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的制度也逐渐完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时期的人们都追求公平和平等。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应该全面的以公平为前提,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公平;职称评审;构建
引言:从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有效地推动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制度公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相应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而言,把公平嵌入到职称评审的制度设计之内,才能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制度的人才开发功能。
一、企业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一)企业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企业要想全面的在社会发展的时期壮大和发展,就要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因此,必须全面的对企业单位的职称评审制度进行改善和发展,保证评审制度的公平性,能切实的推动对人才的培养,使得在这种评审的制度下,所有的机制都能更加的规范和健全。由于一些企业单位的员工都是一些大学毕业生,使得资历较为欠缺,加强对职称评审体系的完善,保证能更好的对人才进行培训,切实的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能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能更好的让员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员工能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平等公平,能切实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能更好的为单位选拔出人才,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壮大。
(二)职称制度的内容简析
职称制度的调整功能定位,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职称的评价功能,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健全分类体系,就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框架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资格评价制度、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和职务评价制度,实现职称的分类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就是进一步拓展评价层级、拓宽评价范围、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手段,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建立健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实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评价;实现科学管理,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破体制内外的界线,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
二、我国职称评审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评审标准的差异性弱化
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在职称工作中评聘不分,混淆了职称评审标准与任职条件的界限,将职称评定标准误称为任职条件,以职称评审标准代替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1]。由于概念上的混同,导致涉及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业绩的条件标准,或简单,或抽象,缺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损坏了职称评审的实质公平。其次是职称评审标准构成要素不科学。在职称评审中,过度突出工作量、外语水平、论文发表数量等,而对于职称评审的品德导向、能力导向在评审标准上体系不严谨,出现了单纯以业绩导向取代职称评审标准体系的不良状况,致使职称评审结果公正性不强。最后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间职称评审差异较大,多重标准并存。自国家将职称评定标准研究制定权下放给各省、市、自治区有关职能部门后,即出现了不同系列的职称评审标准不一的现象,而且对于不同类别的部门,在职称评审中更是多重标准。如教学型和科研型院校在职称评审上缺乏明确的职称评审目标导向,对学历、资历、外文、论文等硬指标容易掌握,对工作能力、水平、业绩等软指标较难掌握,特别是不同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业绩,难以用统一的指标衡量,容易挫伤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评审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公平失衡
目前,除部分系列采取考试取得任职资格外,绝大多数以审阅材料为主的评审办法,方法单一,评审者容易受到提供的材料,以及评委个人偏好差异的影响,从而造成人为因素的评审结果不准确和失误。于是,职称评审更多地审硬指标,这成为职称评审的主要方式。除了看学历、看资历外,更多的是看学术论文的质量、发表刊物的层次等,客观上造成了评职称就是评学术,对于从事应用型研究如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审而言,是不公平的。当前的职称评审“以考代评”方式,彰显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但是测试要素不健全,主要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务的水平,涵盖不了也考不出应试人员的实际能力。“考评结合”方式,已在卫生、会计、统计、审计等系列的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中试行,有博采众长之誉,但也存在评价要素少、成本高、周期长等不足之处。
三、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对策简析
(一)规范评审的规则与程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程序正义也可以说是规则正义,正义的规则就意味着正义的程序,因为一套程序就是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的形成是在所有成员基本权利平等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制定的,因此对所有有关成员都普适。对于职称评审而言,必须做到规则公平:一要规范职称评审程序。申请人材料整理与提交、资格条件审查、学科组评议、评委会会议表决、结果公示、通报正式结果等程序,均应制订严格的操作规则,确保规范运作。二要划清申报单位工作界限。职称申请人所在单位应负责对其身份、工作经历及申报材料的初步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应进行广泛公示,确保材料的真实性。三是强化专家推荐制。由本学科领域的同行专家对申请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鉴定,并实事求是地将评价结果向评委会推荐。四是推行评审信息反馈制度。对于评审结果和过程关键环节的信息,要全面、如实地记录,并向申请者和业内人士作必要反馈,以利于职称评审的业内监督,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度。五是政府职称部门认定。各类评委会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应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资格评定办事机构应在评审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将经审定的评定结果通知申请人。获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持评定结果通知书,到政府职称评审主管部门办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二)改进同行专家鉴定模式
职称评审的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人才评价工作,必须依靠同行专家鉴定,达到业内认可、同行公认的结果。为保证对职称人业绩的客观公正评价,引入了同行专家鉴定制度,因此,必须改进同行专家鉴定工作的模式,强化职称评审的公平性。一是把关严,突出送审成果的代表性。职称申请人所送审的业绩成果应是任现职以来从事专业最具代表性的论文、论著或发明、专利。送审的成果选择标准应以所属学科的创造性、学术研究性、科学性为标准,以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依据,客观挑选出最能代表本人业务、科研、学术水平的业绩成果。二是程序严,切实做到匿名送审。对送审成果材料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送审,材料封面可用学科代码或编号来代替申报人员的姓名,对于成果原件核实后,可用ORM技术对成果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手段去除作者的姓名、单位等身份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止鉴定专家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2]。
结论:
文章对以公平为导向职称评审制度的构建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将评审制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胜,全面提高职称评审质量的几点思考.焦作工程学院学报,2017(8),125-127
[2]宁井铭,浅析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82-85
论文作者:丁小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职称论文; 制度论文; 评价论文; 公平论文; 导向论文; 标准论文; 业绩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