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化的供应链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使得企业界和理论界对经济运作的审视角度开始从单个企业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节点单位要能突破其边界紧密合作,这就要求其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体现在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等的有效整合。
一、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在商品经济的早期,制约经济发展主要是生产环节,而且以卖方市场为主,竞争也不激烈,因此,也就几乎不存在由于过度竞争或利润微薄而导致的经济实体难以生存。当经济发展到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者需求在不断的多样化,对品味、质量、价格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样一来,一方面为各工商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可以通过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来占有市场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各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以获取更广阔的生存与利润空间并增强实力,从而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当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与深度复杂化,社会对商品的需求种类与数量规模也大幅扩张,同时买方市场也获得了巩固,因此,单个企业无法也无必要经营自身涉及商品的所有生产与流通环节,加之最终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多样化与动态变化性,各上下游工商企业为了增强抵抗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时的选择与相关企业进行相关要素的整合与协调,也就成了合理而必要的选择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能够减少订货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并消减资金积压。
供应链管理在本质上是追求供应链上下游各单位的合作效益,以较高的运作效率与较低的运作成本满足更丰富的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
二、供应链的经济地位与状况
经济活动基本上是由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构成,虽然经济活动最终是由消费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生产环节却起着主导作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买方市场占领了主导地位,此时也真正实现了消费从根本上决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当买方市场占据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这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说明生产与消费环节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最短板”。
供应链作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既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环节又是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反映。经济运作过程当中的流通环节对应于供应链当中就表现为实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此“四流”是供应链以及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血液与命脉,如果其相对于供应链其他各要素及经济运作各环节出现了任何不畅,都必将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与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当前的经济主体、客体与环境来看,要改善“四流”的运作状况、摆脱其“瓶颈”地位,供应链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经济整体的层面上对供应链进行规划与整合。供应链的规划是为了从战略高度对供应链进行更合理的整合,供应链的整合是为实现供应链的交互式协同运作的根本目标,以供应链动态联盟为组织对象,实施全球资源整合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它与纵向一体化不同,纵向一体化是上下游在所有权上的纵向合并,涉及产权关系问题;而供应链的整合是通过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达成某种合作意向的契约——激励或约束关系,通过信息整合、功能重组、组织整合、过程重组、文化整合及战略资源重组等过程,努力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一般来讲,供应链整合管理可以为供应链及其运作带来以下好处:
(1)缩短交易时间,节约交易成本;
(2)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成本;
(3)降低采购成本,促进VMI/ JMI/CPFR等先进供应链管理方法的实施;
(4)减少牛鞭效应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同步化运作;
(5)缩短产品循环周期(Cycle Time),缩短交货提前期(Lead Time)。
三、供应链整合目标模型
要进行供应链的整合重组并努力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标准化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庞大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标准化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整合与各节点企业的无缝连接。要保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在供应链当中通畅地运作以发挥供应链的优势,没有各要素与各环节的标准化是难以实现的,例如,没有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资源与产品的装卸可能就会增加工序,没有信息交换标准可能就会阻碍信息大范围全面共享,没有商务标准可能就会延误商品交易。
为了使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便于管理、各环节均衡稳健的发展并符合供应链整合的实质性要求,从供应链网络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各自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功能可以将多阶供应链网络各要素整合为信息平台、物流平台、供方与需方(如图1)。图1是从供应链整合目标模型所截取的基本构成单元,只要根据现实需求对上下游供需单位、信息平台及物流平台进行扩充即可得到供应链整合目标模型。在供应链当中,随时间与业务的不同,同一企业单位既可能是供方也可能是需方,“供”与“需”的角色是相对的。
图1 供应链整合目标模型基本构成单元
供需双方是供应链的主要利益主体,也是供应链整合与管理的主要发起、组织与管理者。供应链所蕴含的“供应”功能也正是应供需双方的需求而产生的,供应链的一切设计、整合、重组工作均以更好地满足供需双方的供需需求为准则和目标。
物流平台是现代意义上供应链整合与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管理在本质上是通过较高的运作效率与较低的运作成本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并获取更高的合作效益,如果没有运作畅通的物流平台就不可能实现资源与产品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也就不可能实现供应链整合的目标,同时也就失去了现代意义上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物流平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标准,如设施与设备标准、业务标准等;
(2)物流设施,如仓库、公路、货站等;
(3)物流设备,如装卸设备、货车等。
具体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供需双方物流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参与运作,同时要不断加大并强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力度。
信息平台是现代供应链发展的关键,在现代经济生活当中,信息网络系统是保证物流、资金流、商流、进而保证供应链系统高效、准确、协调运作的“神经系统”,没有信息网络体系的合理确立与发展就无法发挥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优势。信息平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标准,如硬件标准、通讯协议标准等;
(2)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光缆、终端等;
(3)信息平台相关法律法规。
信息平台具体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供需双方、各大银行、政府相关部门参与运作。
在供应链当中,应将商流、资金流纳入到信息流当中。古代实现了用纸币代替金银等货币在社会上流通,是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进步,而今天以信息流通代替纸币流通是货币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进步,其可行性及其带来效益已为事实所证明,金卡工程的有效实施即为有力证明。将商流纳入信息流同样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坚实的基础,而且正呈现着旺盛需求之势,电子商务即为佐证。
在整合后的供应链当中,供需双方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业务均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从供方到需方的一切实物流均通过物流平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