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审计资源的保障方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要整合审计力量,加强各专业、跨区域联合审计和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本课题结合浙江省审计机关近年来在实施重大审计项目整合审计资源的案例,对审计资源整合,特别是审计人力资源整合的全链条进行初步研究,从审计实践中总结加强审计资源整合的保障方式。 一、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制度。项目计划编制要加强顶层设计,在战略高度统筹审计资源。审计项目,特别是重大审计项目在计划编制阶段,要在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上进行谋划、管理、服务、指挥和协调,做到全面把握,精确定位。同时,审计指挥小组在审计管理方面,通过调控进度和记录轨迹等手段,体现出控制中心的角色;在审计质量方面,通过全程控制、规范行为和落实责任等手段,体现出监控中心的角色;在审计业务方面,通过审计指导和上传下达等手段,体现出策略中心的角色;在问题协调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体现出协调中心的角色。浙江省以项目为审计工作“牛鼻子”,重视编制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抓住了各项工作的关键。编制项目计划,一要保证一定的数量,努力做到审计监督全覆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能范围在不断拓展,只有通过开展大量的项目审计才能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提高治理能力、回应社会关切落到实处,审计机关才算履好职、尽好责。因此,审计机关安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体现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推动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化规范、公开透明”的全口径预决算管理体系。二要突出重点项目,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在认真完成署定、省定项目的同时,每年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精心选择若干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项目,组织精干力量,力求审深审透,用有说服力的审计报告,服务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三要积极拓展领域,发挥好审计监督决策参谋作用。在严格履行法定责任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审计事业发展需要,每年或每隔几年选择若干个新的审计领域开展专项审计或组织专项审计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服务。 二是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现场管理办法。审计项目现场质量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最终质量,必须绷紧质量这根弦。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项目质量不高审计作用发挥就会受影响,甚至会有风险。查不出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问题,就要被倒追责任。审计人员、主审、组长、业务处(室)、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分管领导人人都要负起责任,层层把好质量关。大型审计项目具有审计对象规模大、涉及范围广且复杂、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与一般审计项目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现场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质量现场管理办法则从项目管理原则出发,根据六统一原则、扁平化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重大审计项目,要认真组织好实施。抓审计质量,重在现场实施。审计实施要在深度上下工夫,要确保审计方案确定的重大事项没查清的不放过、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不放过、外部来源线索反映的重要问题不放过,切实解决实施不到位、深度不足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出台进一步加强审计现场重点环节管理的实施办法,对提高审计方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审计实施深度、改进现场管理等作出规范,避免查找不出问题、被倒查追究责任的风险。一要建立健全审计现场各项管理制度,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要建立审计业务例会制度。三要形成审计工作阶段性总结制度。抓审计质量,关键靠人。审计机关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业务尖子,采取措施鼓励人人学业务、个个做项目,或为审计项目做贡献,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一支业务精湛、作风硬朗、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骨干查核问题能力。 三是加强审计项目质量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质量后评估制度就是要建立大型审计项目的科学考核体系,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地反映审计现场管理和控制的状况,衡量审计现场管理和控制水平,促进完善审计现场管理和控制工作。一要建立审计项目点评制度。把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分解和传导到业务部门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分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负责人每年应当以适当方式对审理、评优、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审计项目质量问题进行点评。二要对其业务部门和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由审计法规相关处室制定全省审计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视情况采取省厅直接组成检查组检查、组织各市交叉检查等形式。现场检查结束召开反馈交流会。市级审计机关应当在工作方案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完成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执法检查,并向省厅报送全市执法检查综合报告。三要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组每位成员都应明确承担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责任,其结果与业绩考核挂钩,通过奖优罚劣来实现现场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二、推动审计资源业务素质提升,健全专业队伍 一是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准入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全国一流、接轨国际”为目标,继续推进浙江内审“职业化、特色化、科学化”进程;建立国家审计对内审工作的日常监督指导机制,将内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审计监督与评价范围,帮助促进内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审计资源共享机制,探索联合审计、授权审计及内审成果利用方式,使其成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和力量的补充,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注重审计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源头推进,强化对内审的监督与指导,积极给予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内审单位明确职责、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规范提高。在全省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中,各省级部门有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机构要按省审计厅制订的工作方案要求,集中完成对下属单位“三公经费”等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的审计任务,并按时向省审计厅报送内部审计报告和相关表格。内部审计连着单位的内部和外部,其培训准入制度既是门槛,又是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的试金石。 二是完善社会审计执业标准与管理办法。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通过核查或公布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或结果,加强协审机构诚信信息评价体系建设,监督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升社会审计执业的公信力。进一步完善“借力审计”模式,通过参加审计、委托审计、组织审计、专业咨询等方式,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机制,把一些审计业务适度外包,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力量雄厚、业务操作规范、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其特长承担大量的专业性审计工作,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在全省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中,省级各部门(含下属单位)无内部审计力量或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应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审计对下属单位或所主管单位的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的审计工作。省级各部门应将本工作方案内容告知社会审计机构,将有关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的审计内容列入委托审计的目的,确保社会审计机构按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内容进行审计。各部门在委托审计结束后要督促社会审计机构按规定时间、如实出具审计报告、填写相关表格,并及时报送省审计厅进行汇总。 三、加强综合工作 一是加强跨类型、跨部门绩效考核。考核是一项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方式。审计质量后评估制度为绩效考评和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提供依据。要改进业务成果考核办法,以业务部门人均工作量、承担任务重要性和审计数量、审计成果为基础进行考核,对根据统一要求抽调人员参加其他部门项目的应给予鼓励,对查处大要案、推动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揭示各类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获审计署优秀和获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要批示的项目,要作为处室和个人年度业绩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职务晋升重要依据。引导业务干部树立“凭实绩论英雄”的观念,增强争创精品项目意识。 二是加强业务骨干的培养,多层次地搞好审计业务培训工作。重大审计项目中,参与审计的审计人员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并且各组别人员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并不相同,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重大审计项目的有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加强业务骨干的培养。一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以自学为主,通过统一考试予以确认;二要加强审计工作中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要通过抓好骨干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发挥好骨干对工作和对其他人员的带动辐射作用;三要有针对性地抓好部分高级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审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审计专业人才。在去年全省土地出让金审计中,全省613人组成的87个审计组参加了培训班,有关人员系统讲解了工作方案、土地政策、土地出让金管理、数据式审计、大项目管理和RTX腾讯通操作方法等知识,为有效推进审计项目打好了基础。 三是加强审计廉政保密工作。重大审计项目往往涉及的内容多而广,其中很多内容是高度敏感和涉密的。审计机关不是一个保险箱,审计干部也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审计部门必须自警自省。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纪律等各项廉政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有关《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加强审计组的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形象。同时,重大审计项目工作中注意做好审计资料和数据的保密工作。对审计发现的有关事项,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用途,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能擅自对外颁布。 四、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一是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相结合。在重大审计项目中,要综合利用传统审计的优势与发掘现代审计手段与理念的特点,解决重大审计项目所遇到的新问题。如对计算机技术无法完成的重大审计项目档案检查,工程项目抽查、实地检查等方面内容,审计利用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开展。对其他内容的审计工作,利用现代审计技术,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化审计新模式开展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事后审计重效率,事前审计重预防。重大审计项目往往是事关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比较重大的事项,仅仅依靠事后审计会造成审计事务庞杂、审计时间短、审计效果差等问题。事前审计可以减轻事后审计的部门弊端,提高审计的最终效率与效果。在去年全省土地出让金审计中,对“十一五”期间的土地出让金进行事后审计,重点关注2010年的情况。对2011年以来我省土地出让及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进行事前审计,重点关注“十二五”期间我省土地出让及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通过审计“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切实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 三是直接审计与交叉审计相结合。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一般在当地直接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对同级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导进行有效监督顾虑多,审计工作较为被动,尤其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出于审计回避考虑,可由上级审计机关统筹,组织各地审计机关或有关审计力量进行交叉审计,此类审计方式在审计署各特派办之间也较为典型。在组织开展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省辖地市均安排一个以上项目,如由当地审计部门直接开展审计工作,压力很大,成效难以体现。因此,可由省级审计机关统筹,抽调各地市审计人员进行交叉审计,可以有效避免不敢审、不好审的困扰。 四是数据式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在审计中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当前,数据式审计已经跨越了简单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进行分析的初级阶段,审计部门开始逐步建立和相关部门的联网审计平台,通过内嵌审计模型实时采集、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加强对审计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如与会计核算中心建立联网平台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和特定类别科目进行实时监控。在重大审计项目中,尤其要推动数据式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如在组织开展全省地税审计项目中,审前调查发现全省地税征收软件由省局统一开发部署,所有电子数据资料均保存在省局服务器上,审计组采用了大集中数据式审计与各地现场核实相结合方式。先集中全省地税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组成数据分析组,统一提取全省地税数据,统一建立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统一对电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汇总疑点,再分配给各地审计组进行实地查核,反馈审计结果,形成综合报告。通过大集中数据式审计,既保障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又统一了审计标准,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成果显著,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计算机审计骨干队伍。 五是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推动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化规范、公开透明”的全口径预决算管理体系,靠现有审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选择审计对象,实现有重点的全覆盖、有成效的全覆盖,而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一要在时间上,要经常性审计和周期性轮审相结合。对涉及国计民生、公众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重要资金如社保、医保等,要做到每年必审。对权力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大的单位,做到每年必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点多面广,特别是某些单位专项资金庞大,存在随意使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审计机关要区别对待,分别实行每年必审与五年轮审,将其预算支出纳入全口径监督范围。二要在空间上,要确定审计内容和类型,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审计。如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重点是揭露公务支出公款消费中存在的超预算支出、预算调整和追加未经审批、改变资金用途、隐瞒转嫁摊派费用等各种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可以每年部署对“三公经费”实施审计,分析“三公经费”的总体变化情况,而其他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内容如会议、培训费支出、办公楼费用支出、举办节庆、规范津补贴等情况则可以安排五年内轮审一次。通过实施重点审计,可以牢牢把握审计工作主动权,有效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标。 (本课题系与审计署科研所2014年度重点合作课题节选)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