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河北青年运动的发展_抗日战争论文

抗战时期河北青年运动的发展_抗日战争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河北论文,时期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才使中华民族每当外族入侵之时,能够团结一致,奋起抵抗。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与精神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维护和促进了国家的团结统一。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存在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作用也许不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那样彰显,但每每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和困难的时期,或者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民族精神就会愈发地彰显,就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极其丰盈而充实的形象集中地层现出来,成为凝聚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旗帜和号角。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每一次高扬和凸显,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艰难危亡之中的特殊历史时期;而每一次危难的渡过,也都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充实和丰厚,使民族精神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造成国土大面积沦陷。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蒋介石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使本来危亡的局面雪上加霜。这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沦陷的晋察冀鲁豫地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全面展开,“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在这些地区中,尤以河北的抗日斗争最为勇猛和惨烈,日寇对河北地区也采取了最严酷的镇压和封锁。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几次血雨腥风的大扫荡都集中在河北。面对日寇的血腥屠杀,河北人民没有被吓倒,河北的热血青年更没有被吓倒。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河北全境成为八路军作战的主要区域之一,八路军所属三个师的一半主力集结在河北,使河北成为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河北人民特别是河北青年成为了抗日的中坚力量。因此,民族精神的特质也在河北青年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一、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是近代崛起的亚洲帝国主义军事强国,它对中国一直存有觊觎之心。二战时期,它占领、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彻底袒露。其对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第一步占领华北和上海,第二步占领中国的其他区域。”“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华的全面战争。面对强敌,华北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开始了一场空前的保卫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全民抗战。在八年抗战中,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和核心内容就是团结抗战,不怕牺牲,抵御外辱,救亡图存。在这场战争中,河北青年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在民族精神的大旗上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抗战中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民众,结成最广大、最稳固的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同抗日。

日寇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民众进行血腥屠杀,其残忍与野蛮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被日军直接杀害的老百姓,在晋察冀边区是71万人,在晋冀鲁豫边区是73万人,日军在河北制造千人以上大惨案12起,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的老百姓,在河北全境,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日寇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使民众无法生存。河北的广大青年面对敌人的种种暴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对敌人作殊死的武装斗争才有出路,而武装斗争的前提就是高度有序地团结组织起来。在抗战时期,我们要以弱抗强,实行游击战争,就必须有效地保存和壮大自己,这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的广大青年在共产党领导下,空前迅速、广泛地组织起来。1937年末,随着八路军挺进河北,河北西部山区开始筹建青年抗日救国会。到1938年,除承德和张家口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县普遍建立了青救会。北岳地区1938年5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冀中区1938年5月也成立了冀中区青救会。冀东地区党领导的青年组织称为青年保国会。青救会组织发展的高潮是1939年和1940年,仅在北岳区和冀中区,会员就超过了60万人,青救会领导下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达30万人,儿童团人数超过100万,部队中的青年官兵也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加入到各地的青救会组织中。

河北青年之所以能在抗战期间广泛地组织起来,主要是由于广大河北青年经过党组织和八路军的政治教育。河北青年自愿而积极地参加青救会组织,也是由于青救会适合青年的群体特点,在这一组织中,青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展现个人的才干。青救会的纲领明确指出其建会目的是:最广泛地团结抗日青年,参加抗战建国事业,帮助青年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改善青年生活,提高青年地位,驱逐日寇,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既符合抗战形势对青年的要求,也完全符合青年的特点和切身利益的要求。河北地区的青年由于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青救会,经历了由封建专制到现代民主的巨变,更有尊严、有滋味地生活。这样代表青年的群众组织当然对青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青救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与青救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广大青年积极加入青救会,大胆参加各种活动,使青救会成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桥梁,以青年农民为主力,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各阶级、阶层青年的广泛的群众性组织。

青救会的组织结构,特别适应战时环境中各阶层的具体情况。在青救会内部,除一般的青年组织外,还有青年抗日先锋队、学生会、儿童团等组织。青救会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特点,有效地开展工作,模范地执行共产党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党组织为了加强对青救会的领导,县以上各级党委都设有青年工作委员会,区级设青年委员。1939年初,中共北方分局又设立青年委员会,领导青年运动。晋察冀边区在1940年5月还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筹备会。

(二)服务大局、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积极支前的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党将青年抗日救国会组织起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支援人民军队的作战,从而拯救民族的危亡。毛泽东同志在论及抗日战争民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时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时期河北青年救国会工作的重心是领导河北青年参加对敌武装斗争,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支援八路军抗战而进行的。

河北青年把八路军看作自己的队伍,参军十分踊跃。在北岳区和冀中区,参军入伍的青年除满足本区需要外,还陆续调数万人到邻近区域作战。冀东在1938年大暴动时,很快就有10万人入伍。各边区青年把参军入伍当成最光荣的事情。边区的领导同志对青年入伍给予充分肯定,聂荣臻同志曾说:边区子弟兵是边区人民的优秀子弟,是边区的青年武装,是八路军中一支有战斗力的青年部队。

在动员组织参军工作中,党、政、军和各群众团体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工作对象主要是青年。其中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青救会还单独动员了许多青年参军。如在冀中,据部分统计,在1940年就动员了6,008人参军。其中冀中二分区就组建了2,633人的青年团,冀中三分区建立了青抗先大队,冀中四分区建立了青年营和青年游击队。1941年,冀中一、二、四三个分区动员了4,100人入伍,其中有132个村的青年集体入伍。1941年5月,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发出成立青年支队的号召,到1941年9月即建立了1,800多人的青年支队,平山县在“五四”青年节青抗先检阅大会上,当场就有150人报名入伍。

留在家中未参军的青年,十分积极地进行了支援前线作战和支持部队的后勤工作,青救会在动员组织青年支前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冀中为便于八路军作战,1938年拆毁了境内24个县城的城墙。1939~1940年,冀中、冀南地区,为了阻止日军军车的行动,八路军提出改造平原地形的号召,一声令下,青年们很快完成了挖掘交通壕和大道沟的任务,把过去的公路都挖成了便于我抗日军民行动的“地下通道”。这样的通道,单在冀南,就逾6万公里。1939年冬,为了我军夜间行动方便,在冀中,由青年们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老百姓很快就消灭了平时为自家看门护院,有着很深感情的狗。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收购的狗皮就达60余万张,既解决了冀中军民的御寒问题,还支援了山区部队。又如,在冀中,以青年为主力,除经常义务为部队运输物资,还多次远距离通过敌封锁线,为北岳区运送大批粮食、物资,每次运输活动几乎全凭人力,动辄上万人以至几万人。又如在河北平原广泛开展的地道战,其大量的土方作业,几乎完全出自河北青年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百团大战中我军民破坏敌铁路370公里,公路2,679公里,其中主要为青年的功绩。

在河北抗战中,破坏敌人的公路、铁路、封锁沟、电话线、桥梁等交通设施是工程量相当浩繁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多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为此,河北青年付出了大量的汗水甚至鲜血。

为了使军属、抗属安心作战和进行工作,对缺乏劳力的家庭,青救会派出青年义务承包一些家庭的土地进行耕种,为他们挑水、打柴更是青救会分内的工作。各村的治保、防特任务主要交给了未参军的青年。青年们在家中的支前活动,起到了稳定后方、支持军队的作用。青救会不仅支持人民战争,而且还在各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努力生产,用各种方式创造财富支援前线的子弟兵,同时,营造着自己全新的生活。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乐观主义精神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各边区政府开展了改造落后思想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实质性举措,在青救会的带领下,河北青年为保证军需、民用,生产热情越来越高,发挥着生产上的主力军的作用。

青救会推动青年开荒种地,积肥造林,有效地增加了生产。仅在1941年,定南和晋泽极两县就建成青年林192个,植树1.8万余株。据河北平原17个县的不完全统计,河北青年开垦出荒地448块,计有新耕地980余亩。为响应冀中政府的号召,安平等七县在路旁植蓖麻240余万棵。由于敌人对边区的扫荡,“五·一”大扫荡后,敌人的据点、炮楼越来越多,加上青年参军、支前等战斗任务的增加,生产上还搞单干,困难很大,各边区政府通过青救会,号召群众广泛组织互助组、拨工组进行生产。许多青年生产互助组、拨工组,一边进行有组织的生产,一边进行武装斗争和文化学习。如易县有个村庄叫史家沟,在1943年共有35个青年,青救会把他们组织起来,分成打柴组、平地组、拾粪组和学习组,大家展开生产和学习竞赛,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学习了文化,增加了乐趣。全村乡亲也很快组织起来,学着青年们的样子,到后来,邻村的青年和村民也纷纷仿效。

各边区的生产劳动大多是在战争环境下进行的。每当农忙季节,青救会及其下属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都要一边监视敌人的破坏骚扰,一边高效工作,尤其是在夏收、秋收中,为对付敌人,大多数农活都是在夜间进行的,既辛苦又危险。青年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上起先锋带头作用,在许多副业生产上,也是一样。青年们精力充沛,心灵手巧,使各边区的副业生产较抗战前均有所增长,有效地冲破了敌伪的封锁,基本解决了军民的日常所需。

随着八路军在战场上的捷报频传,后方青年在相对改善的环境下,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青救会根据青年们的要求,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边区的青年在抗日根据地开辟前,绝大多数没有文化。各级政府在边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识字运动。青救会在1938年就协助政府把边区内的各类学校恢复建立起来,而且还为青年建了各种扫盲班、识字班。据当时冀中行署部门的统计,1938年28个县计有450处各类识字班,学员69,826人;到1939年识字班增加到1,883处,学员331,621人;到1940年,在冀中地区,青年可以说都有机会去学习文化。各边区大范围、短时间内组织起大量的各类学习团体,困难是很多的,缺乏基本的教学用具,没有教材,师资的不足,加上敌人的干扰破坏,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但这并不能动摇青年求知的坚强决心。青年们抓紧各种时间学习,将学习与生产相结合,与战斗相结合。他们用自己微薄的积蓄,买来纸、笔,在十分简陋甚至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河北地区在建国前后成长起来的干部中有相当一批人的文化扫盲任务是在上述情形中完成的。

青年们用在扫盲班逐步学来的知识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他们办歌咏比赛,组织剧团,建救亡室,对敌喊话,办黑板报,组织运动会,为群众读报,还开展破除迷信的活动。可以说,处于战争中的河北青年,并没有被凶恶、残暴的敌人所吓倒,虽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但他们心里都抱定了必胜的信念。

(四)英勇机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英雄主义精神

广大的河北青年群众,经过日军从1938年开始的对边区各地的残酷围攻和扫荡,深切地感悟到,必须武装起来,才能有力地生存下来,进而将日寇赶出国门,赢得民族的独立和兴旺。1938年,党中央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决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青年武装,河北各级党委先后决定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随即由青救会开始具体行动。到1939年,边区各地青抗先普遍建立起来,并在青救会领导下成立各级青抗先队部。广大青抗先队员拿起武器对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成为边区群众武装斗争中最精干的一支生力军。

八路军在哪里作战,哪里就有青抗先。如在冀中区,1940年,青抗先配合八路军作战709次,1941年作战1,961次,参加人数达44,346。青抗先配合作战的任务除帮助我军了解当地敌情、运送辎重和伤员、组织广大民众配合军队活动外,还常协助八路军直接参战。日军对于单纯片面的军事战争并不十分畏惧,而对我军与青抗先等组织的配合作战却闻风丧胆。如在“百团大战”中,仅冀中就有35万人协同军队参加大破袭,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燕赵自古多义士。在八年抗战中,河北青年表现出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很多青年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的壮举,令同胞振奋,令敌寇胆寒。在安国县柴里村,有一名青抗先队员,名叫李寿江,破坏敌人的电话线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怀装一把老虎钳,经常破线。1939年,他先后破敌电话线达几千斤,他每次破线后,敌人就抢修,而后,他又将电话线破坏。有一次,他白天破线,被日本兵发现,向他开枪射击,他便从电线杆上跌落下来,一群日本兵以为他被打死了,就蜂拥到电线杆下,当敌人走近时,他突然投出一颗手榴弹,趁手榴弹爆炸的一刻,他迅速钻进青纱帐。从1940年开始,他组织起了一个青年破线组,并且将破线和地雷战结合起来,使安(国)定(县)公路两侧的电话直到抗战结束都很少畅通,十分有效地干扰了敌人的行动,群众称赞李寿江是“铁丝阎王”。

北岳区的青抗先,在1941年以前,组织破坏敌交通线的大小战斗有10,592次,破路1,724,004公里,挖道沟571道,破桥53座,缴获电线158,252斤,电线杆44,252根,路轨5,185根。自1941年后,破坏敌交通线的战斗一直没有中止过。

新乐县北李家庄村有个爆炸英雄李混子,15岁时就当上了本村的青抗先指导员,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经他亲自行动炸毁的火车头10个,车皮48节,使敌伪伤亡约200人。定南县东亭村青救会主任王敏,1940年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他自认一切,不暴露任何人,坚守民族气节。有一天,他趁敌岗疏忽,巧妙地挣脱绑绳,逃出牢房,又在敌营中偷到军服和长短枪各一支逃走。由于他身带刑伤,步履艰难,很快被敌人追赶上来,他隐蔽在一个院落里,与敌人周旋了三个多小时,打死打伤敌人七名,最后将手枪破坏,在仅余一发步枪子弹时,用脚趾扳动步枪扳机自尽。像王敏这样宁死不屈的青抗先队员还有许许多多。这些青抗先队员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青抗先的荣誉。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冀中区,青抗先在1940年单独作战1,790次,毙伤敌伪244名,俘日军3名,伪军118名,除奸688名,除匪112名,缴机枪九挺,炮弹37发,手枪七支,子弹621发。1941年,8个月的统计数字为:单独战斗910次,参加人数23,113人次,毙伤敌伪1,152名,缴机枪2挺、掷弹筒3个、马步枪36支、子弹5,060发。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青救会的各级干部,他们大都是共产党员,工作敬业,生活俭朴,作战勇敢,作风民主,是党和青年群众之间的坚强纽带,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了党的各项政策、主张,带动了青年群众为民族的独立而奋勇拼杀。在这个过程中,青救会的干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抗日战争中,北岳地区仅专区级以上的青年干部就牺牲了7名。北岳区党委青委副书记王晓东,青救会组织部长林克、四地委青委副书记张布、五专区青救会主任王子尚,这四位领导同志都是被日军包围,宁死不降,战至最后一刻而成仁的;一地委青委副书记王岩,是在敌机轰炸中牺牲的;一专区青救会主任郭修民、边区青年干部学校副校长甄荫轩都是在紧张、艰苦的工作中病逝的。

冀中区分区级以上青年干部牺牲的有8位同志,其中吴大发是冀中青救会社会服务部部长,赵锦章是冀中青救会组织部部长,王延炯是冀中青救会组织部副部长,李铁林、李绍光是冀中四分区先后的青救会主任,张镇是冀中一分区的青救会主任,佟诚是冀中三分区宣传部部长,以上7位同志都是光荣战死的。张绍峰是冀中青救会宣传部部长,在“五一”大扫荡期间,为有效地发动和组织青年打击敌人,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心力交瘁地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冀南第六军分区有一支回民大队副大队长张凤亭于1942年5月在盐山县被捕,敌人用尽伎俩劝他投降,他义正词严地怒斥敌人,最后敌人恼羞成怒,欲将其杀害。在刑场上,张凤亭还利用最后的机会向周围的群众和伪军进行抗日宣传,敌人用大刀首先砍下张凤亭的双耳,而后砍去他的两个臂膀和两只脚,在行刑的全过程中,他毫不畏惧,没有半句呻吟,使在场的敌人大惊失色。

还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小战士,是贺龙元帅领导的120师716团的士兵。这个团进肃宁县北曹庄的第二天,就与500多个日本鬼子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恶战,击毙日军140多人,是120师在冀中平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就在这次战斗中,这位小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到日军阵地前,左右开弓扔出两枚手榴弹,炸死了日军机枪手,但由于爆炸距离太近,也把自己的腹部炸伤,肠子都被炸了出来。他就是一手托着流出的肠子,一手抓住滚烫的机枪管,把机枪夺了过来并举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战斗结束后,掩埋烈士遗体的人们发现,很多和小战士一样战死的烈士,从打破的肠胃里流出的大部分是糠莱,而很少有粮食。

二、河北青年运动中民族精神的昭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必然结果

河北青年运动在河北战区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河北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在抗战中付出了热血和生命的代价,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在抗战中所表现的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机智果敢、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群体精神,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光大和丰富。

在整个抗战中,河北青年群体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愈加昂扬,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组织,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群体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极大彰显和丰富,所以才能感召千万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而战,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我们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的。同是在这片热土上,在近代百年的历史上,我们同样有过屈辱和无奈,我们的领土被列强瓜分,我们的首都被列强的马蹄践踏,我们数千年的文明被列强的烈火焚烧,我们的兄弟姐妹被列强凌辱……即使是在抗战初期,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人民群众也一样只能是刀俎上的鱼肉而任日寇任意宰割。

梁启超先生曾悲愤地重复一句外国人的话:“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脓血交加的历史。”这样的屈辱历史,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被中华民族和中华热血青年彻底地改写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教育广大青年充分理解和认识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理解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大肆宣传所谓“先进的价值观”,企图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情况下,弘扬民族精神,使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命之流不至于在历史的发展中中断,是我们每一个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大力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地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精神上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这其中,逐渐积淀下来并凝结在其中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民族精神。但民族精神并不是特立独行于民族文化传统之外的,它渗透融会在文化传统之中,非在紧要的危急关头,不会彰显其光辉。因此,要教育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首先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习得和养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并在生活和实践中身体力行之。同时,要在和平时期的和平环境中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应时时在我们的头脑中萦绕。只有居安思危,只有高瞻远瞩,时时刻刻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兴衰谨记于心,并在太平繁荣的时期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危险的准备,我们才能在历史和民族的紧要关头,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二,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屈辱的历史,虽然这当中也不乏英勇的抗争,但抗争的力量和结果却往往被自己和敌人断送。一部中国现代史,则是中华民族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历史。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华民族送来了马列主义,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的精英们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使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屹立于东方,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加强这两史的学习和教育,将最大地激发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自觉性,使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诉求。惟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才能够世代相传,永不停息。

第三,丰富和升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扬弃的历史过程。每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当时的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交融、相促进的产物。正是这样的不断交融和促进,才有了今天民族精神的辉煌灿烂。因此,仅仅满足于对以往历史成就的继承,而否认或者取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与互相促进,实质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扼杀。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吸取特定时期的现实内涵而表现出的时代性特征,它更多地表达着一个民族与当时时代文化精神的交汇,表现着时代的特征。民族精神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相统一并相互砥砺、相互扬弃的过程,没有或者缺乏这样的过程,民族精神就只能走向灭亡。可以这样说,没有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是空洞的杂乱的精神,而没有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是僵死的教条的精神。只有两者的交汇与融合,才能真正使民族精神在时代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永葆生机与活力。

标签:;  ;  ;  ;  ;  ;  ;  ;  ;  

抗战时期河北青年运动的发展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