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差异论文,效率论文,开发区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6)05—0112—05

经过20年的发展,作为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各类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方式[1—2]。然而开发区的增长基本上沿袭的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模式。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以农地的大量损失为代价的。因此,对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应结合考虑土地在农地与非农建设用地之间配置效率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测算,以评价不同区域间土地资源在开发区非农建设用途以及农业用途上的比较优势度,从而为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优化调整和合理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我国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现状

1.1 研究区域概况

自1984年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至2002年国务院已分三批共组织成立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32个,中西部地区22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心城市的合理布局已基本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明显的科技进步、良好的效益和体制优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外贸出口的生力军和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开发区在用地方面存在大量的不集约状况,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未达到较优状态。据统计,全国开发区总的规划占地面积为3.51万km[2],远超过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经批准的规划土地面积为2万km[2](折合3000亩),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各级各类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约为1.6万km[2]。然而,开发区尤其是省级以下各类开发区的土地资源闲置现象却十分严重。一方面,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过大,而实际开发利用的面积却有限,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仅仅占规划面积的13.51%,即2700km[2]左右;另一方面,在已经占用或者开发的土地上,又存在大量的土地闲置,即便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筑容积率表示的土地利用强度也只有0.236 7;开发区已经占用的土地平均只有57%得到有效利用,闲置土地的比例高达43%[3]。

1.2 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比较

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文根据中国商务部政府网站公布的2004年开发区经济统计数据,选择地均产值、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出口额、地均合同外资额及地均实际利用外资额5项指标对全国53个(拉萨开发区没有数据)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经济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以求客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为了较系统的反映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状况,本文根据开发区区位和经济发展特点将其分别归入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分析比较,各区域指标取值为其开发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

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政策改变了改革前中国地区经济无差异的发展战略,沿海等东部地区依照其独有的社会经济和地理上的优越性更多的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力量,经济因此较其他地区先发展起来,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重要的差别是较早的引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4]。 开发区的建设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呈现了明显的依地区梯度推进的渐进特征。

图1 全国三大区域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比较

Fig.1 Compar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ree regions

在表征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的五个指标中,东中部开发区是显著优于西部开发区的。其中,东、中、西部开发区的地均产值、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出口额及地均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例分别是2.51/1.80/1;3.70/2.37/1;9.28/1/1.27以及2.43/2.57/1(见表1)。单纯从开发区地均产出率来说,东、中部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高于西部开发区。

表1 全国三大区域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比较

Tab.1 Compar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ree regions

地均工业

地均实际利用

开发区 地均产值 总产值 地均出口额 外资额

(亿元/km[2]) (亿元/km[2])

(亿元/km[2])(亿元/km[2])

东部(均值) 9.73 21.42 9.651.12

中部(均值) 6.97 13.67 1.041.19

西部(均值) 3.88 5.79

1.230.46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政府网站,2004年

1.3 小结

单纯考虑开发区的土地产出,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层次梯度变化规律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层次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即东部优于中部优于西部。似乎可以认为在东部地区开发区的设立多多益善,而对于中西部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则应该大量削减开发区的数量。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地大量非农化,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开发区的建设是以大量占用城郊优质农田为代价的。在当前各类开发区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在考虑开发区占用优质农田所耗成本的前提下,重新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因此,本文引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这一概念,对原有的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修正。

2 比较优势理论与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贸易的动因来自绝对优势。商品生产的优势是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生产成本绝对低)决定的。李嘉图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就能获得比较利益。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H—O定理),认为如果各国家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能比较密集地利用其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5]。

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的基础,各地区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弃没有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而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上,如果各地区按照区域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则要求将开发区工业用地所创造的地均产值与农地被征用后所带来的耕地产出损失作比较,将开发区配置在最适合的区域,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举例来说,假设有两个地区(A和B),两区域内土地都是均质的,且只有两个产业部门,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开发区建设),并假设除土地外其他生产成本相同。两个区域的地均产值假设如表2所示。

表2 地区A、B农业及非农业地均产值比较(元/m[2])

Tab.2 Compare of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output in region A and B

地区 耕地地均产值开发区地均产值 比较优势度

A100

5005

B504008

单纯从A、B地区地均产出来看,B 地区无论是进行农业生产还是进行开发区建设其地均产值均低于A地区,没有优势,A地区则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A 地区耕地的地均产值与开发区地均产值之比为1∶5,而B地区为1∶8,即同一单位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建立开发区后在A地区只能产生5倍的产出,而在B地区却产生8倍的产出;也就是说,换取同一单位的开发区建设用地产出,A单位以0.2单位的耕地产出损失为代价,而B地区则只以0.125单位的耕地产出损失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A地区专业经营耕地,发展农业生产,B地区专门进行开发区建设并形成产业聚集地,在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方面比之前有所提高,能达到帕累托较优。

3 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的区域差异

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包括成本法、效益法、指标综合法等。本文借鉴李嘉图用劳动生产率衡量比较优势的思路,采用土地利用效益来衡量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主要研究不同地区的土地在农业和非农业(即建成开发区用来发展工业生产)利用上的比较优势度。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开发区所在省区平均的单位耕地第一产业增加值(耕地利用效益)来衡量;非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用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即指标:地均产值)来衡量。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UCDi为第i个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NALRi为第i个开发区的地均产值;ALRi为第i个开发区所在省区的平均耕地利用效益(耕地地均第一产业增加值)

为了保证文章的前后一致性,这部分的分析仍以国家商务部网站公布的53个国家级开发区(拉萨开发区没有统计数据被排除在外)为例,利用中国商务部政府网站公布的国家级开发区2004年的经济数据,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全国各省区耕地及第一产业增加值数据,从全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对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前文对照,分析比较在考虑开发区建设占用农田所耗成本下的土地资源配置与单纯考虑开发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下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3.2 分析结果

根据5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的经济数据和已开发土地面积,可得到地均产值,与开发区所在省区单位耕地第一产业增加值比较,计算得到各个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见表3)。

由表3可知,东、中、 西部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存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差异。

区域间,东部地区开发区的设立时间均在第一批次(1984—1988年)和第二批次(1992—1993年),而中西部开发区的设立多在第三批次(2000年之后),只有少数开发区设立在2000年前。从开发区的运转年限和投资馆和度来看,东部地区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应该比中西部开发区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结合考虑开发区建设对农地的大量占用而带来的农地非农化损失后,在比较优势度上,虽然比较优势度最大的开发区(如上海虹桥、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东部地区,但整体而言,中、西部开发区的整体比较优势度却高于东部地区。

区域内部,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也存在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差距明显,比较优势度最高的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最低的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的92.75倍。而在东部32个开发区中,比较优势度大于5的开发区仅有6个,很大部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是比较低的;中部12个开发区中,比较优势度差异相对较小,最高的哈尔滨经济开发区是最低的郑州经济开发区比较优势度的6.63倍,比较优势度大于5的开发区有7个,占一半以上;西部10个开发区中,除西安、银川、贵阳经济开发区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外,其余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都较小,水平偏低。

但同时进行东中西部开发区地均产值和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的排序比较(见图2),却发现东部的地均产值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却劣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尽管单纯从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角度出发,东部地区更适合建立开发区,但当考虑到东部开发区建设占用当地大量基本农田,尤其是城郊优质农田后对当地粮食生产、农业发展的影响后,本文认为,东部地区并不是处处适合进行开发区设立。如,东山、广州南沙、海南洋浦等经济开发区设立时间均在1992—1993年间,开发时间较长,已处于相对成熟稳定期了,但其比较优势度却均在1以下,当地进行农业生产可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对于中西部地区,虽然开发区的设立时间都相对较短(多数在2000年后设立),还处于投资建设期,相对不够成熟完善,但部分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水平较高,是适宜进行开发区建设的,而不宜一概而论,认为开发区只适合在东部地区设立。

图2 全国三大区域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比较

Fig.2 Compare of relatively advantage of land use in development zone in three

3.3 小结

第一,开发区土地的经济产出率与开发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区设立时间长短和发育成长阶段是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开发区设立时间越长,发育越成熟,则其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越高。

第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比较优势度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差异。区域间,中西部开发区的土地比较优势度高于东部地区开发区;区域内部,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差异较大,京津沪苏的开发区比较优势度大大高于闽浙和其他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小。

4 简要政策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按照区域之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使各个区域获得比较利益,从总体上提高区域的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根据对53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的计算结果及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本文认为开发区的建立除需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应考虑其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以最低的耕地损失换取开发区建设用地的最大化产出。因此,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启示:①东部地区京津沪苏等省(市)的开发区比较优势度明显,可以优先发展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②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水平整体较好,可适度增加开发区建设的数量。同时,不同开发区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度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可在其比较优势度较高的城市如哈尔滨、太原、长春、西安等地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开发区;③对于比较优势度较低的地区应综合分析原因,在排除开发区自身发育不完善和管理层面因素后,对于确实不适宜进行开发区工业建设的应撤并,恢复其农业生产,以在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上进行合理分工,实现耕地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双赢。

收稿日期:2006—05—09

标签:;  ;  ;  

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