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主动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则关于幼儿画苹果的故事:“东洋小鬼子”画苹果,老师高擎苹果一只,诸小儿围坐四周观摩欣赏,便去作画;唯有我们的“小龙人”画苹果,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再详细规定画法,然后,幼儿们悉按老师指点,依样画葫芦作画。结果:“小洋鬼子”笔下的苹果,各具特色,异采纷呈,充满童心、童趣;而“小龙人”所画的苹果却刻板、拘谨,了无生气,既无个性,亦无风格,根本没有什么创造可言。
“小龙人”们的吃亏就在于没有自由:画画、泥工、纸工、语言、常识、计算,全由老师规定框框,手把手教,甚至越俎代庖,有意无意之中剥夺了幼儿用脑用手的自由。这种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重教轻学而忽视潜在能力的发掘和完美个性的培养,结果只能扼杀幼儿的创造力。
理解、支持幼儿的求知欲望,相信、承认幼儿的内在潜力,激励、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怨她的孩子用榔头敲坏了家里新买的、价值近千元的收录机;园内一位阿姨发现有个幼儿常常溜进盥洗室玩水笼头,搞得满地都是水。幼儿的这些行为,惹得家长生气,教师、阿妻哭笑不得,认为这些孩子不爱护财物、不遵守纪律。其实,当教师和蔼可亲的询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回答却是令人兴奋、激动的。他们说:“收录机里的阿姨唱得真好听,我想敲开看看她。”“用手按水笼头,轻轻按,水喷得近,使劲按,水喷得远,我想试试最远能喷到哪里。”原来幼儿们是在试图认识世界啊!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几乎表现在幼儿学习、生活的一切方面。我们给幼儿讲有趣的故事时,常常发现不等讲完,幼儿就七嘴八舌问这问那。这正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表现。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批评、指责他们。可以编些儿歌,如《多嘴的八哥鸟》、《讨厌的乌鸦》,启发、诱导幼儿纠正乱插嘴的习惯;告诉他们应该等老师讲完后再一起讨论故事。总之,为了孩子的智力能够不受压抑地得到顺利的发展,教师应该理解、支持幼儿的求知行为,保护智慧的小火花,万不能一瓢冷水把它浇灭。
教师要充分相信、承认幼儿具有探求、发现、创造的巨大潜力,并为幼儿创设、提供机会和条件去探求、发现、创造,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例如,在音乐课上讲解音的力度起伏变化时,教师仅能举出海浪拍击礁石的哗哗声、大风发出的呼呼声等很少几个例子。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竟能举出水壶中开水的咝咝声,小孩夜间哭闹的呜呜声,蚊子、苍蝇、蜜蜂的嗡嗡声以及飞驰而过的警车一紧一慢的呼啸声、人熟睡时忽高忽低的打鼾声等十几种声音力度起伏变化的实例。一次,教幼儿识别“大与小”。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组五对大小不等的药瓶和瓶盖,让幼儿辨认大小,看谁最先盖好瓶盖。有两个幼儿与众不同,他们边观察边思考,用目测法把瓶子、瓶盖分别按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然后一一对应盖上瓶盖,速度最快。幼儿这种巨大的内在潜力,使教师让他们放开手脚自己探求、自己发现的决心更大、信息更足了。教师对幼儿探求、发现的评价不应首先追求是否正确、完美,而要着眼于他们是否动了脑筋,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即使极其微小,也要给予表扬、鼓励,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给予评价。只有理解、尊重、激励幼儿的发现,才能使幼儿在学习中具有成功感,并不断增强浓烈的兴趣和自信心。
以培养兴趣为主线,吸引、训练、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是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途径。
注意是通向知识宝库的窗口。训练幼儿集中注意力,对他们有效地获得外部世界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简单和经常性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如对他们唱(或用录音机放)一首歌,要求细心听,然后问:“歌的名称是什么?”“歌里主要讲些什么?”“歌中主人公住在什么地方?”教师用富于变化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如朗读寓言《狼和小羊》,我们特别注意区分狼和小羊截然不同的语调,提醒幼儿注意狼的凶狠、狡猾和小羊的善良、胆怯。对个别注意力分散、常常走神的幼儿,用暗示、提问、转移话题等方法稳定其注意力,而不大声呼喊其名字或中断教学,以免分散全班的注意力。还可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如做“谁先放好”的游戏,让幼儿把大量混放在一起的彩色纸片分放到各色彩盒中,比比谁先放好,并且不放错。这个游戏要求幼儿专心致志,手脑并用,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室的布置,不能片面强调观赏作用,要重视教育作用,做到既美观、醒目、整洁,富有童趣,便于幼儿活动、探索,又不过于华丽、繁复,减少有害的刺激物,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幼儿只有在既美观又朴素的环境中,才能感到安定、愉快、振奋,也才能高度集中注意。
注意发展幼儿各种感、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带幼儿到大街上、公园里、工厂里和各种游乐场所边散步边观察周围的环境。出发前要对幼儿提出观察任务:“看看草坪是什么颜色?”“邮递员叔叔是怎样打开邮筒取信的?”“大街上都有些什么样的声音?”“公园里各种花的香味是什么样儿的?”“马路旁人行道上有些什么装置?”幼儿对事物观察不深入、不全面,可通过绘画课有意识地训练:“秋天的水果”——将苹果、梨、梨蕉、桔子放进一个大果盆,引导幼儿观察盆中水果的前后位置,注意后面水果的某些部分被前面的水果遮住,告诉幼儿绘画时先画前面的水果,然后逐渐向后画,被遮挡的部分不用画出来;“繁忙的街道”——带领幼儿到马路上观察,引导他们仔细识别路上行人、车辆、楼房、树木、电线杆的前后位置,告诉幼儿离我们近的物体位置低、形体大,离我们远的物体位置高、形体小,启发幼儿画立体面应该从下往上、从前往后作画。这样,经过反复的、多方面的训练,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会逐步增强。
为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实物、图片、各种直观教具的使用;认真组织参观访问、游览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幼儿广泛、全面、细致、深刻地观察、分析、比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对客观事物的丰富表象,并增强理解力、注意力,展开想象的双翼起飞。此外,幼儿的想象无意性强,具有直观、片面和模仿的特征,再造成份居多。应该设法增强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成份。此外,也可利用美工课,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一次,我们搜集了大量泡沫塑料、绉纸、瓶盖内的橡皮垫圈、棉花、纱布、橡皮泥等,分发给各小组,让幼儿们开动脑筋,看能制作些什么食品。各小组热烈讨论后,便动手制作:有的用橡皮泥捏成油条、大饼;有的用泡沫塑料切成饼干、糕点;有的用绉纸剪成面条、包成馄饨;有的用橡皮垫圈做成水饺;有的用棉花、纱布做成包子、馒头。真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对幼儿兴趣的培养,贯串于他们注意、观察、想象、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因为它是这些活动的基础。为了培养儿童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开展任何活动,我们都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如幼儿学画斜线时,教师讲了捕鱼的故事,让幼儿用画斜线“编织鱼网”。有的幼儿画着画着,斜线变成了直线,或画得太稀,教师就提醒大家:“这儿网织错了。这儿有个洞,鱼儿都从这里逃走了,快补上。”大家“织”好了“网”,教师以渔民的口气感谢大家:“谢谢小朋友们!今天捕到这么多鱼,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啊!”我们还注意了促使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培养直接兴趣,主要为使学习过程不致显得枯燥乏味,成为负担。培养间接兴趣,则是为了提高幼儿对学习目的、结果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的毅力、信心。在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时,我们就十分注意这一点:使用一定数量的教具,以引起幼儿对学习计算的浓厚兴趣;但又避免过多地演示教具,防止幼儿因为把注意力、兴趣都集中在五花八门的教具上,而忽略乃至忘记了教学内容,如怎样计算、结果是什么,等等。
树立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鼓励表扬、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
树立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降低、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恰恰相反,教师更应该负起“教”的责任,为幼儿创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寓教于幼儿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之中,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活动之中,创造和开拓生动活泼、五彩斑斓的教学局面。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热爱每一个幼儿,和幼儿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感情。不要把教师的好恶、意见强加于幼儿;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实现自我的机会。幼儿的内在潜力固然很大,但这种潜力的发掘、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当幼儿由于好奇做错了事,或者出于好心办坏了事的时候,教师应该允许他们有错,给予适当的宽容,千万不可妄加训斥,泼冷水,说一些诸如“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不动动脑了?”“天呀,简直没有一点灵气!”之类的话。应该主要着眼和评价幼儿的长处,发现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自由、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