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各国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性的价值判断不能仅仅依据时间序列的比较,而还应该与 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何种特性,我们并 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仅仅依据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就对一个国家居民收入 差距的合理性做出断然的结论并不是理性的做法。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 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为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价值判断提供初步的材料。 虽然本文主要是描述性的,但也尽可能做出一些解释,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和缺陷,我们现 在所能做的主要也只是对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描述性研究,且就本领域的研究而言, 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的也是描述性研究。
一、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
比较研究需要获得同期世界各国的可比资料,但由于世界各国的统计工作的基础设施、统 计口径、统计质量、统计资料的延续性等等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要获得完全可比的资 料绝无可能,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能对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的资 料。因此,表1所列贫困人口比率、基尼系数等指标的数据在时间、计算方法等方面都有一 些差别,这自然会影响比较的精确性,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不过如此,而且利用这些数据 我们已经能够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比较,特别是能够基本满足趋势性比较的需要。本文将对20 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以了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 差距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一)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静态比较
1.世界各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极大。1999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低收入 国家的63倍,是下中等收入国家的21倍,是南亚国家的58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51倍 (参见表1)。高收入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5%,但却占有世界收入的78%,世界其他85%的 人口却只占有世界22%的收入,而3/5生活在世界61个最贫穷国家的人口只获得世界收入的6% (世界银行,2000,1页)。一方面在少数高收入国家,居民们享受着极高的生活水平(平均每 天70美元),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却有12亿人口生活在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的状态下 ,有28亿人口生活在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的状态下。1999年世界人均GNP最高的国家的人 均GNP是世界人均GNP最低的国家的444倍,世界个人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将近0.7。因此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极大,世界范围内的居民收入差距远远大于一国 范围之内的居民收入差距。
说明:①…表示无资料。以下各表同此。
②a指按人口百等分法划分的支出份额,b按人均支出排列,c指按人口百等分法划分的收入 份额,d按人均收入排列。
③A栏苏威士兰、圣卢西亚、卢森堡系1999年数据。
④H栏冈比亚、几内亚比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为1998年数据。
⑤贫困人口比率1为每天生活在不足1美元的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重,贫困人口比率2为 每天生活在不足2美元的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重;阿鲁瓦尼亚指数指收入最低的40%人口 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表中采用百分比来表示;库兹涅茨指数指收入最高的20%人口在 收入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表中采用百分比来表示;不良指数1为收入最高的20%人口在收入总 额中所占份额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在收入总额中所占份额之比;不良指数2为收入最高的10 %人口在收入总额中所占份额与收入最低的10%人口在收入总额中所占份额之比。
⑥阿鲁瓦尼亚指数越小,表明低收入者所占的收入份额越小,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反之, 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不良指数越大,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反之,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不良指数越大,表明高收入者所占的收入份额越大,反之 ,表明高收入者所占的收入份额越小。不良指数1与不良指数2的差距越大,表明两极人口的 收入差距越大,最高收入者占有的收入份额越大。
⑦不良指数2栏中括号中的数据不包括新西兰。
⑧阿鲁瓦尼亚指数、库兹涅茨指数、不良指数1、不良指数2、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率和113~121行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的各项数值系笔者根据原始数据计算。113—121行居 民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的各项数值为简单平均数。
⑨经济发达国家为91—112行所列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标准确定;经济转轨国 家指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前计划经济国家,表中53~74行所列国家为本文所指的经济转轨国家 。但因资料限制,在本表中各组国家数据汇总和计算时,经济发达国家乃采用高收入国家数 据,发展中国家乃采用中、低收入国家数据,经济转轨国家乃采用中、低收入国家中欧洲和 中亚(除土耳其、马恩岛外,其余24个国家均为经济转轨国家,它能很好地反映经济转轨国 家的经济情况)数据,不包括中国、越南和蒙古。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世界银行,2001。
2.居民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从表1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存在居民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最小的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基尼系数也达0.195,其他国家的收入差距就更大。无论 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经济发达国家,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在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 国家,无论是在非洲国家,还是在其他各洲国家,无论是在大国,还是在小国,居民收入差 距都是存在的。在表列112个国家中,基尼系数(G)在0.3~0.4之间的国家居多,共74个,占 全部国家的66%,世界各国基尼系数的平均值达0.394,其中基尼系数在0.40及0.40以上的国 家有51个,占全部国家数的46%,其中基尼系数在0.45及0.45以上的国家有32个,占全部国 家数的29%;阿鲁瓦利亚指数平均达17.2%,其中阿鲁瓦利亚指数在10%以下的国家有10个, 占全部国家数的8.9%,在10%~20%之间的国家有69个,占61.6%,在20%及以上的国家有33个 ,占29.5%,最低的只有3.1%;库兹涅茨指数平均达46.4%,其中库兹涅茨指数在50%以上的 国家有32个,占全部国家数的28.6%,在40%~50%之间的国家有58个,占51.8%,小于40%的 国家有22个,占19.6%,最高的达65.0%;不良指数1平均达9.52,其中在20以上的国家有11 个,占全部国家数的9.8%,处在10~20之间的有22个,占19.6%,处在5~10之间的有54个, 占48.2%,处在5以下的有24个,占21.4%,最高的达57.64;不良指数2平均达18.58,其中在 40以上的国家有13个,占全部国家数的11.6%,处在20~40之间的有17个,占15.2%,处在10 ~20之间的有31个,占27.7%,处在10以下的有51个,占45.5%,最高的达99.33。以上说明 居民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一些国家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大。顺便说明的 是 ,即使是在未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国家和高福利国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是存在的, 收入完全平等的国家并不存在,所不同的只是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参见表1和表3、表5)。
3.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大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平均为0.414,高于 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达国家为0.31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比经济发达国家高1 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阿鲁瓦利亚指数低于经济发达国家(低4.6个百分点),而库兹涅 茨指数、不良指数1与不良指数2均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库兹涅茨指数比经济发达国家高近10 个百 分点,不良指数1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近2倍,不良指数2是经济发达国家的1.65倍(若不考虑新 西兰,则是2.5倍)。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的程度高于经济发达国 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两极(收入最低的10%人口与收入最高的10%人口)的差距非常大(参见 表1)。从基尼系数的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大部分处在0.2~0.4之间,0.2≤G<0.4的国 家占90.9%,G≥0.40的国家只有2个,占比不到10%,没有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45。发 展中国家的基尼系数大部分处在0.3~0.5之间,0.3≤G<0.5的国家达61个,占发展中国 家总数的67.8%,0.5≤G<0.6的国家占比也达17.8%;基尼系数达到或超过0.40的国家占比 达到54.4%,达到或超过0.45的国家占比达到35.6%,达到或超过0.50的国家占比达到22.2% ,并且有4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达到或超过了0.6(参见表2)。这些清楚地表明,从总体上来看 , 发展中国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远远超过经济发达国家。
4.从收入水平来看,中等收入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大于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下中等 收入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大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平均为0.413,中等 收入国家平均为0.426,高收入国家平均为0.310,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基 尼系数为0.433,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为0.413,低于中 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参见表1)。随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基尼系数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呈倒U型。低收入国家中G≥0.4的国家占低收入国家的50%,中等收入国家中G≥0.4的国家占 中等收入国家的58.3%,下中等收入国家中G≥0.4的国家占下中等收入国家的61.3%,上中等 收入国家中G≥0.4的国家占上中等收入国家的52.9%,高收入国家中G≥0.4的国家只占高收 入国家的8.3%(参见表2)。库兹涅茨指数、不良指数1、不良指数2的大小的分布与基尼系数 大小的分布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将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由小到大来排序,其顺序是:高收 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 程度与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相吻合。
5.经济转轨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虽然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1 99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从居民收入差距的水平 来看,居民收入差距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经济转轨国家的基尼系数为0.324,只比高收 入国家高,低于其他各组国家;大部分国家的基尼系数处在0.2~0.4之间,其中0.2≤G<0.3 的国家占27.3%,0.3≤G<0.4的国家占50.0%,G≥0.4的国家的占比只有18.2%(经济发达国家 分别为41.6%、50.0%、8.3%),同经济发达国家一样,经济转轨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基尼 系数达到或超过0.5的,在21个经济转轨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俄罗斯)的基尼系数在0.45以 上,而且世界各国中基尼系数小于0.2的唯一的一个国家(斯洛伐克共和国)也在这个国家组 。这表明,那种认为经济转轨国家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看法并不客观。由于经济转轨国家中 只有一个国家(斯洛文尼亚)是高收入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7个 ,中等收入国家14个,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8个,上中等收入国家6个,高收入国家1个),基 尼系数高于经济发达国家是正常的。与同收入水平国家组相比较,经济转轨国家的基尼系数 是偏低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转轨国家不需要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但明确经济转 轨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比同类非经济转轨国家小,有利于经济转轨国家正确选择收入调节政策 。
6.居民收入差距在区域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国家特别集中在拉丁美 洲和加勒比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从表2来看,G≥0.4的国家,在拉丁美洲和加 勒比地区有20个,占比达90.9%,非洲地区有20个,占比达64.5%,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撒哈 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基尼系数达到和超过0.5的国家全部集中在这两个地区。亚洲地区的 居民收入差距比前面两个地区小,但比其他地区大,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亚洲地区基尼系数在0.4以上的国家占比为33.3%,中亚地区为40.0%。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 是欧洲,整个欧洲地区32个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上,其他31个国家均 在0.4以下,且基尼系数在0.3以下的国家占比达46.9%,北美洲与大洋洲地区的居民收入差 距较欧洲大,较其他各洲小。居民收入差距在区域间的上述不平衡的特征在表3中也反映了 出来。
说明:①表中括号内数据为所占比例,单位为%。
②本表根据表1资料编制。
7.人口规模越大,居民收入差距一般越大。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人口规模大的 国家基尼系数以及库兹涅茨指数、不良指数1、不良指数2往往居高,阿鲁瓦利亚指数往往居 低。皮瑞尔(Pryor,1973)较早时期的研究曾经发现,人口规模对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正相关效 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条件下,人口规模大的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要大于人口规模小的国家 (转自李实、赵人伟、张平,1999,158页)。在非洲地区,尼日利亚、南非等人口大国,在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等人口大国,在经济转轨国家中俄罗 斯、中国、波兰等人口大国,在亚洲地区土耳其、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人口大国,在经济发 达国家中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人口大国的基尼系数在同组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及相 近的国家中都属于高水平,有的是最高水平(参见表1)。就基尼系数来看,低收入国家、下 中 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中人口规模居前的1/4国家的基尼系数的平均值 分别是0.381、0.424(不含埃及为0.444)、0.512、0.320。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均 高于同类国家的平均值。在中下等收入国家中,不包括埃及,大国基尼系数平均值高于中下 等收入国家平均值。低收入国家中的人口大国的基尼系数平均值偏低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太低,还没有进入居民收入差距大幅度扩大的阶段所致。
表3 不同地区或组别国家基尼系数的比较
地区 1980年
1990年 组别
1989年
东欧 0.250 0.289 CEE国家
0.26
高收入国家0.332 0.338 NIS和蒙古 0.24
南亚 0.350 0.318 低收入国家(不
包括中国和印度) 0.46
东亚和太平洋 0.387 0.381
中等收入国家 0.45
中东和北非0.405 0.380
OECD国家 0.33
撒哈拉以南非洲0.435 0.47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0.498 0.493
说明:CEE(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中东欧)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克罗 地亚、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共和国 及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NIS(Newly independent st ates)(新独立的前苏联共和国)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 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世界银行,199 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8,2页;世界银行,1996,2页。
8.国土面积越大,居民收入差距一般越大。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国土面积大的 国家基尼系数以及库兹涅茨指数、不良指数1、不良指数2往往越大,阿鲁瓦利亚指数越小。 在非洲地区,尼日尔、南非、尼日利亚等大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巴西、哥伦比亚、 智利、墨西哥等大国,在经济转轨国家中俄罗斯、中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大国, 在 亚洲地区土耳其、泰国、也门共和国等国,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 国等国的基尼系数在同组国家中都属于高水平,有的是最高水平。就基尼系数来看,低收入 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中国土面积居前的1/4国家的基尼系 数分别是0.416、0.455、0.555、0.321,普遍高于同类国家的平均值,特别是下中等收 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要比平均值高出很多。原因在于国土面积越大,地区因素对居民收 入差距的影响就越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往往不平衡,国土面积越大,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 距会越大,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会越大。在一国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要 比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大,因为在这个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最为突出。因 此,与其他国家相比,大国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9.城市化水平越低,居民收入差距一般越大,但主要适用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在其他条件 大 体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基尼系数以及库兹涅茨指数、不良指数1、不良指 数2往往越大,阿鲁瓦利亚指数往往越小。尼日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危地马拉、 萨尔瓦多、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柬埔寨、也门共和国、尼泊尔、泰国等城市 化水平低的国家,基尼系数及其他指数与同组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及相近的国家相比基本 上属于高水平(参见表1)。不过,这一点主要适用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在下中等收入国家中 城市化水平居后的1/4国家的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为0.443,高出该组国家基尼系数平均值。对 低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这一因素的影响就整组国家来看,很不明显。
10.土地分配越不平等,居民收入差距一般越大。基尼系数的地区分布,基本上反映了基尼 系数与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关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 区的土地分配极不平等,这两个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比其他地区高得多。李等人(Li、Squ ire和Zou,1998)所做的研究也表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与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具有正相关 关系。实际上很多研究都论证了土地分配的不公平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决定性作用。土地分 配的不平等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也特别不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东亚国家的收入差距较小与该地区土地分配比较平等密切相关。应该说,不仅土地的分配 ,其他形式的资产的分配都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资产分配越不平等,居民收入差距会越大 。
11.教育分配越不平等,居民收入差距一般越大。“教育分配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托马斯 等,2001,193页)。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所能获得的收入就越多。居 民之间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的差别越小,越有利于缩小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反之,居民之间 的收入差距会越大。经济发达国家教育分配的基尼系数要比发展中国家小得多(参托马斯等 ,2001,52~56页),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也比发展中国家小得多。教育分配基尼系数高 的国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般也很高,非洲国家教育分配的基尼系数相当高,马里等国 高达0.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教育分配的基尼系数与其收入水平相比偏高,如巴西,人 均GNP是泰国的2.3倍,但教育分配的基尼系数长期高于泰国,哥伦比亚的人均GNP比泰国高 ,但教育分配的基尼系数却大大高于泰国,1990年高近21个百分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与教育分配的基尼系数都处在高水平。而韩国等国的教育分配的基尼系 数不仅比同等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低,而且下降得快,已经降到众多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以 下(见表4和托马斯等,2001,56页),这是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处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韩 国的基尼系数低于英国、法国等12个经济发达国家)。
表4 部分国家的教育基尼系数
1980 1985 1990 变化趋势
阿尔及利亚0.70800.65250.6001 下降
突尼斯0.69350.67100.6168 下降
哥斯达黎加0.40590.41650.4261 上升
阿根廷0.29460.31820.2724先升后降
巴西 0.44630.44510.3929 下降
智利 0.31510.31200.3135 稳定
哥伦比亚 0.47260.47520.4864 上升
墨西哥0.49780.46950.3839 下降
秘鲁 0.42580.43710.4311 微升
委内瑞拉 0.39190.39700.4209 上升
中国 0.50940.49370.4226 下降
印度 0.75170.72380.6861 下降
印度尼西亚0.50510.43880.4080 下降
巴基斯坦 0.81700.80650.6448 下降
泰国 0.35910.38910.3915 上升
菲律宾0.34040.33600.3285 下降
马来西亚 0.47190.44590.4204 下降
韩国 0.33830.28770.2175 下降
葡萄牙0.42550.43500.4315 微升
爱尔兰0.23640.23770.2498 微升
美国 0.1200 … 0.1500 上升
资料来源:托马斯等,2001,193、65页。
12.贫困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贫困人口比率来看,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差别 是非常明显的。高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比率1和贫困人口比率2基本上都近于0(参见世界银行 , 2001),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比率1基本上都在10%以下(有的在2%以下),贫困人口比 率2大部分在20%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比率1大部分在30%以下,贫困人口比率2 大部分在20~50%之间,低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比率1绝大部分在30%以上,超过60%的国家占 了1/4,最高的达72.8%,贫困人口比率2绝大部分在60%以上,超过60%的国家占3/4,超过70 %的国家占55%,最高的达91.7%。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贫困程度越低,经济发展水 平越低,贫困程度越高。这就昭示我们,减轻及至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但 从表1,我们也发现,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的贫困人口比率反而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 国家高,如低收入国家中的赞比亚、尼日利亚、马里、冈比亚、中非共和国等国的贫困人口 比率比其他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它们的低收入国家高得多,下中等收入国家中的危地马拉、洪 都拉斯、萨尔瓦多、巴拉圭、秘鲁等国的贫困人口比率比其他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它们的下中 等收入国家高得多,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巴西、墨西哥、南非、巴拿马、智利、委内瑞拉等 国的贫困人口比率比其他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它们的上中等收入国家高得多,而且在下中 等和上中等收入国家中,上述各国的贫困人口比率还比不少低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高 , 而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尼系数值很高,都比同组国家基尼系数的平均值高得多。 而另一些人均GNP与同组国家相比较低的国家(如摩尔多瓦、乌克兰、牙买加、拉脱维亚、立 陶宛、白俄罗斯、约旦、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贫困人口比率要比人均GNP比它们高的 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高,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正好与上述国家相反,即其基尼系数值 相当低,都比同组国家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低得多。这表明,经济发展虽然是减轻和消灭贫困 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减轻和消灭贫困的充分条件。经济发展了,但如果收入分配很不平等 ,就会减弱或抵消经济发展所能起到的减轻和消灭贫困的作用。
(二)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比较
1.世界范围内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差 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持续扩大,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Theil Index)(泰尔指数越大 ,表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持续上升(见世界银行,2001,51页)。1985年世界人均GNP 最高的国家的人均GNP是人均GNP最低的国家的160倍,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低收入国家的 44倍,而1999年分别为440多倍、63倍,前者扩大了2.8倍,后者扩大了0.4倍。Dikhanov 与Ward(2000)的研究表明,世界个人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988年为0.63,1993年升至0.67( 超过 任何一个国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见托马斯等,2001,11页)。Schultz(1998)所 做的研究也表明自1976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Deininger 和Squire(1996)对45个样本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收入不平等的趋势做了分析, 发现按人口加权,43个样本国家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提高了(每年上升0.5 2%)。据估计,在21世纪的前2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20亿,而几乎所有的新增人口(据估计 为97%)都处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更多、更大的限制,因此,伴随着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将可能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实 际上,收入差距的扩大在200多年前工业化开始在欧洲国家发动时就已经开始了。问题在于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1960年,世界最富裕的20个国家的人均GDP是 最贫 穷的20个国家的18倍,而1995年扩大到了37倍,同60年代相比,世界贫困人口不是减少,而 是增加了。而过去40年世界范围内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是由富国和穷国收入差距的不断 加大造成的(世界银行,2001,前言,51页),而这种差距又源于经济增长的差距,1965—19 98年间,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低收入国家人均GNP年均增长率只有1.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地区、中东和东非的年均增长率分别只有1.3%、0.2%,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竟为-0.3%, 同期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P年均增长率达到2.3%。这一局面不改变,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 居民收入差距将会继续扩大。
2.各国居民收入差距都有所变化,变化的方向与幅度有差别,但多数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 呈长期扩大的趋势。表5列出了61个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80、90年代一些年份 的基尼系数。除了2个国家基尼系数未发生变化外,其余各国的基尼系数都发生了变化。由 于数据的非连续性,我们也可推断表中所列基尼系数未发生变化的国家基尼系数在整个80、 90年代也可能发生了变化。基尼系数的变化表明,世界各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居民收入差 距都在发生变化。有的国家基尼系数长期中呈上升之势,有的长期中呈下降之势,但上升和 下降的幅度有大有小。这表明有的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有的则缩小了,有的大幅度扩 大,有的小幅度扩大,有的大幅度缩小,有的小幅度缩小。在表列61个国家中,在长期中( 期末与期初相比)基尼系数上升的国家有38个,占表列国家的62.3%,基尼系数下降的国家有 21个,占表列国家的34.4%,基尼系数未变的国家有2个,占3.3%。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 的结论,即大多数国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90年代扩大了。Dikhanov和Ward估 算了1988年和1993年的分配情况,发现全世界个人收入不平等水平上升了(基尼系数由0.63 升至0.67)(托马斯等,2001,11页)。不过由于我们只掌握了占世界1/3的国家的数据,而 且这些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无法对世界所有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 变化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但由于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已包括在内,而且表列国家的人口、 土地面积、GNP都占了世界的80%以上,应该说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基本情况基本上 得到了反映。
3.经济转轨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比其他国家大。经济转轨国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尼系数都相当小,CEE国家平均为0.26,NIS和蒙古只有0.24(见表3) ,中国在80年代上半期也处在0.35以下,但进入90年代后,基尼系数都出现了上升,且上升 幅度超过其他组别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上升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俄罗斯 在1989—1998年间上升了2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了2.74个百分点。经济转轨国家基尼 系数的上升特别集中在90年代初期,CEE国家、NIS、蒙古基尼系数上各项的幅度平均在10个 百分点以上,但在这以后,各国则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有的继续大幅上升,有的国家基尼系 数虽然仍较90年代以前高,但出现了下降之势(如捷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等 国在90年代中期以后基尼系数都出现了下降)。在表5所列国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基尼系数 上升的国家占比最高(达68.2%),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高收入国家(63.6%)、低收入国家(61.1%)、上中等收入国家(50.0%)。大体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总体上来看,中下等收入国 家的基尼系数要比其他类国家上升的幅度大,有1/3的国家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上升一个百分 点以上,其他组别国家基尼系数上升的幅度总体上要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但美国和一些上 中等收入国家基尼系数上升的幅度也相当大。
说明:①带*者为低收入国家,带**者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带***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无标 记者为高收入国家。分类按世界银行1999年分类。
②美国数据(a)来源于为美国人口普查局《人口现状报告》,(b)来源于《美国住房、家庭 与个人的收入》,转引自:李强、洪大用、宋时歌,1995;经济转轨国家1987—1988年数据 系据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图4.1的估计值,见世界银行,1996,70页。
③其他数据来源: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1999,44页;世界银行,1996;世界银 行,1997;世界银行,1998;世界银行,2000;世界银行,2001;Deininger and Squire,1 996(转引自托马斯等,2001,76页)。
4.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可与与经济增长的不同状态并存。表5中的国家按经济增长的 状态可分为4类:A类:经济高速增长,指人均GDP持续正增长,发展中国家至少在一个年代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发达国家至少在一个年代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2%;B类 :经济保持正增长,但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3%,经济发达国家人 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2%;B类:经济有一个年代出现负增长,一个年代出现正增长,但增长 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3%,经济发达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2%; D类:经济持续负增长,即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在两个年代均为负增长(只有1990年代统计数 据的按1990年代的数据确定)。按此标准,A类国家有20个,B类国家有12个,C类国家有17 个,D类国家有12个。在A类国家中,有5个国家基尼系数下降,1个不变,14个上升;在B类 国家中,有5个国家基尼系数下降,1个不变,6个上升;在C类国 家中,有8个国家基尼系数下降,9个上升;在D类国家中,有2个国家基尼系数下降,10个上 升。在A类、B类这两类国家中,基尼系数上升的国家占60%以上,似乎说明经济增长难以避 免地会带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在C类、D类这两类国家中,基尼系数上升的国家也占60 %以上,则又说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非经济增长的结果。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当复杂。除新西兰以外,美国不仅是经济发达国家中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 国家,但它也是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波兰是经济转轨国家中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 家,但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也相当大,但韩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经济高速增长 的同时持续下降,此外,越南经济高速增长,但基尼系数在1992—1998年间仅仅上升了0.1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快速增长并不必然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增长下降并 不会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并不就能带来经济增长。
二、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居民收入差距比较的几点启示
1.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应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先目标。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 重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秩序,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条 件。但问题在于一个国家处于绝对贫穷状态,或者与别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太大,要维护社会 稳定,维护公共秩序会相当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强权肆掠的国际经济与国际政 治格局中,经济落后会使社会稳定、公共秩序的维护变得异常困难(对相关问题有兴趣者, 可参阅凯米莱里、福尔克,200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因为发展中国家与经 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一个国家越是贫穷,面临的外部威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这种威胁大大地增强了)越大,面临内部动乱的可能性越大(1980年代以来所有的内战 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要么是内战,要么是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发生战争,要么 是遭受经济发达国家的侵略或武力干涉)。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迅速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 收入差距,将始终无法摆脱外部威胁和内部动乱的威胁,极端的状态会是实际丧失国家主权 。发展中国家唯有加快经济发展,迅速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才有能力维护 社会稳定,维护公共秩序。
2.减轻和消除贫困依赖于经济发展,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也有利于减轻贫困。前面已经说 明贫困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其 他条件相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贫困程度下降得会越快。20世纪80、90年代各国经济增长 速度与贫困人口比率的变化反映出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减轻贫困的必要条件。没有快速的经济 增长,即使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很高,贫困也减轻不了,如果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不仅贫困减 轻不了,反会加重。从表6来看,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地区,贫困人口比率下降得越快,东亚 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率最高,不仅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1987—1998年间减少了1.392亿 人(年 均减少3.6%),而且贫困人口比率下降的幅度也最大(年均下降1.03个百分点);南亚地 区经济增长率位居第二,贫困人口增加了4700多万人(年均增长0.9%),但贫困人口比率却出 现了下降(年均下降0.45个百分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低速增长,不仅贫困人口增 加了(年均增长1.9%),而且贫困人口比率也上升了;中东和东非地区经济为正增长,但增长 幅度 小,因此,贫困人口比率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小,贫困人口减少得也不多;撒哈拉以南非 洲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负,极高的贫困人口比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贫困人口则增加了700 0多万人(年均增长2.7%);欧洲和中亚地区经济负增长达到2.9%,不仅贫困人口增长了2200 多万(年均增长32.3%),而且贫困人口比率持续上升,1987—1998年间竟上升了4.9个百分点 。表5中3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智利、秘鲁),贫困人口比率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而2个经济增长最慢的国家贫困人口比率都上升了。托马斯等人所做的关于巴西、智利和 韩国的案例研究也显示经济增长率越高,贫困率越低,案例研究中,经济增长率由高到低依 次为韩国、智利、巴西,贫困率(贫困人口比率1)由低到高依次为韩国、智利、巴西(见托马 斯等,2001,34~35页)。在表6中,我们注意到,委内瑞拉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虽然下 降了,但贫困人口比率反而上升了,这表明如果没有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无论怎样平等,都 无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表7提供的数据更进一步说明了,减轻和消灭贫困要依赖于快速 的经济增长。只有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才能达到快速减轻 和消灭贫困,提高全体国民福利的目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在任何时候都 应该作为优先目标。发展中国家目前所面临主要任务还不是收入分配的平等化,而是加快经 济发展,增大经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对中国而言,贫困人口的数量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 长而大幅度减少,但贫困人口的规模仍很大,惟有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贫困人口才能进一 步大幅度减少。特别需要防止的是其他经济转轨国家所出现的经济负增长或低增长,一旦出 现这种情况,不仅贫困会加剧,而且社会稳定等等都将难以维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维 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始终应该作为公共政策优先考虑的目标。
说明:贫困人口比率1的含义同表1,期初、期末栏中括号里的数字是期初、期末的具体年 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系笔者根据原始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托马斯等,2001,87页。
表7 20世纪80、90年代按经济增长速度分类的减贫情况
国家GDP年均增长率
贫困人口比率1 预期寿命
数量(%) (%)(年)
(个) 80年代 9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高增长 13 6.55.3 31.0
24.1 66.8
70.0
中速或有
所增长 53 2.34.2 32.1
31.4 60.6
62.9
低增长 39 2.10.3 30.2
36.958.4
59.8
说明:高增长国家指80年代和90年代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超过2.3%的国家,中速或有所增 长 国家指80年代和90年代人均收入保持了正增长或在90年代年增长率至少提高两个百分点的国 家,其余国家则归为低增长国家(——原著者注)(见托马斯等,2001,23页)。
资料来源:托马斯等,2001,14页。
但在增长过程中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可以使 经济增长的成果为更多的人所共享,有助于减轻和消除贫困。如在表6中,巴西虽然经济增 长率较低,但贫困人口比率却以较大幅度下降,重要原因在于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下降了 。
3.处理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不一定要以理想状态为目标。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 差距的关系很复杂(关于两者的替代性与互补性的争论迄今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参陈宗胜 ,1 991;陈宗胜,1999;黄泰岩、王检贵,2001。),理想状态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居民收入 差距的缩小或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并存。虽然理想状态值得追求,但能不能达到这种状态则取 决于多种因素。通过前面的分析以及许多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的确具 有阶段性,基本上都要经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且居民收入差距的自 然的持续的缩小只有在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以后(在世界银行的分类中被列入上中等收入国 家)才会出现,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平等”而采取过度的收入调节措施,则可能既损害经 济增长,而最终也达不到平等的目标,却可能会导致贫困的加剧。低的居民收入差距既是高 收入国家的一般特征,也是计划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但也是低收入国家的表征(相对于中 等收入国家),因此,收入调节政策的选择应该深思熟虑。中国正处在由低收入国家向下中 等收入国家过渡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等等正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难以 避免,也是正常的。目前,我们还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特别是不可能达到高收入国家的分配 状态。应该说维持现有状态虽然不是最优选择,但是一种次优选择, 它是最终达到理想状态的过渡性的选择。只要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贫困程度能够不断减 轻,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能够不断缩小,就能为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维护提供经济基础 。中国应该努力避免的是经济的低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并存,尤其要力避的是经济的负 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出现。
这当然不是说,公共部门应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公共部门不仅绝 不应该采取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而且要避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公共部门应该采取积 极的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除了要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型,最重要的是:(1)确保低收入 者 的收入能随经济增长而有所增长;(2)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3)促进形成统 一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标签:贫困人口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等收入国家论文; 居民收入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