后论文; 股骨论文; 关节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个月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