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产业创新发展及重组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01)01-0001-06
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下,探索西部地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根据国内外的实践与经验,西部地区要摆脱落后局面,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突破旧的发展模式的束缚,努力拓展思路,将这一问题上升到体现激励、协调和创新特性的产业组织的治理与管理问题的高度上来研究。
一、西部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整体思路
西部地区历史上工业发展比较落后,随着生产关系变革和外部力量的输入,地区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革。在此过程中由于西部蕴藏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资源开发、部分设备的配套加工以及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对西部的投资高度倾斜于装备制造工业,并集中于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的生产方面,形成了西部工业的资源型重型结构。但是,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处于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发展阶段的现状决定了西部地区原有的产业结构根本无法适应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因此,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西部地区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问题。
(一)创新经济学的启示
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规律,生产要素倾向于向更高的边际效益进行配置,并且任何一种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其每增加一单位所创造的收益将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我国实行的三区域梯度发展政策导致资金等要素优先流向收益率较高的东部开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受到影响。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创新的引入,经济学中传统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修正[1]。生产要素与创新相结合会使边际效用的变化形态发生突变,这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可行的思路。对于区域经济这个复杂系统来说,以创新为主导,并与地区组织管理、互补性资产、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支持核心发展能力的要素相结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地区的投资边际收益率,甚至出现边际效用递增的情况。因此,对于西部来说,关键在于立足创新,突破传统的投资边际收益规律,以知识资本的积累与发展为突破点,在与传统资本相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带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成倍提高。
(二)产业组织等理论引发的思考
产业经济或产业组织理论对于解决西部产业组织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主要有决策者和交易两个方面,决策者主要指企业家,交易则是指这些决策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目前,国外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已经经历了由最大化理性和有限理性向过程理性阶段的转变,其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战略行为交互作用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和演进及创新过程理论都很值得我们借鉴[2]。
目前,西部地区各产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实施,政府行为在产业组织演进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模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适宜的,然而在当前复杂快变的多重转型经济环境下,这种模式已逐步显示出低效率、滞后性强等问题。[3]对于产业组织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选择一种更好的生长模式是西部地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着力探讨的问题。因此,研究西部产业组织的发展,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中,应该汲取国外有益的经验,站在更新更高的角度,全盘把握影响西部产业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共生演进的关系,避免因整体发展思路落后而与其它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
(三)西部产业发展整体思路
在当前复杂快变的多重转型经济环境下,以信息、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来临是制定西部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背景。美国犹他州的发展给了我国西部开发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对于西部的大开发,可以跨越原来的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上起步,用先进技术引路,搞合作,突破西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束缚,以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结合西部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上述理论思考,我们提出西部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思想是:以创新为导向,通过政府对企业经营环境和创新环境的制度安排与设计,使企业的战略行为交互作用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具体地说,要促进西部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必须通过地区、产业、企业三层次创新体系的构建来确立地区、相关产业的制度环境,并根据基于核心发展能力、把握战略杠杆的西部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资源重组,在微观层面上,要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提高效益为前提,利用西部部分地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借助网络环境的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带动自然、旅游、人文等资源实现高附加值的创造性发展。
二、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一)创新体系的构成
地区创新体系是地区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产业创新体系由建立在地区创新体系基础上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有机融合而成的,地区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对于创新主体企业来说,两者通过互补共同形成了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创新体系主要由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作为重要技术创新源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的教育培训、作为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的中介机构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创造者的政府这五方面构成。
在层次化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促进各构成要素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各要素有机联系的有序的网络系统,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资源配置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二)创新体系的维度
创新体系主要涵盖了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其中,制度创新是前提,组织创新是保证,技术创新是目的。
1.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对地方政府来说要创造性地扩大企业制度创新的选择集,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具有创新优势的民营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度创新在操作层次上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变更和安排企业的产权结构,消除创新阻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激励相容的约束机制。共生演进的治理结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4]。
2.组织创新。90年代以来组织战略主要表现为内部的合作、组织的灵活性和设计与生产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关因素网络化,如水平化的战略联盟以及供应商和客户在企业创新中的广泛参与。在产业层次上,基层组织的组织创新体现了产业组织的进化,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使得产业内部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由松散的联盟形式向水平化、网络化的战略联盟转变。
3.技术创新。随着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融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重组和市场选择的作用,使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下来,进而形成一系列具备专业化分工,能在创新活动中密切协作的产业群,支撑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产业技术进步又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诱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因此,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点,带动产业技术创新是形成、发展企业与产业两方面的核心能力进而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创新体系的基本运行机制
创新体系作为企业的创新环境,其有效运行需要企业主体创新机制、技术流动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源重组机制的保障。
1.企业主体创新机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通过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行创新技术的选择以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由基层组织的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目的。企业主体创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创新动力问题,有利于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创新。
2.技术流动机制。技术市场作为一种有形或无形信息、实物的交流空间和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融合体,为企业选择创新模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环境。在技术市场中,技术可以充分流动,直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建立技术流动机制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和完善中介机构及其服务。
3.风险投资机制。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将分散在社会各层次投资者手中的资金与有市场价值发展前景的高技术开发或其他创新项目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者的选择,使有价值的创新技术得到更多的支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创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在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而无法通过自我积累解决技术创新资金问题的情况下,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尤其重要。
4.资源重组机制。重组是实现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重组,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增强了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为企业的创新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地区内创新资源的重组,有利于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创新。证券市场在资源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具有重要作用。
三、企业战略行为交互推动的产业创新与发展
产业由企业构成,其发展也是由企业之间的战略行为交互作用推动的。我们可以把企业间的战略行为交互大体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战略行为的博弈,另一类则是不同产业的企业间的博弈。
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战略行为交互作用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还可促使企业发掘创新资源,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而不同产业之间的战略行为交互,一方面可以引发原有产业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通过竞争与合作促进产业间的交叉与融合,使新兴产业的生成与发展成为可能[5]。企业间战略行为交互的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突出表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交互,以企业创新成长推进产业创新,进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发展西部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有关西部企业与相关产业创新成长的调研结果
为了了解目前西部地区企业创新成长的现状,我们对西安市的6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并对其它省份的一些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情况。总的来说,调研中发现西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具有创新优势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创新主体缺位和动力障碍问题比较严重;相当多的企业对创新认识不足,投入较少,开发能力较弱,一些科技计划也主要面向科研机构,企业参与比例很低,形成产学研脱节;技术市场发育相对落后,中介、支持服务力量薄弱,创新主体对技术市场的参与程度也不高;缺乏企业家,缺乏可用人才;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法律法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亟待完善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从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行为入手进行改革,形成国家、地区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体系的良性互动,优化整个西部的创新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和产业的创新成长[6]。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西部来说,实现企业和相关产业创新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以创新为导向,促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交叉与融合,通过把握产业战略杠杆,培育核心发展能力,促进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由松散的合作形式向战略联盟转变,并在融合过程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中显示出的西部目前比较成功的企业与相关产业创新成长的主要方式有:
1.高科技产业向传统产业的逐渐渗透,包括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经改进和创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或将相关新技术扩散到传统产业。BF集团公司是典型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其传统产品工业缝纫机经过近几年的新技术改造,机电一体化程度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开发出的电脑绣花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种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国有老企业通过创新实现了核心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2.促进国有和民营、军工和民用科技企业及国外相关资源的优势互补,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育实现企业与相关产业创新发展。XD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原国有大型企业与外资XD科技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型专业化产业公司,技术上结合了光电自动识别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出军民两用的光电检测仪、铅直仪、智能卡产品、网络布线等产品,目前在光电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其成功在于实现了老军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力量与XD公司市场信息、销售网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优势的资源互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西部产业的创新成长也有赖于立足现有条件,通过创新资源重组,达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创办科技型小企业,使科技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方面由科技人员或相关企业创办该类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转化科技成果、扶植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经验值得在西部推广,通过发展高科技小企业,促进相关技术、产业的融合,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成长能力。
(二)西部各类企业创新成长模式
1.西部开发与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中小企业根据其主导产品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大致可分为“加工型”和“科技型”两类。“加工型”企业以国有、集体企业和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强调生产制造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型”企业以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创办的实体为主,大多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
在西部大开发中,盼望国家投巨资建设或改造大型国有企业显然不现实,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以科技弥补西部在资金、技术、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足,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不仅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有利于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还很低,远远不能承担起全面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责任,通过中小企业来培育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大中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西部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产品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与加工型小企业有相似之处,同样需要制度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前提。在大中型企业创新成长过程中主要应解决好企业改制中的债务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问题。
四、基于核心发展能力的西部产业发展重点与资源重组
一般来说,核心能力与战略杠杆是就企业而言的。但是,根据企业间战略行为的交互作用对产业的影响以及产业动态演进和变化的特征将其外沿扩大,可以认为一个地区拥有它的产业核心发展能力,在地区产业的发展上也存在战略杠杆的作用。
核心发展能力是由形成该地区在特定经济运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资源、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有机融合而成。战略杠杆是产业创新与组合发展的机动性与其产生的投资收益之积,体现为影响能力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关键因素。
核心发展能力在制定和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发展能力的导向决定地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产业的结构,而作为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的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围绕核心发展能力的建立与培养进行的。优先发展或者逐步放弃某一产业、扩大或者降低在某一产业的规模,都应该依据是否有利于核心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否在核心发展能力的范围之内来判断。从另一方面来说,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产业布局,或者在某一产业规模上的变化,也会使这个地区获得、巩固或者降低、丧失核心发展能力,也就是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必须围绕核心发展能力,把握战略杠杆来进行[7]。
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的组合分析模型为制定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模型的主要思想认为产业核心发展能力可以由地区的协调水平、融资能力、基础环境、物质资源、技术开发能力、人力资源等六方面来反映,在核心发展能力的组合过程中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战略杠杆则由经济贡献、市场需求、技术需求、产业关联性、政策因素来反映。在此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对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的各构成要素赋以权重,并计算各产业部门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的综合评分,以此为坐标,标示在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组合分析图中,如图1所示(有关定量分析见附录)。
图1 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组合分析图
结合地区经济特征可以将整个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并根据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的比较结果,将四个象限分别定义为:Ⅰ、保持或改造区域;Ⅱ、投资或成长区域;Ⅲ、培育区域;Ⅳ、放弃或调整区域。各产业部门则依据其所处的象限确定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目前,由于各产业具有交叉融合的趋势,传统的产业划分方法已经不很适用,为了确定西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我们主要以各产业部门对技术的要求为依据,根据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将产业部门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重化工层、高新技术层和生产、生活服务层,并通过对每一个产业结合核心发展能力与战略杠杆综合分析,为西部产业战略重点的形成提供思路。
(一)基础层
西部地区位于该层次的重点产业主要有农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采掘工业、建筑建材工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等,均是为地区经济中其它部门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的产业部门。
以资源为例,西部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历来是我国的资源富庶地区,具有较强的核心发展能力,在核心能力与战略杠杆的综合分析中落在保持或改造区域,应列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资源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水平落后、设备超期老化、能耗和维修费用高、矿石回收综合利用率低、地质勘察工作滞后、资金短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政府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更为关键的是要坚持创新导向的思路,在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改造资源产业,提高采掘能力和开发效率,同时加强矿产资源高科技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保持治理生态环境,建立集约型的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资源产业在优质环保能源与优势有色矿产资源的开发与深加工方面取得持续与快速的发展。
综合来看,在基础产业层次上,关键是要加速科技开发和产业的技术进步,用先进技术改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基础产业为地区其它产业部门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化工层
这一层次的产业部门多为地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部门,西部位于该层次的重点产业部门有: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工业,包括石化、盐化和精细化工、机械工业等。为促进这一层次产业部门的发展,主要应加强新技术的积累和储备,作好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造,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进程,提高技术密集化程度,促进地区优势组合的形成。
国防科技工业或军工位于投资或成长区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应大力扶植发展。在世界战略格局和台海局势发生变化的今天,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国防科技产业特有的生产与需求的特点,使西部这一传统的军工基地面临着军事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西部高科技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与传统产业的合适的结合点,军事工业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使其成为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可能。军工生产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产业,必须走创新导向的路子,促进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军工生产相结合,加速航空、航天、核能、电子、兵器工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跃升,对于国防科技领域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其产业化进程,通过军品向民品的转化,使军工行业进入经济系统,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新技术层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增长越来越显示出其战略上的重要性。在这一领域西部支撑产业成长的核心发展能力尚不能与产业的战略地位相匹配,需大力投资,促其快速成长。
在西部高新产业的发展上,重点是发挥地区尖端学科和领域的优势(如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太阳能和核技术等),加强高技术的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建设,开发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技术产品,并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原有的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过渡。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过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经过改进更新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二是新技术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即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推广作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传统设备、传统工艺和管理手段,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使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生产生活服务层
这一层次的产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主要有金融、贸易、旅游、保险、教育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落在投资与成长区域,是西部三产中的重点产业。在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掘地区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各种特色旅游,提高服务质量,并将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中国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作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战略重点。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本身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看好,而且通过窗口作用,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可成为西部的重要支柱产业。
总之,西部产业的创新发展主要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统领,使高新技术产业与其它三个层次的传统优势产业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西部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利用西部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产业、旅游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集中力量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并据此进行资源重组,将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附录A:
附表A1 核心发展能力各因素权重分析
A a1 a2 a3a4 a5 a6 W[1,0]
C.I.
a1
1 6
7 1/3
1/23 0.210
a2
1/61
2 1/8
1/71/40.043
a3
1/71/2 1 1/9
1/81/50.024 C.I.=0.07
a4
3 8
9 1 2 5 0.330 <0.1
a5
2 7
8 1/2
1 4 0.265
a6
1/34
5 1/5
1/41 0.127
其中:a1=技术开发;a2=融资能力;a3=基础环境;a4=物质资源;a5=人力资源;a6=协调水平。
附表A2 战略杠杆各因素权重分析
B b1 b2 b3 b4 b5 W0iC.I.
b1 1
2
2 2 3 0.335
b2 1/2 1
1 2 2 0.218C.I.=0.03
b3 1/2 1
1 1 2 0.184<0.1
b4 1/2 1/2 1 1 2 0.167
b5 1/3 1/2 1/21/21 0.096
其中:b1=经济贡献;b2=市场需求;b3=技术要求;b4=产业关联度;b5=政策因素。
附表A3 各产业部门核心发展能力综合评价表
附表A4 产业部门战略杠杆综合测算表
[收稿日期]2001-01-10
标签:经济杠杆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杠杆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