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眉弄眼出怪声”可能是抽动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怪声论文,挤眉弄眼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抽动是一种不随意的、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受意志控制。包括以下几种:(1)简单运动抽动: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动作,如眨眼、耸鼻等;(2)复杂运动性抽动: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动作行为,如咬唇、刺戳动作、旋转、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3)简单发声抽动:突然地、无意义地发声,如吸鼻、清嗓、犬吠声等;(4)复杂发声抽动:突然地、有意义地发声,如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秽语等。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也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抽动症的几种不同表现
抽动常自面部开始,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刻板式眨眼、皱眉、咧嘴、做怪相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抽搐逐渐加重,并波及到颈、肩、上下肢,出现扭脖子、耸肩、甩胳膊、踢腿等,甚至全身抽搐。呼吸肌和吞咽肌抽动时可伴有各种发音,如咳嗽声、鼾声、哼哼声、打嗝声、清嗓声、喷鼻声、犬吠声等。有的还出现刻板式骂人、吐唾沫及做复杂的手势等。症状不一,表现复杂,往往是一些症状交替出现,而且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感冒、腹泻、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可加重或复发,入睡后则减轻或消失,其中约半数患儿同时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导致学习落后,有的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严重者可继发精神异常、强迫症、恐惧症等。患儿多心烦意乱,急躁易怒,爱发脾气,并有喜冷怕热、手足心发热、盗汗、舌红少津、口渴、便秘等体征特点。
发音抽动表现为异常发音,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抽动同时出现,发生率为79%~98%。最常见的部位在喉部肌肉,抽动时发出爆破音、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声等;其次发生在舌肌,出现咂舌声、嘘声、吱嘎声;在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以鼻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等。此类患儿说话时常口齿不清,含糊其辞,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多在一句话后或需要停顿时发生语言障碍,并且为了纠正或掩饰,患儿常提高音调,以喧闹、嘈杂音喊出障碍部分。发音抽动与其他部位抽动,都会因紧张、激动、恐惧而加重。发音抽动最明显表现在讲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恼怒、疲惫之后的说话,尤其是涉及到与人或性有关的词语时,抽动最为频繁、剧烈。说那些不常讲的词语,有逻辑关系的词语、否定词、拒绝别人的话也会因语塞而使抽动动作加剧。有许多患者常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语句生硬,语调异常,让人听不明白,有时他们像在耳语,有时只有口型没有声音,又常常重复、唠叨或出现秽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模仿现象,如模仿别人说话,动物的鼻音、叫声,影视中特殊的声响等。也有人反复做诙谐的动作,如致意性接吻,某种手势等。
抽动障碍的分类
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有报道称: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此病男孩更多见。
抽动障碍病因复杂,与遗传、生化代谢紊乱、脑及躯体疾病、精神创伤和心理紧张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此症还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喜食富含色素及食品添加剂食物或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的孩子患病机会增加。
此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类:
1.短暂性抽动障碍
又称习惯性痉挛,一过性抽动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以单纯性或一过性肌肉抽动为特征,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部肌肉抽动最为多见。本病以5~7岁为多发年龄,常见症状表现为反复眨眼、努嘴、摇头、歪颈、斜视、耸肩、皱额、吸鼻、张嘴或肢体甩动及躯干扭动等,少数单纯表现为刻板、重复地吸气、抽鼻或清嗓。这种抽动可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两周,但不超过一年。
国外报道,有的儿童在其童年的某一时期会出现短暂的抽动,国内报道发病率以男孩为多。
2.慢性抽动障碍
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某些肌群的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和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一般以运动抽动为多见,症状往往持久、刻板不变。病程至少持续一年以上,有些患者症状甚至可持续终生。
3.抽动—秽语综合征
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多发性抽动症、冲动性抽动症等。其特点是患者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经常说脏话,病人为此很痛苦。本综合征还常伴有模仿动作、模仿言语、重复言语、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患者有时情绪不稳,多动及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常导致自身的心理困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为什么抽动症容易误诊?
自1825年Itard最早报道抽动症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我国学者真正研究此症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前,人们根本不把此症当成一种疾病,即使是现在,许多人也仅仅认为这是一种不良习惯,是一种坏毛病。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许多孩子在出现症状之初,不被父母重视,或是当成咽炎、眼结膜炎等症状而误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将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
(2)家长对此病的认识不够。不少人认为,不停眨眼、耸肩只是不良习惯,一般不会找医生就诊。即使到了医院,也往往看五官科。就诊一段时间后,当医生发现病情复发,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没事,就是有点小毛病。”当医生告诉家长是此病后,家长多不相信,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延后。
(3)病人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症状较轻的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4)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许多孩子发生抽动的表现为清嗓子、吸气、吼叫等。
此外,在临床上抽动症还容易与以下几种疾病相混淆:
1.抽动症与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症发病率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患儿大多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从婴幼儿期即出现症状,表现为易兴奋、夜睡不安、喂养不合作等。年龄渐大,症状逐渐明显,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上课好做小动作,好说话,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做事拖拉,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严重者有偷窃、说谎、打架行为。
抽动症也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快速、反复、单一、复合的肌群收缩。常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而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发出喊叫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会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发生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或有行凶、自杀行为。
可见,抽动症与多动症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病症。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多动症患儿合并抽动症状的现象不如前者多见。
2.抽动症与强迫症
抽动症尤其抽动-秽语综合征常伴有强迫症状,二者症状的重叠性很高。据统计,30%~90%的抽动症患者有强迫症状,有些症状如重复摩擦、反复拍击、反复触摸行为介于抽动和强迫行为之间。家族史研究发现,抽动症与强迫症在遗传上可能相关,故两病可能为同一基因异常的两种表现形式。病理学研究证明,基底神经节是两者的共同病变部位。
抽动症患者有强迫行为而无强迫观念,强迫症病人多是有强迫观念而决定强迫行为。在治疗上,抗多巴胺药物治疗抽动症有效,治疗强迫症无效。相反,5-羟色胺能药物作为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对抽动症却毫无作用。
3.抽动症与肌阵挛性癫痫
抽动症与肌阵挛性癫痫都表现为面部及肢体肌群的突发性抽动,且反复发作,但抽动症抽动频率快,用意志可短暂控制,发作频率与精神、情绪有一定关系。智力大都正常,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一般用镇静药效果不佳。而肌阵挛性癫痫发作时有特异性临床特点:头下弯,两上肢伸展,两大腿向腹部屈曲。有突然剧烈躯干肌肉收缩时可使病儿突然摔倒,但可马上爬起。抽动时用意志不能控制,严重者可发展为癫痫大发作。发作越频繁,智力越受影响,脑电图异常,可见癫痫波。
抽动障碍的致病因素虽然还不明确,但围产期的损伤、婴幼儿期的躯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药物的应用、精神紧张因素等应该尽量避免,这对预防抽动障碍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