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现代化与流通企业规模发展路径_企业规模论文

流通现代化与流通企业规模发展路径_企业规模论文

流通现代化与流通企业规模发展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路径论文,企业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流通业相对滞后的问题开始凸显,流通产业成为制约我国生产制造业走向世界的瓶颈,也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1]。

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变传统流通业为现代流通业。流通产业现代化同传统流通业的区别表现在流通体制、流通组织、流通技术、流通设施、设备、流通人才等多方面,而这些区别都同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有关。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流通产业上运用的程度不同,是流通产业现代化同传统流通业最根本的区别,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

本文在分析流通现代化的特征、形成和流通现代化在流通企业的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流通企业规模发展的路径,目的在于寻找流通现代化的条件和企业规模化的规律。

二、流通现代化

1.流通现代化的含义

商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

流通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源整合、提高配置效率的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是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商品流通有关、直接由其直接为其服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其中,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可以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或第一次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可以称为后期流通现代化或第二次流通现代化。在我国,由于经济二元结构和发展级不平衡,流通领域的两次现代化没能依次发生,而是以并存的方式同时到来,融合进行。这样,既增加了对流通现代化理论认识上的难度,又增加了流通现代化时间的复杂性和难度。

2.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流通现代化的内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流通观念现代化、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4]。

流通方式的变革,不仅是流通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是经营管理观念的重大变革。现代流通方式需要现代经营观念作指导。因此,流通现代化首先是流通观念现代化;流通制度现代化是保障流通现代化进程顺利运行的变革、创新过程;流通组织现代化是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为目标,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流通方式现代化是用现代化的交易方式改造传统的流通方式与组织形式;流通技术现代化是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支撑的,其中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流通技术的核心;流通现代化不仅需要用现代的观念加以指导,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去运作。目前,急需培养一批现代流通管理专业人才。流通人才现代化既是实现流通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3.中国现阶段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判断

与流通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流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还极为有限,发展进程极度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有以下几个方面。[5]

(1)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缓慢,库存比重过高,流通效率低下

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经验比例,正常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应超过5%。中国1996年仅当年新增库存就已占GDP的6.8%,如果加上历年累积的存量,可统计到远远超过30000亿元的工业库存,已占2000年GDP的37.5%。由于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在库存积压的重负之下艰难而缓慢地运行,经济节奏放慢,经济运行质量较差,流通效率不高。

(2)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

物流成本在CDP中所占比重,这一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美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物流成本分别占GDP的11.4%、10.4%、10.1%、8.7%。日本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也是逐年降低的。2000年,我国全社会流通费用为17,88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0%。其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16%,而物流成本占GDP的国际平均水平为12%,这一比例远远低于我国的水平。

(3)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发展现代化的流通产业,需要培育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以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规模效益。以零售企业为例,2001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总计销售额为1620亿元人民币,约合196亿美元。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占美国全部市场34%,其中仅沃尔玛就占美国市场的6%。德国五大零售企业的零售额早在1998年就占到德国市场的6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零售百强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市场集中度水平非常低。

(4)传统业态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所占份额尚小

从零售业来看,我国零售企业的业态除传统单店形式的百货店外,连锁经营企业大多为超市。从一些新兴业态的发展来看,如现购自运、DIY、邮购、折扣店等的发展相对滞后。而国外零售业占据市场份额大的业态为超级市场、折扣店、专业店和大卖场[6]。

(5)第三方物流仅处于萌芽状态,使用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虽然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4年的年增长率达25%,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处于发展初期。同年美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规模达564亿美元,占当年物流总额的5.6%。在第三方物流市场最发达的欧洲,其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在1999年为422亿美元,占当年全部物流总额的27.4%[6]。

(6)流通产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储备不足

自1999年至今,流通业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逐年减少,比重不断下降。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较低,反映在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仍比较落后,这是流通现代化建设中的最大瓶颈,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流通企业规模发展路径探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流通企业是主力军,它们的变革和创新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流通现代化需要完善的支持体系,包括流通组织支持体系、流通技术支持体系、流通现代化创新网络、流通主体支持体系和流通人才支持体系。所有这些支持体系都必须在流通企业中得到科学有效的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如果要实现流通支持体系的完善并达到预期目的,流通企业的规模义是关键因素。适度规模的流通企业是流通业发展、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载体和主体,也是最难把握和判断的因素之一。世界各国,如日本,在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组建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是实现我国流通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大型流通集团。促进流通企业做强做大,一方面要依靠企业自身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创造必要的环境,制订必要的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发展[7、8]。

1.政府应为流通企业集团扩充经营规模创造良好的条件[9]。要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资产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流动。鼓励各种资本形式参与流通企业改组改造。在商业网点规划和城市土地使用等方面为大型流通企业新设销售网点提供支持,建立培育流通领域大企业集团支持政策体系。

2.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完善营销手段,实现内部管理自动化及采购、销售、仓储自动化。大型流通企业必须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10]。

3.实行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强调市场国际化。扩大对外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管理和技术。推动具有市场优势的大型流通企业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全面的合作关系,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资企业,形成健全的销售体系。支持有中资背景的境外公司以及国内其他领域的优势企业凭借资金、人才和管理实力,高起点与国外商业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4.培育知名服务名牌。加入WTO以后,中国流通企业要在日趋激烈而广泛的全球商战中守住本土市场,进入并占领部分国外市场,必须创自己的名牌。要通过树立强烈的服务名牌战略意识,科学制订服务名牌发展规划,造就一流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努力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流通服务名牌,在此基础上创造世界级流通服务名牌。

5.加强人才培训。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是流通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8]。要加大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建立一支具备现代流通理念、熟悉现代流通规则、精通现代流通管理和掌握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并能从事国际经营的商业人才。

标签:;  ;  ;  

流通现代化与流通企业规模发展路径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