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气活血通络治疗中风病2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楠[1](2021)在《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醒脑治瘫胶囊、醒脑开窍针刺法作用机制,改善中风病患者的残疾康复率,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方法本项研究的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芜湖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病人,共100例,采用随机单盲、实验对照、平衡设计方案,收集的病例依照就诊时间顺序生成相应的随机号,参照随机号码将病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早餐前口服,1日1次,并予以脑保护、调脂稳定斑块、降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4天。通过观察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m RS量表及中医症候学量表评分的前后积分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凝分析、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大小便常规及心电图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发生情况来评估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BI指数、中医症候学量表评分均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中医症候学评分值均有降低;BI指数分值改善显着;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9.60%)高于对照组(68.80%),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治疗有效率(89.60%)高于对照组(72.92%),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0%)远低于对照组(8.33%),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较对照组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愈后等方面,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以及改善中医症候症状,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刘春柳[2](2020)在《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此课题旨在观察研究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01日至2019年10月01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进入临床试验后患者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的对症治疗,同时配合康复疗法,每日1次,每次25分钟;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补偏汤免煎颗粒,每日1剂,开水冲服至400ml,早、晚餐后分2次温服,疗程共4周。期间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living score,ADL)、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score,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评定,运用统计学对比两组数据综合分析,从而评估出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通过益气活血补偏汤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8%,而对照组的为76.3%,两组组间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ADL、FMA以及NIHSS评分:治疗4周后,ADL、FMA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的组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用药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的安全性评估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未发现异常。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ADL、FMA、NIHSS评分以及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且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
李兴锋[3](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桂陈宣化汤用于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西医诊断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以及第七版《神经病学》教材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中痰瘀阻滞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IA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上首先予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陈宣化汤,疗程均为28天,随访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CRP水平、脑梗死发生率,另外也需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对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脑梗死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评价两组的用药安全性,治疗组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TIA,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症状、降低CRP、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黄润记[4](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方内外并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内外并用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及量表评分变化情况,评价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该病的临床价值,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60例符合纳入标准,将其等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通络功效的组方中药内服配合药液外用泡洗。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并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和3周后SHS评估量表评分、中风证候要素诊断积分、VAS疼痛指数、Fugl-Meyer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Barthel指数的综合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比较:在上述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总体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67%和7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显着(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方中药内服配合药液外用泡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SHS评估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3周后,SHS评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SHS评估量表评分相对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3.中风证候要素诊断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估中风证候要素诊断积分,疗程完成后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皆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显着。其中治疗组积分降低的情况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4.VAS疼痛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了VAS疼痛评分,确定疼痛指数情况,疗程完成后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皆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显着。其中治疗组疼痛指数降低的情况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5.患侧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了患侧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疗程完成后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皆有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显着。其中治疗组评分增高的情况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6.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Barthel指数均升高,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量表结果比较提示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在治疗肩手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7.安全性检测结果分析: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发热、皮疹及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生化检查及心电图等各项安全性指标上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组方益气活血通络方内服配合药液外用泡洗应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安全性好。结论:1.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气虚血瘀络阻是其主要的病机之一,其主要病位在中枢大脑,气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所以益气活血通络标本兼治,虚实内外兼顾,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2.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中药内服配合药液外用泡洗标本兼顾,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治疗方法。3.益气活血通络方中药内服配合药液外用泡洗有效改善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恢复活动的能力,同时减轻了神经功能残障患者的肢体疼痛,提高了患者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过程中多途径、多环节的治疗作用和优势。
李玉[5](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气血—脑髓”相关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课题组前期SCF/c-kit信号通路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之上,对具有差异的结果深入探究;选用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给药后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动态检测,模型大鼠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及GRB7、VEGFR2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欣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实验一与实验二。共选用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300±20g,按照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假手术组(J组)、模型组(M组)、通心络组(T组)和脑络欣通组(N组),每组共24只,再分设3d、7d、14d三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了大鼠大脑右侧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并从局部脑血流量、神经功能体征等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造模成功结束2h后拔鱼线行脑缺血再灌注,根据Zea Longa评价标准,选用2分或3分者。以脑络欣通5.04g/kg及通心络0.50g/kg剂量每天灌胃2次,第3d、7d、14d后?进行4%多聚甲醛心脏内灌注固定后,开颅取脑。实验一: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法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及治疗后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r CBF变化。实验结果,显微镜400倍视野下皮质区选4个相近区域摄片,采用南京捷达DP801形态学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Mean±S表示,每个时间点各组之间比较用多变量方差分析,P<0.05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实验一1.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位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胞核及胞浆中。J组有少量表达,与J组相比较,M组GRB7阳性表达量增加,且表达的阳性面积有差异(P<0.05);与M组相比较,N组GRB7表达增多,阳性表达面积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T组比较,N组GRB7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及神经元细胞胞浆和突起中。J组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均有少量阳性表达,与J组相比,M组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N组VEGFR2蛋白相应时间点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与T组比,N组VEGFR2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与J组比较,M组、T组、N组相应的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均P<0.01);而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AO/R大鼠治疗干预后,J组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均较前轻微升高,而M组、T组、N组较治疗前三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治疗后M组仍显着低于J组,而J组与T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N组相应三个时间点均显着升高(P<0.01);与T组相比,N组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可以通过上调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蛋白的表达,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提高脑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脑血流量,抗脑缺血损伤。
雷梦南[6](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133、Vav1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SCF/c-kit信号通路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Vav1蛋白表达及缺血半暗带区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的影响,为临床该治法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4月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84只,体质量(300±20)g,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通心络组(Tongxinluo Group,TXLG)和脑络欣通组(Naoluoxintong Group,NLXTG),每组21只,根据其治疗时间的不同,各组再分为3d、7d、14d三个亚型组,每个亚型组7只。SOG仅进行动脉分离术,剩余三组采用线拴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Longa评分判断模型复制是否成功,神经缺损体征评分以2~3分者选为本次实验的动物。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折算系数进行计算药物的等效剂量,得出脑络欣通和通心络的给药剂量分别为5.04g/kg、0.50g/kg,于每日上午9:00时、下午4:00时各灌胃一次。进行不同时间的治疗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内固定,开颅取脑,以备检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右侧脑部缺血区插线后5min和治疗后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分别对不同组别不同治疗时间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Vav1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进行检测。所得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7.00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图形的制作,统计表采用软件Word2016进行制作。结果1)CD133的变化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400倍显微视野下,CD133主要表达在大脑缺血梗死灶周围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与SOG比较,M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7d、14d均显着增高(P<0.01);与MG比较,TXLG及NLXT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3d、7d和14d均显着增加(P<0.01);与TXLG比较,NLXTG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和14d有所增加(P<0.01)。2)Vav1的变化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400倍显微视野下,Vav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核膜上。与SOG比较,M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Vav1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7d和14d均显着增加(P<0.01);与MG比较,TXLG及NLXTG的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Vav1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在3d、7d、14d均显着上升(P<0.01);与TXLG比较,NLXTG的Vav1蛋白表达阳性面积在3d、7d和14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局部脑血流量各组实验大鼠按操作复制模型,在插线后5min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模型大鼠右侧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SOG比较,MG、TXLG、NLXTG的3d、7d、14d各组全部大鼠插线后5min的r CB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实验大鼠经过不同时间点采用不同药物灌胃治疗后,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模型大鼠右侧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SOG比较,MG治疗后3d、7d、14d的r CBF显着下降(P<0.01);与MG比较,TXLG和NLXTG治疗后3d、7d、14d的r CBF显着上升(P<0.01);与TXLG比较,NLXTG治疗后3d、7d、14d的r CBF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能上调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CD133蛋白的表达,使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2)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通过上调Vav1蛋白的表达,激活造血细胞表达,使血管再生功能有所提高;3)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区脑部血流量的变化,促进半暗带区域血流的增加。因此,益气活血通络法(脑络欣通)能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再生,增加血流供应,抗脑缺血损伤,促进神经结构与功能恢复。
刘镇[7](2019)在《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经验总结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齐向华教授临床善用脉诊来探知疾病的产生原因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辨证施药以治疗疾病,其中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各类临床病症,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认知及药物化裁思路。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的病证种类、药物加减等,扩大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以期更好的传承导师学术经验积累临床研究资料。本课题第二部分通过前瞻性研究,将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应用于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学指标的临床改善情况,得出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的临床有效率,以期为本病本证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拓展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收集齐向华教授于2015年06月至2016年06月收治的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的住院患者,及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的门诊患者。共采集病例资料103例,对病种、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本课题第二部分的全部病例来自于2018年04月至2018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齐向华教授门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通过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筛选出辨证符合痰瘀阻络证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及中风病中医证候计分各一次。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课题第一部分:1.通过统计分析,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医案一共有103例,共涉及23种病证及其相关证型,其中中风病是最主要的亚型共计29例(28.16%),其次是眩晕病21例(20.39%),痿证8例(7.77%),胸痹10例(9.71%),痹证8例(7.77%)等,因痿证、不寐、虚劳、头痛、痹证、咳嗽、郁证、口癖、胸痹、颤证、痴呆等疾病病比例少于5%,故不做单独统计。通过对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中风病医案中的药物频数分析,出现频率在0.5%以上的药物共30味,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形成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药物聚类组合13类。2.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医案中使用频数最高的前17味药物按频率递减依次为:薤白、瓜蒌、半夏、防风、丹参、红花、白芍、甘草、川芎、苏梗、檀香、砂仁、徐长卿、秦艽、柴胡、牡丹皮、枳壳,且频数均在20次以上。其中薤白和瓜蒌使用次数最高,共使用204次,有99.03%的医案使用了瓜蒌和薤白。3.中风病—中经络医案中药使用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依次为:薤白、瓜蒌、半夏、丹参、檀香、砂仁、防风、川芎、红花、白芍、甘草、苏梗,且频数均在10次以上。其中薤白、瓜蒌四味药使用次数最高,共使用58次,约100%的方剂使用了薤白、瓜蒌。4.全部眩晕病医案中中药使用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依次为:薤白、瓜蒌、半夏、丹参、砂仁、檀香、甘草、红花、川芎、防风,且频数均在15次以上。其中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方外丹参和砂仁使用次数最高,共使用42次,约100%的方剂使用了丹参和砂仁。5.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薤白=>枳壳,为100%,说明在所有使用薤白的医案中,有100%的医案同时使用了枳壳,其次为瓜蒌=>枳壳、薤白=>牡丹皮、瓜蒌=>牡丹皮、薤白=>柴胡、瓜蒌=>柴胡、薤白=>秦艽、瓜蒌=>秦艽、瓜蒌=>徐长卿、檀香=>丹参、砂仁=>丹参、半夏=>丹参、砂仁=>檀香、半夏=>檀香、瓜蒌=>红花、瓜蒌=>防风、半夏=>砂仁、瓜蒌=>枳壳and薤白、薤白=>麸炒枳壳and瓜蒌、瓜蒌=>牡丹皮and薤白,当医案使用这些药对中的前项中药时,后项中药出现的几率较大,均超过100%。本课题第二部分:1.治疗组临床总疗效大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及中风病中医证候计分,经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1.通过分析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的医案,对导师的学术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为导师的思想传承奠定了基础。2.根据临床试验观察,可以得出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有较确切的临床效果,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及中风病中医证候计分皆有改善。
翚达康[8](2019)在《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治疗阳虚痰瘀阻络证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证属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脑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患者住院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即予抗血小板、降脂等常规对症治疗,配合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根据基础疾病,调控血压、血糖水平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治疗,为机配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制剂(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日1剂,400ml开水溶解,分早晚饭后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实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改良Rankin量表(MRS)、中医证候积分、中医中风病疗效评定;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观察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综合评定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证属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中医中风病疗效评定: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NIHSS、MRS、ADL:两组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评价:根据临床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出院时均未发现心、肝、肾及凝血功能等结果异常。结论: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能显着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属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
韦怡俊[9](2019)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探讨午流注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价值,客观评价该疗法对DPN治疗的疗效性、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30例,常规针灸组29例,子午流注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常规基础治疗控制血糖,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甲钴胺0.5mg静注及硫辛酸0.3g加100ml生理盐水避光静脉滴注),常规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辨证论治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气海、合谷、血海、胰俞、肺俞、太溪)进行针刺治疗,子午流注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按时开穴,取穴同常规针灸组,择时进行针灸治疗。以14次为一个疗程(约2周),一个疗程结束后予甲钴胺胶囊0.5mg和硫辛酸胶囊0.6g口服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中医证候评分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后,多伦多临床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多伦多评分、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对照组有效率60%,常规针灸组有效率75.86%,子午流注组有效率80%,常规针灸组与子午流注组优于对照组,常规针灸组与子午流注组无明显差异。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三种疗法安全可靠。结论:1.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和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上,针灸治疗DPN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所提高;常规针灸组与子午流注组进行组内比较,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P<0.05),说明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择时开穴对改善DPN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更佳。2.在多伦多临床评分方面,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和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上,针灸治疗DPN在改善多伦多临床评分方面有所提高;常规针灸组与子午流注组进行组内比较,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P<0.05),说明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择时开穴对改善DPN多伦多临床评分方面疗效更佳。3.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和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上,针灸治疗DPN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有所提高;常规针灸组与子午流注组进行组内比较,子午流注组优于常规针灸组(P<0.05),说明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择时开穴对改善DPN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更佳。4.在临床疗效方面,常规针灸组和子午流注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上,针灸治疗DPN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有所改善;常规针灸组与子午流注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对DPN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疗效相当。5.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有所改善,安全有效。
卢万强[10](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二、益气活血通络治疗中风病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活血通络治疗中风病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估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数量的样本估算 |
1.3 病例脱落分析 |
2 数据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有效率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后m RS评分对比 |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对比 |
2.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有效率比较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
1.1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1.3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的研究 |
1.4 西医治疗现状 |
2 传统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
2.1 中医对于中风病风痰阻络证型、方药的认识 |
2.2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研究 |
2.3 醒脑治瘫胶囊的研究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3.3 西医临床疗效分析 |
3.4 对BI指数的影响 |
3.5 对m RS评分的影响 |
3.6 对中医症候量表的影响 |
3.7 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
3.8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9 不足指出及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IS恢复期的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1 IS恢复期的危险因素 |
1.2 IS恢复期的发病机制 |
1.3 IS恢复期的临床表现 |
1.4 IS恢复期的诊断及相关量表评估 |
1.5 IS恢复期的治疗 |
2 中医对IS恢复期的追溯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药论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资料 |
1.2 病例研究标准 |
1.3 临床研究方案 |
1.4 临床疗效观察 |
1.5 疗效评定 |
1.6 不良事件的处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2.1 基础研究结果 |
2.2 临床结果 |
3 讨论 |
3.1 IS的病理因素多责之虚、瘀 |
3.2 益气活血补偏汤的方药解析 |
3.3 益气活血补偏汤对气虚血瘀型IS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TIA的认识 |
1.1 西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
1.2 TIA的发病机制 |
1.2.1 微栓塞 |
1.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1.3 TIA的发病病因 |
1.3.1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
1.3.2 血液流变学 |
1.3.3 特殊或少见病因 |
1.4 TIA的治疗 |
2 中医防治TIA的认识 |
2.1 中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TIA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TIA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9 安全性评定 |
1.10 疗效评价标准 |
1.11 安全性评价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脱落病例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病例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的变化 |
2.6 安全性结果 |
3 讨论 |
3.1 立法选方依据: |
3.2 化痰通络方方义剖析 |
3.3 化痰通络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TIA与 CRP的关系 |
3.5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3.6 治疗效果分析 |
3.7 药物安全性分析 |
3.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中风先兆的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表二 ABCD~2评分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益气活血通络方内外并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一般资料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采集 |
3.2 治疗方法 |
3.3 临床观察指标 |
4.统计 |
5.结果 |
5.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及临床特征比较 |
5.2 临床疗效比较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6.讨论 |
6.1 中医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
6.2 西医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
6.3 益气活血通络方组方及药物探讨 |
6.4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 |
7.结论 |
8.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实验一、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和分组 |
2.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
2.1.3 实验器材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
2.2.2 组织取材 |
2.2.3 组织处理 |
2.2.4 免疫组化检测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实验二、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动物与分组 |
3.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
3.2.2 rBCF检测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 r CBF结果 |
3.3.2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治疗后rCBF结果 |
4 讨论 |
4.1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病理生理机制 |
4.2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治疗 |
4.3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4.4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治法 |
4.5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病机 |
4.6 益气活血通络法 |
4.7 脑络欣通中药复方 |
4.8 SCF/C-kit信号通络与脑缺血血管再生 |
4.9 实验结果分析 |
5 总结 |
6 存在不足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133、Vav1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用品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模型复制和评分 |
2.3 给药 |
2.4 取材 |
2.5 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测定与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 |
2.5.1 rCBF的测定 |
2.5.2 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 |
3.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133蛋白表达阳性面积的影响 |
3.3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av1蛋白表达阳性面积的影响 |
讨论 |
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1.1 缺血性脑卒中与脑及五脏的关系 |
1.2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认识 |
1.5 益气活血通络法的选择及其代表方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2.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模型复制的评价 |
3.1 动物的选择 |
3.2 模型的复制 |
4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管再生 |
5 SCF/c-kit信号通路与血管再生 |
6 实验结果分析 |
6.1 CD133与血管再生 |
6.2 Vav1与血管再生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现代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经验总结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理论研究 |
1、中医古代文献梳理 |
1.1 原方着述 |
1.2 药物组成及加减症 |
2、后世论述及化裁应用 |
3、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现代研究 |
3.1 .实验室研究 |
3.2 .药理研究 |
3.3 现代临床应用 |
二、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第一部分经验总结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数据处理软件及处理过程 |
2.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案 |
2.4 治疗方案 |
2.5 临床观察指标 |
2.6 临床评价标准 |
2.7 统计方法及处理 |
三、结果与分析 |
1.第一部分经验总结研究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用药分析 |
1.3 不同疾病治疗用药频数分布情况 |
1.4 药物聚类分析 |
1.5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
2.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研究 |
2.1 临床资料分布比较 |
2.2 治疗结果 |
2.3 .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1.经验总结部分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常用药物分析 |
1.3 治疗病证病机分析 |
1.4 齐向华教授对诸类疾病治疗方面的认识 |
1.5 对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的脉证探讨 |
2.临床观察部分 |
2.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3 脑梗死的中医治疗现状的不足 |
2.4 齐向华教授对脑梗死的认识 |
2.5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方药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脑梗死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病名及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 |
1.2 辨证分型 |
1.3 辨证治疗 |
2.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发表论文 |
(8)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治疗阳虚痰瘀阻络证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研究概况 |
1.1 病名及历代沿革 |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1.3 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 |
1.3.1 分型论治 |
1.3.2 针灸治疗 |
2 西医对脑梗死的研究 |
2.1 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脑梗死的西医治疗 |
2.2.1 超早期的治疗 |
2.2.2 急性期的治疗 |
2.2.3 恢复期的治疗 |
3 壮医对脑梗死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脱落标准 |
1.3 临床研究方案 |
1.3.1 病例分组 |
1.3.2 治疗方案 |
1.3.2.1 药物选择 |
1.4 观察内容 |
1.5 疗效评定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判定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基线研究结果 |
2.1.1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 |
2.1.2 两组病情程度比较 |
2.2 临床结果 |
2.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MRS比较 |
2.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3 临床疗效比较 |
2.2.4 安全性指标 |
3 讨论 |
3.1 从阳虚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的理论依据 |
3.2 导师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中风的立方思想 |
3.3 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3.3.1 组成及方解 |
3.3.2 组方解析 |
3.3.3 现代药理研究 |
3.4 本研究疗效分析 |
3.4.1 本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NIHSS、ADL、MRS的影响 |
3.4.2 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方面的影响 |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3.4.4 续命加味壮医壮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机制探讨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病例分组 |
2.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对照组治疗 |
2.3 常规针灸组 |
2.4 子午流注组 |
2.5 穴位处方 |
2.6 体位选择 |
2.7 针刺方法 |
3.评定指标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治疗前各评定指标比较 |
3.治疗前后各评定指标比较 |
4.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5.安全性评价 |
6.小结 |
第二章 讨论部分 |
第一节 DPN的研究现状 |
1.DPN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
2.DPN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节 中医对DPN的认识 |
1.DPN的病因病机 |
2.DPN的辨证论治 |
3.DPN的中医治疗进展 |
4.针灸疗法对DPN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三节 子午流注的应用研究 |
1.子午流注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2.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
3.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
4.子午流注针法治疗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机理研究 |
5.按时循经取穴依据 |
第四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六节 小结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10)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1.1.1 概念及命名 |
1.1.2 流行病学特点 |
1.1.3 生理病理研究 |
1.1.4 病因 |
1.1.5 诊断方法 |
1.1.6 治疗 |
1.1.7 预防 |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1.2.1 中医学概念 |
1.2.2 偏瘫病因病机 |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
1.2.4 中药治疗 |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
1.2.7 外治疗法 |
1.2.8 针灸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1.3 试验病例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含量 |
2.2.2 随机分组 |
2.2.3 治疗方法 |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
2.2.5 疗效评价标准 |
2.2.6 记录方法 |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
2.3.8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本次研究分析 |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创新性 |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益气活血通络治疗中风病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王楠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春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兴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益气活血通络方内外并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D]. 黄润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133、Vav1蛋白表达的影响[D]. 雷梦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经验总结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D]. 刘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续命汤加味壮医壮药治疗阳虚痰瘀阻络证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翚达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研究[D]. 韦怡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