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冲击下商业街综合体设计的创新论文_刘灵武

互联网冲击下商业街综合体设计的创新论文_刘灵武

摘要: 商业街是城市综合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模式、功能定位及建筑布局又是影响商业综合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阐述了当下不断演变的体验式商业街设计,并对各个层面的设计方案提出分析,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城市商业街,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商业街;设计方案;城市

引言

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类别,也是最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它不仅仅是人们步行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人们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更是展现商业文化和城市景观,表达社会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窗口。面对互联网购物的兴起,靠巨量铺设国际名牌店、服装店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和理念的市场面临冲击, 新兴体验式商业设计可以弥补传统商业模式的不足,成为新兴商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2.体验式设计

传统消费模式的内容是以有形的商品作为主要内容,是一种侧重目的性消费的交易方式,消费者看重的一般是商品的性价比,此时商业街扮演的是一个交易场所的单纯角色,建筑体验并无商品的属性。伴随着“体验经济”概念的提出和推广,体验式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购物已经成为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方式,商业街不再只是一个消费行为发生的静态空间,而是通过具有特色的环境营造来诱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空间是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的动态空间,本身成为消费内容的一部分。

建筑空间是体验的物质载体和活动的舞台背景,建筑设计对最终商业氛围的呈现具有重要的正相关影响[1]。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建筑师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营造一个让消费者感动、惊喜、难忘的商业氛围,让消费者在愉悦的体验中主动消费。“互联网+”的背景下,商业街的体验式设计被注入新的内涵,如何吸引消费者离开网络到实体商业街中消费,如何提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购物体验都成为设计必须考虑的因子。

在本案的设计中,基地北边相邻的地块为城市公园,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同时是大量城市人流导入的绝佳节点。因而在设计中,采用一个下沉式的景观广场打开城市与商业街的界面,在入口处设计一个具有互动性质的显示装置,让消费者在广场对商业街“望而不透”,激发探求的欲望;同时,结合地面景观设计的环形坡道直接连接二层平台,消费者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不自主的进入商业街,这种立体的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可以从地下、地面、地上三个空间序列进入商业街,极大地提升了购物体验,给商业街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在“双首层”概念的基础之上,演变为“多首层”,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商铺设计方面,四层设计为较大的商业空间,业态规划为餐饮娱乐,这是O2O模式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在线上进行预订,进而直接到店消费已形成成熟的体系,设计中在首层现眼的位置设置垂直电梯,让消费者能够直达顶层,减少时间浪费,提升线下体验[2]。

3.精细化设计

商业地产不同于其他地产,开发公司往往需要跟当地政府协商,自持一定比例的商业来确保区域规划意图的实施,因而对建成之后的运营需要进行反复的策划和测算,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化的定位能突显商业特色,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有助于确保后期运营的成功。在互联网深刻影响和变革传统行业的前提下,要想吸引消费者离开商品种类更加丰富的网络平台而走入商业街,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进行主题定位显得尤为重要。独特的主题是购物体验性设计的灵魂,精细化的主题设计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更早的介入项目,同商业策划公司紧密合作,跨界对经营模式和主题进行前期策划定位,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建筑属于视觉感觉的艺术”,商业建筑设计的好坏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主题化设计与运营相结合的模式,为商业建筑带来了显著的视觉可识别性、空间差异性、互动体验性以及文化性的商业竞争优势,确保运营期间的持续活力。

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商业领域,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愈演愈烈,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方式之一,设计和运营的主题化成为越来越多商业项目的应对策略。在本案设计中,商业策划公司在进行调研之后,认为基地处于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人口构成以外来务工的年轻人为主,未来建成之后的运营应当体现年轻、时尚、活力等特点。但定位依然较为模糊,在与甲方、策划公司的反复沟通中,最终将主题定为“立体公园”,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建筑空间设计、造型设计、环境设计、光色装饰设计等元素突出其主题性[3]。

4.复合化空间设计

在传统的商业空间设计中,空间的功能是单一而具体的。目的性的消费模式确立了传统商业建筑的空间功能必然是线性的、具体的,以便在售货员的引导下,消费者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进而完成一次购物过程。互联网+的时代,购物已经成为生活休闲的一种方式,目的性消费转变为体验型消费、娱乐型消费。消费模式的转变需要建筑空间在设计上采取积极应变的态度,非线性的购物过程决定了商业空间功能的混沌性与复合性。

公共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传统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往往功能明确,如广场强调人流疏散、中庭结合购物动线的引导、景观小品侧重于环境美化而不可互动等。在新兴消费模式的引导下,商业空间需要提供更加丰富体验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在购物之外的精神追求。公共空间往往在商业建筑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通过良好的设计激发其无限的可能性,已成为设计师和业主早已达成的共识。打破商业街广场对“内”的封闭性,引入“外”来的各种文艺活动,定期举办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的展览,邀请艺术家共同策划独一无二的景观艺术小品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现场体验。

室内外空间边界的消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在室外空间顶部设计巨大的天幕、具有空间围合感的设计元素等手法弱化室内外空间的边界,结合宽大的露台、具有特色的商业景观,以及屋顶花园等,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既能享受室外空间带来的轻松愉快感,又能体验到室内空间的温馨舒适感。

商铺空间职能的多元性。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商业空间产生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弹性和业态的兼容。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生态体系,电子商务24小时的营业模式则要求商家无论何时都需要保持在线的状态,这种模式模糊了正常的上下班时间,也模糊了商业和居住的功能需求。“商墅”的设计既是这种复合功能诉求的结果,也是前店后宅在当代的传承,楼下作为线下商业空间,楼上作为临时仓储中转的线上商业空间,同时兼具居住功能,商铺空间不再单一,而是呈现一种多元的状态。

5.他组织化平面设计

商业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依托于商品交易而存在的,并且随着交易模式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最初的商业街形成是以一种商业集群的形态出现的,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模式与商业物流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来看依然是一个自我形成、逐步完善的自组织过程。进入消费时代,商业街的内容不断演变,一部分逐渐形成集中的专业市场,留下的商业资源开始借助外在的力量进行整合,以期不断强化商业街的吸引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一过程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出现主导性的力量[4]。

互联网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街,旧的商业秩序和生态体系在新的商业模式的冲击下,重新进行整合与重构已无可避免。在这一新、旧生态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他组织的力量逐渐占据支配地位,依靠强力的外部力量改变商业布局,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增加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度,同时能更加容易营造出具有特色的商业氛围,进而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市场冲击。

他组织体系下商业策划同建筑设计的关系由之前的先后关系转变为并行协同关系。地产开发的漫长周期在应对互联网影响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时的滞后性极大地影响了商业策划落实的效果。建筑设计与商业策划并行的模式避免了建筑师对商业策划和运营方面盲人摸象带来的后果。在进行平面设计的同时,商业策划公司与建筑师紧密合作,确定主题空间的表现形式和布局方式,对即将引进的主力店、形象店进行前期的场地预留;在设计进行的同时就开始进行招商,在同商家达成进驻意向之后,将商家对空间的要求提给建筑师,由建筑在综合衡量之后预留相应的位置和空间。这种他组织体系下的模式,建筑师的平面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追求形式美和空间感受,更是建立在精确调研和数据基础之上的理性整合,在规避策划的滞后性的同时极大的增强了开发商对未来运营时的业态控制,从而保证了政府和开发商的开发意图的实施。

6.多维度情景设计

情景化是体验式商业街有别于传统商业街的显著特征之一。商家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在空间舞台中创造出能够使消费者积极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各种活动。

情景设计中的异质化诉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我们原来对商业空间的定义,同时商业街传统购物业态同质化现象也被放大。这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来说,传统商业街己经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想要吸引人们从虚拟的网络平台回归到现实中的购物环境中来,异质化的情景体验必不可少。在本案的设计中,将面向公园的引导人流的坡道设计成高低起伏的花园,吸引消费者来此嬉戏、停留,增加人气;与此同时,充满动感的场景本身就能给来此购物的消费者提供异质化的购物体验,成为商业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

情景设计中的社交化诉求。商业建筑中的社交化诉求,要求建筑师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综合考虑设置进行社会交流与社会联系的场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被压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扁平化。但这并不能替代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能在网络上购买绝大部分产品的前提下,现实中的逛街购物早已超越原本购买商品的意义,人们已经将购物与漫步、闲聊、约会、集会、观演等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弥补人与人之间日益缺乏的人情味、亲切感及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在设计中通过网架结构将室外的屋顶露台围合界定为半室外的公共交流平台,配置相应的能够进行小型聚会的公共设施,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能够在良好的商业氛围中进行社交活动。

7.地域化景观设计

对于商业街而言,地域化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街区所处的地域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社区所处的城市人工环境条件。在互联网+的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习惯愈发明显。在实体店进行试穿,进而在网络平台进行比价、购买同款成为一种趋势。“街区式”商业街的公共空间兼具有一定的城市功能,因其良好的氛围和便利条件,往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中心。而此时一个具有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往往能够唤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而又有吸引力的特征,在设计中应当从当地的地域文化中吸取创作灵感”。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文化日益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在这一融合过程当中也催生了传统地域文化的逐渐复兴,人们对有着特殊记忆的地域特色有着特殊的情节。商业空间的外环境设计应更加重视地方文脉的传承,在设计中充分提炼代表当地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利用地域文化做影射,将地方特色经过提炼之后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突出商业空间外环境的地域特色,进而吸引消费者。

8.结语

城市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彰显城市特色,传达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人员流动量极大,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面临互联网因素下的网购冲击,城市商业街必须逐渐演化成满足多样性、复合性、体验性的场所,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周边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成为产业繁荣的间接催化剂,甚至成为展示当地特色文化与商业活动的重要名片。

参考文献:

[1] 城市商业街研究发展综述[J]. 张歆梅.商业研究.2007(11) 115-120

[2] 浅析营造商业步行街活力的建筑设计与策略[D]. 周波.天津大学.2010 67

[3]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体验型商业空间氛围营造[J]. 朱赛鸿,王旭.建筑与文化.2016(09) 150-151

[4] 商业综合体内的步行街设计——体验式“场所制造”浅析[J]. 刘兴,吉少华.华中建筑.2014(01) 126-128

论文作者:刘灵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互联网冲击下商业街综合体设计的创新论文_刘灵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