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欧盟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经济共同体发展到今天欧盟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这四 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从一个6国的关税同盟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15个成员国,3.7亿消 费人口,占全球贸易量43%,内部实现了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发行了统一 的货币,外部拥有广泛联系和各种特惠贸易协定的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大市场。迄今为止,欧 盟是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进程最快、范围最广、层次最高、成绩最大的组织。由于欧盟在整 个一体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对第三国的关税水平不断降低,并一再强调 不会形成“欧洲堡垒”,因此,人们对于欧盟对多边自由贸易的积极贡献的期望一直是乐观 的。但是,笔者通过分析欧盟对外贸易的保护程度,认为欧盟在整个一体化的过程中,与非 贸易集团的国家相比,实际上并未降低其对外贸易的保护程度,从而侧面反映了区域贸易集 团对多边自由贸易的潜在影响。
一、欧盟虽然促进了区域集团内贸易的发展,但在区域集团内贸易比重上升的同 时,对区域外贸易的比重却不断降低
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有助于实现集团内各国之间商品、人员、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 自由流动,区域内各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但由于建立贸易集团的重要原 因是为了对付来自外部的竞争,使成员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 烈 排他性的组织,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外其他国家采取各种严格的限制措施和歧视性贸易保护 政策,表现形式就是区域内贸易比重上升,区域外贸易比重不断降低。如表1所示,欧盟内 部相互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在1958年只有33.8%,1971年已升至51.0%,然后在这一水平上保 持了14年,1985年升至57.0%,1992年为58.9%,1998年为63.2%,2000年达到70.2%。这说明 区域内贸易的扩大是区域贸易排他性加强的结果,也是欧盟贸易保护程度加强的结果。
表1
欧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贸易发展一览表
年份 1958
1971
1985
1992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内部
进口
占总 33.8
51.0
57.0
58.9
62.9
63.0
63.1
63.2
68.5
70.2
进口
的比
重
资料来源:按中国经济信息网国际统计的有关数据计算
二、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双层次管理特征隐含着强烈的保护性
在20世纪70、80年代,欧共体成员国要采取某种贸易保护措施,通常以国内政策措施的形 式出现。90年代以后,许多原属于各成员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领域内的职权被逐渐集中到欧盟 一级,尤其是1992年统一市场建立后,当时的欧共体共同对外政策的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包 括确定和调节共同对外关税、缔结经济条约和协议、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指导出口政策、执 行发展和援助政策等。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欧盟 一 级实行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难度加大,因为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很可能由于少数国家的反对而 被否决。但是,也正是由于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职权主要集中到欧盟一级,使其对外贸易政 策隐含着新的贸易保护特征。这是因为外国产品进入欧盟成员国时,面对的是统一市场的共 同规则、标准和程序,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几乎都要在欧盟一级加以解决。而与此同时,具 体经贸往来仍然主要发生在非成员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这种双层次特征对进出口的作用是 不同的。从欧盟方面而言,欧盟对从非成员国进口的产品实行统一的进口贸易政策,管理高 度集中,成员国执行欧盟统一进口政策,从而为成员国保护其市场提供了有效手段。对于向 外出口,虽然欧盟有出口贸易指导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措施,但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 ,因此成员国大都可以通过与非成员国的双边关系自由出口。对非成员国而言,向欧盟成员 国出口面对的是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规则,与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贸易纠纷几乎都要在欧盟一 级解决。而从欧盟进口则基本上保持在与成员国的双边关系中。这种双层次的特征表现在进 入他国市场时尽可能地强调和利用双边友好关系,而在保护本国市场时则搬出欧盟做挡箭牌 ,避免与单个成员国的冲突。这种双层次的特征本身就增强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排他性。
三、虽然欧盟对工业品的保护水平有下降倾向,但农业中的保护主义色彩却十分 浓厚
众所周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已有近40年的历史,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支持和收 入补贴以及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差价税等措施,使欧盟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1973年到19 90年间由共同农业政策引起的贸易扭曲进一步强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出口补贴是其共 同农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欧盟为了促进其农产品出口,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 补贴,从而使欧盟主要农产品的净出口获得了巨大增长,由一个农产品净进口集团变为农产 品净出口集团,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自1970年以来,欧盟对普通农业项目的保护一直在平稳上升,像谷类、白糖和黄油等重要 进口项目的关税已达到或超过了100%。牛肉加工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庇护,进口牛肉要征 收125%以上的关税。欧盟某些进口食品的价格是同类商品价格的两倍,如牛奶、饼干和燕麦 等。尤其在进口高峰期时,猪牛羊的头和尾等肉类产品,关税高达826%。另外,欧盟以保护 国内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由,对进口食品、肉类等产品设置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把外国许 多产品档在门外。总之,有人估计欧洲农产品由于受到贸易保护,使其农业每年约增值10% ~15%。
四、欧盟工业品平均关税水平不断降低的同时,非关税壁垒却在广泛使用
欧盟工业比起农业来说,受到贸易保护的程度要轻一些,平均关税水平一直在降低,最近 两年欧盟对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工业品所征收的关税约为4.2%。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工业产 品没有受到贸易保护,虽然欧盟降低了进口关税,但非关税壁垒却在广泛使用。据估计,由 于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1997年欧盟工业受到贸易保护的关税高达9%,这种贸易保护使得欧盟 工业增值8%~12%。
欧盟的非关税壁垒五花八门,具体包括市场准入、数量配额、自动出口限制等。
1.市场准入
欧盟在1996年2月公布了“面临国际贸易的总体挑战:欧盟关于市场准入的战略”的文件, 类似于《美国贸易法》的301条款。根据该法规,如果欧盟认为某个国家对欧盟产品设置了 市场准入障碍,那么,欧盟可以单方面暂停履行其所承担的协议义务,提高进口关税或采取 进口数量限制措施。近年来,欧盟在与其贸易伙伴的双边和多边谈判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其 市场准入法规逼迫贸易伙伴开放市场。
2.数量限制措施
欧共体从1979年起实行统一的进口数量限制和配额管理,对实施这类管理的商品货单以及 国家或地区,由其统一公布。1993年11月,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后,欧共体用共同的贸易限 制取代了各成员国的自行限制。1994年2月,决定取消当时12个成员国各自的进口配额,代 之以“统一进口配额制度”。实施统一配额制度对外国向其的出口影响颇大,不仅配额数量 降低,而且由于统一进口配额是给予进口商的,出口厂家便失去了安排生产的主动权。总之 ,实施统一进口配额制度,大大加强了它的贸易保护性。
3.自动出口限制
自动出口限制是欧盟经常使用的武器之一。早在1972年,欧共体就迫使日本实施了对其钢 铁出口的自动限制。80年代初,欧共体与日本就机器、电器、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等订立了自 动限制出口协议。近些年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实力增强,如亚洲“四小龙”,欧 盟要求它们对一些与之竞争的产品实施“自限”,如迫使韩国自动限制其电子产品向欧盟的 出口。与中国就鞋类、纺织品、自行车等也签有自动出口限制的协议。据统计,目前欧盟受 自动出口限制保护的商品多达55种。
五、技术贸易壁垒是欧盟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手段
欧盟最先意识到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问题,尤其在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 显。由于欧盟各国的经济、技术实力普遍较强,技术标准水平较高,法规较严,对外国产品 形成了一道无形的保护网。目前,欧盟的技术贸易壁垒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技术标准法规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
为了阻碍外国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欧盟制定了繁多严格的标准,目前欧盟拥有的 技术标准就有10万多个,主要涉及产品的标准、法规;产品对健康的影响和安全性的标准、 法规;包装、标签等方面的要求;对产品的合格性检验和认证制度等。
2.技术标准要求严格,使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
欧盟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制定出非常严格苛刻的标准,有的标准甚至让发展中国家望 尘莫及。如欧盟的“OKO-生态纺织品标准100”中对服装和纺织品中的某些物质的含量要求 高达PPb级,这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技术有限 很难控制到PPb级,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有限,而无法检测出PPb级的物质。如果让发达国 家的检测机构检测,费用相当昂贵,成本增高,从而起到了阻碍进口的作用。
3.绿色贸易壁垒是欧盟最“拿手”的技术壁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在全世界的兴起,出现了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绿色壁垒”。它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突出表现,其实际 是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且隐蔽性很强,给国际贸易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在 这股绿色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中,可以说欧盟是世界上使用绿色壁垒最早、最多、最严格、最 猖獗的地区,世界上许多绿色壁垒都发源于此,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技术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提法上的巧妙性,手段上的隐蔽性 以及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极易阻挡国外产品进入其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很大 障碍。
六、欧盟是世界上最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保护内部市场的地区
反倾销措施,方便易行见效快,是欧盟最宠爱的贸易保护手段。现行的反倾销法是1996年3 月欧盟理事会颁布的384/96号法令,对反倾销所有问题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比以前的反 倾销法更加完善。不仅大大缩短了反倾销从立案、调查到实施的时间,而且反倾销产品的标 准愈发严格。例如,为了防止区外厂商通过在欧盟内投资设厂来规避反倾销,对出口商的“ 零件倾销”也征收反倾销税。该条例规定:欧盟可对在区内组装或制造的、并被投放到欧盟 市场的制成品征收固定的反倾销税。
最近十年来,欧盟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加和严格化,致使很多国家的产品无力与欧盟同类 产品竞争,被迫退出欧洲市场。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统一市场的建立,欧盟确立起共同的对外经贸政策,进行 反倾销调查的职权也集中到欧盟一级,作为区域经济贸易集团,任何一个或几个成员国提出 的反倾销投诉只要在欧盟立案,影响便会扩及整个欧盟15国,其他成员国即使本来无意对该 商品反倾销也必须遵守欧盟的规定,从而将反倾销调查从一国的保护演变为区域集团的贸易 保护措施,是一种限制进口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这极大地增强了欧盟的贸易保护色彩。
七、欧元的启动为统一市场的贸易保护提供了条件
欧元的使用是否会提高欧盟的开放程度,国际社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预 计,欧元启动后由于贸易创造作用将扩大欧元国家的进口,增加欧盟的开放度。但是,欧元 对贸易的影响同样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方面的效应。从贸易转移效应来看,欧元启动 会导致欧元区区内贸易成本下降进而导致欧元区区内贸易商品价格下降,统一大市场内部的 贸易额将会进一步扩大,非欧元区国家对欧元区的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增长速度将会下降。 数字表明,区外国家对欧元区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为0.6~3,这就是说,欧元区的建立将使 区外国家对欧元区的出口下降0.6%~3%。但是,由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是反方 向的,欧元的启动对非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虽然欧盟一再强调“欧盟过去的一体化证明它并未形成一个堡垒,我们不搞贸易保护主义 或竞争性贬值的游戏”,但是众所周知,欧盟的市场开拓创新,自始以来就有以扩大内需为 主的显著特点,欧盟的内部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这意味着欧盟内部市场开 拓创新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排他性,如果欧元能够在减少排他性,增加与外部 世界的共享性上有所改善,将有助于外部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使欧盟更具开放性和吸引力。 但是,目前欧盟采取的对策主要是依靠内部市场的需求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为巩固和扩大欧 元区贸易,需要对内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区域内贸易,同时,出于欧元长期稳定的需要,欧 盟将会更加注重其盟国的发展,给予相对落后成员国更多的帮助,对外则采取一系列新的贸 易保护政策和措施限制进口贸易的发展,这将加强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欧盟更具自我保 护性和封闭性。
欧元于1999年1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运行两年多了。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疲 软状态,从目前来看,欧元的走软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增加出口,从而有利于其经济的恢复, 欧 盟2000年的经济增长达到3%,其中出口增长10%左右,主要原因就是欧元对美元汇率偏低, 对欧元国出口有利。因此,欧元的启动又为欧盟保持贸易顺差,刺激经济增长,实施贸易保 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统一大市场的外部保护比60年代趋于提高,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欧洲一体化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东西柏林墙倒塌后 的十多年里,世界大多数国家间的经济柏林墙也纷纷被摧毁,然而,尽管欧盟这一时期形成 了统一的市场,以及参加了乌拉圭回合的自由贸易谈判,但经济仍像十年前一样,受到贸易 保护主义的严格保护。根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受到贸易保护的商品,已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欧盟贸易政策的保护性无疑从侧面反映了区域贸易集团对多边贸易 体制构成了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