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实效性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掌握思想工作的“情、理、利”,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几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系之以利。
一、动之以情。这个“情”就是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既符合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又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和特点要求的“人情味”。思想政治工作多一些这样的人情味,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多一点“人情味”。首先应该明确,这种人情味,离不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离不开对各种反动、腐朽、落后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坏人坏事的憎恨之情。那种丢掉原则、迎合低级趣味的“温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私情”,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讲之情。同时,还应该懂得,这种人情味不是基于家庭血缘关系,不是来自双方个性、志趣的相互吸引,也不是人际关系中的庸俗习气、哥们情谊,不是思想作风上的自由主义、狭隘意识,那样只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味、走形。我们提倡的是符合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人情味,是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和特点要求的人情味,是源于共同的革命目标和强烈事业心的人情味。要增加这样的人情味,当前有两种偏向值得注意。一是“寡情”。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对群众缺乏热情,说话简单生硬,甚至动辄训斥,侮辱他人的人格,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二是滥用情。有的同志不坚持原则,感情用事,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和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论姑息迁就;有的对个别人的无理要求,碍于情面,不批评、不制止,反而搞安抚、许愿,讲哥们义气。这两种倾向都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克服。否则,不但发挥不了“情”的积极作用,反而亵渎和玷污了同志感情,只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作用。
动之以情,情系何处?当前应主要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好群众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上面提到的根本态度和基本方法外,还需要把握好“动情”的艺术。
一是在解决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反映出的思想问题时要倾注“实情”。用心熟悉基本情况,留心观察细微变化,潜心探索内在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紧贴实际,心心相印,真正把握思想脉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进行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说服教育,做好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
二是在解决个人和家庭实际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时要融入“真情”。情系群众,心想基层,诚心诚意地给别人以温暖和关爱,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情”体现。要下功夫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于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地为对方排忧解难。
三是在解决个人理想前途上出现的思想问题时要充满“感情”。这方面大量的反映在工作分配、下岗转岗、晋职晋级、入团入党、提干入学、奖励处分等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给以尊重和理解,还要从感情上及时给予接近、体贴和帮助,将心比心地想着对方,开诚布公地引导对方,既看到他们自身的优势,又使他们看到单位和社会的需要,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于发展,从而尽量做到把个人理想与工作需要较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情感上唤起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振奋精神,爱岗敬业,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
四是在解决内外关系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时要主动“热情”。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介入,以满腔的热情、完全平等的身份和讨论的方式与工作对象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既说对方的事,也说自己的事,既要自己说,也让对方说,不仅要语言恳切,态度和蔼,有时放矢,推心置腹,更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样通过自己的热情与行动去感化人和激励人,才能让对方感到舒心、顺气,才能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从而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也才便于了解对方的真实思想情况及其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做思想工作。
五是在解决道德纪律方面出现的问题时要坚持原则,破除“私情”。要敢于坚持原则,打破情面,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予以揭露和批评,及时抓住苗头,加强道德、纪律和法律教育,提高反腐蚀斗争的能力。
二、晓之以理。这个“理”就是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受众”贴得更近、更实,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的内心精神升华的“小道理”,让人感到平实可信,听得实在,觉得有理。
列宁说,做人的工作是最伟大的艺术。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之中,转化成与具体、感性的人贴得很近的小道理,自然会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为此,在“动情”的同时,还需要把握好“讲理”的环节。
1、晓之以理,坚持因人而宜。倘若不看对象,讲理论只会照本宣科,讲实际只会就事论事,不善于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层面上深入透彻地说明和回答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而是乱讲一通,自以为人家都听得懂,其实与“对牛弹琴”的笑话别无两样。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既缺乏现实针对性,又缺乏理论说服力,是不会发挥应有作用的。因此,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宜地讲道理、做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2、晓之以理,贵在平实可信。最有说服力的是事实,最能打动人的是真话。近年来,许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转化为群众爱听易懂的小道理、实道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口头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管用受用的致富思路,在实践中讲真话、讲事实,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处理群众遇到的问题,促进和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事实证明,只有把道理讲真讲实,讲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使群众感到平实可信,入耳入脑,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心理交流”的目的。
3、晓之以理,做到言情恰当。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神态用语恰当,才受群众欢迎。如对阅历较深、接受能力强的,可以讲深奥一些,以理释事;对资历平常、接受能力一般的,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以事悟理;对思想内向、心胸狭窄的,语言要柔和幽默一些,使道理象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这使人想到《战国策》中触龙劝赵太后送子当人质的故事。多少大臣由于言情不当,赵太后都不接受,而触龙通过巧妙形象的比喻去申明大义,使太后豁然悔悟,终于把儿子送了去。可见把大道理形象化,人们最容易接受,而且能够烙印在心,长久难忘。
4、晓之以理,注意掌握时机。合理选择说理时机,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有两种情形需要在实践中很好把握:一种是对于懊丧、惶惑、忧闷等消极心理,可采用“热处理”,做到触机而发;另一种是对于喜悦、愤怒等激奋心境,可采取“冷处理”,做到引而不发。实践证明,该“冷”不冷,就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而该“热”不热,又会雪上加霜,使人沉沦。选择说理时机,还要善于透过人的神情、谈吐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着力探求其内在心理因素,用心选择讲理的“契机”,因势而导,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失时机,收到成效。
5、晓之以理,需要寓理于例。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做到理与例有机结合,是增强大道理感染力的重要环节。寓理于例,其例要具有“新、近、精、实”四个特点:“新”,就是新近发生的事,能给人一种新鲜感、亲切感和现实感。“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精”,就是发人深思的事,要有典型性、逻辑性和哲理性。“实”,就是实事求是,实有其事,要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三、系之以利。这个“利”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两点论”,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所体现的物质利益,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相一致。
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情、理、利统一起来,防止形式主义和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人们的物质利益去分析各种思想问题,也不能离开人们的物质利益去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动情”、“讲理”,还要“联利”,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更为全面的效果。
人们的物质利益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就象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样,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物质利益关系与之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劳动者的个人利益。有一段时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思想工作领域中,人们谈“利”色变,严重败坏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既向群众讲道理,又为群众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怎样把实事办好,这里面大有学问。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坚持两点论,两手抓,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间。具体说来,就是在“情”、“理”两相宜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给利”时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为群众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些并不是办实事的全部内容,也不能涵盖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责任。作为组织和领导,在为群众谋求物质福利、给群众以实际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明白利益不只有物质的,还包括政治的和精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利”,绝不能忽视政治和精神方面。如果忽视了,人们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将无法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有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干出违背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来。同时,“利”又有大和小、直接和间接、眼前和长远之分,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调整。实际上,讲“利”就有理的一面,讲理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引导群众用大道理管小道理,正确对待个人的物质利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这就是说,在办实事过程中,不仅要“务实”,还要“务虚”;既要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又要提高思想觉悟,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不能只务实、不务虚,只见物、不见人。单纯务虚当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好事难以办实,实事也难以办好。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又是有矛盾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两条: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部分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次是在维护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照顾一下局部的、部分人的合理利益。比如,处理职工的奖励、救济、休假、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等问题,要通盘考虑,注意平衡,使之趋于合理。再如,在年终岁尾开展的送温暖活动中,由于了解情况不准确而救济了一个不十分困难的同志,而另一个确实困难的同志未得到救济,这就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加以调整。这样就不致于在利的分配上出现失误,刺激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挫伤了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三是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又有矛盾,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贯彻始终。现在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同志在为群众办实事的时候,往往吃老本、得现利,“今朝有酒今朝醉”,顾头不顾尾;也有的急于见实效,甚至搞“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这样看起来是对群众的关心和安抚,表面上轰轰烈烈,职工群众也满意,但到头来必然财尽力竭,囊中羞涩,该办的事办不成,好事变成了坏事。因此,在解决群众利益过程中,必须统筹安排,远近结合。特别是对工作在特殊岗位、外出执行任务以及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利益,如年休假的安排,文化生活的调节,风俗习惯的尊重等特殊利益,也要注意解决好。实践证明,照顾到群众的特殊利益,看起来是做个别人的工作,实际上对职工群众都是有教育、有影响的。
四是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必须尽力而为,但是尽力而为,丝毫不意味着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能盲目许愿,开空头支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积极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情。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真正采取了积极措施,尽心竭力,坚持不懈,群众是会理解的,即使一些事一时难以办到,只要实事求是地向群众加以解释和说明,也会得到谅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