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

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

一、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源[1](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王丽川[2](2021)在《水-能源-粮食耦合指标体系构建及基于水足迹理论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扩张等带来的粮食安全、能源危机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水-能源-粮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概念被提出,受到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拟在科学解析水资源、能源、粮食之间的关系,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定量分析京津冀水-能源-粮食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和竞争关系,旨在为决策者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提供决策依据与科学支撑,以期实现城市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管理利用与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1)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能源-粮食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从京津冀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可知,京津冀综合评价指数在2003-2005年呈增长阶段,在2005-2014年呈不稳定阶段,在2014-2017年。由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各城市发展趋于稳定,使各子系统和水-能源-粮食系统出现良好发展态势,并逐渐稳定。京津冀城市群在2003-2017年水-能源-粮食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度均大于0.8,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呈良好发展态势,标志着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程度较好。各城市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态势较好,仅天津市耦合协调度呈降低趋势,大部分城市达到中级协调,但未发展至优质协调。通过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律说明城市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发展空间、增长速度较大。(2)定量分析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竞争关系。从水足迹计算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2003-2017年粮食生产水足迹从309.84亿m3减少至212.36亿m3,其中蓝水足迹从130.32亿m3减少至98.54亿m3,能源生产水足迹从5.78亿m3增长至11.75亿m3,谷类粮食生产水足迹占比最大,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占比均超过80%。各城市粮食消费水足迹持续增长,京津冀地区竞争关系从北部至南部逐渐增加。根据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京津冀地区城市水资源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2014年区域一体化实施以来,竞争关系有所减缓,由此可见城市单独发展不足以应对未来水危机(3)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和竞争关系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粮食安全和能源可持续等问题,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本文对其城市群进行划分,形成有机统一的区域体系。第一类为水-能源-粮食消费主导城市,为北京、天津、张家口。第二类为粮食和能源生产主导城市,为邯郸、邢台、保定、衡水、沧州。第三类城市为水资源优势城市,秦皇岛、承德、廊坊。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城市,应采取不同缓解水资源压力的措施。

王成民[3](2021)在《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供水水资源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采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取工程措施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影响研究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有着重要意义,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监督与管理、需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论文以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该建设工程从日照水库取水的水资源影响研究,研究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范围为日照市全部行政区域,取水水源研究范围为日照水库、青峰岭水库、仕阳水库、峤山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及日照水库坝上傅疃河流域。本文对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工业供水管道工程从取用水的合理性以及取退水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对现状年及规划年的需水量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并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对规划年全市用水量进行了用水合理性分析;通过评估和计算工程取水水源的可供水量及水质情况对取水水源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日照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及下游生态河道用水量等分析了取水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供水区用户的废污水处理过程对退水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及分析论证,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项目:(1)供水区各用户用水量基本合理;(2)工程的取水方案合理、水源可靠;(3)项目退水方案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影响较小;(4)对今后日照市水资源节约、保护对策及管理措施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本项目实施后,一方面可保证区域饮水安全,有利于提高日照市区城乡及企业供水保证程度,另一方面可保护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改善生态,而且支撑地下水环境。本文在调水量计算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是:各水库的丰枯比以及调节性能不同,本次对本工程取水水源涉及的水库进行跨流域联合供水调算,以确定调入调水枢纽供给市区的最大供水能力。该水库群为混联式水库群,其中调出区水库即沙沟水库与青峰岭水库串联、石亩子水库与仕阳水库串联,青峰岭水库与仕阳水库相并联,水库水量与区间径流汇合后入日照水库,最终通过日照水库向日照市区供水,是较复杂的水库群系统。

樊洲洋[4](2020)在《考虑空间均衡的钦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钦州市地理位置优越,然而随着人口及城市化的增长,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钦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钦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前提,基于空间均衡理论,发展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并应用于钦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助力于钦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对当地的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阐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发展,介绍了现今水资源配置方法中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2)2018年是钦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第五年,对钦州市的水资源配置进行评估,发现效果较好,用水趋势放缓;利用钦州市规划年城镇化率及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确定人口及经济发展情况,在考虑用水效率红线和定额法等多种方法下,计算钦州市的需水量,得到2025年、2030年钦州市用水量,发现2030年用水量超过用水红线;收集钦州市可供水水源相关资料,随后进行可供水量预测,得到2025年、2030年的钦州市水资源供水量结果,发现外来调水工程对钦州市补水效果功能明显。(3)在得到供需水量后,选择多个指标进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钦州市仍有较大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支撑。随后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得到考虑空间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从协调发展度、优化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满足空间均衡的约束下,整体配置目标效果较好,但缺水现象在未来年份仍会出现,并针对性提出建议。

唐家凯[5](2021)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各行各业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剧增,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情复杂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我国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区域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特征不同,导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因素和特征不尽相同,多维度综合评价和精准识别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得越来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多维度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精准识别水资源困境的前提,也是制定差别化区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基础。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了沿黄河九省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际现状,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2004-2018年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模型理论,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及两两子系统承载力之间耦合协调性,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利用障碍度函数,定量研究了影响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系统、全面揭示了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成因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向协调、健康方向不断推进,但整体水体仍处于发展欠佳水平。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朝有序良好方向发展。2004-2018年九省区四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逐年提高态势,但不难看出,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增速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四倍,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型地位,水资源、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逐年稳步提升趋势,但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区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总体来看,沿黄河九省区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异性呈现逐年变小趋势。(2)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整体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初步协调阶段,空间差异性明显,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为稳步降低趋势,但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2004-2018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性从勉强协调过渡到初步协调。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内部耦合指数范围在[0.8674,0.9903];2004-2018年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向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但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3)通过运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水资源准则层是影响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上游四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城市化率、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当年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效灌溉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中游三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程度、产水模数。下游两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化肥施用强度、当年造林面积、产水模数。(4)水资源系统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流域水资源协同治理。具体建议包括:(1)建立健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治理体制机制,总体上形成文化引领、以水定需的协同治理原则以及“生态、经济、资源、民生、文化”的“五大要素”、“多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3)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社会经济系统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改进农业用水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调整产业结构,缩小上中下游经济社会水平差距;(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建议包括:(1)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河长制”,激励“民间河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独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环境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深度参与的公众参与新机制;(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跨省补偿、跨流域补偿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等精准补偿机制;(3)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目标,监测评估沿黄九省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程度,探索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及税收激励等综合治理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制度基础。

张奇智[6](2020)在《喀左县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辽宁省喀左县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不同规划年的水资源可供水量,采用定额法预测了各规划年的需水量,进行了节水方案的分析,基于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配置模型并求解,获得了区域不同规划年水资源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方案,并对配置方案进行了评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一般方案下2025年50%和75%保证率总需水量分别为9020万m3、10270万m3;2035年50%和75%保证率总需水量分别为10286万m3、11584万m3;节水方案下2025年50%和75%保证率总需水量分别为8392万m3、9543万m3;2035年50%和75%保证率总需水量分别为9577万m3、10794万m3。(2)一般方案下2025年50%和75%保证率可供水量分别为10262万m3、9271万m3;2035年50%和75%保证率下可供水量分别为10577万m3、9586万m3;加大中水回用方案下,2025年50%和75%保证率可供水量分别为10313万m3、9321万m3;2035年50%和75%保证率下可供水量分别为10646万m3、9655万m3。(3)一般方案下各规划年不同保证率下均出现较大的需水缺口,可供水量不能满足需水要求,供需矛盾突出,2025年50%、75%保证率和2035年50%、75%保证率缺水量分别为822万m3、3062万m3、2087万m3、4376万m3;节水方案下2025年、2035年50%保证率可供水量满足需水要求,2025年、2035年75%保证率情况下缺水量分别为221万m3、1139万m3。(4)以社会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求得到最优水量配置方案,使得二产、三产用水基本得到满足,一产能够完全保障最低粮食产量和牲畜用水。

吴文静[7](2020)在《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同时,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型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对城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河北省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存在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生态足迹研究对于衡量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水生态足迹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二者的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河北省水资源概况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总结梳理了水资源管理及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通过生态足迹模型,从水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水生态赤字及水资源负载能力等方面对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通过综合发展指数模型,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最后,利用Tapio模型,分别从水生态总足迹的综合视角和不同用水账户的单一视角分析河北省城镇化与水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探究城镇化对水生态足迹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河北省2000-2017年水生态总足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农业用水与污水生态足迹占比最大。水资源长期处于生态赤字阶段,继续开发前景不乐观,总体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河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对整体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大的是经济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3)河北省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的脱钩状态呈弱脱钩与强脱钩交替的稳定态势。其中,城镇化对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污水生态足迹的脱钩状态不断优化。(4)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效应、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的脱钩状态起阻碍作用,而技术效应是促进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研究,从转变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和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力度两个方面,提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建立节水型城乡体系、控制用水总量、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及水污染治理等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状态。

张欣莹[8](2020)在《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水系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基础,承担了防洪排涝、供水水源、水体自净、生境营造、文化承载、旅游景观、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主导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推动和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面率下降、水景观特色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与水系的关系愈加紧张。因此,如何协调城水关系,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和谐共进,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西安城市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自然、人工水系演化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不同时期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依此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通过对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与定量分析,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主导因素。基于VAR-Km模型探索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并得到了两者的适宜性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SD模型对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出了城水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本研究能够为城市水系的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古代及现代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分析了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在系统梳理古今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城市水系特点,结合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开展了城市水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时间上,选取适宜的权重计算方法,得到各时期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运用重心测度法,将指标值与空间坐标结合,得到对应的重心转移路径及速率。(2)识别了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并进行了驱动力计算及变化趋势分析,筛选出城市发展是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将驱动因素分为气候水文、城市发展及突发灾害3个类型,与城市水系相结合,进行相关关系、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运用Correl函数得出各因素与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驱动力值计算,得到驱动力的大小排序。再通过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变化特征分析,得到了城市发展是当前及未来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3)分析了现代城市水系与主导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效应,并评估了两者之间的适宜性等级。将VAR模型与K-means法相结合,通过Grange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到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将算得数值进行聚类等级划分与判别,得到了城水之间的适宜性评估结果。(4)构建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SD模型,比选出适宜的城水发展方案,并提出调控策略。依据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结论,分析了相关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并建立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SD模型。针对不同侧重点,设定常规发展、水系维护、实力优先及城水协同4个情景方案,通过仿真和合理性比选,确定了城水协同方案为优选方案。依据城水协同方案的仿真结果,结合西安城水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要求,提出了西安城水发展的调控策略及各子系统的调控方案。

高鑫莉[9](2020)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问题逐渐显现,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等方面。为加强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的水资源管理,本研究结合十三师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首先根据其水资源状况及特征进行水资源分区,并基于分区对十三师现状年各分区供用水量现状及现状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提出第十三师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对十三师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实现对十三师规划年的供、需水量的预测,开展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最后,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建立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进行求解,以期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十三师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根据十三师的水资源状况及特征,按照7个水资源区,分析了现状年各分区供用水量以及各分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现状年各分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提出第十三师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即研究区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常年少雨,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且随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季节性缺水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2)开展了不同情景下的供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基于社会未来经济、工业、人口、农业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定额法等方法对规划年十三师的生活、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进行预测,并对研究区规划年不同来水频率下的可供水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各分区可供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控制两种情境下,分别对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供需水量上来看只有一个方案供水略有富裕,其余方案总供水量不足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规模。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四个方案,缺水地区主要为巴木墩河区和伊吾河区,其余五个分区供需平衡且大多有余水。说明这两个区无法承载该区工业发展指标,可以将两区指标适当向其它园区转移,同时减小工业产值目标,减轻供水压力。(3)构建了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建立了十三师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根据十三师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在哈密十三师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需求下,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为前提,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最终得到七个分区在不同情境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满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王鸽[10](2020)在《基于多情景预测的渭南市水生态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区域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等水生态问题,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以水生态承载力作为重要抓手,明确水生态支撑下的城市最大发展规模,对于实现水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指导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论文以渭南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渭南市社会经济概况、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生态状况的基础上,设计了四种城市发展情景方案,分别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各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规模和最大可承载规模进行了预测和计算,通过预测规模与最大承载规模之间的对比分析,推荐出城市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城市经济发展与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明确了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范围,总结了研究区在水资源与水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梳理水生态承载力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本论文所研究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整理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概况及水生态状况,对区域水资源约束条件及生态用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生态现状两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研究区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与水生态问题。(2)构建了渭南市水生态与经济发展的SD预测模型,并分析了预测结果。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渭南市经济发展、供用水及水生态相关数据,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完成了渭南市水生态SD预测模型的构建,设定了常规发展、生态优先、产业结构调整及综合发展四种情景方案进行了城市发展规模预测,从社会经济规模、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影响三个角度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基于DPSI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情景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发展情景的水生态综合指数是四种情景里最大的,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从2019年的0.47增加到2030年的0.65,到2030年处于“良好”等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四种情景中对于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是最有利的。(3)建立了采用NSGA-Ⅱ算法求解的水生态承载力多目标计算模型,量算了渭南市水生态承载力。基于城市水生态的有限承载能力,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经济产值最高和人口规模最大为目标,以最大可供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占比及水环境容量为约束,构建了水生态承载力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基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四种发展情景下的水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求解,从水与生态角度测度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综合发展情景可承载的经济规模最大,到2030年可承载的GDP为4448亿元。(4)城市发展方案的评价与优选。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城市发展预测规模与水生态最大可承载规模,结合DPSIR模型对四种情景的综合评价,综合发展情景能够实现水生态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其他三种情景方案相比,在总用水量、总排污量等指标不超过其最大可承载规模的情况下存在最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推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情景方案,最后提出了渭南市未来社会经济与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二、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土壤植被
        2.2.3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2.5.3 水土流失现状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2.6.4 区位特殊性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1 VAR模型介绍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3.3.3 模型参数估计
        3.3.4 模型检验
    3.4 脉冲响应
    3.5 方差分解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4.1 模型基本原理
        4.1.1 TOPMODEL模型
        4.1.2 WAS模型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4.4.1 拓扑关系
        4.4.2 数据基础
        4.4.3 模拟验证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4.6 本章小节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原理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5.4 调控情景设置
        5.4.1 多元情景分析
        5.4.2 调控情景设置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本章小结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6.1.2 ε占优策略
        6.1.3 NSGA-Ⅱ算法
        6.1.4 模型求解流程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水-能源-粮食耦合指标体系构建及基于水足迹理论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能源-粮食研究内容
        1.2.2 水-能源-粮食研究方法
    1.3 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2.1 水-能源-粮食关系作用机理
    2.2 水-能源-粮食关系解析
        2.2.1 水-能源-粮食因果反馈关系
        2.2.2 水-能源-粮食关系属性
    2.3 评价原则及依据
        2.3.1 水资源安全
        2.3.2 能源安全
        2.3.3 粮食安全
        2.3.4 可持续发展
        2.3.5 良性竞争
    2.4 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2.5 水-能源-粮食竞争关系构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
    3.2 经济社会
    3.3 水资源子系统
    3.4 能源子系统
    3.5 粮食子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量分析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水平
    4.1 权重确定结果
    4.2 综合评价指数时序分析
        4.2.1 水-能源-粮食综合评价指数
        4.2.2 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数
        4.2.3 能源综合评价指数
        4.2.4 粮食综合评价指数
    4.3 耦合度时序分析
        4.3.1 水-能源-粮食耦合度
        4.3.2 水-能源-粮食各子系统间耦合度
    4.4 耦合协调度时序分析
        4.4.1 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
        4.4.2 水-能源-粮食各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足迹定量分析水-能源-粮食竞争关系
    5.1 粮食与能源水足迹时序分析
        5.1.1 粮食水足迹时序分析
        5.1.2 能源水足迹时序分析
    5.2 能源与粮食对水的竞争指数
        5.2.1 能源和粮食对水资源的贡献率时序分析
        5.2.2 水-能源-粮食系统竞争指数时序分析
    5.3 京津冀发展建议
        5.3.1 主消费城市分析
        5.3.2 粮食和能源主导区分析
        5.3.3 水资源优势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供水水资源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介绍
    2.1 研究区的基本情况
        2.1.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项目概况
        2.2.1 建设项目概况
        2.2.2 生产工艺技术介绍
3 需水预测研究
    3.1 用水节水工艺和技术分析
        3.1.1 精品钢基地
        3.1.2 华能电厂
    3.2 用水过程
    3.3 供水区用户需水量分析
        3.3.1 设计供水范围及用水户简介
        3.3.2 傅疃河水厂及四大企业现状年实际供用水情况
        3.3.3 傅疃河水厂及四大企业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3.4 用水水平评价及节水潜力分析
        3.4.1 用水水平指标计算与比较
        3.4.2 污水处理及回用合理性分析
        3.4.3 节水潜力分析
4 可供水量计算分析
    4.1 水源方案比选及合理性分析
        4.1.1 可利用的水源分析
        4.1.2 水源论证方案
    4.2 沭水东调工程调水量分析
        4.2.1 工程概况
        4.2.2 天然径流量还原计算
        4.2.3 现状工程条件下入库径流量计算
        4.2.4 调出区调水量分析计算
    4.3 日照水库供水量分析计算
        4.3.1 日照水库需水量分析
        4.3.2 日照水库可供水量计算
        4.3.3 水库供水水质评价
5 取退水影响研究
    5.1 取水对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影响
        5.1.1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3 水资源配置格局变化分析
    5.2 取水对日照水库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
    5.3 退水影响分析
        5.3.1 退水方案
        5.3.2 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5.3.3 对水生态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项目用水量及合理性
        6.1.2 项目的取水方案及水源可靠性
        6.1.3 项目的退水方案及可行性
        6.1.4 取水和退水影响补救与补偿措施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考虑空间均衡的钦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特色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
    2.1 区域概况
    2.2 降雨及水利工程
    2.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4 “空间均衡”的内涵
    2.5 考虑“空间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5.1 模型目标函数
        2.5.2 模型约束条件
        2.5.3 模型求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钦州市水资源需水量分析与预测
    3.1 钦州市需水量分析
    3.2 需水量的计算
        3.2.1 基础数据预测
        3.2.2 用水部门需水预测
        3.2.3 钦州市需水量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钦州市水资源可供水量分析与预测
    4.1 钦州市可供水量分析
    4.2 可供水量的计算
        4.2.1 各类工程可供水量的计算
        4.2.2 现状年和规划年可供水量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空间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5.1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5.1.1 考虑空间均衡的优化配置模型参数
    5.2 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2.1 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5.2.2 结果分析
    5.3 优化配置前供需平衡分析
    5.4 考虑空间均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5.4.1 求解结果
        5.4.2 合理化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5)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地域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状况
    3.2 地形地貌状况
    3.3 气候水文状况
        3.3.1 气候条件
        3.3.2 水文条件
    3.4 水资源状况
    3.5 社会经济状况
        3.5.1 人口数量
        3.5.2 城市化进程
        3.5.3 经济发展水平
        3.5.4 科学技术水平
    3.6 生态环境状况
        3.6.1 生态环境质量
        3.6.2 污染排放
        3.6.3 环境保护治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关系
        4.1.1.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4.1.1.2 社会子系统分析
        4.1.1.3 经济子系统分析
        4.1.1.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4.1.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1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选取
        4.1.3.2 社会系子统指标选取
        4.1.3.3 经济子系统选取
        4.1.3.4 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
        4.1.4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
        4.1.4.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1.4.2 KMO与 Bartlett球形检验
        4.1.4.3 主成分结果分析
        4.1.5 评价指标体系二次优化
        4.1.6 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分析
        4.1.7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7.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3 指标综合权重
        4.1.8 综合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
    4.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
        4.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4.2.1.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1.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3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3.1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3.2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4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4.1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4.2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5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5.1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5.2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
        5.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演化分析
    5.3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3.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序变化
        5.3.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化分析
    5.4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度时空分异格局
        5.4.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4.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分异特征
    5.5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5.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5.5.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6.1 模型构建
    6.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度诊断
        6.2.1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6.2.2 沿黄河流域上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3 沿黄河流域中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4 沿黄河流域下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3 提升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6.3.1 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2 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3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4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5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6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7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8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9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喀左县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喀左县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降水
    2.2 水资源概况
        2.2.1 地表水
        2.2.2 地下水
        2.2.3 水资源总量
        2.2.4 水质
    2.3 河流水系
    2.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1 现状供水工程
    3.2 现状用水结构分析
    3.3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3.4 非常规水源利用程度分析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6 存在主要问题
第四章 需水量预测
    4.1 农业需水预测
        4.1.1 农田灌溉需水预测
        4.1.2 林果需水预测
        4.1.3 牲畜需水预测
    4.2 工业需水和建筑业需水预测
    4.3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4.4 生活需水预测
    4.5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6 需水总量预测
    4.7 节水方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供水量预测
    5.1 地表水可供水量
        5.1.1 蓄水工程
        5.1.2 引水工程
        5.1.3 提水工程
    5.2 地下水可供水量
    5.3 非传统水源可供水量(中水回用)
    5.4 可供水总量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
    6.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1.1 一次平衡分析
        6.1.2 二次平衡分析
        6.1.3 三次平衡分析
    6.2 水资源优化配置
        6.2.1 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6.2.2 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建立
        6.2.3 水资源配置方案结果
    6.3 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
        6.3.1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3.2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生态足迹
        2.1.3 脱钩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3 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3.1 河北省水资源现状
        3.1.1 水资源基本概况
        3.1.2 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
    3.2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3.2.1 城镇化发展状况
        3.2.2 城镇化发展政策现状
4 河北省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4.1 模型与方法
        4.1.1 水生态足迹模型
        4.1.2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4.1.3 生态盈亏模型
        4.1.4 水资源负载指数
        4.1.5 综合发展指数模型
        4.1.6 模型参数设定
        4.1.7 数据来源
    4.2 水生态足迹评价
        4.2.1 水生态足迹动态特征分析
        4.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分析
    4.3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3.1 整体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4.3.2 不同类型城镇化水平具体分析
5 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效应研究
    5.1 模型与方法
        5.1.1 Tapio脱钩模型
        5.1.2 LMDI因素分解法
    5.2 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评价
        5.2.1 综合视角下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分析
        5.2.2 单一视角下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分析
    5.3 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影响因素研究
        5.3.1 技术效应分析
        5.3.2 经济效应分析
        5.3.3 结构效应分析
        5.3.4 人口效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转变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
        6.2.2 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力度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水系领域文献分析
        1.2.2 城市水系演化特征及发展规律研究现状
        1.2.3 城市水系发展驱动机制及城水关系研究现状
        1.2.4 城水系统论与模拟调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西安城市水系概况及演变历程
    2.1 研究区域及城市水系概况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水资源量与水质
        2.1.3 水系主体工程
        2.1.4 水系附属工程
    2.2 城市水系演变的环境基底
        2.2.1 水系发育的地形地貌
        2.2.2 水系发育的水资源禀赋
        2.2.3 历史进程中的城水关系变化
    2.3 古代城市水系演变历程
        2.3.1 自然河系变迁
        2.3.2 人工渠系建设
        2.3.3 湖泊池沼演变
    2.4 现代城市水系变化历程
        2.4.1 建国后的城市水系发展
        2.4.2 近30 年城市水系发展
        2.4.3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进展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及时空演化特征
    3.1 城市水系功能指标体系
        3.1.1 古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3.1.2 现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3.2 城市水系演变的时间特征
        3.2.1 研究方法引入
        3.2.2 古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3.2.3 现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3.3 城市水系演变的空间特征
        3.3.1 研究方法引入
        3.3.2 古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3.3.3 现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驱动机制分析与因素识别
        4.1.1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机制
        4.1.2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
    4.2 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4.2.1 气候水文
        4.2.2 城市发展
        4.2.3 突发灾害
    4.3 驱动力定量分析
        4.3.1 驱动力计算
        4.3.2 各时期驱动力变化
        4.3.3 各因素驱动力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效应及适宜性评估
    5.1 VAR-Km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5.2 关联模型建立与计算
        5.2.1 模型建立与检验
        5.2.2 Granger因果检验
        5.2.3 脉冲响应计算
        5.2.4 方差分解计算
    5.3 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
        5.3.1 等级计算
        5.3.2 等级判别
        5.3.3 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D模型的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模拟预测
    6.1 模型设计框架
        6.1.1 SD建模方法
        6.1.2 模型设计思路
    6.2 仿真模型设计与检验
        6.2.1 模型参数设定
        6.2.2 模型流图与方程
        6.2.3 模型检验
        6.2.4 模型运行
    6.3 调控方案优选
        6.3.1 调控方案设计
        6.3.2 方案模拟结果
        6.3.3 方案比选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协同发展调控策略
    7.1 调控策略设计思路
    7.2 城市社会经济与发展规模调控
        7.2.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7.2.2 加强城水发展的空间耦合度
        7.2.3 实现水经济市场全域覆盖
    7.3 水源供给调控
        7.3.1 强化秦岭生态腹地水源涵养
        7.3.2 建立峪口水源工程
        7.3.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7.4 生态环境调控
        7.4.1 构建水系统循环自净模式
        7.4.2 推广城区水污染实时治理模式
        7.4.3 建立适宜的自然-人工空间尺度
    7.5 景观格局调控
        7.5.1 营造适宜的水域景观
        7.5.2 适度恢复河系历史规模
        7.5.3 强化湖池历史文化展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供、需水量预测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利工程概况
    2.2 水资源现状分析
        2.2.1 水资源分区
        2.2.2 现状年供水量统计分析
        2.2.3 现状年用水量统计分析
        2.2.4 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2.3.1 现状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2.3.2 现状年供需平衡分析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情景下的供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3.1 预测方法
    3.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2.1 宏观经济预测
        3.2.2 工业发展预测
        3.2.3 人口发展预测
        3.2.4 农业发展预测
    3.3 需水量预测
        3.3.1 生活需水预测
        3.3.2 农业需水预测
        3.3.3 工业需水预测
        3.3.4 生态需水预测
        3.3.5 需水预测汇总
    3.4 供水量预测
        3.4.1 地表水水资源量
        3.4.2 地下水水资源量
        3.4.3 可利用水资源量
    3.5 不同情景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5.1 各分区水资源可供水量下供需分析
        3.5.2 总水量控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水资源配置研究
    4.1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4.2 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用水总量控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多情景预测的渭南市水生态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承载力
        1.3.2 水生态承载力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发展
        2.2.2 经济发展状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水资源量
        2.3.2 水资源约束条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4.1 供水量分析
        2.4.2 用水量与用水结构
        2.4.3 用水水平评价
    2.5 水功能区划及水环境现状分析
        2.5.1 水功能区划
        2.5.2 地表水水质
        2.5.3 地下水水质
        2.5.4 水环境状况
    2.6 城市生态用水量分析
    2.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与水生态问题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SD模型的渭南市水生态与经济发展多情景模拟预测
    3.1 系统动力学理论
    3.2 系统动力学模型
        3.2.1 变量及方程式
        3.2.2 流程图
    3.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3.4 模型构建
        3.4.1 模型边界
        3.4.2 水生态系统结构及行为模式分析
        3.4.3 模型参数与变量
        3.4.4 子系统分析及参数估计
        3.4.5 模型检验
    3.5 方案设计与模拟结果
        3.5.1 情景方案设计
        3.5.2 模拟结果分析
    3.6 基于DPSIR模型对渭南市水生态与经济发展情景方案的综合评价
        3.6.1 DPSIR模型简介
        3.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6.3 水生态状况分级量化步骤
        3.6.4 水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水生态承载力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4.1 建模思路
    4.2 情景方案设定
    4.3 模型构建
        4.3.1 主要决策变量的确定
        4.3.2 目标函数构建
        4.3.3 约束条件设定
    4.4 水生态承载力优化模型的NSGA-II算法求解
        4.4.1 基本遗传算法
        4.4.2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渭南市水生态承载力计算
    5.1 模型输入条件
    5.2 多目标优化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3 SD模型预测值与多目标结果对比
    5.4 情景方案优选
    5.5 渭南市发展的合理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关于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D]. 刘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水-能源-粮食耦合指标体系构建及基于水足迹理论评价研究[D]. 王丽川. 广西大学, 2021(12)
  • [3]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供水水资源分析研究[D]. 王成民. 山东大学, 2021(11)
  • [4]考虑空间均衡的钦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 樊洲洋. 广西大学, 2020(07)
  • [5]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D]. 唐家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6]喀左县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张奇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研究[D]. 吴文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8]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D]. 张欣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高鑫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多情景预测的渭南市水生态承载力研究[D]. 王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