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论文_任爱荣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超声科;江苏南京 210024)

【摘要】目的:分析胆囊腺肌症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检查的胆囊腺肌症患者30例。结果: 30例患者包括局限型28例(93.3%),节段型2例(6.7%);局限型中发生于底部24例(85.71%),发生于体部4例(14.29%);单纯的胆囊腺肌症16例(53.3%),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3例(10.0%),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10例(33.3%),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1例(3.3%)。结论: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胆囊腺肌症超声图像,有助于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临床价值良好。

【关键词】胆囊腺肌症;超声检查;图像特征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74-01

胆囊腺肌症,即GBA,属于一种无炎症的良性病变,以胆囊腺体及肌层增生,伴发RAS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病变波及范围,可分成三类,分别为局限型、节段型以及弥漫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国外学者提出GBA可能存在癌变风险,但由于其临床表现与胆囊结石等其他胆系疾病比较相似,无明显临床特异性表现,故如何在胆囊腺肌症早期开展相应检查,明确诊断并开展对症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1-2]。超声是在我国各阶段医疗机构内普及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措施,具有无创、图像清晰、经济性较好等特点。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腺肌症患者30例,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腺肌症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8-90岁,年龄平均(54.6±10.1)岁。纳入标准包括:(1)入院接受血尿常规,影像学方面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胆囊腺肌症诊断;(2)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胆囊疾病治疗;(3)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1)药物过敏者;(2)意识障碍,精神系统疾病;(3)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胆囊以外其他部位肿瘤;(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5)哺乳期、妊娠期及月经期女性;(6)依从性较差。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所用检查仪器为法国声科系列超声诊断仪(ATXPLORER 声蓝;ATXPLORER 声红),先经低频探头扫描筛查病例,再经高频探头扫描可疑病例,扫查频率分别为3-5MHz、10-13MHz;检查前需禁食至少8h,多建议晨间扫查,取仰卧位或胸膝卧位;腹部扫查时需嘱患者保持深吸气+屏气状态,适当腹部加压,提高胆管显示清晰度;探头由右上腹直肌向左侧扫查,且探头向左稍倾斜,观察并记录胆囊、肝外胆管及门脉情况;嘱患者右前方稍倾斜,仔细探查肝外胆管[3]。正常超声下胆囊图像及参考值:胆囊纵切面、横断面分别呈长茄形及椭圆形,内壁较光滑,胆汁为无回声区域,具有良好透声性;胆囊长、前后径及空腹胆囊壁厚度分别<9cm、<3.5cm、<3mm。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1)比较单独低频、高频+低频超声检查结果;(2)超声扫查结果及图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利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检验,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探头超声检查结果情况比较

高频+低频超声检查结果90.0%(27/30)高于单独低频超声检查的73.3%(22/30),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04,P=0.1922;详见表1。

表1不同超声检查结果情况比较[n(%)]

 

2.2超声扫查结果

30例患者包括局限型28例(93.3%),节段型2例(6.7%);局限型中发生于底部24例(85.71%),发生于体部4例(14.29%);单纯的胆囊腺肌症16例(53.3%),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3例(10.0%),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10例(33.3%),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1例(3.3%)。

超声扫查图像如下:(1)局限型,以胆囊底部病变为主,多见病灶处胆囊壁增厚,呈“圆锥帽”样,部分患者病灶中心呈凹陷状;(2)节段型,以胆囊体及体颈交接处病变为主,胆囊壁向胆囊腔凸起、间断增厚,呈环状狭窄样,部分呈三角征,或“葫芦”状,或可见完全闭合。

3.讨论

目前,尚不清楚胆囊腺肌症具体病因病机,而在传统观念中,多认为其与胆囊黏膜异常增生、胆囊囊壁肥厚等因素有关,而RAS病变主要见于黏膜上皮被肌层包围;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胆囊腺肌症可能与胆囊炎等感染因素长期刺激、胆囊囊腔内过高压力、胚胎期发育不良、胆囊囊肿及基因遗传因素有关。胆囊腺肌症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无特异性,与胆囊炎及胆囊结石临床表现比较相似,误诊及漏诊风险较高,多经超声、MRI及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临床上普遍支持将RAS作为胆囊腺肌症典型表现。

超声是我国不同阶层医疗单位中普及率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措施之一,在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中,主要可分为2方面,其一为超声检查,其二为超声造影[5]。其中,超声检查扫查频率不同可分为低频及高频超声,前者扫查覆盖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比较全面反映胆囊病变及邻近组织间关系,但其分辨率较低,误诊风险较高,多见作为胆囊腺肌症患者的筛查措施,而高频超声则具有良好的分辨率,能够清晰反映胆囊腺肌症病变位置、大小及内部结构等情况。胆囊腺肌症多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及弥漫型,但在本次研究中,仅见局限型28例(93.3%)、节段型2例(6.7%),未见弥漫型。其中,弥漫型超声扫查图像要点主要见于以下内容:胆囊壁弥漫增厚,厚度多在8-10mm范围内,呈向心性肥厚样改变,特别严重者可见囊腔消失。上述三个类型患者均可见囊壁内存在囊性蜂窝状病变,均为无回声区,即RAS,高频探头超声下非常明显,但若RAS不甚明显,则很容易误诊呈胆囊内占位性病变,多见于局限型,另外可见蜂窝状病变内存在多枚点样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部分患者经超声扫查后可见胆囊囊腔内存在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声像,即可判断该患者伴发胆结石;还有部分患者经超声扫查可见胆囊壁可见乳头状凸起,不移动,后方无声影,即可判断该患者伴发胆囊息肉样病变。此外,部分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增厚胆囊壁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本次研究中高频+低频超声检查结果90.0%稍高于单独低频超声检查的73.3%(P>0.05);证实超声在检查胆囊腺肌症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而且高频+低频超声联合检测效果稍好。

总之,胆囊腺肌症属于胆系良性病变,因其临床表现与其他胆系疾病相似,故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反映胆囊腺肌症病变具体情况,有助于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临床价值良好。笔者建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先行低频超声筛查病例,再经高频超声详细探查,合理应用,有助于提高检查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厚宝,王越琦.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47-51.

[2]苏晖,张波,刘翠云,等.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13(5):389-392.

[3]陈宇,罗孝勇,吴杭,等.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在诊断胆囊腺肌症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7,23(4):597-600.

[4]罗渝昆.超声造影在鉴别胆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8,15(1):1-4.

[5]王金环,徐辉雄,刘琳娜,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3):177-179,197.

论文作者:任爱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胆囊腺肌症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论文_任爱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