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的对话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践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Part A到底是实施对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是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Part A均为对话文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情景对话,着重训练听说技能、提高会话能力,同时呈现新的话题、功能、词语和句型等。然而,目前不少教师把Part A的对话文本上成阅读课,多采用PWP阅读教学模式,即把阅读分为三段: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笔者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教材的设计意图,一般而言,对话文本应该实施对话教学。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鲁子问教授曾在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幽默地指出:“让凯撒的归于凯撒,让上帝的归于上帝,让对话的归于对话,让阅读的归于阅读。”下面,笔者就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Part A的教学为例,探讨依托文本实施对话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导入对话话题
话题是对话开展的中介,导入话题是实施对话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立足对话文本,找到话题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采取谈话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形式,自然、巧妙而简洁地导入话题,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同时,针对阻碍学生理解对话文本的重难点词句,进行适当的铺垫,为学生学习对话文本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下同)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在热身导入环节,我设计利用“Me too”游戏课件,先呈现游戏方法:仔细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如果老师讲的跟你的情况一样,就请你马上站起来并大声说“Me too!”。接着,开始作自我介绍:My name is Qin Yifeng.I’m from Yixing.I live in Xinfang.I like reading/playing basketball/playing computer games.I usually play chess/surf the Internet…at the weekends.此时,学生纷纷站起来大声说“Me too!”,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一游戏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新老师,又引发了学生对周末活动的关注,有效推动了对话话题“周末活动计划”的导入。随后,我继续提问学生:By the way,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并追问:Are you going to…this weekend?当学生回答“No.”时,自然引出对话中的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We’re going to…this weekend.”的学习。此时,对话话题的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解读文本,获取对话信息
对话文本是教材提供的一个范本,它作为对话教学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语言信息。依托对话文本实施对话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从对话文本中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要建立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解读文本是获取对话信息的前提。《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对话篇幅较长、语言点多、句子结构稍显复杂,学生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对话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路径,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解读文本的方式,如:问题、选择、判断、连线、匹配、表格、排序、填空等,通过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为后续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下面,仍以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的对话教学为例,谈一谈对话文本的解读。
步骤1:视听输入,整体感知
学生观看对话动画,回答问题: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They’re talking about___.
A.their plans for Saturday
B.their plans for Sunday
C.their plans for the weekend
步骤2:学习对话的引言部分
用课件呈现对话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预测对话信息,如:时间、日期、天气等。接着,听引言部分的录音并完成下列表格:
最后,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口头完成下列短文填空:
It is__on__morning.It is__and__.The children do not__ __today.David is calling__.They’re talking about their__for the weekend.
步骤3:学习对话的前半部分
学生听对话的前半部分录音并选择答案:
What is Gao Shan going to do on Saturday? He’s going to___.
A.see a Beijing opera B.see a film
教师相机教学新词:Beijing opera(京剧),与学生进行如下互动:
师:Do you know Beijing opera?(课件出示看京剧的图片,并播放一段京剧名段。)
生:Yes.
师:Do you like Beijing opera?
生:No.
(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京剧。)
师:I think your grandparents like it very much.Beijing opera is great in China.By the way,there are some other opera in China,too.Such as Wuxi opera,Shanghai opera and so on.
接着,教师总结Gao Shan的周六活动计划,追问学生:Who are going to see a Beijing opera,too? When and where are they going to meet?让学生默读对话的前半部分,并选择图片。在问题反馈时,教师还利用问题“How do you know that?/Which sentences tell us?”进行追问,让学生真正明白对话的含义。最后,师生一起总结David和Gao Shan的周六活动计划并板书。
步骤4:学习对话的后半部分
学生听对话的后半部分,并进行连线,利用句型结构“is/are going to…”回答。
Listen,match and say.
David watch the concert
Nancy play the violin
Gao Shan and his friends play the piano
当学生回答“Gao Shan and his friends are going to watch the concert.”时,教师相机教学新词:concert(音乐会)。师生互动如下:
师:Here we have a new word“concert”.What is the concert?
生:I don’t know.
师: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the concert?
(课件出示两张音乐会场景图。)
生:People usually play the piano/violin/sing...
师:Right! So 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concert?
生:音乐会。
师:Yes.You’re so clever.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他们周日的活动计划并板书。
步骤5:回归整体,理解对话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自读完整的对话,判断几个句子的正误,并要求学生说出对错的理由并纠正错误的句子。
以上解读对话文本的过程,很好地遵循了整体语言教学的原则,保证了对话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趣味性。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后,再分段解读文本:引言部分的学习,借用插图预测对话信息;对话前半部分的学习,采用听读结合的形式;后半部分的学习,采用了听说结合的形式。如此处理,一方面,遵循了活动变化取向的原则,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活动设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语言习得规律,从而使得语言的听说技能在对话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在学习新词“Beijing opera”和“concert”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真正体现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最后,在分段理解对话后,又从整体上回顾了整个对话情景,凭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再整体理解对话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富于变化、过渡自然、连贯紧凑,教学效果显著。
三、回归文本,提取对话语言
对话教学要体现其功能性、情景性和交际性,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对话信息、理解对话中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这些对话语言的功能,即在什么情景(或场合)该怎样说。这是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关键,是“传授语言知识与语言功能相结合”。因此,仅仅把对话教学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还远远不够,而要让学生在理解对话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对话文本中提取对话语言,了解其使用语境,实现对话的交际功能。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任务形式,不同程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对话语言,帮助学生提取对话中的语言项目,进而体会其功能。由于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策略水平低,教师通常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情景,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取对话语言,了解交际功能。例如,笔者在教学3B Unit 9 Shopping Part A后,呈现了几个问题情景:(1)你去商店购物,售货员会说什么?(2)如果你去商店购物,你要购买一顶帽子会说什么?(3)售货员问你要什么颜色的,会说什么?(4)你问售货员要多少钱,会说什么?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理解并掌握了购物时的交际用语,并体会了其语用功能。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师则可以利用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对话新语言,了解其交际功能。例如,笔者在教学6B Unit 3 Asking the way Part A时,在学生理解对话文本后首先提问:Mr.Smith wants to visit the history and go to the post office,too.How does he ask the way? Please find out the questions and underline them.再接着问:And how does Yang Ling show the way? Please find out the answers and underline them.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问路和指路的主要句型,并体会了其交际功能。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根据对话文本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他们从对话情景中探寻并提取对话的功能语言。这样做,旨在使对话的语言功能显性化,以加深和强化对新语言功能的理解和体验,为后面训练对话语言作铺垫。
四、基于文本,训练对话语言
训练对话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对话材料,加深对于对话的记忆,体验和内化对话语言,形成初步的言语技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模仿应是训练对话语言的首选;但模仿并不是机械地跟读,它必须建立在理解对话语言的基础之上,朗读时要有明确的口头表达活动的运动指向。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模仿、跟读对话时,“要让学生模仿对话者的语音、语调、语气、语句、话轮转换、开始对话与结束对话的策略、追问的策略、迂回的策略等”。其次,分角色朗读对话也是训练对话语言常用的方法,它更能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对话的语义和语用目的。此外,复述也是训练对话语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针对高年级教材中Part A对话篇幅较长、较复杂的特点,教师应先在复述前做好示范,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提示(如插图、表格、关键词、问题等)和教具准备(如头饰等)。当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复述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能针对语篇情节说上几句即可,基础一般的学生要能按顺序简要地复述语篇的主要内容,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创造性地复述语篇(如改变体裁复述、改变人称复述、改变结构复述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 Part A的对话时,先让学生模仿录音跟读对话,同时用课件呈现“Reading tips(阅读提示)——仔细听录音,认真模仿语音语调,注意升降调”,提醒学生注意模仿时的要点;同时,对长句“Can you come and help me with my homework.”的朗读进行示范和指导;接着,让学生采用打电话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最后,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课文插图和板书上的关键词,尝试复述对话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的对话训练活动,学生较好地模仿了对话中的语音、语调,把握了对话的节奏,体验了对话人物的思想情感,熟练地掌握了对话内容,在内化对话语言的同时,体会了语言的功能,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了初步的对话能力。
五、高于文本,运用对话语言
熟悉、朗读、复述和积累对话文本的语言材料都是为了运用,对话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话文本只是载体,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好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外,教师更要加强交际性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文本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语言的积累向语言的尝试运用过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时,在学生复述完对话之后,利用周末即将到来这一话题,让学生填表制订一个好的周末活动计划,接着引导学生谈论本周末活动计划并对计划作出评价。为了让生生对话顺利完成,我利用课件呈现对话功能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We’re going to…”搭建“脚手架”,并提醒学生尝试运用“Excuse me./By the way./Really?/That’s good./Great!”等衔接语,使得对话更趋真实自然、规范地道。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用英语交换了信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沟通了思想,达到了自由交际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话轮意识和交际策略,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依托对话文本实施对话教学,我们不妨采用“导入话题→获取信息→提取语言→训练语言→运用语言”的教学流程,灵活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师本对话的不同形式,让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发展,享受到英语对话的乐趣。
第二,依据单元整体教学理念,Part A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还是应放在对话的感知与理解上。因此,学习对话文本后,对话训练活动要遵循适切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一般不宜采用过度拓展与开放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运用活动,要根据自己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先基于文本,后超越文本,在递进式的活动引领下推动学生的语言技能拾级而上。
第三,Part A的对话教学,并不绝对排斥阅读活动,因为当学生通过听的活动无法理解文本获取信息时,就有必要采取随机阅读教学,它并不是以阅读为中心,阅读活动的开展只是听说活动的准备或延续,旨在培养学生对对话文本信息识别的能力。
第四,高年级千万不能因为Part A的对话教学,就淡化写的训练(只是训练侧重点不同而已),应遵循先听说后读写的教学原则,注意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