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座模型的建立_木桶效应论文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子论文,模型论文,能力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7-06-20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7X(2007)07-0003-04

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内容都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挖掘、发展和表现而展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若干要素或称子能力构成的。这些要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组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在运动员的参赛中完整地表现出来的,是运动训练学者们多年来认真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首先应用“木桶模型”去解读“模式训练”的要义,阐述运动员不同子能力相对均衡发展的必要性;然后,揭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普遍存在,设计建立了“积木模型”;继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在一起,赋名为“双子模型”,力求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做出比较完整的诠释。

1 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1.1 竞技能力构成的五要素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是综合表现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之中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等要素之总和[1-4]。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个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这5个要素(或称5种子能力)所组成的。任何一个运动项目、任何一名运动员都应该从这5个方面去认识、检查和发展自己的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系统的各个要素在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中有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是所有项目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和参加专项竞技必要的自身物质条件;心理能力包括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主要表现在训练动机、心理控制、竞技意志诸方面,是所有项目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和参加专项竞技必要的自身精神条件。因此,在竞技能力系统中,体能和心理能力在表现着鲜明的专项特征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不同运动项目竞赛时,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不同的战术能力。合理、有效的动作技术会使运动员在技能竞优中获胜,还能让运动员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和发挥其体能,能使运动员更合理、更积极地参与竞技战术的组合与实施。实用、机动的战术能力常常是直接对抗项目运动员(队)比赛取胜的决定性要素,并能帮助各类项目运动员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其体能和技能水平。可见,运动技能与战术能力有着更为鲜明的专项操作性特征。

运动智能主要表现为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特别是专项竞技知识的能力,对于运动员提高训练效益,取得竞技胜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水平竞技活动中常常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

1.2 竞技能力结构的项目特征与个体特征

如前所述,任何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五要素所构成。但同时还要看到,不同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如短跑专门比速度,射击专门比准确,蹦床主要比技巧,举重集中比力量;与个人项目不同,集体项目还要比配合。这个简明的比较告诉我们,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构成中,各种子能力的价值是不同的,体、技、战、心、智五种子能力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毫无疑问,同一个运动项目有着同一的竞技特点,该项目所有运动员都会致力于发展符合这一竞技特点所需要的竞技能力。但是,每个运动员的先天条件、训练经历、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他们各自的竞技能力又必然地会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

可见,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个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认识和表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

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

2.1 经济学“木桶理论”向竞技能力结构“木桶模型”的移植

“木桶理论”是经济学界在描述经济结构时创立的,它形象地把制作木桶的各条木片比作经济结构中的各个因素,木桶里所盛的水即代表着总体的经济水平。而如果有一条木片短于其他木片,木桶的高沿出现一个缺口,桶里的水便会从这个缺口流出,直至水平面与这一条短木片的上沿齐平。因此,可以说,木桶所能盛下的水的多少,取决于那条短木片的长度,人们将其称为“短板效应”。

根本勇(日本,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到运动训练领域,用于解释运动员竞技训练内容的相互关系。他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心理能力的发展状况,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和全面发展”[5]。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

田麦久(1987)将“木桶模型”与“模式训练”联系了起来。他认为,“模式训练”就是要求人们在训练中,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与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训练要求,在训练中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竞技能力,其中,特别关注与模型要求有较明显差距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改进,进而通过各子能力的均衡发展,实现其整体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20世纪80、90年代,各项目专家纷纷研究制定本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全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于1986制定的“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即是一例(表2)。“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在训练中不断地通过“补短”注意保持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田麦久,1987)。

注:全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制定,1986年。

2.2 竞技能力结构“木桶模型”的理论缺失

“木桶模型”理论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要素的描绘,无疑对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别是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不同项目、不同个体或群体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定性地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过分专注于竞技能力构成中劣势要素的存在与发展,而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特长,即木桶结构中长板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没有能够准确地解释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动态的、可迁移的互动关系,可以说,这正是竞技能力结构“木桶模型”的理论缺失。

3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与“积木模型”

3.1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

刘大庆、田麦久研究(1997)认为,运用平均数法为不同项目运动员制定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虽然具有比较集中的代表性,但由于运动训练过程、个体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6],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非衡结构的特征。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表3展示了2003—2004年度总分在8700分以上的4名高水平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有不同的优势项目的情况。

注:带阴影的类别为个人的优势项目组。

但同时我们又应看到,总体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为其他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上。如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快速灵活的步伐、凶狠快攻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创造者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

图2显示,两名优秀的女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王惠与张文娟的体能特征都与群体模型有着明显差异。王惠的“持续时间”指标、张文娟的“起动时间”指标都明显地低于模型水平;但王惠的“去脂体重”和“起动时间”两项指标,张文娟的“最大无氧功”和“持续时间”两项指标又高于模型水平。“去脂体重”和“起动时间”所代表的竞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王惠“持续时间”指标偏低对总体竞技水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张文娟的“最大无氧功”和“持续时间”两项指标所代表的竞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她“起动时间”指标偏低对总体竞技水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中的这一补偿效应,使得她们总体竞技水平都达到相当的高度,成为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图2 中国优秀短距离自行车女运动员体能特征雷达图

3.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积木模型”

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种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显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特征则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对竞技能力结构功能作用等级的不同,表达着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

如上所述,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子能力相互之间呈现着非衡的结构状态。不仅如此,在这一非衡结构中,优势要素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弱势要素予以补偿,这就是非衡结构的补偿机制[6]。

“木桶模型”理论在均衡或全面发展上的希冀只能够是一种理论假设,因为,绝对的均衡并不存在,非衡则是绝对的。正是非衡的存在,为补偿,特别是外部补偿提供了可能。“非衡结构”理论解除了“等高乞求”难以实现的尴尬,承认竞技能力要素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的差异,也就是说,“短板”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通过补偿机制来实现总体竞技能力水平的发展与提高[7]。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本文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设定它由绿、红、黄3种颜色的若干个小积木块构成。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1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8,9](图3),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这种训练取向通常称之为“扬长”。

图3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积木模型”

“积木模型”不仅揭示了竞技能力系统中的非衡状态,同时,也描述了通过训练主动地加强优势要素,实现对弱势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补给,从而使整体竞技能力仍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可能。“积木模型”突出了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和补偿,辨证地看待竞技能力各要素不同水平存在的事实与意义,为竞技能力中“特长”的获得或加强奠定了理论基础。

4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4.1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的分野与互补

“木桶模型”清晰地勾勒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指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存在事实,同时,强调短板对系统的影响。“积木模型”则不仅承认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同时,注释了特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

对运动竞赛而言,竞技能力各因素的转移与补偿是运动员正常发挥竞技水平的保证,但是,对运动训练而言,这种转移还必须体现在迁移与补偿过程中。优势因素在给予补偿后,使弱势因素得到改善和提高,而自身并不会受到削弱。

4.2 “双子模型”的建构及科学表述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像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在揭示这一关系时各有长短,如果将其合二为一,竞技能力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就赫然洞开。由于“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构建与刻画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内部形态特征和变化特征,同时,两个模型可以互为说明与补充,共同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存在和运动状态,所以,本文将由“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而成的既强调竞技能力各因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可迁移性,更注重外部“扰动”的“复合”结构的模型称为“双子模型”。“双子模型”将“短板”制约与各因素间的相互支持予以综合,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效能。

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竞技能力。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二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图4)。

图4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4.3 “双子模型”的科学价值及实践意义

“双子模型”形象地展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多向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合理地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恰当地确定不同竞技能力训练安排的比例,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着重要的科学依据。

运用“双子模型”的理论和指标的解析,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在特定阶段、特定时刻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征,可以有选择地确定训练的主攻方向,决定集中时间和精力“扬长”还是“补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求高效益地改善和发展运动员总体的竞技水平。

5 结语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才能,是综合表现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之中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等要素之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为“模式训练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但较多地追求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的相对平衡,在训练实践中则偏倚于“补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现象普遍存在,其优势因子可在一定范围内对弱势因子予以补偿,通过“扬长”保证了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将二者组合为“双子模型”,则形象地描绘了竞技能力各要素整体与融合的关系,使得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转移、补偿,促进整体竞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标签:;  ;  

竞争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座模型的建立_木桶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