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业支援政策及其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作用论文,政策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支援是香港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
在600多万香港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东方明珠香港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从1975年至1995年,香港经济增长超过3倍, 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人均GDP已达到23000多美元。 香港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及服务中心,贸易量在全球排第八位,是世界第五大外汇市场和第三大黄金市场。 根据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报1996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6), 香港的竞争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近半个世纪以来,香港作为地区性工业总部,一直在东南亚地区起着技术扩散地的作用。香港今天的成就,既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和内地人民的支持,也与富有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香港人民的努力分不开。此外,香港的地理优势、全面开放的自由港政策、比较完善的法制、素质较高的公务员队伍、有效的经济管理和市场管理,这些都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仅就经济政策而言,香港政府本着“最高支援,最低干预”的原则,对经济长期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放手让市场的力量而非政府的行为去推动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香港又从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业支援体系,各类工业支援机构活跃于工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经济的发展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工业支援措施,企业家得到了良好的投资与运行环境;新技术、新设备被及时引入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新的管理概念在企业中普及;拓展市场的手段更加丰富而有效。毫无疑问,在香港经济与工业活动中,工业支援已成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拟通过研究香港的工业支援政策及其服务体系,分析其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加深对香港经济政策的认识。
二、工业支援政策的概念
香港工业支援政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将政府的作用定位于保障市场机制顺利运行,并弥补市场运行中的不足之处。香港政府有关人士指出:以香港的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即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决定发展方向,但同时也确保具备一切所需的基础设施,好让新工业萌芽成长。政府有时也要做出干预,或再多下功夫,以期更有效和积极地物色投资者,或协助发展相当规模的工业群,以及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出相当的投资。近期,香港政府有关人士表示:政府目前最重要的是协助本港经济转型,通过提升科技及知识层次,使经济朝高增值路向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工业支援政策的最好表述。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工业支援政策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对经济发展以不干预为主,让市场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2.当市场运作出现障碍时,政府恰到好处地实行合理干预或给予支援;
3.政府的工业支援活动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基础设施
·投资环境
·法律保障
·科技开发
·人力培训
·产品品质
由此可以看出,香港政府对本地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辅助性支援间接实现的。它既不强制性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从而对经济发展作出规划;也不强制性地调动产业发展的资源(特别是资金),对某些行业刻意重点支持;它特别坚持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运行,一切听任“上帝的手”去安排。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飞速崛起,都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的组织和支持。我们相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香港特区政府肯定会赋于工业支援政策以新的时代内容。
三、香港的工业支援活动
(一)先进、高效的公共基础设施
香港今天的繁荣与成就,与香港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是分不开的。凡是到过香港的人,无不惊叹香港在“只有海水和石头”的小荒岛上建立起先进、高效的公共基础设施。以高效闻名于世的启德机场、繁忙有序的货柜码头、世界上唯一一家赢利的地铁公司以及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都已成为香港的光荣。
仅就电信基础设施而言,香港的通信业务是世界上最发达和繁忙的,香港的无线电寻呼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是世界上最高的。香港不仅是世界上600多家跨国公司的地区电信连接中心, 而且已成为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电信中心。它有二条光缆与大陆相连,并有海底光纤电缆与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相连。
(二)成立半官方工业支援机构,扶助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香港政府较十年前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成立了一些半官方的工业支援机构,对工业发展给予支持,扶助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其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HKPC)、工业科技中心公司、生物科技中心公司比较有代表性。
早在1976年,香港政府投资成立了半官方的生产力促进局,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各种培训、工业管理顾问及技术支援服务。近年来,促进局的业务范围扩展很大。1995年—1996年,为协助工业界进军高附加值市场,促进局的工作重点由推动知识的转移转向商业研究与发展,重点强调发展、设计、质量、及时上市、环境管理和产品部件的技术开发。
1994年由政府投资成立的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是一间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它的目标在于推动香港工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发展,刺激高科技的资本投资。中心通过一些科技计划,为新型企业特别是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器”服务,为有志青年创业提供有利环境。
香港政府不久前成立了旨在发展香港生物技术产业的生物科技中心公司,并积极筹建第二间工业科技中心。此外, 香港政府在1996 年—1997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准备耗资23亿港元,分三个阶段,用15年建立起一个科学园,作为大学和制造业之间的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大力度支援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
目前香港有6所大学,全日制教师4000多名(1993年统计数据),科研人员1800多名。香港事业单位、企业和慈善机构,对教育、科研的支持相当大。例如,1991年开始招生的香港科技大学由香港赛马会捐资19.26亿港元,香港政府拨款16.22亿港元联合建成。香港赛马会还投资1.7亿港元设立香港生物技术研究院并拟继续资助五年的研究费用。
1993年2月, 香港政府工业署推行了一项旨在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工业支援计划。政府拨款2亿港元,以贷款或资本参与方式, 支持企业开展的应用研究, 以增强香港有限的应用研究发展活动。 1994年资助涉及软件、电信多媒体、保安系统、环保材料等11个项目。1995年—1996年度又收到130多项申请,批准了31项。
香港政府1994年还成立了一项周转基金,拨出1.5亿港元, 通过工业及科技发展局推荐,资助了73项由工业支援机构、大专院校及其他组织开展的科研项目。
为了利用内地的科技优势,提高香港工业技术水平,1994年香港政府拨出5000万港元,设立合作应用研究发展计划,鼓励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与内地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产品开发。资助以贷款或资本参与的方式进行,资助额高达所需经费的70%。
近年来,香港政府也适当加强了对大学科研项目的资助。1988年香港政府首次通过研究资助局拨出三年期共1.2 亿港元对大学的研究项目和设备进行资助。之后,资助额逐年提高,1995年—1996年度达到2.76亿港元,预计1997年—1998年度将达到4亿港元。
四、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支援
按照产出和出口创汇计算,电子信息产业是香港第二大制造业。电子业在1995年占香港本地出口的27.7%。这个行业的产品开发、行销、设计以及其他高增值业务都在香港进行,其余大多数生产工序已转移到珠江三角洲。香港电子工业多数为家族式企业,其成功主要得益于设计师的才能以及制造商对潮流趋势的强烈关注。为了减轻成本的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通过工业支援手段支持香港企业家及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
由于意识到需要更多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工程师,香港政府和职业培训局联系五个地方研究所建立了电子设计技术培训中心(以前称作ASIC设计培训中心)。该中心提供的培训项目有:可编程逻辑设计(PLD)、ASIC、门阵列/标准单元设计、嵌入式控制器、 印刷电路板设计和电子设计技术。此外,用政府基金在香港城市大学建立了一个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该中心将提供ASIC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以及电子产品的快速成模和试产测试。
在电子装配方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成立了表面安装技术(SMT )实验室。该实验室配有基于SMT产品开发的成模、测试和测量装置, 并在设备选择、生产线安装、工序和质量提高等方面提供咨询。该中心还组织技术方面的年会,培训人员和组织去海外学习考察团。此外,HKPC还建立了带式自动安装(TAB)中心, 推广用于微型电子元器件的自动键合技术。
在电话通讯设备领域,900MH[,z] 无绳电话的开发已引起了很多关注。HKPC利用政府的基金成立了通讯科技中心。该中心可鉴别并转让相关技术给地方电讯设备部门以便应用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上。
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液晶显示(LCD )在电子产品上有更为广泛的应用,政府在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显示研究中心。该中心引导新LCD 技术的研究,为地方制造商提供便利以开发新的LCD产品, 并为本领域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1996年4月,靠政府的资助,在HKPC 建立了一个无线电频率产品特征和培训中心,该中心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提供培训,同时也向产业界提供RF测量服务。
依靠政府资助,在香港城市大学成立了信号处理技术中心,该中心开发的信号处理工艺用于低成本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或ASIC设计。其宗旨是使制造商能够利用研究成果来开发有用的产品特性。中心也负责推广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新成果。
1996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欧盟电磁兼容性(EMC )指导文件要求所有电子和电器产品必须限制其会影响其他设备操作的发射,并对其他设备的影响有“免疫力”。由于对EMC测试和咨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政府决定资助HKPC成立EMC一致性工程中心,该中心于1997 年初正式运行,配有一个半消声室用于RF的发射测试全消声室用于RF的免疫测试。
五、工业支援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
首先,工业支援体系使得香港的技术创新与转移成为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技术创新与转移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其最终能否对社会产生效益,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运作及环节之间的衔接。从纵向看,香港工业支援体系在新产品的研究(Research)、开发(Develop)、 示范(Demonstration)、推广(Defusion )以及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等各阶段都有所表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横向看, 各阶段的工业支援似乎是游离和无序的,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规律的约束下和经济利益的支配下,阶段与阶段之间、工业支援单位之间的联系是关联和有序的。
其次,工业支援体系有效地分散了技术创新的风险。在技术转移、扩散的过程中,既有新技术引入失败的风险,又有技术不断更新、前进所留下的“陷阱”。企业一旦冒然投入大量资金引入新设备,有时会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使设备失去先进性,导致企业陷于债务危机中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工业支援机构引入新设备、新工艺,指导企业培训与跟进,不失为在风云变幻的新技术浪潮中的明智作法。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SMT实验室在这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工业支援体系有效地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由于小而活的经营策略,绝大多数企业对创新技术都采取“拿来主义”,极少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高精尖的设备,尤其是测量、检测、分析仪器。工业支援机构购置这类仪器后,坚持对全社会开放,而且收费相当低廉,企业也就乐于租用这类仪器。因而工业支援机构的设备利用率高,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刺激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总的看来,香港工业支援政策和支援体系在香港工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推动了香港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了香港经济发展。为了提高香港工业的竞争力,有必要继续加大工业支援的力度,扩展工业支援的范畴,更加全面直接地推动R&D活动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